永固陵陵園建製基本沿襲東漢。在陵前建有石殿,稱為“永固堂”,是朝祭典禮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
永固陵在歷史上先後三次被盜掘,金正隆年間,盜墓者從西北方打洞進入墓室,隨葬品大部分被盜走。金大定年間,盜墓者再次進入墓室,前室的鋪底磚全部被盜,隨葬的大小石俑、石獸有的被盜走,有的被破壞。清光緒年間,永固陵第三次被盜,墓中殘餘物又大都被盜走,所剩無幾。
永固陵以它高聳壯觀的陵塚,獨特的陵園塔基成為北魏王朝陵園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雖然說陵園製度局限於皇帝的特殊禮儀,不能盡顯當時社會組織結構的變化,但是它仍然從不同側麵反應了當時的人文、地理以及其他方麵的技術發展進程,尤其是建築文化的發展過程。
南北朝陵墓的石雕藝術
南朝陵墓的石雕,在中國雕刻藝術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其造型設計和雕刻手法在漢代雕刻藝術傳統的基礎上由粗簡向精湛發展,超脫出了漢代石雕古樸粗略的技法,藝術構思和雕刻技巧都進入一個更加成熟的發展階段。
南北朝時期的陵墓,整個墓址的布局中包括有神道碑和巨大的石獸(天祿、麒麟與辟邪),南朝的麒麟與辟邪的造型,就是漢代同類神話動物形象的發展,不僅體形更龐大,其勇猛的特點也刻劃得更顯著。在北方發現的小型辟邪具有同樣的造型特點。
在南北朝陵墓前的石刻中,石獸和石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石獸又稱辟邪有二種,一種軀體較瘦,頭足較長,身上雕刻較多紋飾,隻用於帝陵,一般稱麒麟。另一種軀體肥壯,短頸長鬣,略似獅子,身上無多雕飾,隻用於王侯墓,一般稱“辟邪”。現存麒麟以梁武帝陵前的最大,長3.32米,腰圍2.4米,高2.7米,下有矩形座,為整石雕成,異常壯偉。
石柱又名墓表,下為雕雙螭的柱礎,礎上立柱,雕飾分三段:下段雕若幹條凹棱,如古希臘陶立克柱身;中段雕凸出柱身之矩形平版,繞柱身雕繩紋連於平版,作綁捆狀,版上用陰文刻“某某之神道”等字;上段雕與下段正相反之圓麵凸棱,柱頂承托一個雕有一圈覆蓮之圓盤,盤上雕一與神道入口石獸相同之小型獸。整個柱身下大上小,比例秀美,雕工精勁,是很優秀的建築石雕。
非常遺憾的是,在北方,帝王陵墓地表的石刻群雕沒有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的實例,隻有在洛陽邙山上發現有身高超過3米的石雕文吏殘像,可能是北魏孝莊帝靜陵前石雕群中的遺物。但是在帝王陵墓地下墓室中發現有精美浮雕作品,山西省大同市方山清理了北魏文明皇太後馮氏永固陵的地下墓室,在石門拱券門楣兩側的龕柱上都有浮雕,題材是口銜寶珠的孔雀和手捧蓮蕾的赤足童子,刀法圓熟,造型生動,是罕見的北魏浮雕藝術精品
------------
盜墓最多的節度使:溫韜盜唐朝諸皇陵(1)
------------
作案時間:唐代末、五代初
作案地點:唐十八陵,位於今陝西省禮泉縣東北22.5公裏的九峻山上
作案人:五代節度使溫韜
作案手段:唐諸陵在境者悉發之,取所藏金寶
作案後果:唐十九陵(除幹陵外)全部被盜
盜墓性質:官盜
可信程度:有史記載
從三國時期的曹丕起,就主張薄葬,這個主張在唐朝也得到當權者的讚賞。唐高祖李淵曾經往華清池溫湯沐浴,途經秦始皇陵,感嘆道:“古者帝王,竭生靈之力,殫府庫之財,營起山陵,此復何益?”內史侍郎封倫答道:“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自秦、漢帝王盛為厚葬,故百姓眾庶競相遵仿。凡是古塚丘封,悉多藏珍寶,鹹見開發。若死而無知,厚葬深為虛費;若魂而有識,被發豈不痛哉。”李淵讚賞他的見識,說道:“從今之後,自上導下,悉為薄葬。”
唐昭陵的修建
唐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今禮泉縣東北22.5公裏的九峻山上。昭陵與貞觀10年(636)開始營建,至貞觀23年李世民安葬於此,共營建了13年。它是唐太宗親自選址並設計修建的,占地30萬畝,比當時的長安城幾乎大一倍。擁有陪葬墓193座,從碑誌看,陪葬墓主都是初唐時的諸王公主和著名臣僚。墓群主要分布在九峻山陵寢東、西、南三麵,呈扇形排開。陪葬墓中,以魏徵墓、徐懋功墓較為有名。
昭陵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園,它集無數個“世界之最”和“中國第一”於一身,被譽為“天下第一陵”。
九峻山“久峰俱峻”,“山巒起伏,氣勢雄偉”,為“關內道之名山”。該山頗為神奇,從其南麵觀之,形似圓錐;從西南麵望之,形若覆鬥,極像日本的富士山;從東麵看之,形同筆架,當地人稱之為“筆架山”。昭陵依九峻山峰,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
據說唐王朝依山為陵是因貞觀十年文德皇後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儉薄,“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但是關於以山為陵製度的真正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後葬後,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峻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這裏所說因山為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檢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息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書唐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利用山嶽雄偉形勢以防盜掘而已。
永固陵在歷史上先後三次被盜掘,金正隆年間,盜墓者從西北方打洞進入墓室,隨葬品大部分被盜走。金大定年間,盜墓者再次進入墓室,前室的鋪底磚全部被盜,隨葬的大小石俑、石獸有的被盜走,有的被破壞。清光緒年間,永固陵第三次被盜,墓中殘餘物又大都被盜走,所剩無幾。
永固陵以它高聳壯觀的陵塚,獨特的陵園塔基成為北魏王朝陵園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雖然說陵園製度局限於皇帝的特殊禮儀,不能盡顯當時社會組織結構的變化,但是它仍然從不同側麵反應了當時的人文、地理以及其他方麵的技術發展進程,尤其是建築文化的發展過程。
南北朝陵墓的石雕藝術
南朝陵墓的石雕,在中國雕刻藝術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其造型設計和雕刻手法在漢代雕刻藝術傳統的基礎上由粗簡向精湛發展,超脫出了漢代石雕古樸粗略的技法,藝術構思和雕刻技巧都進入一個更加成熟的發展階段。
南北朝時期的陵墓,整個墓址的布局中包括有神道碑和巨大的石獸(天祿、麒麟與辟邪),南朝的麒麟與辟邪的造型,就是漢代同類神話動物形象的發展,不僅體形更龐大,其勇猛的特點也刻劃得更顯著。在北方發現的小型辟邪具有同樣的造型特點。
在南北朝陵墓前的石刻中,石獸和石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石獸又稱辟邪有二種,一種軀體較瘦,頭足較長,身上雕刻較多紋飾,隻用於帝陵,一般稱麒麟。另一種軀體肥壯,短頸長鬣,略似獅子,身上無多雕飾,隻用於王侯墓,一般稱“辟邪”。現存麒麟以梁武帝陵前的最大,長3.32米,腰圍2.4米,高2.7米,下有矩形座,為整石雕成,異常壯偉。
石柱又名墓表,下為雕雙螭的柱礎,礎上立柱,雕飾分三段:下段雕若幹條凹棱,如古希臘陶立克柱身;中段雕凸出柱身之矩形平版,繞柱身雕繩紋連於平版,作綁捆狀,版上用陰文刻“某某之神道”等字;上段雕與下段正相反之圓麵凸棱,柱頂承托一個雕有一圈覆蓮之圓盤,盤上雕一與神道入口石獸相同之小型獸。整個柱身下大上小,比例秀美,雕工精勁,是很優秀的建築石雕。
非常遺憾的是,在北方,帝王陵墓地表的石刻群雕沒有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的實例,隻有在洛陽邙山上發現有身高超過3米的石雕文吏殘像,可能是北魏孝莊帝靜陵前石雕群中的遺物。但是在帝王陵墓地下墓室中發現有精美浮雕作品,山西省大同市方山清理了北魏文明皇太後馮氏永固陵的地下墓室,在石門拱券門楣兩側的龕柱上都有浮雕,題材是口銜寶珠的孔雀和手捧蓮蕾的赤足童子,刀法圓熟,造型生動,是罕見的北魏浮雕藝術精品
------------
盜墓最多的節度使:溫韜盜唐朝諸皇陵(1)
------------
作案時間:唐代末、五代初
作案地點:唐十八陵,位於今陝西省禮泉縣東北22.5公裏的九峻山上
作案人:五代節度使溫韜
作案手段:唐諸陵在境者悉發之,取所藏金寶
作案後果:唐十九陵(除幹陵外)全部被盜
盜墓性質:官盜
可信程度:有史記載
從三國時期的曹丕起,就主張薄葬,這個主張在唐朝也得到當權者的讚賞。唐高祖李淵曾經往華清池溫湯沐浴,途經秦始皇陵,感嘆道:“古者帝王,竭生靈之力,殫府庫之財,營起山陵,此復何益?”內史侍郎封倫答道:“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自秦、漢帝王盛為厚葬,故百姓眾庶競相遵仿。凡是古塚丘封,悉多藏珍寶,鹹見開發。若死而無知,厚葬深為虛費;若魂而有識,被發豈不痛哉。”李淵讚賞他的見識,說道:“從今之後,自上導下,悉為薄葬。”
唐昭陵的修建
唐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今禮泉縣東北22.5公裏的九峻山上。昭陵與貞觀10年(636)開始營建,至貞觀23年李世民安葬於此,共營建了13年。它是唐太宗親自選址並設計修建的,占地30萬畝,比當時的長安城幾乎大一倍。擁有陪葬墓193座,從碑誌看,陪葬墓主都是初唐時的諸王公主和著名臣僚。墓群主要分布在九峻山陵寢東、西、南三麵,呈扇形排開。陪葬墓中,以魏徵墓、徐懋功墓較為有名。
昭陵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園,它集無數個“世界之最”和“中國第一”於一身,被譽為“天下第一陵”。
九峻山“久峰俱峻”,“山巒起伏,氣勢雄偉”,為“關內道之名山”。該山頗為神奇,從其南麵觀之,形似圓錐;從西南麵望之,形若覆鬥,極像日本的富士山;從東麵看之,形同筆架,當地人稱之為“筆架山”。昭陵依九峻山峰,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
據說唐王朝依山為陵是因貞觀十年文德皇後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儉薄,“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但是關於以山為陵製度的真正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後葬後,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峻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這裏所說因山為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檢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息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書唐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利用山嶽雄偉形勢以防盜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