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吳政權盜漢墓
吳芮是漢高祖劉邦親自封賞的第一代長沙王,死於公元前201年,其墓大約於225年前後被掘。關於其墓被掘,還有一個十分離奇的故事。
據說三國時魏滅吳後,魏國的一個名叫吳綱的南蠻校尉,在安徽壽春見到了一個東吳的老漢。老漢驚愕地對吳綱說:“你的身材相貌很像長沙王吳芮,隻是個頭矮了點。”吳綱聽後大驚,忙說:“吳芮乃是我16世先祖,已死去400多年了,你怎麽看得出我相貌像他?”老漢回答說:
“40年前,東吳在臨湘(長沙)欲修孫堅廟,因缺少木材,就挖了長沙王之墓,取出棺槨作木料。當時我參加了掘墓之事,曾親眼看到吳芮的屍體,其麵目如生,所以就認出你了!”這個故事史上多有記載,如《水經·湘水注》中寫道:“魏黃初末,吳人發芮塚取木,於縣立孫堅廟,見芮屍容貌衣服並如故。吳平後,與發塚人於壽春見南蠻校尉吳綱日:‘君形貌何類長沙王吳芮乎!但君微短耳。’綱瞿然日:‘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塚發四百年,至見綱又四十餘年矣。”《三國誌·諸葛誕傳注》中也載道:“……綱瞿然日:‘是先祖也。君何由見之?’見者言所由。綱日:‘更葬不?’答日:‘即更葬矣。’自芮之卒年至塚發四百餘年。綱,芮之十六世孫矣。”
關於我們知道的被盜的兩漢名墓應該還有我國在1972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墓。
1951年,夏鼐大師曾率湖南考古調查發掘團,在長沙調查、發掘了幾百座墓葬,但結果證明,多數古墓均遭盜掘,完整者實在是鳳毛麟角。為此,夏鼐大師曾在其發表的《長沙近郊古墓發掘記略》一文中,以抑鬱的調子和淡淡的感傷寫道:“我們所發掘的最大的一墓,長5米,寬4.2米,大多是木槨墓,槨木保存的程度不一樣,有些隻剩下放置棺木的漕溝的痕跡,木質已完全腐朽不見,有些槨木保存得非常完整,盜掘者須用鋸或斧把槨蓋的木板切一缺口才能進去。”“這次我們所發掘的西漢墓葬,僅有兩座大墓內木槨保存比較良好,但也隻有平鋪墓底的地板及其下的枕木保存較佳……墓道向北,墓穴深度距地麵8.8米,……後半是主室,室中是一個長10.8米,寬6.8米的木槨,放置木棺和重要的殉葬品。前半分為兩室,貯藏陶器等,可惜這墓已被盜過好幾次了。……另一木槨大墓是在伍家嶺,這墓的主室也曾被盜過了……”
歷史的滾滾車輪早已駛過了兩漢王朝,人們似乎已經聽到了巨輪下統治者痛苦的呻吟聲。兩次的瘋狂厚葬以及由之引發的席捲八荒的盜墓之風,令後人發出沉重的感慨。
------------
青編盡以汲塚來:盜墓使得汲塚遺書被發現
------------
作案時間:西晉初年
作案地點:魏王的墓塚
作案人:不準
作案後果:不準入墓時,“不以為意,往往散亂”,並燒竹簡照取寶物。
盜墓性質:民盜
可信程度:有史可查
引子
歷史上的盜墓行為,有時也可以導致重要的文化發現。
漢明帝時,符節令宋元推測秦昭王與呂不韋陵墓隨葬有秦始皇未焚經書,曾經請求發掘。這種為追求隨葬古籍而發塚的設想,反映盜墓的文化收益已經為人們所熟悉。唐人詩作有“青編盡以汲塚來”句,說的是被看作中國文化史之幸事的汲塚發現的故事。夏竦《〈古文四聲韻〉序》說到“自項羽妾墓中得古文《孝經》”,也是盜墓所得有益於文化發現的一例。
盜墓過程
秦始皇焚書,真正產生滅絕性後果的是戰國時期除秦之外各國史記的被毀。歷代史學家對此痛心不已。然而西晉初年,這種損失居然出人意料地得到了些微小的彌補。
西晉初年,河南省汲縣發生了一件大事,之所以說是大事,就是它並不同於一般,被稱為中國史學界的幸事。那一年在汲縣,一個叫不準的盜墓賊,偷偷地掘開一座古墓,當時他並不知道這是一座魏王的墓塚,和其他盜墓賊一樣,他隻是想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一些意外之財。然而墓穴被打開後,並沒像他所期待地那樣發現金銀財寶,呈現在眼前的是一些雜亂無章的竹片,竹片上有字,共有10萬餘言。不準大失所望,因為對他來說這些東西毫無用處。因此“不以為意,往往散亂”,由於墓中漆黑,不便尋找隨葬品,不準把竹簡點著用來照取寶物,由於怕人發現,他在失望之餘,勉強把一些可換錢的物品揀到一起就跑了。
後來人們看到被打開的古墓和散落的竹片,便告知官府。於是地方官府出麵把散落的竹片拾掇到一起,裝了幾車運走收藏起來。但是因為不準及當地的村民不知道竹片的價值,“收書不謹,多毀落殘缺”。所以這批竹簡在自然殘損之外又更增加了人為的破壞。
中央朝廷得知後,派大學士苟勖、傅瓚等人對墓中所得竹簡整理校定。通過對竹簡的研究,人們發現,原來盜墓賊挖開的墓是戰國時代魏王塚,帶字的竹片竟是前所未知的典籍,其中一部叫《穆天子傳》。因它是汲郡人不準在盜墓塚時發現,故這批竹簡被稱為汲塚書。
吳芮是漢高祖劉邦親自封賞的第一代長沙王,死於公元前201年,其墓大約於225年前後被掘。關於其墓被掘,還有一個十分離奇的故事。
據說三國時魏滅吳後,魏國的一個名叫吳綱的南蠻校尉,在安徽壽春見到了一個東吳的老漢。老漢驚愕地對吳綱說:“你的身材相貌很像長沙王吳芮,隻是個頭矮了點。”吳綱聽後大驚,忙說:“吳芮乃是我16世先祖,已死去400多年了,你怎麽看得出我相貌像他?”老漢回答說:
“40年前,東吳在臨湘(長沙)欲修孫堅廟,因缺少木材,就挖了長沙王之墓,取出棺槨作木料。當時我參加了掘墓之事,曾親眼看到吳芮的屍體,其麵目如生,所以就認出你了!”這個故事史上多有記載,如《水經·湘水注》中寫道:“魏黃初末,吳人發芮塚取木,於縣立孫堅廟,見芮屍容貌衣服並如故。吳平後,與發塚人於壽春見南蠻校尉吳綱日:‘君形貌何類長沙王吳芮乎!但君微短耳。’綱瞿然日:‘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塚發四百年,至見綱又四十餘年矣。”《三國誌·諸葛誕傳注》中也載道:“……綱瞿然日:‘是先祖也。君何由見之?’見者言所由。綱日:‘更葬不?’答日:‘即更葬矣。’自芮之卒年至塚發四百餘年。綱,芮之十六世孫矣。”
關於我們知道的被盜的兩漢名墓應該還有我國在1972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墓。
1951年,夏鼐大師曾率湖南考古調查發掘團,在長沙調查、發掘了幾百座墓葬,但結果證明,多數古墓均遭盜掘,完整者實在是鳳毛麟角。為此,夏鼐大師曾在其發表的《長沙近郊古墓發掘記略》一文中,以抑鬱的調子和淡淡的感傷寫道:“我們所發掘的最大的一墓,長5米,寬4.2米,大多是木槨墓,槨木保存的程度不一樣,有些隻剩下放置棺木的漕溝的痕跡,木質已完全腐朽不見,有些槨木保存得非常完整,盜掘者須用鋸或斧把槨蓋的木板切一缺口才能進去。”“這次我們所發掘的西漢墓葬,僅有兩座大墓內木槨保存比較良好,但也隻有平鋪墓底的地板及其下的枕木保存較佳……墓道向北,墓穴深度距地麵8.8米,……後半是主室,室中是一個長10.8米,寬6.8米的木槨,放置木棺和重要的殉葬品。前半分為兩室,貯藏陶器等,可惜這墓已被盜過好幾次了。……另一木槨大墓是在伍家嶺,這墓的主室也曾被盜過了……”
歷史的滾滾車輪早已駛過了兩漢王朝,人們似乎已經聽到了巨輪下統治者痛苦的呻吟聲。兩次的瘋狂厚葬以及由之引發的席捲八荒的盜墓之風,令後人發出沉重的感慨。
------------
青編盡以汲塚來:盜墓使得汲塚遺書被發現
------------
作案時間:西晉初年
作案地點:魏王的墓塚
作案人:不準
作案後果:不準入墓時,“不以為意,往往散亂”,並燒竹簡照取寶物。
盜墓性質:民盜
可信程度:有史可查
引子
歷史上的盜墓行為,有時也可以導致重要的文化發現。
漢明帝時,符節令宋元推測秦昭王與呂不韋陵墓隨葬有秦始皇未焚經書,曾經請求發掘。這種為追求隨葬古籍而發塚的設想,反映盜墓的文化收益已經為人們所熟悉。唐人詩作有“青編盡以汲塚來”句,說的是被看作中國文化史之幸事的汲塚發現的故事。夏竦《〈古文四聲韻〉序》說到“自項羽妾墓中得古文《孝經》”,也是盜墓所得有益於文化發現的一例。
盜墓過程
秦始皇焚書,真正產生滅絕性後果的是戰國時期除秦之外各國史記的被毀。歷代史學家對此痛心不已。然而西晉初年,這種損失居然出人意料地得到了些微小的彌補。
西晉初年,河南省汲縣發生了一件大事,之所以說是大事,就是它並不同於一般,被稱為中國史學界的幸事。那一年在汲縣,一個叫不準的盜墓賊,偷偷地掘開一座古墓,當時他並不知道這是一座魏王的墓塚,和其他盜墓賊一樣,他隻是想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一些意外之財。然而墓穴被打開後,並沒像他所期待地那樣發現金銀財寶,呈現在眼前的是一些雜亂無章的竹片,竹片上有字,共有10萬餘言。不準大失所望,因為對他來說這些東西毫無用處。因此“不以為意,往往散亂”,由於墓中漆黑,不便尋找隨葬品,不準把竹簡點著用來照取寶物,由於怕人發現,他在失望之餘,勉強把一些可換錢的物品揀到一起就跑了。
後來人們看到被打開的古墓和散落的竹片,便告知官府。於是地方官府出麵把散落的竹片拾掇到一起,裝了幾車運走收藏起來。但是因為不準及當地的村民不知道竹片的價值,“收書不謹,多毀落殘缺”。所以這批竹簡在自然殘損之外又更增加了人為的破壞。
中央朝廷得知後,派大學士苟勖、傅瓚等人對墓中所得竹簡整理校定。通過對竹簡的研究,人們發現,原來盜墓賊挖開的墓是戰國時代魏王塚,帶字的竹片竟是前所未知的典籍,其中一部叫《穆天子傳》。因它是汲郡人不準在盜墓塚時發現,故這批竹簡被稱為汲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