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縱向和橫向狹隘地帶通常是根據地貌和水係來考慮的,但植物帶也可產生同樣的現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在實施巴巴羅薩計劃的作戰中,穿過北歐平原向莫斯科的大規模進攻,遇到了森林造成的橫向狹隘地帶。在蘇聯這一部分,森林區大多沿著河流和排水很差的地區成南北走向的帶形分布,位於這些森林地帶之間的,地勢較高、排水較好的起伏的平原,通常是開闊的農田,德軍東進時常常採取快速突進的樣式。以機械化和摩托化部隊衝過開闊地帶,隨後沿著森林地帶中狹窄的林間道路激烈戰鬥、較慢地推進。在納粹軍隊推進的北翼和南翼之間的普裏佩特沼澤,為蘇聯騎兵部隊形成了一個縱向的森林地帶。在開闊的平原,被德國機械化部隊掃蕩後,騎兵這一草原上的古老武器,扮演了新角色,成了無路森林中的一支機動打擊力量。蘇聯騎兵師能夠從東到西穿過普裏佩特森林,打擊德軍的翼側和後方。
遮蔽地和開闊地
遮蔽地與開闊地相比較,通常是指將建築群和森林(遮蔽地)與已開墾的或被草覆蓋的平原(開闊地)上的戰鬥加以區別。現代化軍隊通常認為後一種情況是正常的,而城市戰鬥或森林戰鬥則是特殊情況。把地形劃分為遮蔽地或開闊地似乎是根據敵對雙方部隊作戰的可能距離而定的。戰鬥部隊傾向於在遮蔽地而不是開闊地進行近距離戰鬥。與作戰距離一樣,地形的隱蔽性不同,傷亡率、推進速度和對所屬部隊的控製程度也會隨之變化。現代直接瞄準射擊兵器的有效射程往往遠遠超過城市和森林戰鬥的距離。近距離猛烈火力造成的傷亡率通常比類似的部隊在開闊地進行遠距離戰鬥的傷亡率更高。
在城市和森林中的推進速度往往比在開闊的平原上慢得多。對現代機械化部隊來說更是這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迅猛衝過歐俄開闊地帶,通過森林地帶時行動就遲緩下來。在西線,諾曼第登陸作戰後,巴頓在其第三集團軍裝甲師席捲法國北部時,隨軍遊歷了法國。雖然當時後勤保障允許他的部隊繼續推進,但部隊通過起伏不平、滿布森林的洛林地區時,行進卻很慢。他的軍長們要求派更多的步兵支援在森林中進行的近距離遭遇戰。實施防禦的德軍將領們也要求得到更多的步兵支援洛林地區的叢林戰。
由於通過城市而行進的速度極為緩慢,所以機械化部隊隻要有可能就往往繞城而過。1942年,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席捲烏克蘭草原,到了史達林格勒卻隻能一個街區一個街區地緩慢前進。1945年1月之內,朱可夫的紅軍就從華沙開進到尼斯-奧德河一線打擊潰散的德軍,可是柏林戰役本身卻從4月16日持續到5月8日,並使蘇聯人傷亡了至少30萬人。
大多數軍隊都力圖在開闊地進行決戰,因為在這種地形上可以控製下屬部隊和實施機動戰。在遮蔽地(例如森林)進行的戰鬥,由於上級司令部失去對戰鬥的控製,各分隊在近距離中相互拚殺,因此往往會變成“肉搏戰”。在美國國內戰爭中,由於再生林把部隊分割開來,致使在許許多多戰場上發生了近距離交戰,許多戰役結果變成了血腥的肉搏戰。這種戰鬥最大的一次發生於1863年9月盎格魯撒克遜人軍隊之間(參戰人數達10萬以上),當時羅澤克蘭斯和布萊格各自指揮的聯邦軍隊和叛軍正沿著田納西西部的西奇卡茅加河相互搜尋。在這次血流成河的混戰中,雙方損失了將近40%的步兵,聯邦軍隊半數人被逐出戰常然而布萊格的勝利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為他未能完全控製其部隊去追殲田納西州的羅澤克蘭斯潰軍。在森林和市區,不僅目視和傳令通信聯絡會中斷,而且現代化軍隊的無線電通信也大大降低了效力。正是由於通信聯絡困難以及指揮員難以“看到”戰場情況,才造成了在遮蔽地失去對部隊得控製並因此發生肉搏戰。
特殊環境下的戰鬥
歐洲和北美的軍隊通常認為正常的戰鬥環境是溫和氣候條件下的平原或丘陵。山地、沙漠及北極區通常被看作是特殊的戰鬥環境,需要專門的部隊、訓練和戰術。雖然一些軍隊把叢林劃為特殊環境,但叢林戰的(與後勤相對的)戰術方麵實質上與森林戰一樣。
在山地,陡峭的斜坡常常甚至將履帶式車輛也限製在很少幾條曲折崎嶇的山路上運行,並使步兵離開道路行進困難且緩慢。山地中開進路線狹窄,部隊展開困難,使小部隊得以抵禦或阻滯兵力大得多的部隊。公元前480年,列昂尼達斯和斯巴達人在特莫魯拉耶對赫海斯和波斯人的封鎖,便是一個眾人皆知的古代戰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階段,南斯拉夫的小股遊擊隊遲滯了德國和義大利的軍隊通過狄那裏克阿爾卑斯山脈向後撤退。在狹隘山口的精心選擇的陣地麵前,大部隊的優勢兵力是不能發揮作用的。
山地歷來是輕裝部隊對付重裝的敵軍的安全之處。瑞士的無裝甲步兵能夠在其本國山地打敗奧地利的重型裝甲機械化部隊(重裝騎兵部隊)。目前,阿富汗遊擊隊正迫使完全機械化的蘇軍走出其裝甲戰鬥車,並重新訓練不乘車的步兵戰術。興都庫什山不是坦克馳騁的地區。對瑞士的中世紀武士和阿富汗的蘇軍來說,過去和現在一樣,問題都在於機動力。除了道路和較平坦的穀地外,山地隻有輕步兵才能進入。
遮蔽地和開闊地
遮蔽地與開闊地相比較,通常是指將建築群和森林(遮蔽地)與已開墾的或被草覆蓋的平原(開闊地)上的戰鬥加以區別。現代化軍隊通常認為後一種情況是正常的,而城市戰鬥或森林戰鬥則是特殊情況。把地形劃分為遮蔽地或開闊地似乎是根據敵對雙方部隊作戰的可能距離而定的。戰鬥部隊傾向於在遮蔽地而不是開闊地進行近距離戰鬥。與作戰距離一樣,地形的隱蔽性不同,傷亡率、推進速度和對所屬部隊的控製程度也會隨之變化。現代直接瞄準射擊兵器的有效射程往往遠遠超過城市和森林戰鬥的距離。近距離猛烈火力造成的傷亡率通常比類似的部隊在開闊地進行遠距離戰鬥的傷亡率更高。
在城市和森林中的推進速度往往比在開闊的平原上慢得多。對現代機械化部隊來說更是這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迅猛衝過歐俄開闊地帶,通過森林地帶時行動就遲緩下來。在西線,諾曼第登陸作戰後,巴頓在其第三集團軍裝甲師席捲法國北部時,隨軍遊歷了法國。雖然當時後勤保障允許他的部隊繼續推進,但部隊通過起伏不平、滿布森林的洛林地區時,行進卻很慢。他的軍長們要求派更多的步兵支援在森林中進行的近距離遭遇戰。實施防禦的德軍將領們也要求得到更多的步兵支援洛林地區的叢林戰。
由於通過城市而行進的速度極為緩慢,所以機械化部隊隻要有可能就往往繞城而過。1942年,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席捲烏克蘭草原,到了史達林格勒卻隻能一個街區一個街區地緩慢前進。1945年1月之內,朱可夫的紅軍就從華沙開進到尼斯-奧德河一線打擊潰散的德軍,可是柏林戰役本身卻從4月16日持續到5月8日,並使蘇聯人傷亡了至少30萬人。
大多數軍隊都力圖在開闊地進行決戰,因為在這種地形上可以控製下屬部隊和實施機動戰。在遮蔽地(例如森林)進行的戰鬥,由於上級司令部失去對戰鬥的控製,各分隊在近距離中相互拚殺,因此往往會變成“肉搏戰”。在美國國內戰爭中,由於再生林把部隊分割開來,致使在許許多多戰場上發生了近距離交戰,許多戰役結果變成了血腥的肉搏戰。這種戰鬥最大的一次發生於1863年9月盎格魯撒克遜人軍隊之間(參戰人數達10萬以上),當時羅澤克蘭斯和布萊格各自指揮的聯邦軍隊和叛軍正沿著田納西西部的西奇卡茅加河相互搜尋。在這次血流成河的混戰中,雙方損失了將近40%的步兵,聯邦軍隊半數人被逐出戰常然而布萊格的勝利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為他未能完全控製其部隊去追殲田納西州的羅澤克蘭斯潰軍。在森林和市區,不僅目視和傳令通信聯絡會中斷,而且現代化軍隊的無線電通信也大大降低了效力。正是由於通信聯絡困難以及指揮員難以“看到”戰場情況,才造成了在遮蔽地失去對部隊得控製並因此發生肉搏戰。
特殊環境下的戰鬥
歐洲和北美的軍隊通常認為正常的戰鬥環境是溫和氣候條件下的平原或丘陵。山地、沙漠及北極區通常被看作是特殊的戰鬥環境,需要專門的部隊、訓練和戰術。雖然一些軍隊把叢林劃為特殊環境,但叢林戰的(與後勤相對的)戰術方麵實質上與森林戰一樣。
在山地,陡峭的斜坡常常甚至將履帶式車輛也限製在很少幾條曲折崎嶇的山路上運行,並使步兵離開道路行進困難且緩慢。山地中開進路線狹窄,部隊展開困難,使小部隊得以抵禦或阻滯兵力大得多的部隊。公元前480年,列昂尼達斯和斯巴達人在特莫魯拉耶對赫海斯和波斯人的封鎖,便是一個眾人皆知的古代戰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階段,南斯拉夫的小股遊擊隊遲滯了德國和義大利的軍隊通過狄那裏克阿爾卑斯山脈向後撤退。在狹隘山口的精心選擇的陣地麵前,大部隊的優勢兵力是不能發揮作用的。
山地歷來是輕裝部隊對付重裝的敵軍的安全之處。瑞士的無裝甲步兵能夠在其本國山地打敗奧地利的重型裝甲機械化部隊(重裝騎兵部隊)。目前,阿富汗遊擊隊正迫使完全機械化的蘇軍走出其裝甲戰鬥車,並重新訓練不乘車的步兵戰術。興都庫什山不是坦克馳騁的地區。對瑞士的中世紀武士和阿富汗的蘇軍來說,過去和現在一樣,問題都在於機動力。除了道路和較平坦的穀地外,山地隻有輕步兵才能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