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裝甲兵採用方陣的密集隊形戰術行動時嚴密一致,把步兵的作用提高到新的高度。這一發展對社會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它把平均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注入政治之中。而三層槳劃戰船的投入現役,則更加強了這一傾向而且向民主化方向發展了。戰船的使用使雅典人成為東地中海的主宰,而驅動戰船的人隻要有體力和統一協作就行。權力行使方麵的事務擴展到城郊農民階層以下,一直到城市平民,武器裝備的變化帶來了社會結構的改變,由遊牧民族的專製向較為民主的權力分配方向發展。


    公元前900年前後,也就是雙輪馬拉戰車出現的一千年後,草原部落和開化民族之間的軍事均衡再度打破,變得有利於野蠻部落方麵。其原因是騎馬作戰這一新型作戰方式的出現,騎兵能飛速前進占領地盤,運動快,行動範圍廣,這是任何其它兵種所比擬不了的。它能很容易地登山,通過山隘口,渡過河川,突進森林地等,這一切使草原牧騎明顯占優勢。到公元前600年,波斯人已經征服了亞述王國。塞西亞人向南擴張,凱爾特人向西挺進。秦國君王施行暴政,於公元前221年成為中國的統治者。公元200年至600年,蒙古人,日爾曼人,匈奴人,阿瓦人,馬紮爾人等再度崛起,他們相互廝殺,你爭我奪,戰爭風雲席捲歐亞大陸,在戰爭的驅動下,掀起了一股泛基督教主義的浪潮。


    隨著文明世界盔甲騎兵的發展,形成了不利於輕騎兵革命的新均勢。這種作戰樣式在裏海南麵的帕提亞最先出現,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人們培育出了一種體大、強壯的馬種,這種馬能負載相當多的裝甲,足以防護坐騎和騎手被弓箭殺傷。身著盔甲的騎兵端坐馬鞍上,沉著地與敵人對射。麵對這種作戰方式,草原部落的輕騎兵則隻能衝撞。最後坐騎力竭,箭壺罄荊在這個時候,身著全副盔甲的騎兵便發起衝擊,輕易地將草原輕騎兵擊潰。但遊牧民族卻不能採用這種作戰方式,因為他們賴以生存的草原貧瘠而無法飼養高大強壯的馬匹。這類馬匹的給養是相當大的負擔,因此,中國人雖然知道這種馬的飼養技術,但他們似乎避開了這樣做,寧願運用自己的輕騎兵作戰方式,以較小的代價與部落民族作戰。西方波斯薩珊王朝在公元200年前採用這種防禦方式,並開始逐漸改變社會結構,使之相適應。在這種作戰樣式中可看到封建主義的啟端。為了隨時都能夠進行局部防禦,抵抗遊牧部落的進攻,裝甲騎兵廣為分散地配置在鄉下;為了維持這樣一支強大的部隊,每個騎兵編隊都分給一個農村,歸其管轄,以解決自身的需求。拜占庭帝國就採用了這種社會政體模式,在這裏人們稱騎兵為鎧甲兵。從此以後,這一社會政體模式逐步向西發展,成為歐洲中世紀的特有的社會體製。到九世紀,說拉丁語的基督教國家已採用重騎兵。到了十世紀,他們已阻止或擊退了兇猛部落的進犯。在樹林很多的西麵,鎧甲兵使用的弓箭已被長矛取代,人們開始強調對敵方進行決定性的打擊。騎士道在法蘭克人中逐步形成,而農村莊園製則導致了中央集權的分散,造成了一個擁有土地的貴族。


    與此同時,迭接法製造船的發明為北歐海盜進行海上擄掠提供了工具。隨著他們的襲擊目標轉向貿易,經商的深度和廣度,以及以城市為中心的貿易路線也增加了。到了十六世紀,為爭奪對公海的控製權,使歐洲強權的軸心移向大西洋沿岸,從而為歐洲爭霸世界埋下了種子。


    拜占庭帝國的鎧甲兵戰鬥熱情減退,使之很容易成為紀律嚴明、虔誠效忠的阿拉伯輕騎兵的戰利品。公元632年後,阿拉伯輕騎兵大舉出動,沿地中海和紅海岸,穿過肥沃的土耳其帝國,將伊斯蘭教帶到了西南亞的高原地帶。阿拉伯部落在其新征服的土地上派兵駐守,把其社會體製也帶到了這種地方,但時間很短,很快又回到了伊朗式的擁有土地的軍人貴族模式上去了。


    草原部落不斷地派出輕騎兵進行征戰,到了公元1200年,土耳其人已統治了伊斯蘭國家、小亞細亞和印度北部。到1227年,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遠征軍由伏爾加一直打到阿穆爾河(即我國的黑龍江——譯者)流域。到公元1279年,其繼承人統一了全中國,而且將版圖擴展到東歐、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安納托利亞等地,並於十三世紀九十年代征討至旁遮普、爪哇和緬甸。這時,早先的遠征軍形式開始消失,蒙古人採用輕騎弓箭手,外加身著盔甲的重騎兵突擊隊作為補充,他們把狩獵中使用的遠距離聯絡和管理方法用於軍事,對高度機動的縱隊進行密切的協同,在關鍵的時機和地點實行兵力集中。尖兵警戒、側方偵察及快速傳令兵的應用,賦予蒙古兵將領無比的部隊指揮能力。1300年後,土耳其部隊愈戰愈強,土耳其人的勢力一天比一天強大起來,不斷向外擴張至印度和拜占庭,到了1500年已擴張到達薩瓦河——多瑙河一線。


    槍炮的出現使騎兵常勝的局勢逆轉了。大約在1000年,中國人把火藥用於軍事。隨著蒙古人的西犯,有可能火藥也傳到了歐洲。在條頓騎士對立陶宛人和俄羅斯人的戰爭中,火藥起了重要作用。而波希米亞人首領簡·齊斯克則是首先在1419-1434的胡斯戰爭中有係統地使用了火炮。就基督教世界內部組合而言,火炮的產生敲響了騎士道的喪鍾,宣告了躲在城壘石壁後麵的大地主的自治權勢末日的到來,早先那種權力廣為分散的局麵被中央集權的君主製度所取代了。這類武器威力大,能夠摧毀像“最後決戰之王”這樣的堡壘,但是它的結構複雜,造價昂貴,隻有皇家的金庫才付得出這筆費用。在中國,槍炮和孔子學說增強了以往的中央集權傾向,使國家從1270年-1912年一直保持著政治統一。在日本,武士們則想方設法通過排斥槍炮來維持封建製度。手槍發展到相當有效的程度時,就為進一步粉碎憑藉使用弓箭而建立起來的騎兵優勢增添了力量。雖然槍炮問世後,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才達到了弓箭那樣的射速和準確度,但是使用槍炮不必象使用弓箭時那樣花出偌大氣力和需要偌高的技術。如果說槍炮的使用結束了歐洲重騎兵的一統天下,那麽,就更可以說槍炮也給予了文明世界步兵以粉碎東方遊牧騎兵進攻的手段。製造槍炮彈藥,需要組織採礦、冶煉、鑄造和化學處理等,而這既不是遊牧部落力所能及,也不是其所好。1480年後,俄國的斯拉夫人占了上風。他們憑藉人口稠密的本土基地所生產的火器和提供的兵力,馳騁亞洲,直搗遊牧部落的心髒。1500年到1850年間的幾個世紀裏,封建主義戰爭幾乎連綿不斷,在毀舊創新的戰爭中培育出好戰精神,促成了歐洲的截然優勢,從而使世界成為歐洲人的天下。歐洲人擁有巨大的海軍火力優勢。十四世紀,威尼斯人首先使用艦載火炮。到十五世紀末,人們在舷邊上鑿炮眼,舷側炮成為主要作戰武器,在這方麵葡萄牙人是打頭陣的,他們在印度洋的海戰中就表現出了這一點。歐亞草原的泛基督勢力由於受到1507-1515年土耳其人的極大衝擊而大大削弱了。歐亞大草原的重要性已被海上交通網超過了,從而世界活動的中心轉到歐洲的大西洋一側來了。歐洲本土,單一民族國家實行中央集權,其顯著特點是擁有大規模的、進行過實施最佳火力展開機動訓練的常備軍。單一民族國家壟斷了這一精銳的、耗費巨資的武裝力量,從而誘使它與國外敵人進行不斷的鬥爭。民族國家之間的這種鬥爭導致了技術上的螺旋式發展,在這一激烈不斷的競爭中,各國都竭力謀求優勢,上述這種軍事組織形式為1640-1740年間形成普魯士王國創造了條件。十六世紀六十年代,沙皇一世開創了軍人貴族,將其作為強國富民的工具,而彼得大帝則在1698年後將軍隊的運用引向了頂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爭地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派屈克·奧利沙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派屈克·奧利沙文並收藏戰爭地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