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世鐸心裏在考慮,川島浪速既兼任顧問之職,又是善耆信任和親信之人,他便寄希望於能從他這裏探得一絲口風。
打定主意之後,世鐸用看似隨意,實則暗藏用心的口吻問道:“川島先生大才。本王恨不得天天能當麵討教,可惜本王無肅親王識人之明。亦不如他用人有方。”
“王爺過謙了。”川島眯起三角眼,似笑非笑地恭維說,“在長輩宗室中,肅王爺對王爺頗為看重,隻是對幾個小輩不免頗有微辭,至於原來的慶王爺,唉。也是一言難盡。”
慶親王的下場是宗室諸王最為忌憚的,眾親王鬧事之時之所以沒敢撕破臉皮地大張旗鼓,完全是因為奕劻的例子在先,令人不寒而慄。世鐸不清楚善耆在這一案上的根本立場,但他認為倘若沒有善耆地表態與支持,奕劻也不至於這麽慘。
“非也,非也。”川島將頭搖得和撥浪鼓一般,“若不是幾位年輕親貴極力主張。此事本有轉機。”
所謂年輕親貴,自然指的是載澤、載灃、載濤、溥偉等幾個,載灃倒也罷了,他地所有表態無一不是揣摩了皇帝心思後的印證,唯獨載澤卻是對倒慶孜孜不倦、耿耿於懷。
“有些人總以打倒老傢夥為念,以為這樣他們就能走上前台、獨掌大權。”世鐸一想起這事就來氣。“也不想想他們才吃了幾年的幹飯。”
這差不多就是不指名道姓地罵載澤了,載澤不但當時極力以倒慶為目標,而且在責任內閣建立以後,目光亦牢牢盯住了善耆的協理大臣之位,言語間頗有“長江後浪推前浪”的自詡,這讓老傢夥們極為看不慣。溥偉在這事上亦有特立獨行之處,屢屢有驚人之言,亦惹得老傢夥們大為不快。
當然,川島不會無趣地介入宗室內部的爭吵,他的觀點和看法很明確。這完全是皇帝地操縱術——皇帝既以開明的老傢夥抵消守舊的老傢夥。又以後起的年輕權貴來抑製得勢的老傢夥,最終達到力量平衡便於皇帝本人居間調整。這三種力量。如果有任何一種力量足以打破平衡就勢必迎來其他兩種的反抗。而且即便是日漸崛起的年輕權貴中,政治立場亦不完全一致。
載澤、載灃、載濤等完全是和皇帝一體的,皇帝怎麽說他們便怎麽做;溥偉雖然反對老傢夥們地攬權,亦主張進行必要的改革,但對削弱宗室力量尤其是憲政改良持有較強的懷疑態度;善耆雖然屬於開明的改良派,但卻不願如溥偉一般採取激進措施;而世鐸作為既得利益的守舊派代表,不但不願意採取激烈的措施,而且連從根本上進行改革亦表示反對……在這一團亂麻中,川島看得很明白,皇帝要做地兩件事都是異常清晰的:第一,改良!堅定不移,不為其他因素所阻撓和打斷的改良。第二,分化!對皇帝而言,無所謂激進與緩和,無所謂老輩和後起之秀,在他眼裏都是為改良服務的,一個鐵板一塊的宗室集團才是皇帝所極力要避免的噩夢。
風雲詭異,在低頭喝茶之間,川島分明能感受到世鐸投射過來的、那種帶著殷切期望的目光。他想起自己的使命,不由得開始發笑。
維新兩年以來,鑑於中國出現的新形勢、新局麵,在日本內部亦引起了激烈地爭吵,所分歧之處即在於如何應對這種局麵。以“亞細亞主義”為號召地溫和派認為,對中國出現的改良態勢一是要在行動上支持與鼓勵,而是要求以“泛亞細亞精神”為統率,即將中國改造成為一個能實現基本自我生存地國家,在日本的率領下向西方進行鬥爭,由於中國國土廣袤、人口眾多,通過維持一個較為穩固的政府更符合日本的需要;而以“八紘一宇”為號召的激進派則認為,由於中國是一個特別巨大而又受各種力量支配的國家,因此很難團結成一個整體,倘若團結了,以中國人的心態也不願意服從日本的安排,換而言之,日本沒有希望通過文化或者政治的因素髮揮對華影響力,而隻能通過軍事手段征服——獲得一塊便是一塊,最好中國持久陷入混亂當中,這樣日本作為鄰國便有最大的發揮餘地,因此,中國的改良運動非但不是日本的福音,反而加大了日本對華利用的難度。
持有前者態度的,多半是政黨政治家和對華懷有感情的日本人士,盛行於日本的高層;持有後者態度的,則以軍方和其他準軍事機構最為熱心,盛行與日本的底層。毫無疑問,作為黑社會暴力團體和底層組織,黑龍會也好,玄洋社也罷,都是侵華的急先鋒,他們巴不得中國因內亂而持續衰落,會費盡心機地破壞中國的局麵,哪裏會有什麽好心來幫助中國進步——即便這種幫助最後也是為了能讓日本獲得更大的借力。
川島雖然明麵上是京師警察學堂的顧問,是為了幫助中國培養警政力量而來,但他在骨子裏接受的任務就是盡一切努力挑起內鬥,削弱中國的實力,他絕不願放過任何可資利用的機會。因此,麵對世鐸的詢問,他早就有了應對之策。
雖然川島還不清楚善耆在這件事上的立場,但他必須要讓世鐸感覺到善耆在這件事上持有的態度是和他一致的,必須給予世鐸足夠的信心——就像黑龍會大力資助革命黨,不斷給孫文等人信心一般。
“王爺,我說句掏心底的話。”川島浪速一臉鄭重,“肅王爺是個穩重的人,亦是一個顧大局的人,從根本上說,他反對採取過於激烈的措施和手段,更認為宗室是畿輔根本,不可輕易動搖。”
打定主意之後,世鐸用看似隨意,實則暗藏用心的口吻問道:“川島先生大才。本王恨不得天天能當麵討教,可惜本王無肅親王識人之明。亦不如他用人有方。”
“王爺過謙了。”川島眯起三角眼,似笑非笑地恭維說,“在長輩宗室中,肅王爺對王爺頗為看重,隻是對幾個小輩不免頗有微辭,至於原來的慶王爺,唉。也是一言難盡。”
慶親王的下場是宗室諸王最為忌憚的,眾親王鬧事之時之所以沒敢撕破臉皮地大張旗鼓,完全是因為奕劻的例子在先,令人不寒而慄。世鐸不清楚善耆在這一案上的根本立場,但他認為倘若沒有善耆地表態與支持,奕劻也不至於這麽慘。
“非也,非也。”川島將頭搖得和撥浪鼓一般,“若不是幾位年輕親貴極力主張。此事本有轉機。”
所謂年輕親貴,自然指的是載澤、載灃、載濤、溥偉等幾個,載灃倒也罷了,他地所有表態無一不是揣摩了皇帝心思後的印證,唯獨載澤卻是對倒慶孜孜不倦、耿耿於懷。
“有些人總以打倒老傢夥為念,以為這樣他們就能走上前台、獨掌大權。”世鐸一想起這事就來氣。“也不想想他們才吃了幾年的幹飯。”
這差不多就是不指名道姓地罵載澤了,載澤不但當時極力以倒慶為目標,而且在責任內閣建立以後,目光亦牢牢盯住了善耆的協理大臣之位,言語間頗有“長江後浪推前浪”的自詡,這讓老傢夥們極為看不慣。溥偉在這事上亦有特立獨行之處,屢屢有驚人之言,亦惹得老傢夥們大為不快。
當然,川島不會無趣地介入宗室內部的爭吵,他的觀點和看法很明確。這完全是皇帝地操縱術——皇帝既以開明的老傢夥抵消守舊的老傢夥。又以後起的年輕權貴來抑製得勢的老傢夥,最終達到力量平衡便於皇帝本人居間調整。這三種力量。如果有任何一種力量足以打破平衡就勢必迎來其他兩種的反抗。而且即便是日漸崛起的年輕權貴中,政治立場亦不完全一致。
載澤、載灃、載濤等完全是和皇帝一體的,皇帝怎麽說他們便怎麽做;溥偉雖然反對老傢夥們地攬權,亦主張進行必要的改革,但對削弱宗室力量尤其是憲政改良持有較強的懷疑態度;善耆雖然屬於開明的改良派,但卻不願如溥偉一般採取激進措施;而世鐸作為既得利益的守舊派代表,不但不願意採取激烈的措施,而且連從根本上進行改革亦表示反對……在這一團亂麻中,川島看得很明白,皇帝要做地兩件事都是異常清晰的:第一,改良!堅定不移,不為其他因素所阻撓和打斷的改良。第二,分化!對皇帝而言,無所謂激進與緩和,無所謂老輩和後起之秀,在他眼裏都是為改良服務的,一個鐵板一塊的宗室集團才是皇帝所極力要避免的噩夢。
風雲詭異,在低頭喝茶之間,川島分明能感受到世鐸投射過來的、那種帶著殷切期望的目光。他想起自己的使命,不由得開始發笑。
維新兩年以來,鑑於中國出現的新形勢、新局麵,在日本內部亦引起了激烈地爭吵,所分歧之處即在於如何應對這種局麵。以“亞細亞主義”為號召地溫和派認為,對中國出現的改良態勢一是要在行動上支持與鼓勵,而是要求以“泛亞細亞精神”為統率,即將中國改造成為一個能實現基本自我生存地國家,在日本的率領下向西方進行鬥爭,由於中國國土廣袤、人口眾多,通過維持一個較為穩固的政府更符合日本的需要;而以“八紘一宇”為號召的激進派則認為,由於中國是一個特別巨大而又受各種力量支配的國家,因此很難團結成一個整體,倘若團結了,以中國人的心態也不願意服從日本的安排,換而言之,日本沒有希望通過文化或者政治的因素髮揮對華影響力,而隻能通過軍事手段征服——獲得一塊便是一塊,最好中國持久陷入混亂當中,這樣日本作為鄰國便有最大的發揮餘地,因此,中國的改良運動非但不是日本的福音,反而加大了日本對華利用的難度。
持有前者態度的,多半是政黨政治家和對華懷有感情的日本人士,盛行於日本的高層;持有後者態度的,則以軍方和其他準軍事機構最為熱心,盛行與日本的底層。毫無疑問,作為黑社會暴力團體和底層組織,黑龍會也好,玄洋社也罷,都是侵華的急先鋒,他們巴不得中國因內亂而持續衰落,會費盡心機地破壞中國的局麵,哪裏會有什麽好心來幫助中國進步——即便這種幫助最後也是為了能讓日本獲得更大的借力。
川島雖然明麵上是京師警察學堂的顧問,是為了幫助中國培養警政力量而來,但他在骨子裏接受的任務就是盡一切努力挑起內鬥,削弱中國的實力,他絕不願放過任何可資利用的機會。因此,麵對世鐸的詢問,他早就有了應對之策。
雖然川島還不清楚善耆在這件事上的立場,但他必須要讓世鐸感覺到善耆在這件事上持有的態度是和他一致的,必須給予世鐸足夠的信心——就像黑龍會大力資助革命黨,不斷給孫文等人信心一般。
“王爺,我說句掏心底的話。”川島浪速一臉鄭重,“肅王爺是個穩重的人,亦是一個顧大局的人,從根本上說,他反對採取過於激烈的措施和手段,更認為宗室是畿輔根本,不可輕易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