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遵旨。”
君憂臣辱,滿大殿的人都跪了下來。
“朕說這番話不是辯解,更不是要翻案,有些事錯了便是錯了,不能粉飾,但足以讓後人引以為戒。比如甲午年的戰事,朕當年常常以為翁師傅力主抗戰,李鴻章經常避戰自保而以翁師傅為是,李鴻章為非。庚子年後我才知道,翁師傅與李鴻章有私人恩怨,北洋水師要買什麽槍炮翁師傅經常找藉口卡著經費不給,李中堂顧忌敵強我弱才不願出海抗敵。李鴻章此舉固然未必對,但翁師傅之所為氣量亦太狹小。譚嗣同等六人10年前固然有種種失當之處,但總是一片赤誠為國為民之心,朕卻不忍多加斥責。”
“皇上。”奕劻站出來支持道,“兩宮迴鑾之後,太行皇太後亦不無追悔,常和奴才說,‘戊戌年要是按著那幫大臣的話做便好了,說不定國家就沒有這一劫’,奴才聽了常常銘記在心。太後後來廣行新政,與當日維新亦有不少契合,足見太後誠意。隻是,風雲際會,有些結非得皇上親自來解不可……”
那麽,便把結解開吧……
第一卷 風起青萍之末 第四十四章 各有所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
上海,張公館。
在公館別致而又寬敞的客廳內,兩個中年男子正在熱烈交談。
“季直兄,眼看國喪期限已滿,下一步如何行動,大家還想聽聽你的意見。”說話的男子名鄭孝胥,字蘇戡,係預備立憲公會會長,早年曾為沈葆楨、李鴻章的幕僚,後又擔任中國駐日本神戶與大阪的總領事,回國後出任過江南製造局的督辦。鄭家資產豐厚,本人又有文名,交遊廣泛,名動江南。
“皇上親政後必有一番大作為的考慮,然朝中掣肘眾多,萬機待理,我們還是要先敲邊鼓,將形勢鼓譟起來,就等水到渠成的那一天。”被稱為季直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張謇。此公原係狀元出身,授翰林院修撰,但看透官場弊病,毅然下海,先後創辦大生紗廠等實業,雖然隻是預備立憲公會的副會長,但卻是江浙立憲派的主要領袖與靈魂。
“老爺,門外有兩位客人求見。”門房恭恭敬敬地遞上兩張名帖。
眼光隻一掃,張謇便歡喜異常,連忙招呼鄭孝胥:“馬相伯與徐公勉來了,快去迎接。”
馬相伯名馬良,自幼接受教會教育,通曉拉丁文,原任駐神戶領事,為人剛直不阿,頗有聲名,後來創辦復旦大學,享譽上海。徐公勉名徐佛蘇,時正年滿30,是立憲派的後起之秀,文章、見識頗得讚譽。
“不知兩位大駕光臨,有失遠迎,有失遠迎!”
“怎敢勞動狀元公和鄭會長親迎?”馬相伯慈眉善目,雖然年近70,但依然腳步生風,神采奕奕。
賓主甫一落定,馬良半是認真半是玩笑地說:“今天此來,有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帶給你們,今晚免不了讓狀元公出血大擺酒宴。”
張謇一愣,隨即回過神來:“國喪既滿,宴會已可,別說其他好消息,兩位光臨寒舍就是最好的消息,待會就去醉仙樓。”
徐佛蘇笑著遞上一份電報:“季公閱過後就知道值不值了。”
張謇隻粗粗掃了兩眼便興奮異常,眉毛都揚起來:“當真?”
“當真!”
電報是梁啓超和楊度聯名打來的特急電報,不僅扼要介紹了清晨的早朝概要,並進而提出政聞社、預備立憲公會、憲政講習會等立憲團體應撇棄以往分歧,共同促進立憲——“值此海內矚目之際,上已決意加速立憲,所顧慮者為朝野守舊派之掣肘,公當登高一呼,雲集英銳,共圖大業……”
“好極了,好極了!”鄭孝胥也是喜極而泣,“原本想著國喪後再行請願,推動立憲,早開國會,沒想到皇上英明睿遠,早已布置就緒。國家幸甚!人民幸甚!祖宗幸甚!”說罷,恭恭敬敬地朝北方磕了三個響頭。
“楊皙子的九年籌備清單,除極少數冥頑之人外,其餘人盡皆首肯。今天朝會不獨肅親王、醇親王贊同,就是慶王也力持定見。隻是對兩年召開國會,三年選舉責任內閣一事朝野頗有爭議,孫公就以為太過急切而力主緩行,端午橋等疆臣亦有疑慮。”
孫公者,大學士孫家鼐也。端午橋者,兩江總督端方。
“孫公老了。”馬良嘆息道,“不過比我癡長幾歲,這回怎的如此執拗?”
“倒是皇上10年後心機更加深沉,手段也愈發高明,康、梁師徒居然神不知鬼不覺就回了京城,還同楊皙子聯手炮製了這一篇大文章,真讓人想不到……說起來還得感謝忠誠公。”
忠誠公者,原兩江總督劉坤一也。當年以一句“君臣名分已定,中外之口宜防”堵住了慈禧的嘴,迫使她放棄了廢帝的念頭。
“梁卓如便是希望我們這批在野派聯合起來,通過輿情向這批力主‘緩行’的大臣施加壓力,為帝聲援,政聞社既已明令復社,當作一大文章慶祝。楊皙子本人也極願以鄭、張二公馬首是瞻而共圖大業。不過我在猜想,這明著是楊、梁的主張,說不定是皇上的意思。”
君憂臣辱,滿大殿的人都跪了下來。
“朕說這番話不是辯解,更不是要翻案,有些事錯了便是錯了,不能粉飾,但足以讓後人引以為戒。比如甲午年的戰事,朕當年常常以為翁師傅力主抗戰,李鴻章經常避戰自保而以翁師傅為是,李鴻章為非。庚子年後我才知道,翁師傅與李鴻章有私人恩怨,北洋水師要買什麽槍炮翁師傅經常找藉口卡著經費不給,李中堂顧忌敵強我弱才不願出海抗敵。李鴻章此舉固然未必對,但翁師傅之所為氣量亦太狹小。譚嗣同等六人10年前固然有種種失當之處,但總是一片赤誠為國為民之心,朕卻不忍多加斥責。”
“皇上。”奕劻站出來支持道,“兩宮迴鑾之後,太行皇太後亦不無追悔,常和奴才說,‘戊戌年要是按著那幫大臣的話做便好了,說不定國家就沒有這一劫’,奴才聽了常常銘記在心。太後後來廣行新政,與當日維新亦有不少契合,足見太後誠意。隻是,風雲際會,有些結非得皇上親自來解不可……”
那麽,便把結解開吧……
第一卷 風起青萍之末 第四十四章 各有所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
上海,張公館。
在公館別致而又寬敞的客廳內,兩個中年男子正在熱烈交談。
“季直兄,眼看國喪期限已滿,下一步如何行動,大家還想聽聽你的意見。”說話的男子名鄭孝胥,字蘇戡,係預備立憲公會會長,早年曾為沈葆楨、李鴻章的幕僚,後又擔任中國駐日本神戶與大阪的總領事,回國後出任過江南製造局的督辦。鄭家資產豐厚,本人又有文名,交遊廣泛,名動江南。
“皇上親政後必有一番大作為的考慮,然朝中掣肘眾多,萬機待理,我們還是要先敲邊鼓,將形勢鼓譟起來,就等水到渠成的那一天。”被稱為季直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張謇。此公原係狀元出身,授翰林院修撰,但看透官場弊病,毅然下海,先後創辦大生紗廠等實業,雖然隻是預備立憲公會的副會長,但卻是江浙立憲派的主要領袖與靈魂。
“老爺,門外有兩位客人求見。”門房恭恭敬敬地遞上兩張名帖。
眼光隻一掃,張謇便歡喜異常,連忙招呼鄭孝胥:“馬相伯與徐公勉來了,快去迎接。”
馬相伯名馬良,自幼接受教會教育,通曉拉丁文,原任駐神戶領事,為人剛直不阿,頗有聲名,後來創辦復旦大學,享譽上海。徐公勉名徐佛蘇,時正年滿30,是立憲派的後起之秀,文章、見識頗得讚譽。
“不知兩位大駕光臨,有失遠迎,有失遠迎!”
“怎敢勞動狀元公和鄭會長親迎?”馬相伯慈眉善目,雖然年近70,但依然腳步生風,神采奕奕。
賓主甫一落定,馬良半是認真半是玩笑地說:“今天此來,有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帶給你們,今晚免不了讓狀元公出血大擺酒宴。”
張謇一愣,隨即回過神來:“國喪既滿,宴會已可,別說其他好消息,兩位光臨寒舍就是最好的消息,待會就去醉仙樓。”
徐佛蘇笑著遞上一份電報:“季公閱過後就知道值不值了。”
張謇隻粗粗掃了兩眼便興奮異常,眉毛都揚起來:“當真?”
“當真!”
電報是梁啓超和楊度聯名打來的特急電報,不僅扼要介紹了清晨的早朝概要,並進而提出政聞社、預備立憲公會、憲政講習會等立憲團體應撇棄以往分歧,共同促進立憲——“值此海內矚目之際,上已決意加速立憲,所顧慮者為朝野守舊派之掣肘,公當登高一呼,雲集英銳,共圖大業……”
“好極了,好極了!”鄭孝胥也是喜極而泣,“原本想著國喪後再行請願,推動立憲,早開國會,沒想到皇上英明睿遠,早已布置就緒。國家幸甚!人民幸甚!祖宗幸甚!”說罷,恭恭敬敬地朝北方磕了三個響頭。
“楊皙子的九年籌備清單,除極少數冥頑之人外,其餘人盡皆首肯。今天朝會不獨肅親王、醇親王贊同,就是慶王也力持定見。隻是對兩年召開國會,三年選舉責任內閣一事朝野頗有爭議,孫公就以為太過急切而力主緩行,端午橋等疆臣亦有疑慮。”
孫公者,大學士孫家鼐也。端午橋者,兩江總督端方。
“孫公老了。”馬良嘆息道,“不過比我癡長幾歲,這回怎的如此執拗?”
“倒是皇上10年後心機更加深沉,手段也愈發高明,康、梁師徒居然神不知鬼不覺就回了京城,還同楊皙子聯手炮製了這一篇大文章,真讓人想不到……說起來還得感謝忠誠公。”
忠誠公者,原兩江總督劉坤一也。當年以一句“君臣名分已定,中外之口宜防”堵住了慈禧的嘴,迫使她放棄了廢帝的念頭。
“梁卓如便是希望我們這批在野派聯合起來,通過輿情向這批力主‘緩行’的大臣施加壓力,為帝聲援,政聞社既已明令復社,當作一大文章慶祝。楊皙子本人也極願以鄭、張二公馬首是瞻而共圖大業。不過我在猜想,這明著是楊、梁的主張,說不定是皇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