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已發急電,告知京中大事。”
林廣宇倒是沒想到這層,愣了一下後笑道:“很好,告訴他們千萬小心,朕實有厚望……”
第一卷 風起青萍之末 第十七章 弦外之音
離腸未語先斷,算猶有憑高望眼,更那堪衰草連天,飛梅弄晚。
……
慈禧大殮的儀式隆重、肅穆,天才蒙蒙亮時,所有的重臣、皇親、宗室就已經到場了。
移靈時,皇帝哭得分外淒涼,眼淚水跟放了閘門似的嘩啦啦淌個不停,任憑幾個親信重臣如何勸解都是勸止不住。
從場麵上看分明是母慈子孝、母子情深的感人場麵,足以讓人噓唏不已。但誰又能知道林廣宇真實的內心世界呢?他的痛哭多半是對自己命運和這兩天來林林總總變故的一個總發泄——無情未必真豪傑,落淚亦是大丈夫!在找不到人訴說,無處可以排解壓力的環境裏,選擇在大庭廣眾之下痛哭流涕是宣洩的絕好途徑。
經過這番折騰,林廣宇認定自己有做演員的天分:想哭就哭,表麵上能哭得死去活來,心裏卻能笑個不停,眼淚多得比導演用眼藥水擠出來的都多,甚至連隆裕這樣的女流之輩也望洋興嘆。
牛的!端的是高明!
張之洞老眼昏花,但仍然一眼就看出了皇帝眼睛中的那絲精光,那分明是咬牙切齒、刻骨銘心的仇恨,這些眼淚與其說是哭死去的太後倒不如說是皇帝自己哭自己,哭這34年的悲慘命運。隻是他什麽都不敢說,在皇帝儼然的霸氣和深沉麵前,張之洞直覺得自己老了,一切的懷疑,一切的猶豫,一切的願望都隻能爛在肚子裏。
早先小殮後按喪典的規矩是要尋一個地方停梓的,慈禧走得匆忙,並未交代該停留何處,奕劻等治喪大臣便隻能請示。
林廣宇的指示很明確:“太後三度訓政,功德巍巍,即仿列帝前事,以幹清宮為停靈之處。”
奕劻等一幫親貴鬆了一口氣,以為林廣宇對慈禧格外優容,唯獨張之洞品出了皇帝話背後的深意——幹清宮照例是停天子靈樞的,從未有過停太後靈樞的先例,即便孝莊太後如此賢德,亦沒有享受如此禮遇。皇帝表麵上的格外優容實際上卻是諷刺——諷刺這個太後幹了天子幹的事情,坐了天子坐的位子,掌了天子才能有的權力,死後自然也要享受天子所該享受的待遇……一句話,孝欽皇太後自個將自個擺錯了位置,用中國話來形容,那就是“牝雞司晨”——可笑這班親貴還渾然不覺。
瀛台10年,皇帝一飛沖天,意誌如此之堅,內心深不可測,難道真如他親口所述的那樣有神人襄助?張南皮是儒教的忠實信徒,一貫相信“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古訓,但麵對無法解釋的現實,讓他頗有些進退兩難的尷尬。
最讓人尷尬的還是皇帝布置的任務:按理說皇帝要做什麽文章找翰林草詔即可,事急的話就是讓軍機章京寫一樣,但最近卻連著給他布置了三篇文字,以常理推斷此事實在可疑。張之洞是軍機大臣,原本做的該是籌劃政事,議定政策的事務,卻做起了擬詔小臣,實在令人費解。
說來說去還是要借張之洞一個名聲:慈禧遺誥事關大局,非才能卓絕之人書寫不可,張之洞名滿天下,自然當得;祭奠袁世凱錯綜複雜,既要隱晦地點出皇帝從前對袁世凱的誤解與憤恨,又要說明皇帝此時對袁世凱的賞識與痛心,此間林林總總的愛恨情仇、錯綜複雜,非久經風霜的老臣不能把握,張之洞是戊戌維新、庚子國變的當事人,自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同樣作得;第三篇神人文章,卻是皇帝親自所述,並無第二個旁人所見,如要取信天下,曉諭億兆臣民,非得德高望重的重臣不可,張之洞素有清名,兩袖清風,自然同樣做得。
林廣宇經過反覆斟酌,決定不管這事情合不合乎慣例,都隻能落實在張南皮的身上,不但要落在他身上,而且要讓知情人都曉得,這是張南皮替皇帝捉的刀,如此才能塞住悠悠萬民之口。如此做的用意還有一層,就是要牢牢地掌控住局勢的走向,確保張之洞對皇權的忠心——文章既然是你香帥的大作,那麽你本人總該是對文章所敘之事信之耿耿,毫不懷疑的表態。
張之洞如何不知道皇帝的用意,但他沒有選擇的餘地,隨著林廣宇一頂頂“德高望重”、“公忠體國”、“譽滿海內”的大帽子,這個老臣最後也隻能飄飄然地接受了——謊話說的多了,便是自己都有可能相信。皇帝這一手,高明!
真當是十年不鳴,一鳴驚人,望著初升的日光,張之洞感覺自己也快到了生命的盡頭,或許,皇帝這幾天來口口聲聲的張師傅才是對自己最大的感謝和肯定!
大殮之後,慈禧的梓宮便停留在了幹清宮,等喪期滿27天時才能由幹清宮移到觀德殿,這稱之為“暫安”。“暫安”之後即是奉安(入土),一般過了百日便須再從觀德殿移到東陵。東陵在慈禧生前便已修好,傳言是和慈安太後打賭贏來的,否則以她的身份該是西陵。可這種故事並不見於正式記載,林廣宇雖然饒有興趣也不便多加詢問,隻遵照照儀式而行。
大殮完畢之後,眾人都是鬆了一口氣,亦算是一個浩大的程序走完了,而皇後隆裕也病倒了。
林廣宇倒是沒想到這層,愣了一下後笑道:“很好,告訴他們千萬小心,朕實有厚望……”
第一卷 風起青萍之末 第十七章 弦外之音
離腸未語先斷,算猶有憑高望眼,更那堪衰草連天,飛梅弄晚。
……
慈禧大殮的儀式隆重、肅穆,天才蒙蒙亮時,所有的重臣、皇親、宗室就已經到場了。
移靈時,皇帝哭得分外淒涼,眼淚水跟放了閘門似的嘩啦啦淌個不停,任憑幾個親信重臣如何勸解都是勸止不住。
從場麵上看分明是母慈子孝、母子情深的感人場麵,足以讓人噓唏不已。但誰又能知道林廣宇真實的內心世界呢?他的痛哭多半是對自己命運和這兩天來林林總總變故的一個總發泄——無情未必真豪傑,落淚亦是大丈夫!在找不到人訴說,無處可以排解壓力的環境裏,選擇在大庭廣眾之下痛哭流涕是宣洩的絕好途徑。
經過這番折騰,林廣宇認定自己有做演員的天分:想哭就哭,表麵上能哭得死去活來,心裏卻能笑個不停,眼淚多得比導演用眼藥水擠出來的都多,甚至連隆裕這樣的女流之輩也望洋興嘆。
牛的!端的是高明!
張之洞老眼昏花,但仍然一眼就看出了皇帝眼睛中的那絲精光,那分明是咬牙切齒、刻骨銘心的仇恨,這些眼淚與其說是哭死去的太後倒不如說是皇帝自己哭自己,哭這34年的悲慘命運。隻是他什麽都不敢說,在皇帝儼然的霸氣和深沉麵前,張之洞直覺得自己老了,一切的懷疑,一切的猶豫,一切的願望都隻能爛在肚子裏。
早先小殮後按喪典的規矩是要尋一個地方停梓的,慈禧走得匆忙,並未交代該停留何處,奕劻等治喪大臣便隻能請示。
林廣宇的指示很明確:“太後三度訓政,功德巍巍,即仿列帝前事,以幹清宮為停靈之處。”
奕劻等一幫親貴鬆了一口氣,以為林廣宇對慈禧格外優容,唯獨張之洞品出了皇帝話背後的深意——幹清宮照例是停天子靈樞的,從未有過停太後靈樞的先例,即便孝莊太後如此賢德,亦沒有享受如此禮遇。皇帝表麵上的格外優容實際上卻是諷刺——諷刺這個太後幹了天子幹的事情,坐了天子坐的位子,掌了天子才能有的權力,死後自然也要享受天子所該享受的待遇……一句話,孝欽皇太後自個將自個擺錯了位置,用中國話來形容,那就是“牝雞司晨”——可笑這班親貴還渾然不覺。
瀛台10年,皇帝一飛沖天,意誌如此之堅,內心深不可測,難道真如他親口所述的那樣有神人襄助?張南皮是儒教的忠實信徒,一貫相信“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古訓,但麵對無法解釋的現實,讓他頗有些進退兩難的尷尬。
最讓人尷尬的還是皇帝布置的任務:按理說皇帝要做什麽文章找翰林草詔即可,事急的話就是讓軍機章京寫一樣,但最近卻連著給他布置了三篇文字,以常理推斷此事實在可疑。張之洞是軍機大臣,原本做的該是籌劃政事,議定政策的事務,卻做起了擬詔小臣,實在令人費解。
說來說去還是要借張之洞一個名聲:慈禧遺誥事關大局,非才能卓絕之人書寫不可,張之洞名滿天下,自然當得;祭奠袁世凱錯綜複雜,既要隱晦地點出皇帝從前對袁世凱的誤解與憤恨,又要說明皇帝此時對袁世凱的賞識與痛心,此間林林總總的愛恨情仇、錯綜複雜,非久經風霜的老臣不能把握,張之洞是戊戌維新、庚子國變的當事人,自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同樣作得;第三篇神人文章,卻是皇帝親自所述,並無第二個旁人所見,如要取信天下,曉諭億兆臣民,非得德高望重的重臣不可,張之洞素有清名,兩袖清風,自然同樣做得。
林廣宇經過反覆斟酌,決定不管這事情合不合乎慣例,都隻能落實在張南皮的身上,不但要落在他身上,而且要讓知情人都曉得,這是張南皮替皇帝捉的刀,如此才能塞住悠悠萬民之口。如此做的用意還有一層,就是要牢牢地掌控住局勢的走向,確保張之洞對皇權的忠心——文章既然是你香帥的大作,那麽你本人總該是對文章所敘之事信之耿耿,毫不懷疑的表態。
張之洞如何不知道皇帝的用意,但他沒有選擇的餘地,隨著林廣宇一頂頂“德高望重”、“公忠體國”、“譽滿海內”的大帽子,這個老臣最後也隻能飄飄然地接受了——謊話說的多了,便是自己都有可能相信。皇帝這一手,高明!
真當是十年不鳴,一鳴驚人,望著初升的日光,張之洞感覺自己也快到了生命的盡頭,或許,皇帝這幾天來口口聲聲的張師傅才是對自己最大的感謝和肯定!
大殮之後,慈禧的梓宮便停留在了幹清宮,等喪期滿27天時才能由幹清宮移到觀德殿,這稱之為“暫安”。“暫安”之後即是奉安(入土),一般過了百日便須再從觀德殿移到東陵。東陵在慈禧生前便已修好,傳言是和慈安太後打賭贏來的,否則以她的身份該是西陵。可這種故事並不見於正式記載,林廣宇雖然饒有興趣也不便多加詢問,隻遵照照儀式而行。
大殮完畢之後,眾人都是鬆了一口氣,亦算是一個浩大的程序走完了,而皇後隆裕也病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