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曼中校完全搞錯了。那24架敵機根本不是蘇-27,而是我軍的殲-6無人機。它們的任務主要也不是攻擊“猛禽”,而是要截獲f-22的電子信息。台軍的飛行員曾經在台灣海峽上空上過一次當,誤把殲-6無人機當作蘇-27,但是他們沒有向美軍通報這件醜事。不過要騙美國佬也非易事,進行電磁偽裝還算是比較容易的,翼尖、機腹下安裝相應的角反射器,再經過仔細的測試調整就可以了。美軍還有一套“非應答敵我識別”係統,最早是用在f-14“雄貓”上的。它不僅根據雷達反射波的圖像來辨別目標的機型,而且根據目標飛行的動作來辨別。同樣轉一個灣,f-16與蘇-27的動作差別就很大。那麽殲-6與蘇-27的差別豈不是更大,美國佬為什麽不能識別呢?原來那些殲-6無人機安裝了價值不菲的三軸變穩係統,可以模擬蘇-27的不少動作。翼尖的“內斜視”幹擾器是剛研製成功的,7個掛架上不僅有幹擾器、模擬蘇-27的機載雷達,更主要的是幾台接收機,它們接收an/apg77雷達在各種模式運行時的脈衝進行數位化處理後不僅記錄在磁帶上,而且通過“飛天”提供的高速數據鏈路發送到總部的電子戰中心,供專家研究。隻是翼尖下掛了2枚pl-12d紅外影像尋的格鬥飛彈。
這些是無人機,地麵操縱人員大膽地迎著“阿姆拉姆”飛了過去,他們根據掛載的雷達跟蹤到的飛彈圖像,仔細地調整翼尖發射器的參數,使得戰機偏在幹擾形成的雷達反射麵的一邊。那些飛彈得到的圖像被極化效應放大了15倍的尺度,例如殲-6的翼展隻有9米,在阿姆拉姆的雷達圖像上有130多米,飛彈當然是往中心位置撞擊,並有近炸引信。隻要戰機不在中心,飛彈就會脫靶,而且強烈的電磁幹擾會令近炸引信失效。這些都在自己的靶場上以國產飛彈或繳獲的美製飛彈作過試驗,但是實際效果如何是隻能通過實戰來驗證的。當然使用無人機付出的代價要小得多,盡管它們的改裝費用每架高達4千萬元,比起真正的殲-11可低多了,關鍵是飛行員不用冒風險。
無人機群中有4架是特殊的,是殲-6z型的無人機。它們不像那些殲-6改裝的無人機,而是在研製殲-6z時同步研製的無人駕駛型編號為殲-6w,兩者85%機體和裝備是相同的。後者沒有駕駛艙,換裝了高性能的數據鏈、遙控裝置和bw-2型三軸變穩係統。這次它們掛載了我軍研製的最新型的微波炮wb-1吊艙,抓住機會來驗證了。代價是高昂的,每架殲-6w連同掛載的設備價值8千萬元呢,電子戰不僅是高科技之戰,也是燒錢的比鬥。
高功率微波武器是利用定向發射的高功率微波束毀壞敵方電子設備和殺傷敵方作戰人員的一種定向能武器。其輻射頻率一般為1-30吉赫(gh,1吉赫=1千兆赫),功率在1吉瓦(1百萬千瓦)以上。它與雷射武器的差別:它對目標的破壞是軟破壞,造成破壞效應所需的能量要小好幾個數量級;它射到目標的照射區遠比雷射射束的光斑大,因此打擊範圍大,對跟蹤、瞄準的精度要求比較低;它能全天候作戰,受煙塵等戰場環境影響較小;此外,微波能穿過大於它波長的縫隙,對掩體內的人員和電子元件起殺傷和破壞作用。它的成本、使用、維護和保養費用都比雷射武器低廉。
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出現,把電子戰推向更深層次。其特點是攻擊性突出,範圍更廣、並能對設備和人員造成不同程度的殺傷。其作戰性能與微波束的功率密度密切相關:0。01-1微瓦/平方厘米功率密度的微波束,能幹擾在相應頻段上工作的雷達、通信設備和導航係統,使其無法正常工作;功率密度提高1百萬倍達到0。01-1瓦/平方厘米時,可導致雷達、通信和導航設備的微波器件性能下降或失效,還會使小型計算機晶片失效或被燒壞;功率密度為10-100瓦/平方厘米的強微波束照射目標時,其輻射形成的電磁場可在金屬目標的表麵產生感應電流,通過天線、導線、金屬開口或縫隙進入飛機、飛彈、衛星、坦克等武器係統的電子設備的電路中。如果感應電流較大,電路功能會混亂、出現誤碼、中斷數據或信息傳輸,抹掉電腦的存儲或記憶信息等。如果感應電流很大,則會燒毀電路中的元器件、使電子裝備和武器係統失效。功率密度為1千瓦-1萬瓦/平方厘米時,能在瞬間摧毀目標、引爆炸彈、飛彈、核彈等武器。
當強度為13毫瓦/平方厘米的微波束照射炮手、坦克和飛機駕駛員及其他重要武器操縱人員時,他們的工作狀態就可能發生變化;強度為0。5瓦/平方厘米時即開始產生熱效應,會造成人體皮膚輕度燒傷;為20瓦/平方厘米時,隻要照射2秒鍾,就可造成皮膚三度燒傷;80瓦/平方厘米時,僅1秒鍾就可使人喪命。在強微波照射試驗中,1千米外山羊頃刻間死亡,2千米外的山羊則完全喪失活動功能。微波武器無孔不入,隻要目標的縫隙大於微波波長,它就可進入目標內部,殺傷人員。
如此誘人的性能自然吸引美、俄等國的軍方。美、俄在上世紀末微波武器的研製取得了突破,美國的勞倫茲·利弗莫爾實驗室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研製出頻率5。9吉赫、功率1。2吉瓦的虛陰極振盪器。空軍菲利浦實驗室研製出軸向激勵的虛陰極振盪器,頻率1。17吉赫,功率7。5吉瓦。俄國研製了火箭磁流體發電係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已研製出艦載防空高功率微波武器樣機,用於對付敵方的反艦飛彈。美海軍在研製能取代“密集陣”艦炮的高功率微波武器。美軍最先實用的是微波炸彈和防區外發射的壓製敵防空係統的高功率微波武器,它們都是一次性使用的。還在研製攻擊敵通信衛星和電子偵察衛星的微波武器。
這些是無人機,地麵操縱人員大膽地迎著“阿姆拉姆”飛了過去,他們根據掛載的雷達跟蹤到的飛彈圖像,仔細地調整翼尖發射器的參數,使得戰機偏在幹擾形成的雷達反射麵的一邊。那些飛彈得到的圖像被極化效應放大了15倍的尺度,例如殲-6的翼展隻有9米,在阿姆拉姆的雷達圖像上有130多米,飛彈當然是往中心位置撞擊,並有近炸引信。隻要戰機不在中心,飛彈就會脫靶,而且強烈的電磁幹擾會令近炸引信失效。這些都在自己的靶場上以國產飛彈或繳獲的美製飛彈作過試驗,但是實際效果如何是隻能通過實戰來驗證的。當然使用無人機付出的代價要小得多,盡管它們的改裝費用每架高達4千萬元,比起真正的殲-11可低多了,關鍵是飛行員不用冒風險。
無人機群中有4架是特殊的,是殲-6z型的無人機。它們不像那些殲-6改裝的無人機,而是在研製殲-6z時同步研製的無人駕駛型編號為殲-6w,兩者85%機體和裝備是相同的。後者沒有駕駛艙,換裝了高性能的數據鏈、遙控裝置和bw-2型三軸變穩係統。這次它們掛載了我軍研製的最新型的微波炮wb-1吊艙,抓住機會來驗證了。代價是高昂的,每架殲-6w連同掛載的設備價值8千萬元呢,電子戰不僅是高科技之戰,也是燒錢的比鬥。
高功率微波武器是利用定向發射的高功率微波束毀壞敵方電子設備和殺傷敵方作戰人員的一種定向能武器。其輻射頻率一般為1-30吉赫(gh,1吉赫=1千兆赫),功率在1吉瓦(1百萬千瓦)以上。它與雷射武器的差別:它對目標的破壞是軟破壞,造成破壞效應所需的能量要小好幾個數量級;它射到目標的照射區遠比雷射射束的光斑大,因此打擊範圍大,對跟蹤、瞄準的精度要求比較低;它能全天候作戰,受煙塵等戰場環境影響較小;此外,微波能穿過大於它波長的縫隙,對掩體內的人員和電子元件起殺傷和破壞作用。它的成本、使用、維護和保養費用都比雷射武器低廉。
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出現,把電子戰推向更深層次。其特點是攻擊性突出,範圍更廣、並能對設備和人員造成不同程度的殺傷。其作戰性能與微波束的功率密度密切相關:0。01-1微瓦/平方厘米功率密度的微波束,能幹擾在相應頻段上工作的雷達、通信設備和導航係統,使其無法正常工作;功率密度提高1百萬倍達到0。01-1瓦/平方厘米時,可導致雷達、通信和導航設備的微波器件性能下降或失效,還會使小型計算機晶片失效或被燒壞;功率密度為10-100瓦/平方厘米的強微波束照射目標時,其輻射形成的電磁場可在金屬目標的表麵產生感應電流,通過天線、導線、金屬開口或縫隙進入飛機、飛彈、衛星、坦克等武器係統的電子設備的電路中。如果感應電流較大,電路功能會混亂、出現誤碼、中斷數據或信息傳輸,抹掉電腦的存儲或記憶信息等。如果感應電流很大,則會燒毀電路中的元器件、使電子裝備和武器係統失效。功率密度為1千瓦-1萬瓦/平方厘米時,能在瞬間摧毀目標、引爆炸彈、飛彈、核彈等武器。
當強度為13毫瓦/平方厘米的微波束照射炮手、坦克和飛機駕駛員及其他重要武器操縱人員時,他們的工作狀態就可能發生變化;強度為0。5瓦/平方厘米時即開始產生熱效應,會造成人體皮膚輕度燒傷;為20瓦/平方厘米時,隻要照射2秒鍾,就可造成皮膚三度燒傷;80瓦/平方厘米時,僅1秒鍾就可使人喪命。在強微波照射試驗中,1千米外山羊頃刻間死亡,2千米外的山羊則完全喪失活動功能。微波武器無孔不入,隻要目標的縫隙大於微波波長,它就可進入目標內部,殺傷人員。
如此誘人的性能自然吸引美、俄等國的軍方。美、俄在上世紀末微波武器的研製取得了突破,美國的勞倫茲·利弗莫爾實驗室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研製出頻率5。9吉赫、功率1。2吉瓦的虛陰極振盪器。空軍菲利浦實驗室研製出軸向激勵的虛陰極振盪器,頻率1。17吉赫,功率7。5吉瓦。俄國研製了火箭磁流體發電係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已研製出艦載防空高功率微波武器樣機,用於對付敵方的反艦飛彈。美海軍在研製能取代“密集陣”艦炮的高功率微波武器。美軍最先實用的是微波炸彈和防區外發射的壓製敵防空係統的高功率微波武器,它們都是一次性使用的。還在研製攻擊敵通信衛星和電子偵察衛星的微波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