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回到了072登陸艦。
.主持人:章教授這樣的改裝一定很化錢的吧,為什麽不幹脆造新的艇呢?
.章:現代的兩棲戰都講究垂直登陸,發展的方向是建造大型的多功能的兩棲戰艦。我軍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前些時候你看到的廣州號和福建號兩棲艦航程遠、運載量大,防衛力強,的確是兩棲戰的利器。隻是在短程的航渡例如台灣海峽這樣的環境,這些小艇還是可以發揮餘熱的。它們還有一個好處是分散,一枚反艦飛彈也許可以使一艘大型兩棲艦失效,但它最多也隻能摧毀一艘小艇。
.電子產品的成本簡直是飛速下降,我記得當年pc機剛出來時要2萬元一台,我的月薪是300多元,我要不吃不喝5年半才能買一台。現在隻要半個月的工資就可以買一台性能不知道高多少的pc機了。雷達剛出來時要好幾輛大卡車運載,施工好多天才能架起天線運作。現在的單兵雷達,一個人就能扛了跑,地上一支就能探測了。傳感器、數據鏈、抗幹擾數字通訊機、雷達、電腦都便宜得多了。關鍵是研製一套軟體係統把它們串起來,協同運作,那才是耗時費力的事。據說登陸艇換電機,裝空調、雷達、電腦、數據鏈等,所謂的硬體,隻要80萬元。可是研製成套的“鐵騎”軟體化了2億元呢,攤在每艘艇上也比硬體多。
.你剛才問到火箭炮上艦的事,那位秦上尉也提到了“艇體狀態檢測係統”,我們到“鐵箭”炮艇去看一下吧。
.主持人:什麽,現在又起用那些小炮艇,難道又要小鬼當家啦!
.章:噢,是啊,共和國的前三十年,在海上確實是炮艇、魚雷艇、飛彈艇、獵潛艇之類的小鬼當家。不過你可不要看不起那些新型的“小鬼”哦!
.鏡頭轉到了4017號“鐵箭”艇。
.前方記者:許上尉,這不是“紅箭m”飛彈護衛艇嗎?
.許:噢,你看到了那架微型艦載直升機了吧,“鐵箭”炮艇用的是“紅箭”的艇身。自衛武器也是雙37近防炮。不過主要打擊力量是那些大口徑火箭炮。
.記者:那不是飛彈發射箱嗎?
.許:外形倒是有點像。你知道世界上最大口徑的艦炮嗎?
.記者:現在不時興巨艦大炮主義了,連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也隻裝備127毫米的艦炮,俄國的2萬4千噸級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也隻是130毫米艦炮,隻是美軍的“依阿華”級戰列艦裝備了406毫米艦炮。
.許:不過現在要加上我們的“鐵箭”級了。火箭彈的戰鬥部是500公斤,比“依阿華”艦炮的860公斤小一些,但是最大射程有300多公裏,比前者的80公裏可遠多了。那麽為什麽不裝飛彈呢?新型火箭彈盡管加了簡易的製導裝置,成本還隻及同等威力的飛彈的1/20。對付麵目標的時候20枚要比1枚管用多了。你會說小艇的晃動大,火箭炮的精度就更差了。
.現代技術很大程度上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鐵箭”艇的四角加裝了加速度和水平傳感器,電腦就可以預知艇體回復到水平狀態的一刻,此時發射火箭彈就基本消除了晃動的影響。而且集群協同指揮係統把8-10艘炮艇組成一個集群,統一指揮以加大火力密度。打擊力度就相當可觀。
.由於火箭炮的控製係統相對要簡單得多,一艘“鐵箭”的發射架可裝12個發射箱。發射完後,把空箱扔到海上,再裝填上12個發射箱。
.鏡頭又切回到登陸艦上。
.章:看你的眼睛瞪得那麽大,“鐵箭”一定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給你留下個題目,以5艘鐵箭的120枚火箭彈齊射一個“愛國者”飛彈陣地,或者一艘宙斯盾艦,你有辦法抵擋嗎?
.主持人:我…,算了吧。我們還是到那艘改裝的新港級去看看吧。
.一架“海燕”微型直升機把他們送上了新港級改裝的“金門”號坦克登陸艦。甲板和上層建築都是嶄新的,已經找不到被重創過的痕跡。
.主持人:原來台軍吹噓他們的2艘新港級坦克登陸艦是什麽“逆登陸”的主力呢,現在好象隻有一艘了。我們倒有2艘了。
.章:那邊一艘是“馬祖”號。新港級的艦首一改登陸艦平艦首的傳統,所以最高速度達到22節,而且艦上空調係統強勁,乘員能保持體力,適合長距離兩棲登陸戰。隻是美軍現在強調垂直登陸的樣式,這些坦克登陸艦就處理給別的國家了。我們的改裝量也不小,改裝了全電驅動,上層建築全部扒掉換上了瓷鋼製作的…
.主持人:哇,那邊一大片機帆船也是參加軍演的嗎?
.章:是的,那是近千艘機帆漁船改裝的武裝運輸船…
.主持人:章教授…我們難道又要回到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時代了嗎?這麽土的帆船也能在現代化的兩棲戰中使用嗎?這可是太危險了。
.章:百萬雄師不是過了長江了嗎。“土”的東西不一定就沒有用,那麽龐大的前蘇聯防空係統,據說美國人太空梭部署在太空的5厘米直徑的小金屬球,前蘇聯的雷達都能找到。可是一架超輕型的小飛機居然悄然從西方飛到了莫斯科的紅場降落。小飛機闖入美國白宮上空的新聞也時有所聞。雷達能探測到帆船嗎?不啟動柴油機的話,紅外成像儀也發現不了他們。而且數量有時也能起很大的作用。我國漁業生產轉向各型鋼製漁輪後,封存的機帆船據說有幾萬艘,就算是二萬艘吧,那麽他們能運送多少人員和物資裝備呢…
.主持人:章教授這樣的改裝一定很化錢的吧,為什麽不幹脆造新的艇呢?
.章:現代的兩棲戰都講究垂直登陸,發展的方向是建造大型的多功能的兩棲戰艦。我軍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前些時候你看到的廣州號和福建號兩棲艦航程遠、運載量大,防衛力強,的確是兩棲戰的利器。隻是在短程的航渡例如台灣海峽這樣的環境,這些小艇還是可以發揮餘熱的。它們還有一個好處是分散,一枚反艦飛彈也許可以使一艘大型兩棲艦失效,但它最多也隻能摧毀一艘小艇。
.電子產品的成本簡直是飛速下降,我記得當年pc機剛出來時要2萬元一台,我的月薪是300多元,我要不吃不喝5年半才能買一台。現在隻要半個月的工資就可以買一台性能不知道高多少的pc機了。雷達剛出來時要好幾輛大卡車運載,施工好多天才能架起天線運作。現在的單兵雷達,一個人就能扛了跑,地上一支就能探測了。傳感器、數據鏈、抗幹擾數字通訊機、雷達、電腦都便宜得多了。關鍵是研製一套軟體係統把它們串起來,協同運作,那才是耗時費力的事。據說登陸艇換電機,裝空調、雷達、電腦、數據鏈等,所謂的硬體,隻要80萬元。可是研製成套的“鐵騎”軟體化了2億元呢,攤在每艘艇上也比硬體多。
.你剛才問到火箭炮上艦的事,那位秦上尉也提到了“艇體狀態檢測係統”,我們到“鐵箭”炮艇去看一下吧。
.主持人:什麽,現在又起用那些小炮艇,難道又要小鬼當家啦!
.章:噢,是啊,共和國的前三十年,在海上確實是炮艇、魚雷艇、飛彈艇、獵潛艇之類的小鬼當家。不過你可不要看不起那些新型的“小鬼”哦!
.鏡頭轉到了4017號“鐵箭”艇。
.前方記者:許上尉,這不是“紅箭m”飛彈護衛艇嗎?
.許:噢,你看到了那架微型艦載直升機了吧,“鐵箭”炮艇用的是“紅箭”的艇身。自衛武器也是雙37近防炮。不過主要打擊力量是那些大口徑火箭炮。
.記者:那不是飛彈發射箱嗎?
.許:外形倒是有點像。你知道世界上最大口徑的艦炮嗎?
.記者:現在不時興巨艦大炮主義了,連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也隻裝備127毫米的艦炮,俄國的2萬4千噸級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也隻是130毫米艦炮,隻是美軍的“依阿華”級戰列艦裝備了406毫米艦炮。
.許:不過現在要加上我們的“鐵箭”級了。火箭彈的戰鬥部是500公斤,比“依阿華”艦炮的860公斤小一些,但是最大射程有300多公裏,比前者的80公裏可遠多了。那麽為什麽不裝飛彈呢?新型火箭彈盡管加了簡易的製導裝置,成本還隻及同等威力的飛彈的1/20。對付麵目標的時候20枚要比1枚管用多了。你會說小艇的晃動大,火箭炮的精度就更差了。
.現代技術很大程度上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鐵箭”艇的四角加裝了加速度和水平傳感器,電腦就可以預知艇體回復到水平狀態的一刻,此時發射火箭彈就基本消除了晃動的影響。而且集群協同指揮係統把8-10艘炮艇組成一個集群,統一指揮以加大火力密度。打擊力度就相當可觀。
.由於火箭炮的控製係統相對要簡單得多,一艘“鐵箭”的發射架可裝12個發射箱。發射完後,把空箱扔到海上,再裝填上12個發射箱。
.鏡頭又切回到登陸艦上。
.章:看你的眼睛瞪得那麽大,“鐵箭”一定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給你留下個題目,以5艘鐵箭的120枚火箭彈齊射一個“愛國者”飛彈陣地,或者一艘宙斯盾艦,你有辦法抵擋嗎?
.主持人:我…,算了吧。我們還是到那艘改裝的新港級去看看吧。
.一架“海燕”微型直升機把他們送上了新港級改裝的“金門”號坦克登陸艦。甲板和上層建築都是嶄新的,已經找不到被重創過的痕跡。
.主持人:原來台軍吹噓他們的2艘新港級坦克登陸艦是什麽“逆登陸”的主力呢,現在好象隻有一艘了。我們倒有2艘了。
.章:那邊一艘是“馬祖”號。新港級的艦首一改登陸艦平艦首的傳統,所以最高速度達到22節,而且艦上空調係統強勁,乘員能保持體力,適合長距離兩棲登陸戰。隻是美軍現在強調垂直登陸的樣式,這些坦克登陸艦就處理給別的國家了。我們的改裝量也不小,改裝了全電驅動,上層建築全部扒掉換上了瓷鋼製作的…
.主持人:哇,那邊一大片機帆船也是參加軍演的嗎?
.章:是的,那是近千艘機帆漁船改裝的武裝運輸船…
.主持人:章教授…我們難道又要回到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時代了嗎?這麽土的帆船也能在現代化的兩棲戰中使用嗎?這可是太危險了。
.章:百萬雄師不是過了長江了嗎。“土”的東西不一定就沒有用,那麽龐大的前蘇聯防空係統,據說美國人太空梭部署在太空的5厘米直徑的小金屬球,前蘇聯的雷達都能找到。可是一架超輕型的小飛機居然悄然從西方飛到了莫斯科的紅場降落。小飛機闖入美國白宮上空的新聞也時有所聞。雷達能探測到帆船嗎?不啟動柴油機的話,紅外成像儀也發現不了他們。而且數量有時也能起很大的作用。我國漁業生產轉向各型鋼製漁輪後,封存的機帆船據說有幾萬艘,就算是二萬艘吧,那麽他們能運送多少人員和物資裝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