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諾馬廖夫出任總統的當年,2006年俄國的國民經濟的增長率就達到了5.3%,一舉扭轉了多年來頹勢。2007年更是取得了7.9%的恢復性增長。國民經濟的發展終於走上了良性循環的上升軌道:健康的經濟增長繼續吸引外流的資金回流,國內大量的科研和建設項目又吸引了大批外流的人才回國。2008年末西方世界的經濟危機也為俄國吸收人才和資金提供了極好的機會。還有一個因素幫了俄國的大忙:核能利用由於西方各國發生了多次大事故,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導致石油資源消耗過猛,世界上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節節攀升,在經濟危機時都隻升不降,為俄國提供了賺取硬通貨的大好機會。這一年俄國的國民經濟增長率竟然達到了9.9%,雖然還是帶有恢復性質的增長,但是在發達工業國家中實屬驚人的速度。
另一方麵,在2008年中,俄國軍方率先在俄羅斯境內掃蕩了各地的民族分裂主義勢力,以整頓後的強大軍力為後盾,輔之以經濟的支持,比較徹底地清除了各股分裂的武裝力量。軍方實際上也是以此作為練兵和顯示實力的機會,所以極為認真,而那些分裂武裝起先還想頑抗,但是在俄軍狂猛的打擊下土崩瓦解。而且這些地區的經濟也在整個經濟騰飛中得到較大發展,分裂主義也就得不到支持。取得勝利的俄軍士氣大增,在接下來的支持一些獨立國協國家的穩定的平叛戰鬥中也一再獲勝。在這個背景下俄國自然不甘心繼續遭受北約的遏製,決心採取實質性的行動奪回失地。首先就是向巴爾幹出擊。
巴爾幹地區那些參與北約對南聯盟圍剿的小國,原來指望得到美國和西歐國家的回報,以補償環境遭受的破壞,甚至期望藉此機會經濟能夠得以騰飛。可是歐盟和美國並不是慈善家,經過長時間的討價還價,他們才達成了一個所謂的“新馬歇爾計劃”。可是不久西方世界在2002年爆發了二十一世紀的第一次經濟危機,那些發達國家都忙於應付自己的事務,那裏還肯認真地搞什麽“援助”。自然引起了那些小國的極大不滿。又過了3年,美歐經濟恢復景氣後,才重新開始“討論”調整援助計劃。那些附帶各種條件的“援助”,總算把抱怨的聲浪壓下去了一點。好景不長,去年歲末再次爆發的經濟危機自然又中斷了這些援助,而且更要命的是,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價格在危機期間還不降反升。這些國家遭受了雙重的打擊。當然受影響的程度各不相同。
遭受打擊最大的是保加利亞,該國的農業占了國民經濟的較大的比重,雖然加入了歐盟,但是歐盟眼看有一批國家要入盟,於2002年7月初宣布,新成員國的農業將不能獲得與老歐盟國家一樣多的補貼(大體上隻能得到後者的1/4的補貼),但必須同樣遵守限產的規定。保國的農產品自然打不進西歐的市場,法國和荷蘭等歐盟國家自己還與美國在農產品問題上經常發生摩擦呢。現在又要以硬通貨去購買越來越貴的石油、天然氣。經濟自然一蹶不振,民眾怨聲載道。美國媒體本世紀初曾以“保加利亞無法忍受飢餓”報導稱:保加利亞人均月工資120美元,有將近1/5的人失業,是希望加入歐盟的最窮的國家。環境部關閉了貝利察鎮的鈾礦,人們更是陷入困境。13歲的特齊娃說:“學校沒有教科書,村裏的孩子買不起書。窗戶破了,冬天很冷,學校隻有燒木頭的爐子。”
真令人難以想像這裏曾經是東歐的一個玫瑰花的王國。反對黨領袖社會民主黨主席季維爾諾夫大聲疾呼:“我們付出了那麽大的代價去幫助北約對南聯盟狂轟爛炸,究竟為了什麽?又得到了什麽呢?”
政府無言以對,這絕對隻有一個否定的答案。
波諾馬廖夫看準了時機,秘密派遣了人員進入保加利亞,策動各反對黨向政府和執政黨發難,促成了提前進行大選。在去年月底的大選中,社會民主黨聯合農民陣線取得了大勝,由社會民主黨主席季維爾諾夫出任總統,他就職後,作為執政聯盟的社會民主黨和農民陣線立即向議會提出了“退出北約”的動議。
俄羅斯以優惠價穩定地向保加利亞提供石油和天然氣,而保加利亞則向俄羅斯提供了大量的質優價廉的農產品,採用年終結算的易貨貿易方式,雙方經濟的互補性得以體現。保加利亞朝野當然也不願意一邊倒向俄國,他們在經濟上仍與歐盟保持聯繫。另一方麵則積極與我國加強經貿往來和政治交往。季維爾諾夫在競選總統前就率領龐大的社會民主黨代表團來我國訪問,與王剛總書記就一係列問題達成了一致的看法。並答應於3月初率團參加國際共運的北京大會。
保加利亞加入北約後,得到了不少西方的先進武器,可是價格既貴(雖然美歐給予了優惠和貸款),又與原來掌握的俄製武器係統格格不入,軍隊難以掌握。這一次,幹脆全部賣給了俄國和中國,換回了堅固耐用,又比較“趁手”的俄製武器,以及中國的輕型電動坦克和強勁的電動軍車。這一切都令保加利亞鄰國的軍方羨慕不已,當然也令北約感到震驚,而又無奈。
美國和北約自然不甘心在保加利亞的失敗,他們不但指責俄國在搞陰謀,而且又準備採取措施防止“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前東歐國家紛紛退出北約。不過他們需要應付的事情可真不少。
另一方麵,在2008年中,俄國軍方率先在俄羅斯境內掃蕩了各地的民族分裂主義勢力,以整頓後的強大軍力為後盾,輔之以經濟的支持,比較徹底地清除了各股分裂的武裝力量。軍方實際上也是以此作為練兵和顯示實力的機會,所以極為認真,而那些分裂武裝起先還想頑抗,但是在俄軍狂猛的打擊下土崩瓦解。而且這些地區的經濟也在整個經濟騰飛中得到較大發展,分裂主義也就得不到支持。取得勝利的俄軍士氣大增,在接下來的支持一些獨立國協國家的穩定的平叛戰鬥中也一再獲勝。在這個背景下俄國自然不甘心繼續遭受北約的遏製,決心採取實質性的行動奪回失地。首先就是向巴爾幹出擊。
巴爾幹地區那些參與北約對南聯盟圍剿的小國,原來指望得到美國和西歐國家的回報,以補償環境遭受的破壞,甚至期望藉此機會經濟能夠得以騰飛。可是歐盟和美國並不是慈善家,經過長時間的討價還價,他們才達成了一個所謂的“新馬歇爾計劃”。可是不久西方世界在2002年爆發了二十一世紀的第一次經濟危機,那些發達國家都忙於應付自己的事務,那裏還肯認真地搞什麽“援助”。自然引起了那些小國的極大不滿。又過了3年,美歐經濟恢復景氣後,才重新開始“討論”調整援助計劃。那些附帶各種條件的“援助”,總算把抱怨的聲浪壓下去了一點。好景不長,去年歲末再次爆發的經濟危機自然又中斷了這些援助,而且更要命的是,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價格在危機期間還不降反升。這些國家遭受了雙重的打擊。當然受影響的程度各不相同。
遭受打擊最大的是保加利亞,該國的農業占了國民經濟的較大的比重,雖然加入了歐盟,但是歐盟眼看有一批國家要入盟,於2002年7月初宣布,新成員國的農業將不能獲得與老歐盟國家一樣多的補貼(大體上隻能得到後者的1/4的補貼),但必須同樣遵守限產的規定。保國的農產品自然打不進西歐的市場,法國和荷蘭等歐盟國家自己還與美國在農產品問題上經常發生摩擦呢。現在又要以硬通貨去購買越來越貴的石油、天然氣。經濟自然一蹶不振,民眾怨聲載道。美國媒體本世紀初曾以“保加利亞無法忍受飢餓”報導稱:保加利亞人均月工資120美元,有將近1/5的人失業,是希望加入歐盟的最窮的國家。環境部關閉了貝利察鎮的鈾礦,人們更是陷入困境。13歲的特齊娃說:“學校沒有教科書,村裏的孩子買不起書。窗戶破了,冬天很冷,學校隻有燒木頭的爐子。”
真令人難以想像這裏曾經是東歐的一個玫瑰花的王國。反對黨領袖社會民主黨主席季維爾諾夫大聲疾呼:“我們付出了那麽大的代價去幫助北約對南聯盟狂轟爛炸,究竟為了什麽?又得到了什麽呢?”
政府無言以對,這絕對隻有一個否定的答案。
波諾馬廖夫看準了時機,秘密派遣了人員進入保加利亞,策動各反對黨向政府和執政黨發難,促成了提前進行大選。在去年月底的大選中,社會民主黨聯合農民陣線取得了大勝,由社會民主黨主席季維爾諾夫出任總統,他就職後,作為執政聯盟的社會民主黨和農民陣線立即向議會提出了“退出北約”的動議。
俄羅斯以優惠價穩定地向保加利亞提供石油和天然氣,而保加利亞則向俄羅斯提供了大量的質優價廉的農產品,採用年終結算的易貨貿易方式,雙方經濟的互補性得以體現。保加利亞朝野當然也不願意一邊倒向俄國,他們在經濟上仍與歐盟保持聯繫。另一方麵則積極與我國加強經貿往來和政治交往。季維爾諾夫在競選總統前就率領龐大的社會民主黨代表團來我國訪問,與王剛總書記就一係列問題達成了一致的看法。並答應於3月初率團參加國際共運的北京大會。
保加利亞加入北約後,得到了不少西方的先進武器,可是價格既貴(雖然美歐給予了優惠和貸款),又與原來掌握的俄製武器係統格格不入,軍隊難以掌握。這一次,幹脆全部賣給了俄國和中國,換回了堅固耐用,又比較“趁手”的俄製武器,以及中國的輕型電動坦克和強勁的電動軍車。這一切都令保加利亞鄰國的軍方羨慕不已,當然也令北約感到震驚,而又無奈。
美國和北約自然不甘心在保加利亞的失敗,他們不但指責俄國在搞陰謀,而且又準備採取措施防止“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前東歐國家紛紛退出北約。不過他們需要應付的事情可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