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威鎮南洋 第十九節 豪情滿懷
(更新時間:2003-6-4 1:05:00 本章字數:32305)
我軍的海上自衛反擊戰已經取得了全麵的勝利,其意義當然不止於摧毀幾乎全部的印軍海上力量,甚至也不在於繳獲的那些珍貴的重型戰艦。最重要的收穫是我海軍獲得了遠洋海戰的實戰經驗,這場勢均力敵的海戰既有海上空戰、反艦作戰的樣式,還讓遠征艦隊的防空係統經受了考驗,唯一缺憾是艦隊的反潛防衛未受嚴峻考驗。印軍潛艇全部是在遠離威脅的範圍外就被摧毀的。這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第一次的遠洋海戰,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也未記載有什麽激烈的海戰,那時候在南洋和印度洋沒有一支艦隊是可以同他們抗衡的。現在似乎回復到當年的狀態,隻是有一支外來的艦隊-美軍第5艦隊在與我軍對峙。
這場海戰也讓我國高層理解海戰的高昂代價,損失的艦艇、艦載機,大量消耗的飛彈價值不菲,那些緊急搶建的海空軍基地都是要用黃金堆砌的,而損失的艦載機飛行員、海軍官兵更是我軍最寶貴的財富。這都是為了捍衛自己的海權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我國海軍隻能在鮮血與烈火殺出一條強軍之路。
印度已經沒有能力來抗衡我遠征艦隊了,但衝突仍在換一種方式持續。
加德滿都10月12日9:00
經過一夜的動亂,這個文明古國的都城突然成了一個可怕的人間地獄。直接的起因是,我軍航母大戰的全勝戰績在印度國內掀起了一股狂熱的反華浪潮,印度軍內的狂熱印度教徒支持庫馬爾組織的護教軍團,居然給他組成了10萬大軍,印度的人力資源實在令人嘆為觀止。由退役中將巴德爾出任印度教護教軍團首領,他完全按正規軍的編製把他們組織起來,組成了3個軍9個師,還有一支特種兵部隊呢!他們在尼泊爾的同夥“尼泊爾民兵”首領普欣特也秘密組織一支以廓爾喀族為主的印度教武裝有2萬之眾,他們則得到了廓爾喀步槍團司令巴莫杜·拉納的武器支持。這2幫匪徒雖然沒有重型坦克、步兵戰車、戰機和重型防空飛彈等重武器,但輕武器相當精良,還擁有不少單兵防空飛彈和反裝甲飛彈,以及迫擊炮、山炮等。
他們的目標是消滅尼泊爾的佛教徒和尼共的人民軍,把尼泊爾納入印度的版圖。他們的出手狠辣,比印度在世紀之交搞的皇室血案更直接。在巴莫杜·拉納的支持下昨天夜間把不肯直接聽命於他們的國王全家又來個滿門抄斬,然後讓尼泊爾的印度教大主教納揚加攝政。接下來從加德滿都開始擴展到全國對佛教徒進行大屠殺。早就嚴陣以待的尼共人民軍帶領民眾進行了拚死的抗擊,隻是沒有人能預料到庫馬爾和普欣特的來勢這麽兇猛。所以尼泊爾全境硝煙瀰漫。
不過事件的起因要複雜得多,否則僅憑幾個宗教狂熱份子哪裏能鬧出那麽大的亂子來。如前所述,由於印度擴張勢力通過印度教隱蔽地入侵尼泊爾,到本世紀初已經到了明目張膽的地步。今年3月15日爆發的印度的印度教徒進入尼泊爾大肆殺害佛教徒的事件發生後,我國高層和尼共全力以赴地作了防禦和反擊的準備。一個極為有利的條件是,尼泊爾的王室和政府此時在相當程度上是依靠中尼貿易和我國的投資企業的稅收,以及我國的援助才得以運轉的,因此二國維持著還過得去的關係。
我國採取特殊措施加緊向尼共根據地運送了大批的糧食和物資,尼共人民軍得以把人民軍擴大到2萬人,組建了4個旅和1個中央警衛團;在西部的特法姆村部署了4500人的第4旅。地方上也得以組織了7萬的基幹民兵,分布在各塊根據地。這幾個月內人民軍進行了高強度的訓練,他們的子彈和炮彈的消耗量極大,使他們初步掌握了實用的技戰術。尼共中央的高層已經開始涉足步炮協同、空地協同、垂直突擊等作戰樣式。他們的戰力直逼尼泊爾皇家軍隊。
尼政府軍的規模為2.5萬人,編為4個步兵旅和1個王宮警衛旅,最高指揮官是巴普爾·沙阿陸軍參謀長。另有5千人的武裝警察,警察總監是斯旺多。根據傳統習慣,軍人絕大多數是廓爾喀族人,隻有第4旅有3千多尼瓦爾族、古隆族人。尼共已經成功地打入了這個旅。
印度教的狂熱份子在印度是股可怕的力量,經濟、文化教育的落後是其孳生的土壤,政府的慫容又助長了他們的惡性膨脹。尼泊爾的印度教大主教納揚加則隱隱然是尼泊爾的太上皇,他感受到了尼共的威脅,暗中支持尼泊爾的印度教極端份子普欣特組織了“民兵”,在皇家軍隊的支持下,到10月初已經擴展到2萬5千人。他們在各處迫害、殘殺佛教徒,燒毀佛寺,其終極目標是消滅佛教徒,因此在各地與人民軍發生衝突,並受到武裝警察的袒護。不過這批烏合之眾也並未取得多少優勢,於是就製造輿論指責中國出動特種兵加入了尼共非法武裝,還在加德滿都組織示威遊行要求政府與中國斷交。
國王和執政的大會黨首相馬德克都感到經濟上絕對離不開中國的投資和援助,印度連吃敗仗哪裏有能力援助尼泊爾呢?也不想捲入中印衝突,更擔心內亂會徹底破壞尼泊爾的經濟。於是國王下令取締“民兵”組織。普欣特一夥急忙向庫馬爾求援,庫馬爾-巴德爾也正欲藉助當時國內的狂熱反華氣氛到尼泊爾來一展身手。索拉雅政府犯了最後的一個嚴重錯誤,縱容軍方暗中向巴德爾提供了大批的精良武器。這一段時間印軍倉庫接連發生了爆炸案和火災,實際上是為了隱瞞失蹤武器的去向。
(更新時間:2003-6-4 1:05:00 本章字數:32305)
我軍的海上自衛反擊戰已經取得了全麵的勝利,其意義當然不止於摧毀幾乎全部的印軍海上力量,甚至也不在於繳獲的那些珍貴的重型戰艦。最重要的收穫是我海軍獲得了遠洋海戰的實戰經驗,這場勢均力敵的海戰既有海上空戰、反艦作戰的樣式,還讓遠征艦隊的防空係統經受了考驗,唯一缺憾是艦隊的反潛防衛未受嚴峻考驗。印軍潛艇全部是在遠離威脅的範圍外就被摧毀的。這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第一次的遠洋海戰,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也未記載有什麽激烈的海戰,那時候在南洋和印度洋沒有一支艦隊是可以同他們抗衡的。現在似乎回復到當年的狀態,隻是有一支外來的艦隊-美軍第5艦隊在與我軍對峙。
這場海戰也讓我國高層理解海戰的高昂代價,損失的艦艇、艦載機,大量消耗的飛彈價值不菲,那些緊急搶建的海空軍基地都是要用黃金堆砌的,而損失的艦載機飛行員、海軍官兵更是我軍最寶貴的財富。這都是為了捍衛自己的海權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我國海軍隻能在鮮血與烈火殺出一條強軍之路。
印度已經沒有能力來抗衡我遠征艦隊了,但衝突仍在換一種方式持續。
加德滿都10月12日9:00
經過一夜的動亂,這個文明古國的都城突然成了一個可怕的人間地獄。直接的起因是,我軍航母大戰的全勝戰績在印度國內掀起了一股狂熱的反華浪潮,印度軍內的狂熱印度教徒支持庫馬爾組織的護教軍團,居然給他組成了10萬大軍,印度的人力資源實在令人嘆為觀止。由退役中將巴德爾出任印度教護教軍團首領,他完全按正規軍的編製把他們組織起來,組成了3個軍9個師,還有一支特種兵部隊呢!他們在尼泊爾的同夥“尼泊爾民兵”首領普欣特也秘密組織一支以廓爾喀族為主的印度教武裝有2萬之眾,他們則得到了廓爾喀步槍團司令巴莫杜·拉納的武器支持。這2幫匪徒雖然沒有重型坦克、步兵戰車、戰機和重型防空飛彈等重武器,但輕武器相當精良,還擁有不少單兵防空飛彈和反裝甲飛彈,以及迫擊炮、山炮等。
他們的目標是消滅尼泊爾的佛教徒和尼共的人民軍,把尼泊爾納入印度的版圖。他們的出手狠辣,比印度在世紀之交搞的皇室血案更直接。在巴莫杜·拉納的支持下昨天夜間把不肯直接聽命於他們的國王全家又來個滿門抄斬,然後讓尼泊爾的印度教大主教納揚加攝政。接下來從加德滿都開始擴展到全國對佛教徒進行大屠殺。早就嚴陣以待的尼共人民軍帶領民眾進行了拚死的抗擊,隻是沒有人能預料到庫馬爾和普欣特的來勢這麽兇猛。所以尼泊爾全境硝煙瀰漫。
不過事件的起因要複雜得多,否則僅憑幾個宗教狂熱份子哪裏能鬧出那麽大的亂子來。如前所述,由於印度擴張勢力通過印度教隱蔽地入侵尼泊爾,到本世紀初已經到了明目張膽的地步。今年3月15日爆發的印度的印度教徒進入尼泊爾大肆殺害佛教徒的事件發生後,我國高層和尼共全力以赴地作了防禦和反擊的準備。一個極為有利的條件是,尼泊爾的王室和政府此時在相當程度上是依靠中尼貿易和我國的投資企業的稅收,以及我國的援助才得以運轉的,因此二國維持著還過得去的關係。
我國採取特殊措施加緊向尼共根據地運送了大批的糧食和物資,尼共人民軍得以把人民軍擴大到2萬人,組建了4個旅和1個中央警衛團;在西部的特法姆村部署了4500人的第4旅。地方上也得以組織了7萬的基幹民兵,分布在各塊根據地。這幾個月內人民軍進行了高強度的訓練,他們的子彈和炮彈的消耗量極大,使他們初步掌握了實用的技戰術。尼共中央的高層已經開始涉足步炮協同、空地協同、垂直突擊等作戰樣式。他們的戰力直逼尼泊爾皇家軍隊。
尼政府軍的規模為2.5萬人,編為4個步兵旅和1個王宮警衛旅,最高指揮官是巴普爾·沙阿陸軍參謀長。另有5千人的武裝警察,警察總監是斯旺多。根據傳統習慣,軍人絕大多數是廓爾喀族人,隻有第4旅有3千多尼瓦爾族、古隆族人。尼共已經成功地打入了這個旅。
印度教的狂熱份子在印度是股可怕的力量,經濟、文化教育的落後是其孳生的土壤,政府的慫容又助長了他們的惡性膨脹。尼泊爾的印度教大主教納揚加則隱隱然是尼泊爾的太上皇,他感受到了尼共的威脅,暗中支持尼泊爾的印度教極端份子普欣特組織了“民兵”,在皇家軍隊的支持下,到10月初已經擴展到2萬5千人。他們在各處迫害、殘殺佛教徒,燒毀佛寺,其終極目標是消滅佛教徒,因此在各地與人民軍發生衝突,並受到武裝警察的袒護。不過這批烏合之眾也並未取得多少優勢,於是就製造輿論指責中國出動特種兵加入了尼共非法武裝,還在加德滿都組織示威遊行要求政府與中國斷交。
國王和執政的大會黨首相馬德克都感到經濟上絕對離不開中國的投資和援助,印度連吃敗仗哪裏有能力援助尼泊爾呢?也不想捲入中印衝突,更擔心內亂會徹底破壞尼泊爾的經濟。於是國王下令取締“民兵”組織。普欣特一夥急忙向庫馬爾求援,庫馬爾-巴德爾也正欲藉助當時國內的狂熱反華氣氛到尼泊爾來一展身手。索拉雅政府犯了最後的一個嚴重錯誤,縱容軍方暗中向巴德爾提供了大批的精良武器。這一段時間印軍倉庫接連發生了爆炸案和火災,實際上是為了隱瞞失蹤武器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