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海上艦隊的防空一向是我軍的弱項。海上沒有可資利用的複雜地形,戰艦的特徵太明顯了;空射反艦飛彈的射程又遠大於艦艇的防空飛彈;戰機甚至直升機的速度都比戰艦大得多,它們在空中可以作高速三維運動,戰艦則隻能在海麵上作低速的平麵移動。艦隊防空確實是難度極大的係統工程。即使以美軍的宙斯盾係統也不敢輕易嚐試抗擊敵機的飛彈飽和攻擊,而是組成一個多層次的探測和攔截係統。
我軍預警機的高空警戒迫使印軍不敢從東方的海上來偷襲,空中警戒戰機就可以集中在西部和北部,所以警報一響8架殲-10h能有效地攔截2個方向的印機群。大範圍部署的浮球式“微波爐雷達”在海上大顯神威,印軍的高速攻擊機也難以攻擊這些與海水一色的目標,反輻射飛彈隻要偏一點沖入海中也炸不壞玻璃鋼保護的這些模擬雷達。預警機的無源探測係統和“天羅盾”的“冷眼”被動雷達更是免除了反輻射飛彈的攻擊,可以穩定地發揮作用。
我攔截機群雖然能將大部分敵機攔截在防衛圈外,但總有部分敵機能發射遠程或超遠程反艦飛彈。此時就得依靠“天羅盾”係統自動指揮控製防空飛彈、近防炮係統進行內層攔截。我軍早在本世紀初研製的海麵阻攔網係統在這次海戰中經受了實戰的考驗。剛接到預警,吉林號、四川號和“廣州”號就從塢艙中釋放出6艘俄製德薩拉級、4艘“大沽ii”級氣墊登陸艇,它們當然不是去搞兩棲登陸作戰,而是利用它們的高速去釋放那些飛彈阻攔網的。
有2艘“德薩拉”氣墊艇以100節的高速行駛到北部2艘東方級驅逐艦以北2.5公裏處與驅逐艦保持平行的航向,隻見它們的後部放下了一長串以浮球連接著長鏈,足有2千米長如同一張超長的漁網。氣墊艇仍能保持30節的航速與驅逐艦同步航行。氣墊艇自身有2座雙37近防炮和近程防空飛彈,有相當強勁的防衛能力。接到飛彈來襲的警報後,艇上的操作人員啟動按鈕,後麵的那串物體就發生了奇妙的變化。各個氫氣瓶向氣囊急速地注入了氫氣,形成了一個個長方形的框架,豎立在海麵上,每個長20米,高12米,下邊離海麵3米,上邊離海麵15米,中間是高強度的凱夫拉縴維織成的網。上部氣囊的浮力還足以吊起網上的一些小天雷。氣墊艇的動力足以拖帶100個連在一起的此類反飛彈網。
自從掠海飛行的法製“飛魚”飛彈在馬島海戰中擊沉了英軍的“謝菲爾德”號飛彈驅逐艦後,現代的反艦飛彈都很講究掠海飛行的高度。當年“飛魚”的掠海高度為14米,而“白蛉”甚至能在7-12米的高度超音速飛行,而新型“魚叉”、“花崗岩”之類的號稱能把高度降至4米。這對飛彈的控製係統的要求極高,一絲一毫的偏差就會讓它們鑽入海中。當然好處也是極大的,受海麵雜波的影響,任何大功率雷達也難以的5-7公裏以外跟蹤鎖定這些在浪尖跳躍的小精靈。這樣一來,留給戰艦防空係統的反應時間就極為短促了。此類飛彈有2種攻擊模式,一種是直接撞擊舷壁,此時戰鬥部為半穿甲型;另一種是在距艦1.5-2公裏處突然仰升到500米以上的高空,再俯衝攻擊戰艦的上層建築,此時戰鬥部為高爆型以破壞敵艦的上層建築和雷達通訊天線,使它們失去戰鬥力。
這次印軍發射的,既有kh-41、kh-35重型反艦飛彈、kh-31p反輻射飛彈,也有從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弄來的“魚叉”agm-84d、am·39“飛魚”、p3t“海鷹”、agm-65f“小牛”等等。護衛東方級的阻攔網攔住了4枚飛彈,護衛航母的阻攔網攔住了5枚。那些觸網的飛彈不是被收攏過來的小天雷炸毀,就是拖著巨網鑽入海中爆炸。一張網被弄壞並不影響其他網繼續發揮作用。當然有飛彈從無網的空間飛過來,戰艦的近防係統的防衛角度就大為縮小了,提高了防空的效率。
我軍赫赫有名的飛彈快艇和護衛艇這次也發揮了突出的作用。自從埃及的飛彈快艇以俄製“冥河”式飛彈摧毀以色列的“埃拉特”號護衛艦後,軍事專家一致看好飛彈快艇,它們很快代替了魚雷快艇的地位用於反艦作戰。本世紀初軍方又發現飛彈快艇或飛彈護衛艇也是很好的防空武器係統,它們可以很靈活地組合成一支有效的防空係統,它們可以通過數據鏈得到敵軍飛彈和戰機的信息。由於它們可以快速機動,斜裝的飛彈發射架隨時都能瞄準反艦飛彈來襲的方向。經過實測,快艇雷達與驅逐艦的雷達在探測那些超低空掠海飛行的反艦飛彈性能並無太大的差別,大家都是5-7公裏。而垂直發射在對付此類目標時還不及發射架指向的飛彈。
美軍的垂直發射係統開創了飛彈發射係統的標準化的先河,現在的護衛艇和快艇的飛彈發射架或發射筒也已經實現了標準化,既可以發射反艦飛彈,也可以發射防空飛彈,甚至可以發射反潛飛彈和巡航飛彈。遠征艦隊的這些護衛艇和基地的快艇部署在阻攔網的空缺海域,它們在激戰中也成功地攔截了7枚反艦飛彈,立下了不朽的戰功。
我航母、航母支持艦和巨型兩棲艦裝備的sp-1水平發射裝置也經受了考驗,它們都是以2對1的方式實施攔截的,成功地攔截了5枚漏網的反艦飛彈,確保了主力戰艦的安全。
我軍預警機的高空警戒迫使印軍不敢從東方的海上來偷襲,空中警戒戰機就可以集中在西部和北部,所以警報一響8架殲-10h能有效地攔截2個方向的印機群。大範圍部署的浮球式“微波爐雷達”在海上大顯神威,印軍的高速攻擊機也難以攻擊這些與海水一色的目標,反輻射飛彈隻要偏一點沖入海中也炸不壞玻璃鋼保護的這些模擬雷達。預警機的無源探測係統和“天羅盾”的“冷眼”被動雷達更是免除了反輻射飛彈的攻擊,可以穩定地發揮作用。
我攔截機群雖然能將大部分敵機攔截在防衛圈外,但總有部分敵機能發射遠程或超遠程反艦飛彈。此時就得依靠“天羅盾”係統自動指揮控製防空飛彈、近防炮係統進行內層攔截。我軍早在本世紀初研製的海麵阻攔網係統在這次海戰中經受了實戰的考驗。剛接到預警,吉林號、四川號和“廣州”號就從塢艙中釋放出6艘俄製德薩拉級、4艘“大沽ii”級氣墊登陸艇,它們當然不是去搞兩棲登陸作戰,而是利用它們的高速去釋放那些飛彈阻攔網的。
有2艘“德薩拉”氣墊艇以100節的高速行駛到北部2艘東方級驅逐艦以北2.5公裏處與驅逐艦保持平行的航向,隻見它們的後部放下了一長串以浮球連接著長鏈,足有2千米長如同一張超長的漁網。氣墊艇仍能保持30節的航速與驅逐艦同步航行。氣墊艇自身有2座雙37近防炮和近程防空飛彈,有相當強勁的防衛能力。接到飛彈來襲的警報後,艇上的操作人員啟動按鈕,後麵的那串物體就發生了奇妙的變化。各個氫氣瓶向氣囊急速地注入了氫氣,形成了一個個長方形的框架,豎立在海麵上,每個長20米,高12米,下邊離海麵3米,上邊離海麵15米,中間是高強度的凱夫拉縴維織成的網。上部氣囊的浮力還足以吊起網上的一些小天雷。氣墊艇的動力足以拖帶100個連在一起的此類反飛彈網。
自從掠海飛行的法製“飛魚”飛彈在馬島海戰中擊沉了英軍的“謝菲爾德”號飛彈驅逐艦後,現代的反艦飛彈都很講究掠海飛行的高度。當年“飛魚”的掠海高度為14米,而“白蛉”甚至能在7-12米的高度超音速飛行,而新型“魚叉”、“花崗岩”之類的號稱能把高度降至4米。這對飛彈的控製係統的要求極高,一絲一毫的偏差就會讓它們鑽入海中。當然好處也是極大的,受海麵雜波的影響,任何大功率雷達也難以的5-7公裏以外跟蹤鎖定這些在浪尖跳躍的小精靈。這樣一來,留給戰艦防空係統的反應時間就極為短促了。此類飛彈有2種攻擊模式,一種是直接撞擊舷壁,此時戰鬥部為半穿甲型;另一種是在距艦1.5-2公裏處突然仰升到500米以上的高空,再俯衝攻擊戰艦的上層建築,此時戰鬥部為高爆型以破壞敵艦的上層建築和雷達通訊天線,使它們失去戰鬥力。
這次印軍發射的,既有kh-41、kh-35重型反艦飛彈、kh-31p反輻射飛彈,也有從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弄來的“魚叉”agm-84d、am·39“飛魚”、p3t“海鷹”、agm-65f“小牛”等等。護衛東方級的阻攔網攔住了4枚飛彈,護衛航母的阻攔網攔住了5枚。那些觸網的飛彈不是被收攏過來的小天雷炸毀,就是拖著巨網鑽入海中爆炸。一張網被弄壞並不影響其他網繼續發揮作用。當然有飛彈從無網的空間飛過來,戰艦的近防係統的防衛角度就大為縮小了,提高了防空的效率。
我軍赫赫有名的飛彈快艇和護衛艇這次也發揮了突出的作用。自從埃及的飛彈快艇以俄製“冥河”式飛彈摧毀以色列的“埃拉特”號護衛艦後,軍事專家一致看好飛彈快艇,它們很快代替了魚雷快艇的地位用於反艦作戰。本世紀初軍方又發現飛彈快艇或飛彈護衛艇也是很好的防空武器係統,它們可以很靈活地組合成一支有效的防空係統,它們可以通過數據鏈得到敵軍飛彈和戰機的信息。由於它們可以快速機動,斜裝的飛彈發射架隨時都能瞄準反艦飛彈來襲的方向。經過實測,快艇雷達與驅逐艦的雷達在探測那些超低空掠海飛行的反艦飛彈性能並無太大的差別,大家都是5-7公裏。而垂直發射在對付此類目標時還不及發射架指向的飛彈。
美軍的垂直發射係統開創了飛彈發射係統的標準化的先河,現在的護衛艇和快艇的飛彈發射架或發射筒也已經實現了標準化,既可以發射反艦飛彈,也可以發射防空飛彈,甚至可以發射反潛飛彈和巡航飛彈。遠征艦隊的這些護衛艇和基地的快艇部署在阻攔網的空缺海域,它們在激戰中也成功地攔截了7枚反艦飛彈,立下了不朽的戰功。
我航母、航母支持艦和巨型兩棲艦裝備的sp-1水平發射裝置也經受了考驗,它們都是以2對1的方式實施攔截的,成功地攔截了5枚漏網的反艦飛彈,確保了主力戰艦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