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再次與顧問團、參謀部人員審議了阿富汗內戰的態勢:
阿共人民軍建軍、展開戰鬥僅十一個月,已經成了內戰中最強大的力量,正可謂是突飛猛進。今年4月中旬是個轉折點,此前,阿共的根據地主要處於阿富汗的東北地區,總部設在塔哈爾省首府塔盧坎,在西北部的赫拉特北麵的白山(帕魯帕米蘇斯山)-班迪突厥斯坦山的山區有一塊長條形的根據地,在西南角的尼姆魯茲省紮蘭季市以西也有一小塊根據地。人民軍的主力部隊已經擴展到1萬2千人,其中有我軍的3千人,融合得相當成功。有8千多地方部隊散布在這些根據地,他們以營為單位作戰,還有2萬5千遊擊隊,分成大小不等的隊伍保衛自己的家鄉。這種樣式的層次形結構與我軍在革命戰爭早期的形態有相似之處,但實質上差別極大,首先,從各支遊擊隊、地方部隊的營到主力部隊都有先進的通訊工具與塔盧坎總部保持聯繫;其次,藉助電動直升機、電動運輸機可以機動部隊、運送補給物資。因此整個軍事係統能協同動作,打擊力量倍增。
與塔利班、“伊斯蘭統一黨”及以往所有的阿富汗軍閥不同的是,阿共是一個包含了阿富汗各民族成員的全國性組織,他們紮根在各個地區,聯繫了最廣泛的民眾。而塔利班僅是阿富汗主體民族普什圖族組成,北方聯盟的主力伊斯蘭促進會由阿第二大民族塔吉克族組成,伊斯蘭民族運動由烏茲別克族組成,“伊斯蘭統一黨”更是由哈紮拉族人(與伊朗人是近親)組成,他們根本無法完全控製阿富汗。王剛與阿共高層的本意是採取穩紮穩打的辦法層次式地推進根據地建設,培養大批經濟、軍事幹部,在時機成熟時一舉解放全國。可是今年冬春季阿富汗中南部地區的特大旱災把這一計劃徹底打亂了。
各地的情報匯總到塔盧坎總部,顯示了一幅恐怖的圖像:飽經戰亂的塔利班和北方聯盟統治區的民眾將麵臨大批死亡的前景,不少人湧進了根據地來避難,但地域太小容納不了多少人。伊朗和巴基斯坦可以出錢出力支持各派打內戰,但嚴密封鎖邊境,阻止難民進入。而且塔、伊兩派武裝還不斷騷擾根據地,妄圖闖入根據地搶掠。阿富汗人民處於危急之中。
4月9日阿共主席阿魯納率團赴京與中國高層緊急協商救災大計。雙方商定擴大人民軍,消滅地方軍閥大幅度擴大解放區,拯救處於水深火熱的廣大民眾。總體部署:
——人民軍主力第1軍擴充到1萬4千人主攻南方,開闢廣大的南方根據地
——組建1萬2千人的第2軍,除了抽調部分地方部隊外,核心是我第14集團軍的3千官兵,挑選他們的原則很有趣,一是體形有點像,二是學普什圖語快。他們的任務是在北方地區擴大根據地,以夾生的普什圖語在塔吉克、烏茲別克人、哈紮拉族人的聚居地掃蕩軍閥,還勉強能應付。
——14軍的另1千官兵、旅阿華人中的4千預備役軍人和原來的人民軍地方部隊組建了80個地方營,共4萬多地方部隊,組織聯防保衛不斷擴大的解放區。
——阿共組織大批的工作組派駐新建的解放區,建立人民政權。發放我國援助的救災物資,組織當地人民生產自救。
於是阿共人民軍在雄偉的興都庫什山脈與阿富汗兩大反動勢力:北方聯盟和塔利班展開了一場生死決戰。興都庫什山脈是亞洲中部高大山脈之一。大部分在阿富汗境內。由數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組成,東起帕米爾高原南緣,向西南經巴基斯坦延伸至阿富汗的赫拉特市附近。長約1200多公裏,寬約50~350公裏。平均海拔4000~5000米。山勢雄偉,素有“阿富汗的脊樑”之稱。最高峰蒂裏奇米爾峰,海拔7690米(在巴基斯坦境內)。
興都庫什山脈東部高大雄偉,平均海拔超過5500米。雪線在4500~5000米之間,發育著巨大的現代山地冰川。不少山峰超過6000米,山隘海拔3500~5500米。西部逐漸降低,至赫拉特北麵的白山(帕魯帕米蘇斯山脈)西部降低到800米。原來我國與阿富汗的92公裏邊境線是在海拔5千米的無人區。今年5月我國與塔吉克簽訂的邊界條約極大地改善了這一情況,我國與阿富汗的邊界線延長到498公裏,而且有一條路況好得多的公路通往阿富汗的東北方的伊什卡希姆市。
人民軍總部在阿魯納主席的主持下,在雷辛木的顧問團的支持下迅速對人民軍進行了重組,大批地方部隊、遊擊隊轉入了主力軍,蘇迪亞仍任第1軍軍長,蘇希利達的政委,阿卜杜拉·烏哈爾任新組建的第2軍軍長,馬魯德任政委。地方部隊和遊擊隊又吸收了大批新成員,其中有大批的華人。納吉卡登總書記則加緊組建工作組準備進入新解放區建立人民政權。
人民軍發動的第一場大戰役就是解放馬紮裏沙裏夫市,這裏是北方聯盟的“阿富汗政府”的所在地,不過主要的力量還是拉多亞尼、馬蘇哈德領導的伊斯蘭促進會(由阿第二大民族塔吉克族組成)的領地,杜斯塔姆領導的伊斯蘭民族運動(由烏茲別克族組成)和阿赫茲·拉多領導的伊斯蘭統一黨(由哈紮拉族組成)也有些部隊。守衛的兵力有9千多。北方聯盟的總兵力也就2萬人,他們得到俄國或明或暗的支持,但內部在種族利益、派係利益的驅使下根本無法擰成一股繩。
阿共人民軍建軍、展開戰鬥僅十一個月,已經成了內戰中最強大的力量,正可謂是突飛猛進。今年4月中旬是個轉折點,此前,阿共的根據地主要處於阿富汗的東北地區,總部設在塔哈爾省首府塔盧坎,在西北部的赫拉特北麵的白山(帕魯帕米蘇斯山)-班迪突厥斯坦山的山區有一塊長條形的根據地,在西南角的尼姆魯茲省紮蘭季市以西也有一小塊根據地。人民軍的主力部隊已經擴展到1萬2千人,其中有我軍的3千人,融合得相當成功。有8千多地方部隊散布在這些根據地,他們以營為單位作戰,還有2萬5千遊擊隊,分成大小不等的隊伍保衛自己的家鄉。這種樣式的層次形結構與我軍在革命戰爭早期的形態有相似之處,但實質上差別極大,首先,從各支遊擊隊、地方部隊的營到主力部隊都有先進的通訊工具與塔盧坎總部保持聯繫;其次,藉助電動直升機、電動運輸機可以機動部隊、運送補給物資。因此整個軍事係統能協同動作,打擊力量倍增。
與塔利班、“伊斯蘭統一黨”及以往所有的阿富汗軍閥不同的是,阿共是一個包含了阿富汗各民族成員的全國性組織,他們紮根在各個地區,聯繫了最廣泛的民眾。而塔利班僅是阿富汗主體民族普什圖族組成,北方聯盟的主力伊斯蘭促進會由阿第二大民族塔吉克族組成,伊斯蘭民族運動由烏茲別克族組成,“伊斯蘭統一黨”更是由哈紮拉族人(與伊朗人是近親)組成,他們根本無法完全控製阿富汗。王剛與阿共高層的本意是採取穩紮穩打的辦法層次式地推進根據地建設,培養大批經濟、軍事幹部,在時機成熟時一舉解放全國。可是今年冬春季阿富汗中南部地區的特大旱災把這一計劃徹底打亂了。
各地的情報匯總到塔盧坎總部,顯示了一幅恐怖的圖像:飽經戰亂的塔利班和北方聯盟統治區的民眾將麵臨大批死亡的前景,不少人湧進了根據地來避難,但地域太小容納不了多少人。伊朗和巴基斯坦可以出錢出力支持各派打內戰,但嚴密封鎖邊境,阻止難民進入。而且塔、伊兩派武裝還不斷騷擾根據地,妄圖闖入根據地搶掠。阿富汗人民處於危急之中。
4月9日阿共主席阿魯納率團赴京與中國高層緊急協商救災大計。雙方商定擴大人民軍,消滅地方軍閥大幅度擴大解放區,拯救處於水深火熱的廣大民眾。總體部署:
——人民軍主力第1軍擴充到1萬4千人主攻南方,開闢廣大的南方根據地
——組建1萬2千人的第2軍,除了抽調部分地方部隊外,核心是我第14集團軍的3千官兵,挑選他們的原則很有趣,一是體形有點像,二是學普什圖語快。他們的任務是在北方地區擴大根據地,以夾生的普什圖語在塔吉克、烏茲別克人、哈紮拉族人的聚居地掃蕩軍閥,還勉強能應付。
——14軍的另1千官兵、旅阿華人中的4千預備役軍人和原來的人民軍地方部隊組建了80個地方營,共4萬多地方部隊,組織聯防保衛不斷擴大的解放區。
——阿共組織大批的工作組派駐新建的解放區,建立人民政權。發放我國援助的救災物資,組織當地人民生產自救。
於是阿共人民軍在雄偉的興都庫什山脈與阿富汗兩大反動勢力:北方聯盟和塔利班展開了一場生死決戰。興都庫什山脈是亞洲中部高大山脈之一。大部分在阿富汗境內。由數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組成,東起帕米爾高原南緣,向西南經巴基斯坦延伸至阿富汗的赫拉特市附近。長約1200多公裏,寬約50~350公裏。平均海拔4000~5000米。山勢雄偉,素有“阿富汗的脊樑”之稱。最高峰蒂裏奇米爾峰,海拔7690米(在巴基斯坦境內)。
興都庫什山脈東部高大雄偉,平均海拔超過5500米。雪線在4500~5000米之間,發育著巨大的現代山地冰川。不少山峰超過6000米,山隘海拔3500~5500米。西部逐漸降低,至赫拉特北麵的白山(帕魯帕米蘇斯山脈)西部降低到800米。原來我國與阿富汗的92公裏邊境線是在海拔5千米的無人區。今年5月我國與塔吉克簽訂的邊界條約極大地改善了這一情況,我國與阿富汗的邊界線延長到498公裏,而且有一條路況好得多的公路通往阿富汗的東北方的伊什卡希姆市。
人民軍總部在阿魯納主席的主持下,在雷辛木的顧問團的支持下迅速對人民軍進行了重組,大批地方部隊、遊擊隊轉入了主力軍,蘇迪亞仍任第1軍軍長,蘇希利達的政委,阿卜杜拉·烏哈爾任新組建的第2軍軍長,馬魯德任政委。地方部隊和遊擊隊又吸收了大批新成員,其中有大批的華人。納吉卡登總書記則加緊組建工作組準備進入新解放區建立人民政權。
人民軍發動的第一場大戰役就是解放馬紮裏沙裏夫市,這裏是北方聯盟的“阿富汗政府”的所在地,不過主要的力量還是拉多亞尼、馬蘇哈德領導的伊斯蘭促進會(由阿第二大民族塔吉克族組成)的領地,杜斯塔姆領導的伊斯蘭民族運動(由烏茲別克族組成)和阿赫茲·拉多領導的伊斯蘭統一黨(由哈紮拉族組成)也有些部隊。守衛的兵力有9千多。北方聯盟的總兵力也就2萬人,他們得到俄國或明或暗的支持,但內部在種族利益、派係利益的驅使下根本無法擰成一股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