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量產的hq-9a飛彈約在1980年開始研製,到二十世紀末裝備部隊,可謂二十年磨一劍。但它彈體巨大,一級助推器直徑竟達700毫米,二級主發動機直徑也有560毫米,採用固體推進劑,最高速度僅4.2馬赫,最大射程200公裏,射高0.5至30公裏,導引方式採用初段慣性+中段無線電指令+末段tvm複合導引模式。是我軍研製的第一款攻擊高空敵機/彈道飛彈雙重用途先進防空飛彈係統。由於體型驚人,彈重約2噸,使其戰略戰術機動性受到影響;其最高速度遠低於先進國家的第三代防空飛彈;最大飛行時間超過兩分鍾,綜合性能和係統整合能力與歐美和俄式先進防空飛彈係統相比差距明顯。在對m-9之類的彈道目標進行攔截時,隻能採取非迎頭的t形戰法扇麵攔截,單發殺傷概率僅30%。難以和s-300v相提並論,與愛國者3型的差距更大。


    但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防空飛彈的180公斤級彈頭,為其綜合戰力增加不少分數,相比之下愛國者2僅為80公斤。電子技術領域又是hq-9少數領先s-300的單項,高出大約一代或5至10年的差距,其精密程度直逼歐美同類產品,這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融合歐俄體係的中國特色兵器發展之路。我國雖然耗費巨資從俄國引進了s-400、安泰-2500遠程防空飛彈,並應用我國的獨有技術對係統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進,但中央軍委和王剛主席仍極為重視hq-9的改進,我國不能把高空防空和反導係統寄託給外國產品。紅旗-9a與安泰2500或愛國者3型等先進係統的最大差距是固體火箭發動機及末端製導技術。


    項目組的專家得到了航空發動機專家的支持,不但合成了新型的高能固體燃料,而且成功地研製了與之相容的等離子/微波助燃添加劑,通過微波助燃,新燃料的比能量高於美、俄的同類燃料,尾焰變小。而且藉助等離子體的電磁推力矢量控製可以取消燃氣石墨舵,機動性能還略超愛國者3型。彈體採用了高強度的鎂鈉合金,由此把彈體總重降到了1200公斤,體積也大為縮小,最高速度提升到6馬赫。因此飛行到200公裏的最大射程也就100秒。由此改進了飛彈發射裝置,採用了貨櫃式裝彈係統,利用y-8等運輸機進行遠距離戰略運送。


    而末端製導技術的進步最大,彈上裝備了曲麵相控陣雷達的主動式雷達製導裝置,金龍電池提供了強大的電源,並成功地研製了動能攔截彈小型陣列式固體發動機機組,在攔截彈道飛彈時能迎頭攔截,大幅度提高命中精度和抗幹擾能力;


    紅旗-9b的另一款尋的頭是由c-803反艦飛彈的熱成象跟蹤技術改造來的,專門用於攻擊大型低速的氣動目標。這次攻擊b-52的就是這種尋的頭,它不怕b-52的強大的幹擾器。而且它能通過數據連結收“冷眼”被動相控陣雷達或yj-14預警機跟蹤的目標信息,可顯著提高目標跟蹤能力。


    經過以上一係列改進後,紅旗-9b的反導能力有很大提高,可攔截飛行速度更快、距離更遠的彈道飛彈、巡航飛彈和隱形飛機,一躍成為世界先進的雙重用途先進防空飛彈係統,成為獨立於美、俄、歐係防空飛彈家族的另一極。


    我軍的二炮部隊還對發射係統作了重大改進,研製了冷發射係統。採用這種發射係統很容易把飛彈發射筒埋入地下井,可以在某些戰術環境下提高飛彈的生存率。而且如前所述,這種發射係統還很容易轉換為垂直發射係統。所以在這裏略微敘述一下冷發射技術的原理和我國的研製狀況。“冷”發射是相對於飛彈依靠自身的發動機從飛彈發射井中升空而言的。這一技術是前蘇聯科學家首先開發成功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美、俄、英、法的洲際核飛彈都是隱蔽在地下發射井內的,飛彈的發射升空是極為驚險的事,火箭發動機噴射的3000-4000度的燃氣就噴在井中,沒有防護裝置的話飛彈自身就要被燒毀了。因此發射井都有雙層井筒,壁間可以噴淋冷卻水來冷卻燃氣,一個發射井冷卻水就需要數千噸呢。由此可見一個發射井的工程有多大了。我國最開始研製出的洲際飛彈隻能裝在飛彈發射架上發射,依靠選擇安裝在高大崖壁下來提高飛彈的生存率。後來美國人的偵察衛星發現前蘇聯一種新型洲際飛彈加大了直徑,居然仍能利用舊的發射井,自然大為震驚。


    經過努力搞清楚,前蘇聯科學家研製出新的地下井發射技術,地下井取消了雙層井壁,自然就可以放置更大直徑的飛彈。飛彈當然不能靠自己的發動機升空了,在井筒底下放置發射的火藥上麵蓋一塊與井筒直徑一樣大的托板,飛彈放在托板上。一旦點燃發射藥,產生的1千多度的高溫氣體以巨大的推力推動托板上升,托板則把飛彈高速舉升出發射井。飛彈離開發射井後再點燃火箭發動機的。1千多度的火藥氣體比起3-4千度的火箭燃氣自然要算是“冷”的了。冷發射的優點除了可以縮小發射井的直徑,取消複雜的冷卻裝置,而且發射準備時間要短得多。當然其中同樣涉及大量的技術問題。


    我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研製“反擊1號”、“反擊2號”反彈道飛彈時就決定採用地下井冷發射技術,當時這些反飛彈都是安裝核彈頭的,防護是很要緊的。雖然後來“反擊”係列的研製中止了,但是冷發射技術成了很重要的技術儲備,後來用到了洲際飛彈的發射井中了。我軍的科技人員無愧於四大發明的傳人,在發射藥的研製上始終躋身世界的前列。我軍研製的cz-1、cz-1l垂直發射係統也採用冷發射技術,縮小了發射筒直徑,增加了裝載密度;而且採用了“蘭牙”技術,不用連接插頭就可以向每枚飛彈的彈載電腦灌注目標信息、控製指令。美軍的kh-42垂直發射模塊採用套筒式發射筒,發射時燃氣從夾層中被導引走,而且由電源和數據線組成的插頭與飛彈相連,脫離裝置也是蠻複雜的,一旦故障飛彈就不能升空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醒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衛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衛華並收藏醒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