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終於越過了他們所謂的‘傳統習慣線’,新一代的中國軍人走得比他們的前輩還遠。”準將的開場白給會議蒙上了陰影。
與會者並無什麽妙計。準將宣布了參謀部的方案,第6重裝甲師加強北郊的防禦,第8旅抓緊部署作為機動突擊力量。在卡門河東岸是否部署重兵的問題上,眾人有分歧。在副專員的堅持下,準將命令127師部署在河東,並建立強固的防禦基地,以構成外圍防禦陣地。同時請求戰區司令部批準讓42、71、67師的餘部後撤布拉馬普德拉河沿岸,與127師互為犄角。
這次準將的請求得到了普拉德爾中將的批準,中將在得到利多守軍的報告後,也隻好麵對現實收縮戰線了。利多出了什麽事啦?
利多南郊拳頭山6月12日4:40
利多在印度東北地區的東北角緊靠著險峻的那加山脈,是這一地區的重要城市和軍事基地。它的東邊是著名的迪格博伊油田-東北戰區唯一的重要能源基地,油庫中儲存了大量的各種油料。利多有一條公路向西穿越那加山脈直達緬甸的北部重鎮密支那,不過由於印緬關係目前處於低潮,很少有車輛在這條公路上過境運輸貨物。他的西郊有一個巨大的直升機基地,第33師的陸航大隊和第11快速旅的陸航兵團就是以此為基地前往薩地亞增援那裏的守軍的,昨天下午第47師的陸航大隊又陸續開進了。迪格博伊有一條輸油管直通基地,為直升機提供燃油。
在利多的南郊有一座孤立的險峻的高山,軍事地圖上標註著1978米,部隊稱之為1978高地,不過它的5個幾乎並列的山峰和陡降的山穀,從利多望去就像一個捏緊的拳頭,所以印軍士兵與老百姓都叫它“拳頭山”。它突兀在周圍緩緩起伏的丘陵緩坡中,很是顯眼,山中巨木林立,瀑布和溪流不少,風景很好。隻是山上極少平地,又處於極邊之地,當地政府並未著力開發,山中並無居民。東北戰區反而將它變成了一個軍事禁區,在山頂建造了遠程預警雷達、氣象雷達和微波通訊的轉播站,所以有一條險峻的公路可以盤升到1500米的高程,然後有一條貨運索道直達山頂。在前一陣的戰鬥中三次遭到我攻擊機的猛烈打擊,雷達設施已被摧毀殆盡。隻是印軍工程兵把柴油發電機站建在一個山洞中未遭摧毀。印軍還在策劃修復這個雷達基地,不過現在除了山下公路入口還有一個崗哨外,山上沒有一個印軍。
前指參謀部的參謀看中了這個高地,在這淩晨時刻中央突擊師的一支突擊隊光臨這裏了。他們由2架z-14、2架wz-10和2架偵察指揮型z-15組成,他們在險峻的那加山脈隱蔽飛行了將近1個小時從高地的東南方登上了高地,直接降落在登山公路的最高處,發現山上確實沒有人。他們早就通過印軍的戰術網絡收集了這個高地的所有資料,並經過了模擬作戰演習熟悉了拳頭山的地形。這支先遣部隊是1個連有150人,他們卸下了2輛“電甲蟲”微型步兵戰車、2輛tj-1突擊車和14門07式60無聲迫擊炮(注1),1架z-14又把1個排和6門07
式電腦控製的82迫擊炮(注2)送到了山頂。z-14立即返航去接運後續部隊,4架武裝直升機則隱蔽在山上。
一個小組搭乘了1輛突擊車直奔山下,在接近崗哨時下車,5個人摸了過去。他們剛好碰上印軍換崗,那個剛換上去的哨兵還在睡意朦朧中就被製服了,裏麵的4個人也糊裏糊塗地當了俘虜。就此我軍輕易地就控製了這個重要的高地,而利多的駐軍還豪不知情。印軍僅把他看成是一個高處的警戒站,又是在利多重鎮的後方不可能想到要派重兵駐守的。經檢查山上的發電站有2台400千瓦的柴油發電機,油庫裏還存儲著約1000噸的燃油,這可是印軍後勤部門的疏忽,盡管雷達站已經有十多天不開了,但是運送燃油的部門照送不誤。在黎明前又來了6架z-14運來了6門07式雙管37毫米電腦控製的自動高炮和8門6管20毫米,還有4門07式
105毫米超輕型榴彈炮和4門155毫米超輕型榴彈炮,以及大批的炮彈。總共有摩步團的1個加強營的兵力將要在這裏堅守。這一段時間的忙碌是可想而知的,直升機隻能將大炮基本就位,炮陣地的布置就要基本依靠人力和少量的牽引機械了。
在這裏要簡要地向大家介紹一下我軍炮兵的現代化裝備。火炮是一種最古老的武器,在大量使用各型飛彈的今天它依然在常規兵器中有著鞏固的地位。這是因為現代火炮具有包括發射核炮彈的能力和由此產生的較大的殺傷威力、較好的射擊精度、機動性和優良的使用性能;它不受氣候、地形的影響,可以在任何條件下使用,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而且它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價格便宜,可以大量生產和裝備部隊。因此,在信息戰時代,火炮同樣是陸、海、空三軍大量裝備和廣泛使用的兵器,是地麵進攻和防禦作戰中的火力骨幹。這次突擊隊帶來的可都是炮兵的精華。
迫擊炮始終是最貼近步兵的輕型火炮,在二十世紀末有二項重要的創新引起了我國武器專家的重視。一是比利時研製出的nr8113a1式52毫米無聲迫擊炮,它的全重隻有4.5千克,彈重0.75千克,最大射程700米。射擊時隻有很微弱的聲音,炮口既無煙又無火光,對方很難發現射擊陣地,隱蔽性相當好,適合於偵察分隊和敵後作戰部隊使用。它是通過炮彈上的特殊裝置實現消聲的,而非在炮口安裝消聲器。此炮結構簡單、新穎、效果好,它既可以發射殺傷榴彈,又可以發射照明彈和發煙彈。二是,英國人發明的炮口測速和設定定時引信的裝置,原來是為了在37毫米高炮上使用的,讓炮彈穿過在炮口裝設的3個線圈,前二個線圈測出炮彈的實際出口速度,第3個線圈對炮彈上的電子定時器設定定時,使炮彈在敵飛彈或戰機前麵1-3米處爆炸,炮彈中的鎢質彈丸以動能摧毀目標。後來日本等國改裝到自行迫擊炮上,使得炮彈在接近地麵的低空爆炸,大大增強了殺傷力,如果彈頭內是鎢質子彈丸的話可以摧毀輕裝甲目標。
與會者並無什麽妙計。準將宣布了參謀部的方案,第6重裝甲師加強北郊的防禦,第8旅抓緊部署作為機動突擊力量。在卡門河東岸是否部署重兵的問題上,眾人有分歧。在副專員的堅持下,準將命令127師部署在河東,並建立強固的防禦基地,以構成外圍防禦陣地。同時請求戰區司令部批準讓42、71、67師的餘部後撤布拉馬普德拉河沿岸,與127師互為犄角。
這次準將的請求得到了普拉德爾中將的批準,中將在得到利多守軍的報告後,也隻好麵對現實收縮戰線了。利多出了什麽事啦?
利多南郊拳頭山6月12日4:40
利多在印度東北地區的東北角緊靠著險峻的那加山脈,是這一地區的重要城市和軍事基地。它的東邊是著名的迪格博伊油田-東北戰區唯一的重要能源基地,油庫中儲存了大量的各種油料。利多有一條公路向西穿越那加山脈直達緬甸的北部重鎮密支那,不過由於印緬關係目前處於低潮,很少有車輛在這條公路上過境運輸貨物。他的西郊有一個巨大的直升機基地,第33師的陸航大隊和第11快速旅的陸航兵團就是以此為基地前往薩地亞增援那裏的守軍的,昨天下午第47師的陸航大隊又陸續開進了。迪格博伊有一條輸油管直通基地,為直升機提供燃油。
在利多的南郊有一座孤立的險峻的高山,軍事地圖上標註著1978米,部隊稱之為1978高地,不過它的5個幾乎並列的山峰和陡降的山穀,從利多望去就像一個捏緊的拳頭,所以印軍士兵與老百姓都叫它“拳頭山”。它突兀在周圍緩緩起伏的丘陵緩坡中,很是顯眼,山中巨木林立,瀑布和溪流不少,風景很好。隻是山上極少平地,又處於極邊之地,當地政府並未著力開發,山中並無居民。東北戰區反而將它變成了一個軍事禁區,在山頂建造了遠程預警雷達、氣象雷達和微波通訊的轉播站,所以有一條險峻的公路可以盤升到1500米的高程,然後有一條貨運索道直達山頂。在前一陣的戰鬥中三次遭到我攻擊機的猛烈打擊,雷達設施已被摧毀殆盡。隻是印軍工程兵把柴油發電機站建在一個山洞中未遭摧毀。印軍還在策劃修復這個雷達基地,不過現在除了山下公路入口還有一個崗哨外,山上沒有一個印軍。
前指參謀部的參謀看中了這個高地,在這淩晨時刻中央突擊師的一支突擊隊光臨這裏了。他們由2架z-14、2架wz-10和2架偵察指揮型z-15組成,他們在險峻的那加山脈隱蔽飛行了將近1個小時從高地的東南方登上了高地,直接降落在登山公路的最高處,發現山上確實沒有人。他們早就通過印軍的戰術網絡收集了這個高地的所有資料,並經過了模擬作戰演習熟悉了拳頭山的地形。這支先遣部隊是1個連有150人,他們卸下了2輛“電甲蟲”微型步兵戰車、2輛tj-1突擊車和14門07式60無聲迫擊炮(注1),1架z-14又把1個排和6門07
式電腦控製的82迫擊炮(注2)送到了山頂。z-14立即返航去接運後續部隊,4架武裝直升機則隱蔽在山上。
一個小組搭乘了1輛突擊車直奔山下,在接近崗哨時下車,5個人摸了過去。他們剛好碰上印軍換崗,那個剛換上去的哨兵還在睡意朦朧中就被製服了,裏麵的4個人也糊裏糊塗地當了俘虜。就此我軍輕易地就控製了這個重要的高地,而利多的駐軍還豪不知情。印軍僅把他看成是一個高處的警戒站,又是在利多重鎮的後方不可能想到要派重兵駐守的。經檢查山上的發電站有2台400千瓦的柴油發電機,油庫裏還存儲著約1000噸的燃油,這可是印軍後勤部門的疏忽,盡管雷達站已經有十多天不開了,但是運送燃油的部門照送不誤。在黎明前又來了6架z-14運來了6門07式雙管37毫米電腦控製的自動高炮和8門6管20毫米,還有4門07式
105毫米超輕型榴彈炮和4門155毫米超輕型榴彈炮,以及大批的炮彈。總共有摩步團的1個加強營的兵力將要在這裏堅守。這一段時間的忙碌是可想而知的,直升機隻能將大炮基本就位,炮陣地的布置就要基本依靠人力和少量的牽引機械了。
在這裏要簡要地向大家介紹一下我軍炮兵的現代化裝備。火炮是一種最古老的武器,在大量使用各型飛彈的今天它依然在常規兵器中有著鞏固的地位。這是因為現代火炮具有包括發射核炮彈的能力和由此產生的較大的殺傷威力、較好的射擊精度、機動性和優良的使用性能;它不受氣候、地形的影響,可以在任何條件下使用,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而且它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價格便宜,可以大量生產和裝備部隊。因此,在信息戰時代,火炮同樣是陸、海、空三軍大量裝備和廣泛使用的兵器,是地麵進攻和防禦作戰中的火力骨幹。這次突擊隊帶來的可都是炮兵的精華。
迫擊炮始終是最貼近步兵的輕型火炮,在二十世紀末有二項重要的創新引起了我國武器專家的重視。一是比利時研製出的nr8113a1式52毫米無聲迫擊炮,它的全重隻有4.5千克,彈重0.75千克,最大射程700米。射擊時隻有很微弱的聲音,炮口既無煙又無火光,對方很難發現射擊陣地,隱蔽性相當好,適合於偵察分隊和敵後作戰部隊使用。它是通過炮彈上的特殊裝置實現消聲的,而非在炮口安裝消聲器。此炮結構簡單、新穎、效果好,它既可以發射殺傷榴彈,又可以發射照明彈和發煙彈。二是,英國人發明的炮口測速和設定定時引信的裝置,原來是為了在37毫米高炮上使用的,讓炮彈穿過在炮口裝設的3個線圈,前二個線圈測出炮彈的實際出口速度,第3個線圈對炮彈上的電子定時器設定定時,使炮彈在敵飛彈或戰機前麵1-3米處爆炸,炮彈中的鎢質彈丸以動能摧毀目標。後來日本等國改裝到自行迫擊炮上,使得炮彈在接近地麵的低空爆炸,大大增強了殺傷力,如果彈頭內是鎢質子彈丸的話可以摧毀輕裝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