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通”8月24日


    能更快地確定敵防空雷達位置的新的都卜勒技術使戰機的雷達告警接收機(rwr)有了新的功能,已經接近電子支援措施(esm)係統了。被動測距子係統中的數字射頻存儲係統,可以支持精確測量敵方地麵或空中雷達信號的頻率和/或相位。對廣泛使用的都卜勒雷達,可以很快地確定其位置。各類戰機得到這些信息後,便可以採取相應的措施,或者規避或者實施攻擊。這類裝置也可以測到敵軍戰機的火控雷達的方位,自然也就知道敵機的位置以及對自己的威脅程度。


    該項新技術在軍事上的另一個重要優點是能根據其接收的信號特徵識別一個特定的威脅雷達。這樣就能發現某個機動地空飛彈係統轉移到了新的地方。


    我軍已經掌握了這項美國人引以為傲的技術。然而性能上還有不小的差距。金龍電池的發明為新型雷達告警接收機的研製創造了條件。由於這類設備必須對雷達波的相位的細微變化進行探測,並以計算機對這些變化進行處理。這裏必須提一下金龍電池的一個重要的性能就是它的內阻極小,所以外部負載變化時它輸出的電壓幾乎是不變的。這就導致了一項原理的實用化。


    半導體製冷的原理早就為人所知,有一類半導體在電流穩定地流過它們時在一端溫度會降低,另一端溫度會升高,效率既高,又無運動部件,可是電源電壓的任何微小波動都會大大地降低它的效率,使它長期得不到實際應用,所以隻有美國人在核潛艇上使用了一套半導體降溫係統。金龍電池的出現完全改變了製冷技術。當然它被廣泛地用於戰機、戰艦和戰車上為其乘員提供良好的環境。可是在雷達告警接收機這類電子儀器上則要進一步採用疊層深冷技術:一片半導體製冷片的發熱麵和製冷麵的溫差是一定的,例如能維持40攝氏度的溫差,如果環境溫度是30度,那麽理論上在製冷麵可得到-10度,實際上發熱麵是不可能立即變成30度的。我們在發熱麵上緊貼另一片半導體製冷片的製冷麵,這樣一來它甚至可以降到接近-10度,那麽它的製冷麵就可以降到幾乎-50度了。如此幾層疊加,在最低層的製冷端可以達到-170度的超低溫。


    在這些半導體疊層強製冷元件的支持下,新型雷達告警接收機的接收單元自身的噪音就極低了,可以分辨出接收到的敵方雷達波的相位的極其細微的變化。當然各個工作單元得到穩定的電源也提高了性能。信號處理計算機也作出了重大的改進,它可以同時處理8個目標。已經初步具有了電子支援措施(esm)係統的功能了。


    新型國產雷達告警接收機“天眼通”性能大幅度提高,在14秒內就可以確定敵軍雷達的位置,距離的精度達到1%。全部重量才17公斤。它被裝上了殲-10戰機。今天進行了測試,各個項目都順利地通過了。它向飛行員清晰地顯示有4架殲-8在80公裏外向它追來,地麵有2座防空雷達在搜索它。突然1個地麵雷達在顯示屏上變紅,並閃動起來,表示已經鎖定它了。飛行員立即進行機動飛行擺脫了這一威脅,這對保障飛行員的安全多重要啊。


    後來又研製了共形天線陣,這種天線陣是採用低成本的印製電路板技術裝配的。其中有三個天線陣安裝在機頭上部、駕駛艙前麵,其餘兩個位於機頭兩側稍下部。這種天線陣組合能探測威脅輻射裝置的方位和高度。其信號處理器均由強製冷部件支持。裝上了我軍的電子戰機。


    我軍的機載雷達幹擾機在金龍電池的支持下,可以說是世界上功率最強大的了。在作戰時可以發揮作用。在“天眼通”的支持下,得到了敵軍雷達的發射波的細節後,還可以實施欺騙式幹擾,使敵軍雷達得到完全錯誤的信息。


    福建某地大型雷達基地10月30日19:30


    這個基地是監視台灣海峽空域雷達網的一個重要節點,今天將在這裏進行新型被動雷達


    “冷眼ii”的實戰測試。這個基地的主設備是一座巨大的遠程雷達,它能探測到450公裏以外的戰機。然而它那龐大的天線和發射的強烈的雷達波是最明顯的目標,顯而易見是敵軍目標地圖上顯眼的紅點。它是無法快速移動的。它的周邊不乏假目標和防空飛彈、高炮陣地等保護措施。


    今天在這座龐然大物的旁邊停了一輛經過改裝的“強龍i”電動重型運輸車(詳見第6


    節),此刻駕駛室變成了雷達操作室,窗玻璃被遮蔽,駕駛員座椅轉了180度變成了3位雷達手的座椅。在他們的操縱下從封閉的貨艙中升起了一根粗大的圓柱,頂上是一塊1.2米見方的很厚的板。一直升到15米高才停下來。那塊板狀物把一麵轉向了西方。它即將與旁邊的龐然大物一決高下。


    我們把它們的比賽放一下,先介紹一下被動雷達的概念。這是二十世紀末雷達專家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在空中的任何物體時刻都在周邊電磁波的照射下,它們或者反射這些電磁波,或者吸收電磁波(如“黑鳥”高空偵察機、b-2隱形轟炸機這類隱形飛機),由此造成了它們所在位置與周圍環境不同的電磁波背景。如果我們能探測到這一點那麽我們就確定這些目標的位置,在整個過程中不必對目標發射雷達波束,這就是“被動”的含義。


    幾乎與雷達同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明的紅外線探測器,已經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實現了從“主動”向“被動”的轉化。我們在下麵將作介紹。但是雷達波的波長要大得多。美國人直到2005年才掌握了“被動雷達”這項技術,將實用的產品交付部隊試用。其參數是最大的秘密。由於它不向外發射波束,外人很難得窺堂徑。今年初俄國也宣布俄製的“被動雷達”投入了服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醒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衛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衛華並收藏醒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