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頁
復活的軍團: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謎 作者:嶽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西安有一個率外國團的“刀子”,在一天之中就獲暴利9000 多元。至於那些
外國佬又有多少損失,則無人打聽了,也無人感興趣了。
也正因為有了這種牟取暴利的思想作先導,也就沒有人再去對那古老的
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出現種種謬誤甚至怪誕的講解似乎也成了自然之中的事
了。
早在1948 年,當中國人民正光腳赤背,吱紐紐地推著木輪小車,在槍林
彈雨中越過黃河,突破烏江天塹,迅速蕩滌著歷史留下的汙泥濁水之時,一
代巨人毛澤東就曾莊嚴地向世界宣告:“中國人從來就是一個偉大的勇敢的
勤勞的民族,隻是在近代落伍了。這種落伍,完全是被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
反動政府所壓迫和剝削的結果。一百多年以來,我們的先人以不屈不撓的鬥
爭反對內外壓迫者,從來沒有停止過,其中包括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
所領導的辛亥革命在內。我們的先人指示我們,叫我們完成他們的遺誌,我
們現在是這樣做了。”
中華民族以悲劇的心境和雖九死而不悔的濃烈的格鬥精神,用一場革命
推翻了自己頭上的“三座大山。”但在四十多年的成長曆程中,卻未剪斷幾
千年封建思想的臍帶。愚昧、無知、野蠻、落後的鎖鏈仍在緊緊地捆縛著我
們的身心,我們的手腳,枯槁著我們的精血,摧殘著我們意在構築的文明大
廈。使東方這條巨龍雖已喚醒並有圈騰之誌,但始終未能呼嘯長空,傲視蒼
宇。
我們在困惑中駐足,我們回首沉思,我們驀然發現造成當今困境的不再
是外國帝國主義的壓迫,而是我們自己。
“我們應該努力去認識,看我們所接受的傳統中,那些是損害我們命運
和尊嚴的,從而相應地塑造我們的生活。”重溫科學巨人愛因斯坦的忠告,
對於我們今天的炎黃子孫似乎尤為重要。二十世紀已經敲響了晚鍾,歷史將
要開始人類新的紀元。雄踞在東方的巨龍能否伴著新世紀的太陽,依然在於
我們自己。
重新認識歷史,反省自身吧。隻有當我們清醒地認識了歷史和自身,勇
敢地拿起匕首,以完全不同於荊軻刺秦王式的慷慨悲歌之氣,理智地刺破自
己的肌膚,排除血液中一切野蠻和愚昧的毒汁,義無反顧地斬斷纏繞於我們
身心的臍帶,中華巨龍才能得以真正的騰飛。
第十五章 為了忘卻的紀念
這一偉大的奇蹟,證明了中國的文明、文化以及中國人的信仰和他們對
自己腳下的土地與傳統的熱愛,深深感謝這裏的工作人員。
——約旦外交大臣塔希爾?馬斯裏
“四人幫爪牙”袁仲一
當1995 年就要在那個無雪的冬季結束時,我完成了對陝西扶風法門寺長
老的採訪,又轉道來到了秦俑博物館。
我說不清是一種什麽樣的心理情結讓我一定要來到這裏,我恍惚覺得有
什麽珍貴的東西遺落在這個我曾經愛戀的博物館,並有一種急欲尋回的念
頭。
屈指算來,秦始皇陵兵馬俑從1974 年被當地農民發現,迄今已逾21 個
年頭,而秦俑博物館的對外開放也已度過了16 個春秋,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把它列入世界遺產保護清單的1987 年,也已相隔了8 載歲月。就秦俑館本身
而言,這段或長或短的時光,比之存在了2200 多年的兵馬俑,無疑是歷史長
河中一個小小的浪花,這朵浪花沒能像大秦帝國那樣給世人留下吞吐風雲、
融匯百川的龐大氣勢。但它又確是留下了,給這個喧囂與寂寞的世界留下了
一絲散發著歡樂、凝結著悲愁的聲息。
尋著這淡淡的聲息,我在打撈那即將沉於河底,卻又時常索繞我記憶深
處的那片刻的歷史真實。
我驀然發現,當年為秦始皇陵兵馬俑最初的發掘作出過努力與貢獻的考
古人員,竟像秋後的樹葉一樣嘩嘩啦啦地飄然而去,隻是把豐碩的果實留在
了枝頭。杭德洲、屈鴻鈞、崔漢林、王玉清、趙康民、程學華、王學理、杜
葆仁等等,這一串與兵馬俑緊密相連的閃光的名字,已與考古現場漸漸遠去。
他們或安度晚年,或躺在病床上呻吟,或在家中孤影自憐,或由於生活中的
某種委屈而四處奔波、捲入官司的漩渦而徹夜難眠,哀苦不已? .留在這裏
的隻有袁仲一先生一人,而這個堅守陣地的強者,也已進入了人生的暮年。
盡管夕陽無限好,但總也不免有些隻是近黃昏的悲涼。歷史就是這樣造就著
一切,又磨蝕、毀滅著一切。
他們確是離去了,同時又留下了。離去的隻是個體的自身,留下的卻是
群體的雕像。無論他們的個體有著怎樣的不盡人意的缺憾,但作為這個群體
的雕像卻是豐滿並極富生命色彩的,他們的名字將同八千兵馬俑緊緊聯在一
起,讓後世人類銘記的同時也充滿深深的敬意。
外國佬又有多少損失,則無人打聽了,也無人感興趣了。
也正因為有了這種牟取暴利的思想作先導,也就沒有人再去對那古老的
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出現種種謬誤甚至怪誕的講解似乎也成了自然之中的事
了。
早在1948 年,當中國人民正光腳赤背,吱紐紐地推著木輪小車,在槍林
彈雨中越過黃河,突破烏江天塹,迅速蕩滌著歷史留下的汙泥濁水之時,一
代巨人毛澤東就曾莊嚴地向世界宣告:“中國人從來就是一個偉大的勇敢的
勤勞的民族,隻是在近代落伍了。這種落伍,完全是被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
反動政府所壓迫和剝削的結果。一百多年以來,我們的先人以不屈不撓的鬥
爭反對內外壓迫者,從來沒有停止過,其中包括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
所領導的辛亥革命在內。我們的先人指示我們,叫我們完成他們的遺誌,我
們現在是這樣做了。”
中華民族以悲劇的心境和雖九死而不悔的濃烈的格鬥精神,用一場革命
推翻了自己頭上的“三座大山。”但在四十多年的成長曆程中,卻未剪斷幾
千年封建思想的臍帶。愚昧、無知、野蠻、落後的鎖鏈仍在緊緊地捆縛著我
們的身心,我們的手腳,枯槁著我們的精血,摧殘著我們意在構築的文明大
廈。使東方這條巨龍雖已喚醒並有圈騰之誌,但始終未能呼嘯長空,傲視蒼
宇。
我們在困惑中駐足,我們回首沉思,我們驀然發現造成當今困境的不再
是外國帝國主義的壓迫,而是我們自己。
“我們應該努力去認識,看我們所接受的傳統中,那些是損害我們命運
和尊嚴的,從而相應地塑造我們的生活。”重溫科學巨人愛因斯坦的忠告,
對於我們今天的炎黃子孫似乎尤為重要。二十世紀已經敲響了晚鍾,歷史將
要開始人類新的紀元。雄踞在東方的巨龍能否伴著新世紀的太陽,依然在於
我們自己。
重新認識歷史,反省自身吧。隻有當我們清醒地認識了歷史和自身,勇
敢地拿起匕首,以完全不同於荊軻刺秦王式的慷慨悲歌之氣,理智地刺破自
己的肌膚,排除血液中一切野蠻和愚昧的毒汁,義無反顧地斬斷纏繞於我們
身心的臍帶,中華巨龍才能得以真正的騰飛。
第十五章 為了忘卻的紀念
這一偉大的奇蹟,證明了中國的文明、文化以及中國人的信仰和他們對
自己腳下的土地與傳統的熱愛,深深感謝這裏的工作人員。
——約旦外交大臣塔希爾?馬斯裏
“四人幫爪牙”袁仲一
當1995 年就要在那個無雪的冬季結束時,我完成了對陝西扶風法門寺長
老的採訪,又轉道來到了秦俑博物館。
我說不清是一種什麽樣的心理情結讓我一定要來到這裏,我恍惚覺得有
什麽珍貴的東西遺落在這個我曾經愛戀的博物館,並有一種急欲尋回的念
頭。
屈指算來,秦始皇陵兵馬俑從1974 年被當地農民發現,迄今已逾21 個
年頭,而秦俑博物館的對外開放也已度過了16 個春秋,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把它列入世界遺產保護清單的1987 年,也已相隔了8 載歲月。就秦俑館本身
而言,這段或長或短的時光,比之存在了2200 多年的兵馬俑,無疑是歷史長
河中一個小小的浪花,這朵浪花沒能像大秦帝國那樣給世人留下吞吐風雲、
融匯百川的龐大氣勢。但它又確是留下了,給這個喧囂與寂寞的世界留下了
一絲散發著歡樂、凝結著悲愁的聲息。
尋著這淡淡的聲息,我在打撈那即將沉於河底,卻又時常索繞我記憶深
處的那片刻的歷史真實。
我驀然發現,當年為秦始皇陵兵馬俑最初的發掘作出過努力與貢獻的考
古人員,竟像秋後的樹葉一樣嘩嘩啦啦地飄然而去,隻是把豐碩的果實留在
了枝頭。杭德洲、屈鴻鈞、崔漢林、王玉清、趙康民、程學華、王學理、杜
葆仁等等,這一串與兵馬俑緊密相連的閃光的名字,已與考古現場漸漸遠去。
他們或安度晚年,或躺在病床上呻吟,或在家中孤影自憐,或由於生活中的
某種委屈而四處奔波、捲入官司的漩渦而徹夜難眠,哀苦不已? .留在這裏
的隻有袁仲一先生一人,而這個堅守陣地的強者,也已進入了人生的暮年。
盡管夕陽無限好,但總也不免有些隻是近黃昏的悲涼。歷史就是這樣造就著
一切,又磨蝕、毀滅著一切。
他們確是離去了,同時又留下了。離去的隻是個體的自身,留下的卻是
群體的雕像。無論他們的個體有著怎樣的不盡人意的缺憾,但作為這個群體
的雕像卻是豐滿並極富生命色彩的,他們的名字將同八千兵馬俑緊緊聯在一
起,讓後世人類銘記的同時也充滿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