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
復活的軍團: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謎 作者:嶽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軍、社員和前來實習的學生。有的農村社員上午放下手中的鋤頭,下午便走
進誦坑揮動了掏鏟、鐵杴。在對考古知識及文物價值毫無基礎的情形下,陶
俑自然被視為常年挖刨的土豆。其結果是,許多陶俑在他們揮動雙臂極為賣
力的挖刨下,被砍掉了頭顱、削掉了鼻子,鏟掉了臂膀? .由於陶俑的大麵
積揭開,對大雨的肆虐毫無辦法加以對付。許多木車遺蹟以及陶俑陶馬身上
的艷麗彩繪,都在雨水的侵蝕浸泡中蕩然無存。
1979 年春,夏鼐大師率專家、學者百餘人,前來秦俑工地考察和研究後,
指出了一係列秦俑考古發掘中存在的缺點和失誤。由此,秦始皇陵乓馬俑的
發掘工作不得不暫時停止。隨後。國務院、國家文物局、社科院考古所及陝
西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派出專家,親赴秦俑發拙工地進行調查研究,並和
實際考古發掘人員一道總結了發掘中的失誤,共同製定了新的科學的考古發
掘方法,兵馬俑坑才又得到了重新發掘。但由於種種原因,秦始皇陵兵馬俑
的發掘又幾度陷於了“發掘——停止、停止——發掘”的狀態之中。至今,
除三號俑坑全部發掘、修復完畢外,一號俑坑大部和二號俑坑在試掘後回填。
一號俑坑發掘和修復了的陶俑陶馬僅占整個俑坑的1/3,而二號俑坑尚未進
行正式發掘。因而,秦俑博物館所展示給今天遊客的也隻有三號俑坑和一號
俑坑的極為少量的兵馬俑的雄姿,二號俑坑仍未向今天的世人開放, 8000
兵馬俑仍有大部分在短暫的麵世後又重新被埋入黃土之下。那氣勢磅礴、恢
宏雄壯的軍陣,那奧妙無窮、深不可測的軍事戰略戰術,那精美絕倫、蓋世
無雙的整體雕塑藝術群,便無法讓今天的遊客親眼目睹並徹底地感受和領
悟,無法讓研究者作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全麵的探究。這種種原因和目前的現
狀,給這裏的考古人員和管理工作者帶來的遺憾完全與前來觀光的遊客及不
同學科的研究者是相同的。
盡管我們麵對的是諸多遺憾,但這種種遺憾對深藏在地下的文物未必不
是一件幸事。從我國近幾十年考古發掘的諸多遺蹟和陵墓可以看出,文物的
損失與破壞令人震驚和悲嘆。1958 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有計劃地主動以考古
手段發掘的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出土的幾百匹足以代表中華民族古代紡織與
刺繡藝術頂峰地位的織錦布料,幾乎全部損壞、變質。而定陵地下玄宮出土
的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後的三具屍骨,也在“文革”的狂潮中隨著騰天的烈焰
化為灰燼,消失在蒼茫的宇宙,給人類留下了難以彌補的巨大的悲憤和遺憾。
六十年代初,當周恩來總理赴陝西視察時,陝西省政府曾提出了發掘唐代幹
陵和其它帝王陵墓的設想,但未能得到獲準。周恩來總理引用定陵織錦損壞
變質的教訓,解釋了不予批準的理由後,鄭重而風趣地指出:“目前我國還
沒有足以使文物不受損失的科學保護方法,祖宗留下的遺產還是讓土地神多
替我們保護幾年吧。”
然而,秦始皇陵兵馬俑脫離了土地神的庇護,已經在走向人類的懷抱。
我們在滿懷熱情迎接這支秦代大軍的同時,也對它們提出的苛刻要求感到棘
手甚至不知所措,由此而來的失誤與缺憾、憂思與困惑,已是無法避免了。
當我採訪了周鐵、張誌軍兩位文物保護專家後,方知秦兵馬俑同樣受到
了較為嚴重的損壞,井出現了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而這種結局的原因自然
是多方麵的,有的屬於不可抗拒和難以改變的自然因素所成,有的則是人類
本身製造的失誤。
一號坑兵馬俑軍陣氣勢雄偉,輝煌壯觀,而人類為此構築的以保護為日
的的拱形大廳,也不失恢宏壯闊的氣度與風範,如此大跨度的拱形建築,其
設計者的苦心和施工者的艱難是可想而知的,它在中國遺址性博物館建築史
上的地位也是沒有可與之匹敵的。但由於設計的匆忙,資金的缺乏,材料籌
備與運輸的困難等諸多人為的和自然的原因,大廳留給人們的遺憾也是顯而
易見且難以彌補的。
當觀光者走進一號坑大廳,首先見到的是一個四邊直上直下的長方形俑
坑,而當年俑坑中那精心設計的長長的門道卻壓在了大廳牆基的身下而無法
恢復,給人們造成一種非歷史真實的誤解,削弱了兵馬俑軍陣布局和戰略戰
術思想的藝術性與震撼力。同時,根據專家張誌軍先生對大廳監測結果得知:
下雨或下雪的異常天氣,都會使坑內濕度相對上升10%以上,而在正常天氣
中,陽光的照射可導致坑內溫度在短短的2 個小時之內上升7c以上,濕度
卻又相對地下降13%以上。這種溫濕度的巨大反差和迅速變化,對坑中的秦
俑表麵彩繪特別是在修復中粘接陶片的環氧樹酯化學膠,都會造成極大的損
進誦坑揮動了掏鏟、鐵杴。在對考古知識及文物價值毫無基礎的情形下,陶
俑自然被視為常年挖刨的土豆。其結果是,許多陶俑在他們揮動雙臂極為賣
力的挖刨下,被砍掉了頭顱、削掉了鼻子,鏟掉了臂膀? .由於陶俑的大麵
積揭開,對大雨的肆虐毫無辦法加以對付。許多木車遺蹟以及陶俑陶馬身上
的艷麗彩繪,都在雨水的侵蝕浸泡中蕩然無存。
1979 年春,夏鼐大師率專家、學者百餘人,前來秦俑工地考察和研究後,
指出了一係列秦俑考古發掘中存在的缺點和失誤。由此,秦始皇陵乓馬俑的
發掘工作不得不暫時停止。隨後。國務院、國家文物局、社科院考古所及陝
西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派出專家,親赴秦俑發拙工地進行調查研究,並和
實際考古發掘人員一道總結了發掘中的失誤,共同製定了新的科學的考古發
掘方法,兵馬俑坑才又得到了重新發掘。但由於種種原因,秦始皇陵兵馬俑
的發掘又幾度陷於了“發掘——停止、停止——發掘”的狀態之中。至今,
除三號俑坑全部發掘、修復完畢外,一號俑坑大部和二號俑坑在試掘後回填。
一號俑坑發掘和修復了的陶俑陶馬僅占整個俑坑的1/3,而二號俑坑尚未進
行正式發掘。因而,秦俑博物館所展示給今天遊客的也隻有三號俑坑和一號
俑坑的極為少量的兵馬俑的雄姿,二號俑坑仍未向今天的世人開放, 8000
兵馬俑仍有大部分在短暫的麵世後又重新被埋入黃土之下。那氣勢磅礴、恢
宏雄壯的軍陣,那奧妙無窮、深不可測的軍事戰略戰術,那精美絕倫、蓋世
無雙的整體雕塑藝術群,便無法讓今天的遊客親眼目睹並徹底地感受和領
悟,無法讓研究者作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全麵的探究。這種種原因和目前的現
狀,給這裏的考古人員和管理工作者帶來的遺憾完全與前來觀光的遊客及不
同學科的研究者是相同的。
盡管我們麵對的是諸多遺憾,但這種種遺憾對深藏在地下的文物未必不
是一件幸事。從我國近幾十年考古發掘的諸多遺蹟和陵墓可以看出,文物的
損失與破壞令人震驚和悲嘆。1958 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有計劃地主動以考古
手段發掘的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出土的幾百匹足以代表中華民族古代紡織與
刺繡藝術頂峰地位的織錦布料,幾乎全部損壞、變質。而定陵地下玄宮出土
的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後的三具屍骨,也在“文革”的狂潮中隨著騰天的烈焰
化為灰燼,消失在蒼茫的宇宙,給人類留下了難以彌補的巨大的悲憤和遺憾。
六十年代初,當周恩來總理赴陝西視察時,陝西省政府曾提出了發掘唐代幹
陵和其它帝王陵墓的設想,但未能得到獲準。周恩來總理引用定陵織錦損壞
變質的教訓,解釋了不予批準的理由後,鄭重而風趣地指出:“目前我國還
沒有足以使文物不受損失的科學保護方法,祖宗留下的遺產還是讓土地神多
替我們保護幾年吧。”
然而,秦始皇陵兵馬俑脫離了土地神的庇護,已經在走向人類的懷抱。
我們在滿懷熱情迎接這支秦代大軍的同時,也對它們提出的苛刻要求感到棘
手甚至不知所措,由此而來的失誤與缺憾、憂思與困惑,已是無法避免了。
當我採訪了周鐵、張誌軍兩位文物保護專家後,方知秦兵馬俑同樣受到
了較為嚴重的損壞,井出現了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而這種結局的原因自然
是多方麵的,有的屬於不可抗拒和難以改變的自然因素所成,有的則是人類
本身製造的失誤。
一號坑兵馬俑軍陣氣勢雄偉,輝煌壯觀,而人類為此構築的以保護為日
的的拱形大廳,也不失恢宏壯闊的氣度與風範,如此大跨度的拱形建築,其
設計者的苦心和施工者的艱難是可想而知的,它在中國遺址性博物館建築史
上的地位也是沒有可與之匹敵的。但由於設計的匆忙,資金的缺乏,材料籌
備與運輸的困難等諸多人為的和自然的原因,大廳留給人們的遺憾也是顯而
易見且難以彌補的。
當觀光者走進一號坑大廳,首先見到的是一個四邊直上直下的長方形俑
坑,而當年俑坑中那精心設計的長長的門道卻壓在了大廳牆基的身下而無法
恢復,給人們造成一種非歷史真實的誤解,削弱了兵馬俑軍陣布局和戰略戰
術思想的藝術性與震撼力。同時,根據專家張誌軍先生對大廳監測結果得知:
下雨或下雪的異常天氣,都會使坑內濕度相對上升10%以上,而在正常天氣
中,陽光的照射可導致坑內溫度在短短的2 個小時之內上升7c以上,濕度
卻又相對地下降13%以上。這種溫濕度的巨大反差和迅速變化,對坑中的秦
俑表麵彩繪特別是在修復中粘接陶片的環氧樹酯化學膠,都會造成極大的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