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又一次,在動力學中作為效能的意想的力量以它的魔法召喚著浮士德式的人的歷史激情的偉大象徵,即關切——那是對最最遙遠的過去和未來的一種展望,是對歷史的一種回望性的研究,是一種預見的狀態,是自白和回顧,是響徹我們所有的鄉村並度量著生命之過去的鍾聲。時間一詞的時代精神總指向一個目標。這種時代精神,隻有我們能感受到它,隻有器樂能傳達它,而雕塑藝術就不能。而它的這一目標在西方所能想像得到的一切生命意象中都有體現——如第三王國、新時代、人類使命、進化的結局。並且,它在熵中也有體現,即作為所有浮士德式的“自然”註定的終結狀態。


    方向感,作為過去與未來的一種關係,已經暗含在神話式的力的概念中,而這個教條式的形式世界整個地就依賴於這一概念;同時,它將在對自然過程的描述中清晰地浮現出來。因此,無須贅言,熵作為無數自然事件藉以聚集為一個歷史的和觀相的單位的才智形式,從一開始就整個地為一切物理的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以至於當它一出現(它註定會在某一天出現),就作為科學歸納的一個“發現”揚言獲得了來自物理學體係的所有其他理論要素的“支持”。動力學在接近其目標時越是耗盡它的內在可能性,其圖象中的歷史特徵就越是決定性地走到前景,命運的有機必然性就越是堅定地與因果律的無機必然性相併而行,方向就越是要與純粹廣延的因素即容量和強度一決雌雄。這一過程的經過情形,已由一係列屬於同類的大膽假設所顯現的外觀標示出來了。這些假設表麵上都隻是由實驗結果得出的,而事實上,早在歌德時代,浮士德的世界感和神話就已經想像了這些假設的出現。


    這尤其體現在有關原子裂變的古怪的假設中,這一假設可以解釋放射性的現象,根據那一假設,鈾原子雖在所有外力作用之下,卻能保持自身本質不變,達數百萬年之久;但是倏忽之間,沒有什麽確定的原因,驟然爆發,將其最小的粒子散布於空中,而速度高達每秒數千公裏。在放射性原子群中,隻有少數能被命運所選中而造成放射現象,其鄰近的原子卻全不受影響。故而,在此所呈現的,也是一種歷史的圖象,而不是“自然”圖象;雖然統計學的方法在這裏也已證明為必要的,我們仍幾乎可以說:在放射性的原子中,數學的數字已為編年學的數字所取代。


    由於諸如此類的觀念,浮士德心靈的神話詩的力量正返歸於其源頭。在哥特時代之初——那正是第一座機械鍾被製造出來的時期——出現了世界末日、拉格納勒克、諸神的黃昏的神話。跟古代日耳曼所有著名的神話一樣,拉格納勒克(不論是以《沃盧斯帕》的形式,還是以基督教形式的《穆斯皮利》)很可能或多或少模仿了古典的尤其是基督教啟示錄的動機。不過,它是浮士德式的心靈而非其他心靈的表現和象徵。奧林匹亞諸神是沒有歷史的,它不知道生成,不知道劃時代的時刻,也不知道任何目標。但是,浮士德式的心靈滿懷激情地投入遙遠的距離。其力量、意誌皆有一個目標,目標所在之處,即為探索之眼所及的終點。油畫的透視法利用滅點所表達的;巴洛克公園利用其“最佳視點”(point de vue)所表達的;分析數學利用其無窮數列的第n項所表達的——一言以蔽之,一種由意誌所導向的結論,在此皆獲得了概念的形式。《浮士德》第二部中,浮士德走向了死亡,因為他已達到了他的目標。華格納《諸神的黃昏》(g?tterd?mmerung)的神話,則表現了這一事實的古老的、非宗教的形式;而熵的理論,則顯示了它在今日的形式——作為一種內在地必然的演進之完成的世界末日。


    ------------


    第十一章浮士德式與阿波羅式的自然知識(8)


    ------------


    十五


    現在剩下的工作,就是要勾勒西方科學的最後階段。從我們今日的觀點來看,日漸西墜的沒落之路已赫然在目。


    這種向前展望不可逃避的命運的能力,也是歷史才能的一部分,而歷史的才能,乃是浮士德心靈所特具的天賦。古典文化已經死亡,如我們也將死亡一樣,但它死得無知無覺。它相信一種永恆的存在,故而到了最後,它的日子還過得心滿意足,把每一天都當作是神賜予的禮物。但是,我們知道自己的歷史。在我們麵前,有一場最終的精神危機,行將席捲整個的歐洲和美洲。它的進程究竟如何,晚期希臘化的歷史已經給了我們預示。理性的獨裁——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因為我們本身就是它的極致——在每一種文化中都代表著壯年與老年之間的那一個時代,且僅此而已。它的最明顯的表現,即是對精確科學、對辯證法、對理論論證、對因果原則的崇拜。愛奧尼克時代就屬於古典文化的老年,在我們的情形中,巴洛克時代屬於理性上升的時刻。而現在的問題是:它下降的曲線將表現為何種形式?


    我預言,就在這一世紀——相當於亞歷山大裏亞主義的科學批判的世紀、大收穫的世紀、最終公式化的世紀——將出現一種內在性的新要素,來推翻科學的追求勝利的意誌。精確科學必定要利用它本身的利劍發動攻擊。首先,在18世紀,科學的方法已經用盡;接著,在19世紀,它的能力也告衰竭;而現在,它的歷史角色已受到批判性的反思。但是,從懷疑論的立場看,我們還有一段通向“第二信仰”的路途要走。然而,這已是文化的尾聲,而不是序幕了。在那時,人們不再需要證明,人們隻是欲望信仰,而不是解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西方的沒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德]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德]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並收藏西方的沒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