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華格納:《藝術與氣候》;性的問題。


    1850~1858年,華格納、黑貝爾、易卜生的尼伯龍根詩學。


    1859年(這一年,象徵性的作品同時出現),達爾文:《物種起源》(經濟學運用於生物學);華格納:《特裏斯坦》;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1863年,j.s.穆勒:《功利主義》。


    1865年,杜林(dühring):《資本和勞動》——一部鮮為人知但卻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的著作。


    1867年,易卜生:《布蘭德》;馬克思:《資本論》。


    1878年,華格納:《帕西伐爾》。第一次把唯物主義融入了神秘主義。


    1879年,易卜生:《娜拉》。


    1881年,尼采:《曙光》;從叔本華向達爾文的過渡,道德作為生物現象。


    1883年,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權力意誌,但披著浪漫主義的偽裝。


    1886年,易卜生:《羅斯莫莊》;尼采:《善與惡的彼岸》。


    1887~1888年,斯特林堡:《父親》和《朱麗小姐》。


    從1890年起,時代的結語臨近了。出現了斯特林堡的宗教作品和易卜生的象徵主義作品。


    1896年,易卜生:《約翰·加伯利·伯克曼》;尼采:《超人》。


    1898年,斯特林堡:《到大馬士革去》。


    從1900年起為最後的現象。


    1903年,魏寧格(weininger):《性別和性格》;這個時代裏唯一一部認真嚐試復活康德的著作,並把康德同華格納和易卜生關聯起來。


    1903年,蕭伯納:《人與超人》;達爾文和尼采的最後綜合。


    1905年,蕭伯納:《巴巴拉少校》;可回溯到其經濟根源的超人的類型。


    由此,倫理時期隨同形上學一起耗盡了自身。以費希特、黑格爾和洪堡(humboldt)為鋪墊的倫理社會主義在19世紀中葉左右達到了其巍峨的巔峰,到世紀末則進入了重複的階段。20世紀盡管仍保留著社會主義這個詞,但倫理哲學已經為一種日常的經濟學問題的實踐所取代,隻有追隨者(epigoni)還以為那種倫理哲學可以有進一步的發展。西方的倫理氣質將一直是“社會主義的”,但它的理論不再成為一個問題。西方哲學還可能有第三個且是最後一個階段,那就是觀相的懷疑主義的階段。世界的秘密相繼以知識的問題、評價的問題和形式的問題出現。康德把倫理學看作是知識的對象,19世紀把它看作是評價的對象。懷疑主義將把二者純粹地當作一種文化的歷史表現加以處理。


    ------------


    第十一章浮士德式與阿波羅式的自然知識(1)


    ------------


    一


    赫爾姆霍茲在1869年的一次著名演講中指出,“自然科學的最終目標,就是去發現作為一切變化之基礎的運動以及這些運動的動力;也就是,決心投身於力學。”這一投身於力學的決心意味著以定量化的基值(base-values)亦即廣延和位置的變化來指涉一切質的印象。進一步說,它還意味著——如果我們記得生成與既成、形式與定律、意象與概念的對立——用一種在數字上和結構上可以度量的秩序的想像圖象去指涉所見的自然圖象。所有是西方力學皆有一特殊傾向,就是用度量來征服才智,因而,它勢必要在一個具有某些恆定要素的體係中來尋找現象的本質,而體係中的這些恆定要素,很顯然,是需要用度量來加以充分的和總括的鑑別的,赫爾姆霍茲從這些要素中區分出了運動(在日常意義上使用這個詞),將其視作最重要的要素。


    對於物理學家來說,這一界定是明確而全麵的,但對於深究這一科學信念之歷史的懷疑主義者來說,情況遠非如此。對物理學家來說,現今的力學是一個邏輯體係,裏麵有明晰、意義獨特的概念以及簡單、必然的關係;而對懷疑主義者來說,它乃是西歐精神結構所特有的一種圖象,盡管他承認這圖象有著最高程度和最令人信服的說服力。不言而喻的是,沒有任何實踐結果和發現能證明那種理論、那個圖象的“真理性”。實際上,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力學”似乎是各種自然印象不言而喻的綜合。但是,它僅僅是似乎如此。什麽是運動?一切質的東西可還原為永遠相似的無數點的運動,這一先決條件本質上難道不是浮士德式的嗎,不是其人性所共有的嗎?例如,阿基米德並不覺得自己理應把他所看到的力學置換為運動的心理圖象。運動一般地是一種純粹的機械的量嗎?它是一個表示視覺經驗的詞嗎,或者說它是自那一經驗中得出的一個概念嗎?它是由經驗地產生的事實之度量所發現的數字嗎,或者說是從屬於那一數字、由那一數字表示出來的圖象嗎?如果某一天物理學真的成功地達到了它意想的目標,成功地設計出了一個由定律所支配的“運動”的體係,一個有關那些運動背後的作用力的體係,但凡可以為感官所理解的東西皆可納入其中——它由此就算是對所發生的事獲得了“知識”嗎,甚或說就算是向這一成就邁進了一步嗎?然而,力學的形式語言因此就不再隻是一種教條嗎?相反,它不就是像根詞一樣的神話的容器嗎,這容器不是來自於經驗,而是要構建經驗,並且在這一情形中是要盡可能嚴密地構建經驗?什麽是力?什麽是原因?什麽是過程?還有,甚至在它自身的定義的基礎上,物理學果真有特殊的問題嗎?它有對於所有世紀都同等有效的對象嗎?它甚至有一個無懈可擊的想像單位,使它能以此為參照來表達它的結論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西方的沒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德]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德]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並收藏西方的沒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