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工程要收尾之時,還缺少一根木料,任之強自告奮勇要去購買,留在家中的五人,除了任宋氏之外,還有任之強的三女一子。等任之強返回之時,一家五口早已死去多時,場麵慘不忍睹。
宜春縣令劉雲川聽信鄰居和小工的證詞,認定是任之強對任宋氏心懷不滿,伺機下毒,按律當斬。任之強隨後被屈打成招,被判斬首示眾,上報刑部,隻等秋後問斬。
任之強侄子任房見不相信任之強下毒殺人,虎毒尚不食子,何況是一門五條性命?任房見越級上告,報到袁州府衙,狀告宜春縣令劉雲川屈打成招、草菅人命,要為任之強討回公道。
作為崔賀堯上任以來首次受理的民告官的大案,而且任之強案情複雜,稍有不慎,若是處理不當,便有失察之過。一旦有了汙點,正好落了頂頭上司江南西道按察使盧關口實,正與崔氏不和的盧氏中人的盧關到時必定會藉機大做文章,將他拿下。
正是因為此事,崔賀堯才一直沒空再與崔卓見麵,也沒時間理會崔福所說關於崔安和崔居找崔向之事,就連鄭氏來信催促鄭瑾兒回去,他也拋到了腦後,來不及以長輩身份命鄭瑾兒動身,此時崔賀堯緊皺眉頭,陷入沉思之中……
第二十六章 崔九(求票求收藏)
(十二點過後,加更一章,新書沖榜,請大家推薦票火力支援,也請大家將本書放入書架,謝謝。)
唐朝時佛教大興,不說尋常百姓出家者眾多,連許多文人墨客也曾出家為僧,比如大詩人賈島就當過和尚,不過後來在韓愈的勸告之下,又還了俗。也有一經出家就終身為僧者,比如著名的寒山和拾得大師之中的寒山,就是出身於官宦之家,後來出家後,成為一代高僧。
崔向還知道,兩年之後,大唐將會出現一位曾經出家為僧的皇上!
有唐以來,佛教與道教一起並存,不過自唐太宗李世民信佛敬佛以來,又有高僧玄奘大師西天取經,以一人之力力辨西方十四國,被十四國共尊為法主之後,至大師東歸長安,太宗親率文武百官出長安城相迎,從此佛教大興。
期間雖有道教大力排斥佛教,但因佛教教義之中的濟世救人之說與大唐蒸蒸日上的國力相應,在百姓之中深得民心,流傳甚廣,道教無法在教義上超越,又沒有可以與玄奘大師相提並論的大德之士,所以逐漸式微。再有佛經博大精深,即便不信因果之人,也會被佛經優美的文字所折服,隻作學問研究之用,也令人嚮往,再者初唐之時出家為僧需要考核,必須學識淵博者才會成為和尚,所以當時和尚稱呼乃是尊稱,非有真才實學者不可得,許多大詩人乃至高官權貴都以有一名和尚友人為榮。
再後武則天當政之時,更是將佛教推向新高。至今許多經書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便是武則天所作,歷經千百年不衰,仍傳誦不絕,為人所稱道。待其後的唐玄宗繼位之後,先有開創密宗的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更有佛門高僧鑒真六次東渡日本,不僅成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還被日本人民稱之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意為高峰)。
當時大唐國力鼎盛,四海臣服,未嚐不與當時的佛教興旺,所有信仰佛教之國,無不以大唐高僧為尊有關。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衰弱,同時因為出家為僧之人眾多,良莠不齊,寺廟占地過多,難免會滋生不良和尚。再後又因自肅宗之後,皇上多信玄幻之說,妄求長生不老,崇信邪道,大唐日益衰微,再無盛唐氣象,民心再無濟世向上之意,上行下效,於是道教再興。
當今聖上武宗信道,自登基以來,逐年壓製佛教,但百姓多年對佛教的信仰並非一朝之功可以改變,所以信道者還是不多,尤其是眾多高官權貴以及幾大士族,都是堅定的佛教信眾……所以當崔居開口說出想要出家之話時,崔向微一驚愕,也未多想,就問:“崔九……九郎,男兒正是博取功名,建功立業之時,為何想出家為僧,難道想學玄奘法師西天取經不成?”
“崔九”一出口,崔向就有怪怪的感覺,不由想起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中所寫: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盡管說來彼崔九與此崔九絕非一人,不過總是覺得好笑,就改口稱為九郎。
崔居伸手拉過崔向胳膊,自來熟得有些近乎耍賴,幾乎是拖著崔向就走:“走,二郎,我二人邊走邊談。”
崔向愕然:“去哪裏?”
崔居一臉神秘,笑得有點讓崔向摸不到頭腦:“當然是去文淵閣了!”
崔安前腳剛走,崔居就硬拉他去文淵閣,這兄弟二人不會是早就設計好的罷?也不對,他也沒有什麽好被人謀算的,依崔安的傲氣,才不會真把他當成奇貨可居。
崔居見崔向一臉納悶,也不客氣,伸手摟住他的肩膀,就象關係好得不能再好的至交好友一般:“也不瞞你,二郎,八哥為人我心中有數,以他的眼光,到了文淵閣鐵定被淩靜安騙到。我二人還是要去幫他一幫,不能讓淩靜安過於張狂了。”
淩靜安是誰崔向不想知道,文淵閣他也不想去,就是崔居過份熱情地勾肩搭背也讓他頗不自在,隻是看在崔居比崔安不那麽令人討厭的份上,崔向不好意思表現得過於明顯,他隻是腳下一停,巧妙地一轉身,就從崔居的熊抱中掙脫出來,站在原地,搖頭說道:“九郎,我沒有辨別歐體真跡的眼光,去也無益,家父交待的書法練習還未做完,實在抱歉,少陪了。”
宜春縣令劉雲川聽信鄰居和小工的證詞,認定是任之強對任宋氏心懷不滿,伺機下毒,按律當斬。任之強隨後被屈打成招,被判斬首示眾,上報刑部,隻等秋後問斬。
任之強侄子任房見不相信任之強下毒殺人,虎毒尚不食子,何況是一門五條性命?任房見越級上告,報到袁州府衙,狀告宜春縣令劉雲川屈打成招、草菅人命,要為任之強討回公道。
作為崔賀堯上任以來首次受理的民告官的大案,而且任之強案情複雜,稍有不慎,若是處理不當,便有失察之過。一旦有了汙點,正好落了頂頭上司江南西道按察使盧關口實,正與崔氏不和的盧氏中人的盧關到時必定會藉機大做文章,將他拿下。
正是因為此事,崔賀堯才一直沒空再與崔卓見麵,也沒時間理會崔福所說關於崔安和崔居找崔向之事,就連鄭氏來信催促鄭瑾兒回去,他也拋到了腦後,來不及以長輩身份命鄭瑾兒動身,此時崔賀堯緊皺眉頭,陷入沉思之中……
第二十六章 崔九(求票求收藏)
(十二點過後,加更一章,新書沖榜,請大家推薦票火力支援,也請大家將本書放入書架,謝謝。)
唐朝時佛教大興,不說尋常百姓出家者眾多,連許多文人墨客也曾出家為僧,比如大詩人賈島就當過和尚,不過後來在韓愈的勸告之下,又還了俗。也有一經出家就終身為僧者,比如著名的寒山和拾得大師之中的寒山,就是出身於官宦之家,後來出家後,成為一代高僧。
崔向還知道,兩年之後,大唐將會出現一位曾經出家為僧的皇上!
有唐以來,佛教與道教一起並存,不過自唐太宗李世民信佛敬佛以來,又有高僧玄奘大師西天取經,以一人之力力辨西方十四國,被十四國共尊為法主之後,至大師東歸長安,太宗親率文武百官出長安城相迎,從此佛教大興。
期間雖有道教大力排斥佛教,但因佛教教義之中的濟世救人之說與大唐蒸蒸日上的國力相應,在百姓之中深得民心,流傳甚廣,道教無法在教義上超越,又沒有可以與玄奘大師相提並論的大德之士,所以逐漸式微。再有佛經博大精深,即便不信因果之人,也會被佛經優美的文字所折服,隻作學問研究之用,也令人嚮往,再者初唐之時出家為僧需要考核,必須學識淵博者才會成為和尚,所以當時和尚稱呼乃是尊稱,非有真才實學者不可得,許多大詩人乃至高官權貴都以有一名和尚友人為榮。
再後武則天當政之時,更是將佛教推向新高。至今許多經書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便是武則天所作,歷經千百年不衰,仍傳誦不絕,為人所稱道。待其後的唐玄宗繼位之後,先有開創密宗的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更有佛門高僧鑒真六次東渡日本,不僅成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還被日本人民稱之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意為高峰)。
當時大唐國力鼎盛,四海臣服,未嚐不與當時的佛教興旺,所有信仰佛教之國,無不以大唐高僧為尊有關。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衰弱,同時因為出家為僧之人眾多,良莠不齊,寺廟占地過多,難免會滋生不良和尚。再後又因自肅宗之後,皇上多信玄幻之說,妄求長生不老,崇信邪道,大唐日益衰微,再無盛唐氣象,民心再無濟世向上之意,上行下效,於是道教再興。
當今聖上武宗信道,自登基以來,逐年壓製佛教,但百姓多年對佛教的信仰並非一朝之功可以改變,所以信道者還是不多,尤其是眾多高官權貴以及幾大士族,都是堅定的佛教信眾……所以當崔居開口說出想要出家之話時,崔向微一驚愕,也未多想,就問:“崔九……九郎,男兒正是博取功名,建功立業之時,為何想出家為僧,難道想學玄奘法師西天取經不成?”
“崔九”一出口,崔向就有怪怪的感覺,不由想起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中所寫: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盡管說來彼崔九與此崔九絕非一人,不過總是覺得好笑,就改口稱為九郎。
崔居伸手拉過崔向胳膊,自來熟得有些近乎耍賴,幾乎是拖著崔向就走:“走,二郎,我二人邊走邊談。”
崔向愕然:“去哪裏?”
崔居一臉神秘,笑得有點讓崔向摸不到頭腦:“當然是去文淵閣了!”
崔安前腳剛走,崔居就硬拉他去文淵閣,這兄弟二人不會是早就設計好的罷?也不對,他也沒有什麽好被人謀算的,依崔安的傲氣,才不會真把他當成奇貨可居。
崔居見崔向一臉納悶,也不客氣,伸手摟住他的肩膀,就象關係好得不能再好的至交好友一般:“也不瞞你,二郎,八哥為人我心中有數,以他的眼光,到了文淵閣鐵定被淩靜安騙到。我二人還是要去幫他一幫,不能讓淩靜安過於張狂了。”
淩靜安是誰崔向不想知道,文淵閣他也不想去,就是崔居過份熱情地勾肩搭背也讓他頗不自在,隻是看在崔居比崔安不那麽令人討厭的份上,崔向不好意思表現得過於明顯,他隻是腳下一停,巧妙地一轉身,就從崔居的熊抱中掙脫出來,站在原地,搖頭說道:“九郎,我沒有辨別歐體真跡的眼光,去也無益,家父交待的書法練習還未做完,實在抱歉,少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