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們為了要逃避學習尤其是逃避服役,挖空心思想了各種辦法,但彼得也專能治他們,發明了各種懲罰這類貴族的手段。
1714年頒布的一批詔令,取代了對個別貴族和貴族集團的一次性懲罰措施。照彼得的想法,這些詔令應該能使統治階層的社會麵貌發生根本變化。
為什麽要挨個抓回那些逃之夭夭的貴族呢?彼得曾經琢磨過這個問題。他認為最簡單的辦法是為這批人創造一些條件,使他們能安心安意地在營房和機關裏供職。這樣,要刺激貴族對服役發生興趣就隻能依靠頒布《長子繼承令》一途了。這可能是彼得在這個問題上的第一道詔令,詔令頒發之前沙皇曾對其他國家貴族的財產繼承製度作了研究。
詔令規定,貴族必須“為國家利益”服務。為此日的,製定了將全部不動產單傳給一個兒子的繼承製度。其餘的兒子,由於不能繼承產業,因而也沒有生活資料,自應“通過服公務、學習、經商等去謀生”。
此外還補充製訂了一些其他條款以充實《長子繼承令》的內容。條款之一是禁止沒有學會算術和幾何學的貴族子弟娶妻。另一條是不得將未在近衛軍中當過列兵的貴族晉升為軍官。再一個條款是,在軍隊中服役滿七年或做文職工作滿十年,或者經營商業滿十五年者方可以置辦地產。否則即便“到死”也不得購置田產。
彼得認為隻有每一個臣民都無條件地完成他所承擔的義務之後,才可望實現國泰民安這個理想。隻有到那時,工商業才能繁榮,人民才能奉公守法,賦稅和徭役才能減輕。
包括彼得在內,當時力主“天下大同”的理論家們,是把當時社會中不平等現象作為出發點的。這種不平等和對天下大同田園詩般的理解,是格格不入的。
農民為國家服務,就理應耕種土地,繳納捐稅,提供新兵,並為地主負擔徭役。貴族為國家服務雖然也受累,但畢竟還能額外得到一些好處:除了從農民那裏得到的勞役租和代役租之外,還能享用由國家付給的現金俸祿。國家預算的收入部分,大都來自農民和城市手工業者繳納的稅款。
在這種情況下,所謂“天下大同”左不過是一種海市蜃樓。真正能叨光的隻有貴族和巨商之類的人。
彼得大帝傳略--第十二章 得之不易
第十二章 得之不易
1718年 3月沙皇回到彼得堡之後,他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從前,首都對他來說隻不過是臨時駐蹕的行宮,因為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外地。現在,一年有多半時間他在涅瓦河畔度過。這樣,他支配時間和使用精力的方式就和以前大不一樣了。他清晨四時許起床,在室內漫步約半個小時;然後,聽取禦前機要秘書馬卡羅夫的匯報,接著進早餐。早晨六點,一輛雙輪馬車沿著首都的大街疾馳:彼得前往視察建築工程和檢查前一天發出的指示的執行情況。
視察建築工程之後,接著巡視樞密院和海軍部。中午一點,彼得用午餐。
彼得並不是一位好食之徒,他以粗茶淡飯為滿足:餐桌上擺的是白菜湯、飯、烤肉加醃黃瓜或檸檬、肉凍、醃牛肉、火腿。他不吃魚。也不喜歡甜食。
午飯後約休息兩小時,之後,彼得在辦公室閱讀各種報告,起草各種指示、詔令,修訂自己在位時期寫的歷史著作——《北方大戰史》。
晚間,沙皇有時去作客,有時就在車間幹活,這個車間設在夏宮的一個房間裏,那裏放滿了車床、刀具、模板和各種材料,彼得的一雙巧手用這些材料車出了各種精緻的製品。“他的這種手藝,”一位外交官寫道:“比之技藝超群的車工也毫不遜色,他甚至還能車出人頭像和人物。”彼得幹起活來“一絲不苟,十分認真,就象他幹活是為了掙錢餬口似的。”
現在收藏在愛爾米塔日博物館彼得的個人遺物中,他親自車的鼻煙壺、精緻的圓形頸飾和其他裝飾品占有顯著地位。有一盞枝形大吊燈是用象牙做成的,分三層共二十六個燈頭,每一層都有匠心獨運的飾物和墜子。吊燈上有俄文和拉丁文的銘文:“全俄皇帝和專製君主彼得大帝以勤勞雙手製作。1723年。”彼得參與製作過這件傑出藝術品是毫無疑問的,但專家們認為,即使用幾十年的時間完全投身於這一工作,一個人也不可能做出這種枝形大吊燈來。
彼得一回到彼得堡,就恢復了建立各個“院”的工作,這個活動曾因他出國一度中斷。在首都,他閱讀了譯成俄文的丹麥、瑞典和其他國家中央機構的規章製度。1717年12月,在動身去莫斯科審理太子阿列克謝案件前夕,沙皇頒布了一係列詔令,為建立某些新機構奠定了基礎。在一道詔令裏,他規定了“院”的數目,人員編製,任命了每個“院”的院長和副院長。在另一道詔令裏,他要求各“院”院長積極行動起來,務使各“院”“能於次年順利開始工作”。彼得估計配備人員編製、製訂規章製度一年的時間足夠。
但是,這道詔令並沒有執行。彼得於1718年年中回到彼得堡之後,不無苦惱地指出,上半年已白白地過去了。在下達給樞密院的詔令裏沙皇流露出對僚屬辦事拖遝的不滿情緒。沙皇當即命令各院院長向他提出工作月報,責成他們務必認真對待這件工作。
1714年頒布的一批詔令,取代了對個別貴族和貴族集團的一次性懲罰措施。照彼得的想法,這些詔令應該能使統治階層的社會麵貌發生根本變化。
為什麽要挨個抓回那些逃之夭夭的貴族呢?彼得曾經琢磨過這個問題。他認為最簡單的辦法是為這批人創造一些條件,使他們能安心安意地在營房和機關裏供職。這樣,要刺激貴族對服役發生興趣就隻能依靠頒布《長子繼承令》一途了。這可能是彼得在這個問題上的第一道詔令,詔令頒發之前沙皇曾對其他國家貴族的財產繼承製度作了研究。
詔令規定,貴族必須“為國家利益”服務。為此日的,製定了將全部不動產單傳給一個兒子的繼承製度。其餘的兒子,由於不能繼承產業,因而也沒有生活資料,自應“通過服公務、學習、經商等去謀生”。
此外還補充製訂了一些其他條款以充實《長子繼承令》的內容。條款之一是禁止沒有學會算術和幾何學的貴族子弟娶妻。另一條是不得將未在近衛軍中當過列兵的貴族晉升為軍官。再一個條款是,在軍隊中服役滿七年或做文職工作滿十年,或者經營商業滿十五年者方可以置辦地產。否則即便“到死”也不得購置田產。
彼得認為隻有每一個臣民都無條件地完成他所承擔的義務之後,才可望實現國泰民安這個理想。隻有到那時,工商業才能繁榮,人民才能奉公守法,賦稅和徭役才能減輕。
包括彼得在內,當時力主“天下大同”的理論家們,是把當時社會中不平等現象作為出發點的。這種不平等和對天下大同田園詩般的理解,是格格不入的。
農民為國家服務,就理應耕種土地,繳納捐稅,提供新兵,並為地主負擔徭役。貴族為國家服務雖然也受累,但畢竟還能額外得到一些好處:除了從農民那裏得到的勞役租和代役租之外,還能享用由國家付給的現金俸祿。國家預算的收入部分,大都來自農民和城市手工業者繳納的稅款。
在這種情況下,所謂“天下大同”左不過是一種海市蜃樓。真正能叨光的隻有貴族和巨商之類的人。
彼得大帝傳略--第十二章 得之不易
第十二章 得之不易
1718年 3月沙皇回到彼得堡之後,他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從前,首都對他來說隻不過是臨時駐蹕的行宮,因為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外地。現在,一年有多半時間他在涅瓦河畔度過。這樣,他支配時間和使用精力的方式就和以前大不一樣了。他清晨四時許起床,在室內漫步約半個小時;然後,聽取禦前機要秘書馬卡羅夫的匯報,接著進早餐。早晨六點,一輛雙輪馬車沿著首都的大街疾馳:彼得前往視察建築工程和檢查前一天發出的指示的執行情況。
視察建築工程之後,接著巡視樞密院和海軍部。中午一點,彼得用午餐。
彼得並不是一位好食之徒,他以粗茶淡飯為滿足:餐桌上擺的是白菜湯、飯、烤肉加醃黃瓜或檸檬、肉凍、醃牛肉、火腿。他不吃魚。也不喜歡甜食。
午飯後約休息兩小時,之後,彼得在辦公室閱讀各種報告,起草各種指示、詔令,修訂自己在位時期寫的歷史著作——《北方大戰史》。
晚間,沙皇有時去作客,有時就在車間幹活,這個車間設在夏宮的一個房間裏,那裏放滿了車床、刀具、模板和各種材料,彼得的一雙巧手用這些材料車出了各種精緻的製品。“他的這種手藝,”一位外交官寫道:“比之技藝超群的車工也毫不遜色,他甚至還能車出人頭像和人物。”彼得幹起活來“一絲不苟,十分認真,就象他幹活是為了掙錢餬口似的。”
現在收藏在愛爾米塔日博物館彼得的個人遺物中,他親自車的鼻煙壺、精緻的圓形頸飾和其他裝飾品占有顯著地位。有一盞枝形大吊燈是用象牙做成的,分三層共二十六個燈頭,每一層都有匠心獨運的飾物和墜子。吊燈上有俄文和拉丁文的銘文:“全俄皇帝和專製君主彼得大帝以勤勞雙手製作。1723年。”彼得參與製作過這件傑出藝術品是毫無疑問的,但專家們認為,即使用幾十年的時間完全投身於這一工作,一個人也不可能做出這種枝形大吊燈來。
彼得一回到彼得堡,就恢復了建立各個“院”的工作,這個活動曾因他出國一度中斷。在首都,他閱讀了譯成俄文的丹麥、瑞典和其他國家中央機構的規章製度。1717年12月,在動身去莫斯科審理太子阿列克謝案件前夕,沙皇頒布了一係列詔令,為建立某些新機構奠定了基礎。在一道詔令裏,他規定了“院”的數目,人員編製,任命了每個“院”的院長和副院長。在另一道詔令裏,他要求各“院”院長積極行動起來,務使各“院”“能於次年順利開始工作”。彼得估計配備人員編製、製訂規章製度一年的時間足夠。
但是,這道詔令並沒有執行。彼得於1718年年中回到彼得堡之後,不無苦惱地指出,上半年已白白地過去了。在下達給樞密院的詔令裏沙皇流露出對僚屬辦事拖遝的不滿情緒。沙皇當即命令各院院長向他提出工作月報,責成他們務必認真對待這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