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段時間,俄國軍隊給養匱乏。彼得在寫給雅西的舍列麥捷夫的信中說:“在阿拉爾特已有五天,既沒有糧,又沒有肉吃……望能以實情相告:你處有無足夠糧食以供應我抵達後之大軍?”但舍列麥捷夫的情況也不妙。“我軍糧食短缺,開始以肉代糧。”康捷米爾原答應保證供給一萬條鍵牛和奶牛,一萬五千至兩萬隻羊;但摩爾多瓦卻沒有糧食。怎麽辦?是空手而返,還是繼續進軍?軍事會議上大部分人表示應向普魯特河運動。他們寄希望於布蘭科萬慷慨許諾的糧食;但此人在這之前已和土耳其人秘密勾搭,進行背叛活動。俄國人指望拿下土耳其人的糧庫。於是決定繼續前進,同時尋找與敵遭遇的機會,這是受了布蘭科萬放出來的謠傳的影響,說土耳其總司令奉蘇丹之命打算與俄國進行談判。既然敵人尋求和談,這說明他們是虛弱的。彼得決定繼續向普魯特河進發、他深信此番軍事行動必然會一帆風順,馬到成功。
從德涅斯特河向普魯特河的艱苦轉移開始了,前麵是一片被太陽烤焦的無水草原。陽光還未來得及曬焦的地方,蝗蟲來了個一掃而光。鋪天蓋地而來的飛蝗奪去了馬的飼料;軍隊經受的苦難,主要的不是糧食不足,而是沒有水喝。“沙皇對我講,”一位丹麥外交官寫道,“我親眼目睹士兵們由於極度缺水而從鼻子、眼睛和耳朵裏往外冒血:而一旦見到水,許多人暴飲而死。”
6月末,軍隊渡過普魯特河,然後時走時停地慢慢沿著右岸向下遊行進。和敵人最初幾次小小接觸是在 7月 7日發生的。土耳其人和韃靼人不是彼得估計的六、七萬人,而是十八萬。他們成功地包圍了總共隻有四萬名官兵的俄國軍隊。
的確,土耳其人比俄國人多三倍,占絕對優勢,可是敵人無論如何也對付不了能征善戰的俄國軍隊。戰鬥持續了三小時,有七千土耳其人被擊斃。俄國的大炮使土耳其的軍隊受到的傷亡尤重。
7月10日清晨,一個號手帶著舍列麥捷夫的信來到土耳其的軍營,要求謁見土耳其總司令。“大人閣下,”舍列麥捷夫寫道,顯然是取得了彼得的同意,“此次戰爭並非出於沙皇陛下之所願;同樣亦非蘇丹陛下之所願,而純屬由某些爭執引起”舍列麥捷夫建議,“立即化幹戈為玉帛,我方認為,此種以友好條件為基礎之和平將對雙方有利。如你方對此種解決辦法持異議,則我方擬另覓他途,再作計較。上天必將降災於挑起流血事端之一方,上天亦必賜降福於無意發動戰事之另一方。盼賜回音。望速將我方信使遣回為禱。”
幾個小時令人難以忍受的等待過去了,但並未見對方作答。在土耳其軍隊總司令帳篷裏正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爭論。克裏米亞汗堅持毫不妥協的立場——隻有進攻。他認為,俄國軍隊處在高地,象手掌上一樣,攻打他們猶如探囊取物,他已估量過能繳獲多少戰利品,能抓多少俘虜。波尼亞托夫斯基伯爵是總司令的軍事顧問,代表瑞典王的利益,他表示支持克裏米亞汗的意見。
與此同時,對於身陷包圍圈中的俄國軍隊來說,每過一個小時都是對它的力量的消耗:人沒有糧食,馬沒有飼料。營中缺水,因為靠近水源的地帶被對岸韃靼人和瑞典人的火力控製著。視力可及的前方是敵人的篝火和馬群。敵人精銳部隊就在幾百步開外的地方紮營:士兵活動的景象歷歷在目,而且不時可以聽到有斷續的陌生口音傳過來。
俄國將士已是第二個晝夜沒有合眼了,甚至連彼得的鋼鐵神經也挺不住了。一位丹麥公使在日記中寫道:“當沙皇陷人土耳其軍的重圍之後,絕望已極,發瘋似地在兵營裏跑來跑去,捶胸頓足,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他的左右大多認為,此番陛下所受的打擊過於沉重。軍中眾多的軍官眷屬,啼泣不止,”葉卡捷琳娜身邊的侍女、女官也失聲痛哭。 6月 9日彼得曾建議葉卡捷琳娜離開軍隊到波蘭去,那兒安全,也用不著苦等遠徵結束,但她斷然拒絕這樣做。
第二個信使又被派往土軍總司令營地。舍列麥捷夫等著敵方“迅速作出決定”。
土耳其總司令回信表示同意進行和談。於是,同一夭,外務院副院長彼得·沙菲羅夫,在一名文書,三名通事和兩名聯絡官的陪同下來到土耳其營地。出乎意料的是,土耳其總司令絲毫沒有倨傲無禮的表現。經驗豐富的外交家沙菲羅夫對一些表麵看來似乎無關緊要的細節也未放過。按習慣高踞在坐墊上的土軍總司令請他落坐。而土耳其的官員們,眾所周知,向來不是那種執禮甚恭的人。沙菲羅夫以他善於精細觀察的目光注意到,這是一種準備談判的姿態。其它一切都屬於外交方麵的技術性問題,身體肥碩的沙菲羅夫在這方麵是真正的行家。
要最後完成和約手續至少尚需兩晝夜的時間。和約的條件以及過分匆忙的簽訂,引起當代人的一再議論,他們感到難以回答,沙菲羅夫怎麽會以最小的讓步就簽訂了和約。有些人認為,這有賴於沙菲羅夫的外交才能,機智靈活、善於觀察的結果;另有一些人認為是葉卡捷琳娜心甘情願用貴重的珠寶玉器巧妙地收買了總司令的緣故;第三部分人則綜合上述說法,認為副院長沙菲羅夫高超的外交手腕,再加上未來的女皇的慷慨解囊是和談成功的關鍵。
從德涅斯特河向普魯特河的艱苦轉移開始了,前麵是一片被太陽烤焦的無水草原。陽光還未來得及曬焦的地方,蝗蟲來了個一掃而光。鋪天蓋地而來的飛蝗奪去了馬的飼料;軍隊經受的苦難,主要的不是糧食不足,而是沒有水喝。“沙皇對我講,”一位丹麥外交官寫道,“我親眼目睹士兵們由於極度缺水而從鼻子、眼睛和耳朵裏往外冒血:而一旦見到水,許多人暴飲而死。”
6月末,軍隊渡過普魯特河,然後時走時停地慢慢沿著右岸向下遊行進。和敵人最初幾次小小接觸是在 7月 7日發生的。土耳其人和韃靼人不是彼得估計的六、七萬人,而是十八萬。他們成功地包圍了總共隻有四萬名官兵的俄國軍隊。
的確,土耳其人比俄國人多三倍,占絕對優勢,可是敵人無論如何也對付不了能征善戰的俄國軍隊。戰鬥持續了三小時,有七千土耳其人被擊斃。俄國的大炮使土耳其的軍隊受到的傷亡尤重。
7月10日清晨,一個號手帶著舍列麥捷夫的信來到土耳其的軍營,要求謁見土耳其總司令。“大人閣下,”舍列麥捷夫寫道,顯然是取得了彼得的同意,“此次戰爭並非出於沙皇陛下之所願;同樣亦非蘇丹陛下之所願,而純屬由某些爭執引起”舍列麥捷夫建議,“立即化幹戈為玉帛,我方認為,此種以友好條件為基礎之和平將對雙方有利。如你方對此種解決辦法持異議,則我方擬另覓他途,再作計較。上天必將降災於挑起流血事端之一方,上天亦必賜降福於無意發動戰事之另一方。盼賜回音。望速將我方信使遣回為禱。”
幾個小時令人難以忍受的等待過去了,但並未見對方作答。在土耳其軍隊總司令帳篷裏正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爭論。克裏米亞汗堅持毫不妥協的立場——隻有進攻。他認為,俄國軍隊處在高地,象手掌上一樣,攻打他們猶如探囊取物,他已估量過能繳獲多少戰利品,能抓多少俘虜。波尼亞托夫斯基伯爵是總司令的軍事顧問,代表瑞典王的利益,他表示支持克裏米亞汗的意見。
與此同時,對於身陷包圍圈中的俄國軍隊來說,每過一個小時都是對它的力量的消耗:人沒有糧食,馬沒有飼料。營中缺水,因為靠近水源的地帶被對岸韃靼人和瑞典人的火力控製著。視力可及的前方是敵人的篝火和馬群。敵人精銳部隊就在幾百步開外的地方紮營:士兵活動的景象歷歷在目,而且不時可以聽到有斷續的陌生口音傳過來。
俄國將士已是第二個晝夜沒有合眼了,甚至連彼得的鋼鐵神經也挺不住了。一位丹麥公使在日記中寫道:“當沙皇陷人土耳其軍的重圍之後,絕望已極,發瘋似地在兵營裏跑來跑去,捶胸頓足,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他的左右大多認為,此番陛下所受的打擊過於沉重。軍中眾多的軍官眷屬,啼泣不止,”葉卡捷琳娜身邊的侍女、女官也失聲痛哭。 6月 9日彼得曾建議葉卡捷琳娜離開軍隊到波蘭去,那兒安全,也用不著苦等遠徵結束,但她斷然拒絕這樣做。
第二個信使又被派往土軍總司令營地。舍列麥捷夫等著敵方“迅速作出決定”。
土耳其總司令回信表示同意進行和談。於是,同一夭,外務院副院長彼得·沙菲羅夫,在一名文書,三名通事和兩名聯絡官的陪同下來到土耳其營地。出乎意料的是,土耳其總司令絲毫沒有倨傲無禮的表現。經驗豐富的外交家沙菲羅夫對一些表麵看來似乎無關緊要的細節也未放過。按習慣高踞在坐墊上的土軍總司令請他落坐。而土耳其的官員們,眾所周知,向來不是那種執禮甚恭的人。沙菲羅夫以他善於精細觀察的目光注意到,這是一種準備談判的姿態。其它一切都屬於外交方麵的技術性問題,身體肥碩的沙菲羅夫在這方麵是真正的行家。
要最後完成和約手續至少尚需兩晝夜的時間。和約的條件以及過分匆忙的簽訂,引起當代人的一再議論,他們感到難以回答,沙菲羅夫怎麽會以最小的讓步就簽訂了和約。有些人認為,這有賴於沙菲羅夫的外交才能,機智靈活、善於觀察的結果;另有一些人認為是葉卡捷琳娜心甘情願用貴重的珠寶玉器巧妙地收買了總司令的緣故;第三部分人則綜合上述說法,認為副院長沙菲羅夫高超的外交手腕,再加上未來的女皇的慷慨解囊是和談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