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尼茲並根據他的這一戰略思想,提出了建立300艘潛艇規模的具體要求,但直到戰爭爆發前的1939年9月,他才總共擁有57艘潛艇,其中隻有22艘是適宜遠洋作戰的大型潛艇!用他自己的話說:“這點兵力,隻夠刺一下英國人!”但他仍指揮這點兵力,投入了戰爭!
第二章 戰前態勢和兵力部署
大西洋位於歐洲、南北美洲和非洲之間,形似s型,兩頭寬中間窄,東西最寬處約3700海裏(約合6800千米),赤道附近海域最窄寬僅1500海裏(約合2800千米);南北長約8500海裏(約合15700千米),總麵積9336平方千米,相當於太平洋麵積的一半,是世界第二大海洋。
大西洋東麵經直布羅陀海峽和蘇伊士運河連接印度洋,西麵經巴拿馬運河與太平洋相通,大西洋沿岸有五十多個國家,西海岸主要有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古巴、巴西、阿根廷和委內瑞拉等國,東海岸主要有俄羅斯、德國、荷蘭、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挪威、瑞典、摩洛哥、賴比瑞亞、奈及利亞、安哥拉和南非等國。
大西洋對歐洲而言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沿岸的歐美發達國家具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發達的經濟力量,在世界經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對於國際政治局勢具有極強的影響力。資源方麵除了豐富的海洋資源之外,沿岸拉美、非洲等國還擁有很多戰略資源,歷來是列強覬覦的目標。
大西洋具有悠久的航海歷史,可以說是世界海上航運的中心,二十世紀初期,大西洋的海運貨物量占世界海運貨物量的75%。而二戰爆發前夕,大西洋海運貨物量仍占世界海運貨物量的70%。當時大西洋上就有四條具有戰略意義的海上運輸航線,對於世界政治、經濟、軍事都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英國擁有一支登記總噸位約2100萬噸的商船隊,占世界商船總噸位的6600萬噸的31。8%。英國海上交通線的總裏程超過8萬海裏(約合14。7萬千米),每年海上貨物運輸量達6800萬噸,每天航行在海上的船隻約有2500艘。英國與世界各國的海上交通線主要有兩組,一組是北大西洋航線,連接歐洲、美洲,並經巴拿馬運河通往太平洋;另一組是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航線,聯繫著地中海各國、非洲和印度洋。尤其是北大西洋航線,對於英國而言是最重要的生命線,直接關係到英國的生死存亡,因此英國海軍幾乎是傾注全力確保這兩條海上航線的安全。
戰爭爆發時,英國海軍編有本土艦隊、地中海艦隊、遠東艦隊和後備艦隊,總兵力19。5萬人,作戰艦艇主要有戰列艦12艘、戰列巡洋艦3艘、航空母艦8艘、重巡洋艦15艘、輕巡洋艦49艘、驅逐艦119艘、護衛艦64艘、掃雷艦45艘、潛艇69艘,總噸位約130萬噸。主力部署在斯卡帕灣,以控製北海出口,保護至關重要的北大西洋航線,掩護擔負反潛護航使命的輕型艦隻。
英國海軍一廂情願地認為,憑藉其大大超過德國、義大利海軍的實力,隻要採取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護航船隊體製,就能有效保障海上運輸的安全。
德國根據英國是個島國,非常依賴海上運輸的致命弱點,其海軍戰略企圖從一開始就是以破壞英國海上運輸為主要目標。但德國海軍實力遠遜色於英國,編有戰列艦隊、偵察巡邏艦隊和潛艇艦隊,總兵力約16萬人,作戰艦艇主要有戰列艦2艘、戰列巡洋艦3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6艘、驅逐艦22艘、護衛艦20艘,潛艇57艘,總噸位約35萬噸。
在戰略上,盡管鄧尼茲重點發展潛艇戰的思想在1937年和1938年的圖上作業演習中都得到了明確的論證,但德國海軍仍堅持重點發展水麵艦艇,直到戰爭開始後,才在事實麵前逐漸轉為重點發展潛艇。
戰爭爆發時,德軍57艘潛艇中,在大西洋待機海域有18艘,在北海待機海域有6艘,停泊在基地有25艘,正在進行試航的有4艘,用於實驗的有1艘,正在進行日常維護的有3艘。完全可以說,德國海軍還沒有擁有應付戰爭的足夠力量,正如鄧尼茲在1945年6月接受審判時所承認的,早在戰爭爆發時,我們就已經被打敗了,因為德國並沒有在海上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
第三章 戰爭之初的三大事件
1939年8月19日,德國就已經開始著手進行戰爭準備了,鄧尼茲命令第七支隊的5艘潛艇從基爾出發,第六支隊的5艘潛艇從威廉港出發前往大西洋,以便戰爭一爆發就可立即實施攻擊。
8月23日,英國也覺察出戰爭迫在眉睫,岸防航空兵開始按照戰時應急計劃在北海上空進行反潛巡邏。
8月31日,德國最高統帥部發布第一號作戰訓令,規定海軍的任務就是以英國為重心開展破交戰。
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
此時德軍現役的57艘潛艇中,隻有22艘適宜遠洋作戰,其餘35艘中11艘尚未完成備戰,24艘是隻能在北海活動的小型潛艇。加之潛艇基地遠離作戰海域,所以沒有足夠的力量實施集群作戰,隻能進行單艇破交作戰和布雷。
第二章 戰前態勢和兵力部署
大西洋位於歐洲、南北美洲和非洲之間,形似s型,兩頭寬中間窄,東西最寬處約3700海裏(約合6800千米),赤道附近海域最窄寬僅1500海裏(約合2800千米);南北長約8500海裏(約合15700千米),總麵積9336平方千米,相當於太平洋麵積的一半,是世界第二大海洋。
大西洋東麵經直布羅陀海峽和蘇伊士運河連接印度洋,西麵經巴拿馬運河與太平洋相通,大西洋沿岸有五十多個國家,西海岸主要有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古巴、巴西、阿根廷和委內瑞拉等國,東海岸主要有俄羅斯、德國、荷蘭、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挪威、瑞典、摩洛哥、賴比瑞亞、奈及利亞、安哥拉和南非等國。
大西洋對歐洲而言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沿岸的歐美發達國家具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發達的經濟力量,在世界經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對於國際政治局勢具有極強的影響力。資源方麵除了豐富的海洋資源之外,沿岸拉美、非洲等國還擁有很多戰略資源,歷來是列強覬覦的目標。
大西洋具有悠久的航海歷史,可以說是世界海上航運的中心,二十世紀初期,大西洋的海運貨物量占世界海運貨物量的75%。而二戰爆發前夕,大西洋海運貨物量仍占世界海運貨物量的70%。當時大西洋上就有四條具有戰略意義的海上運輸航線,對於世界政治、經濟、軍事都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英國擁有一支登記總噸位約2100萬噸的商船隊,占世界商船總噸位的6600萬噸的31。8%。英國海上交通線的總裏程超過8萬海裏(約合14。7萬千米),每年海上貨物運輸量達6800萬噸,每天航行在海上的船隻約有2500艘。英國與世界各國的海上交通線主要有兩組,一組是北大西洋航線,連接歐洲、美洲,並經巴拿馬運河通往太平洋;另一組是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航線,聯繫著地中海各國、非洲和印度洋。尤其是北大西洋航線,對於英國而言是最重要的生命線,直接關係到英國的生死存亡,因此英國海軍幾乎是傾注全力確保這兩條海上航線的安全。
戰爭爆發時,英國海軍編有本土艦隊、地中海艦隊、遠東艦隊和後備艦隊,總兵力19。5萬人,作戰艦艇主要有戰列艦12艘、戰列巡洋艦3艘、航空母艦8艘、重巡洋艦15艘、輕巡洋艦49艘、驅逐艦119艘、護衛艦64艘、掃雷艦45艘、潛艇69艘,總噸位約130萬噸。主力部署在斯卡帕灣,以控製北海出口,保護至關重要的北大西洋航線,掩護擔負反潛護航使命的輕型艦隻。
英國海軍一廂情願地認為,憑藉其大大超過德國、義大利海軍的實力,隻要採取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護航船隊體製,就能有效保障海上運輸的安全。
德國根據英國是個島國,非常依賴海上運輸的致命弱點,其海軍戰略企圖從一開始就是以破壞英國海上運輸為主要目標。但德國海軍實力遠遜色於英國,編有戰列艦隊、偵察巡邏艦隊和潛艇艦隊,總兵力約16萬人,作戰艦艇主要有戰列艦2艘、戰列巡洋艦3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6艘、驅逐艦22艘、護衛艦20艘,潛艇57艘,總噸位約35萬噸。
在戰略上,盡管鄧尼茲重點發展潛艇戰的思想在1937年和1938年的圖上作業演習中都得到了明確的論證,但德國海軍仍堅持重點發展水麵艦艇,直到戰爭開始後,才在事實麵前逐漸轉為重點發展潛艇。
戰爭爆發時,德軍57艘潛艇中,在大西洋待機海域有18艘,在北海待機海域有6艘,停泊在基地有25艘,正在進行試航的有4艘,用於實驗的有1艘,正在進行日常維護的有3艘。完全可以說,德國海軍還沒有擁有應付戰爭的足夠力量,正如鄧尼茲在1945年6月接受審判時所承認的,早在戰爭爆發時,我們就已經被打敗了,因為德國並沒有在海上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
第三章 戰爭之初的三大事件
1939年8月19日,德國就已經開始著手進行戰爭準備了,鄧尼茲命令第七支隊的5艘潛艇從基爾出發,第六支隊的5艘潛艇從威廉港出發前往大西洋,以便戰爭一爆發就可立即實施攻擊。
8月23日,英國也覺察出戰爭迫在眉睫,岸防航空兵開始按照戰時應急計劃在北海上空進行反潛巡邏。
8月31日,德國最高統帥部發布第一號作戰訓令,規定海軍的任務就是以英國為重心開展破交戰。
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
此時德軍現役的57艘潛艇中,隻有22艘適宜遠洋作戰,其餘35艘中11艘尚未完成備戰,24艘是隻能在北海活動的小型潛艇。加之潛艇基地遠離作戰海域,所以沒有足夠的力量實施集群作戰,隻能進行單艇破交作戰和布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