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封建等級製度規定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作為全國人口的所有者—帝王,當然可以用人殉葬,或者把它作為一種殊寵賜給巨下,殉人葬製逐漸成為專製君主的一種政治特權和等級特權。這是封建社會中殉人葬俗繼續偶見於帝陵或皇帝特許的高官墓葬的政治原因。如在秦都鹹陽所發掘的任家嘴秦木撐大墓,便有一成年男子與一小孩殉葬。秦始皇的陵寢,是否也有殉人,因未發掘,尚不清楚。然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死,胡亥襲位葬其父時所雲:“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如果這條記載不誤,那就說明當時秦朝宮中那些無兒無女的宮娥、工匠與陵墓營建者,都成了殉葬的犧牲者。


    從流傳下來的史料典籍看,三國、唐代仍有妃妾殉葬的悲劇發生。當歷史進展到明代,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人的思想及生活習俗有很大發展變化,就在這樣一個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仍然殘存著人殉製度二不過,這時的帝上將相、史官筆吏,自感這種殘酷的做法不甚光彩,為掩蓋事實,宮廷文獻極少記載,隻是從零星的史料中透露出一點信息,讓後人窺視到其中慘相。


    明朝用人殉葬和奴隸社會不同的是,不採用戰俘或奴隸,而是以妃殯宮女殉葬。其方法也不再是活埋或砍頭再埋,而大多是先吊死,再埋人陵內或別處。明景泰帝時所載“唐氏等妃俱賜紅帛自盡”,便是一例。若殉葬的妃繽人數多(如為朱元璋殉葬的有四十六人),就讓她們集體上吊自殺。臨刑前還在宮內擺設宴席,請她們盛裝打扮後赴宴。可想而知,再好的盛宴恐怕也難使這些行將結束青春和生命的女人下咽,隻聽得哭聲響徹大殿,衰泣之音瀰漫深宮。宴席結束後,她們便在指定的殿堂內,分別站在木床之上,將頭伸進預先拴好的繩套中,隨後太監撤去木床,一個個年輕的生命便告別塵世,芳魂遠去了。


    朱元璋的兒子明成祖有一個朝鮮妃子韓氏,在成祖死後被指定殉葬。她明知自己將死,但卻無法抗爭。當她站立木床,將要把頭伸進帛套的剎那間,卻猛地回首呼喚自己的乳母金氏道:“娘,吾去!娘,吾去……”其悽慘之狀、悲坳之聲,連監刑的太監都清然淚下。太監將其頭顱強按進帛套中,抽掉木床,韓氏掙紮了幾下,就魂歸地府了。金氏是韓氏從朝鮮帶來的乳母,後來被放回故國,才把這段詳情公之於世,並載人朝鮮文獻《李朝實錄》中。


    為掩人耳目,帝王常採用加封和追溢的辦法安慰殉葬者的親人,以顯示皇恩浩蕩。為宣宗皇帝朱瞻基殉葬的宮女何氏、趙氏等十人,就分別追封為妃殯並加溢號;對死者的父兄,也施以優恤,授給官職,子孫可以世襲,稱為“朝天女戶”。


    對未被封溢的宮女,朝廷實錄中大都不記載她們的名字和生前的片言隻語,致使後來者無法得知其本來麵目。當然也有例外,<明史》中就曾有過這樣的記載:鳳陽有一少女名叫郭愛,出身書香門第,天真美麗、聰穎而有文才,14歲時被選人宮為宣宗繽人。當她懷著滿腹的希望和幸福的憧憬,離開鳳陽這塊大明帝國的崛起之地,歡笑著來到北京去找她的鳳陽同鄉時,卻沒有、也無法預料到,死神正向她走來。在她進宮剛二十天,就傳來宣宗駕崩的消息,而且她己被指定為這位鳳陽老鄉的殉葬者。


    旨意傳來,這位豆範年華、活潑可愛的少女悲痛欲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滿懷悲憤與哀怨,寫下了一首絕命詩,托一個要好的太監送出宮外,給世間留下了一曲深宮冤魂的千古絕唱:


    修短有數兮,


    不足較也;


    生而如夢兮,


    死則覺也;


    失吾親而歸兮,


    慚餘之不孝也;


    心淒淒而不能已兮,


    是則可悼也。


    詩中飽含血淚,哭訴了夢一般的短暫人生,未報父母養育之恩卻早歸黃泉的遺恨,以及對命運的哀嘆,對青春的痛惜,躍然紙上,其真摯哀婉的情感令人肝腸寸斷。


    這首詩是真的出自宮女郭愛之手,還是後人偽造,尚需考證,但卻真實地道出了明朝從殉女性那無聲的吶喊和對封建王朝殘酷野蠻製度的痛恨與詛咒。這無疑是封建帝國女性悲慘命運的一個縮影,而歷史就是這樣殘酷無情地重複著一幕幕人間悲劇。龍的傳人、炎黃子孫,自誕生那天起,就帶著嘆急、流著汗水、淌著血淚。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艱難地一步步離開蠻荒和愚昧,尋找著文明的曙光。這是一種多麽沉重痛苦的腳步?這是一條多麽漫長和遙遠的人間棧道!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象崗古墓的殉人製度是怎樣的狀況,從清理的跡象看,大多數是死後人埋的,而且都有隨葬品。其中有的器物相當精美。這些殉者是墓主的妃妾、近幸、僕役,而並非從事生產的奴隸。殉葬的表現形式與封建社會殉人葬俗的一般特點相吻合。上麵已經提到,封建社會中用人殉是中央帝王的一種政治和社會等級特權,象崗古墓的殉入,當不例外。此一殉人現象,在嶺南無獨有偶。漢初曾是南越國一轄地的廣西貴縣羅泊灣,一座西漢早期大型木撐墓的棺掉底下,也發現有七個殉葬坑保留;辨其性別,則為一男六女。這些不幸者,當是墓主生前近身的侍從與奴嬸。據報導,這些殉葬者的盛屍棺具分有長方形與獨木棺形兩種形狀。其獨木型棺在嶺南,與獨木舟的形製相似。在今海南島黎族群中,既用於藏屍(稱獨木棺),又用作水上交通用舟(稱獨木舟)。在貴縣羅泊灣毗鄰的廣西橫縣,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南寧府雜錄》載,乃是古代以善於“剖木為舟”而馳名的地方。據此,其中以獨木棺殉葬的不幸者,可能屬於越族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嶺南震撼:南越王墓發現之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嶽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嶽南並收藏嶺南震撼:南越王墓發現之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