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有文才,流亡中經常詩興大發,最著名的一首就是:


    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


    幹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在貴州金竺的羅永庵,曾在牆壁題詩,其一曰:


    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


    鳳還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


    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滲。


    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其二曰:


    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


    南來瘴嶺千層回,北望天門萬曆遙。


    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


    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鳥早晚期。


    人們常說,詩言誌。從這些詩中,不難體味到一位流亡皇帝的心靈呼聲。巧得很,同寓所的一名和尚,竊得建文帝的詩稿,跑到思恩知州岑瑛那裏,大言不慚地說,我就是建文皇帝!岑瑛大為驚駭,馬上報告藩司。藩司下令把和尚與建文帝一併逮捕,飛章報告朝廷。當朝皇帝下詔:械入京師。皇帝命禦史在宮廷中審訊,那和尚稱:年九十餘,且死,想葬於祖父陵墓旁。禦史說:建文君生於洪武十年,距正統五年,當六十四歲,何得了九十歲?後來查實得知,這和尚名叫楊應祥,鈞州白沙裏人。報告皇帝後,判處死刑,下錦衣衛監獄關押。建文帝此時把實情告訴了禦史,禦史秘密上報皇帝,皇帝派曾經服侍過建文帝的老太監吳亮探望虛實。建文帝見到吳亮,脫口而出:你難道不是吳亮?吳亮說:不是。建文帝糾正道:我有一天在便殿就餐,吃子鵝,一片肉掉到地上,你手裏拿著壺,爬在地上把它吃掉了。還說不是你!吳亮伏地大哭。他知道建文帝左腳趾有黑子,查看後果然,想不到幾十年後能夠見麵,痛哭不能仰視。於是,皇帝下令把建文帝迎入宮中西內養老,宮中人都叫他“老佛”,壽終正寢後,葬於西山,不封不樹。因為很難給他一個名分,所以成為一座無名墓。


    以上是野史根據傳聞描繪的一段失落的史事,建文帝之謎在幾十年以後,終於有了一個真相大白的結果。


    由於建文時期的檔案史料已被銷毀,《明成祖實錄》又充滿謊言, 已經難以核實其正確性究竟有多少。因此清代學者頗多懷疑,例如萬斯同在《明史稿·史例議》中就說:“明代野史之失實,無有如建文遜國一事。”朱彝尊在在明史館時,為此寫信給總裁,談《明史》的建文帝紀的寫法,對野史表示懷疑此文收在《暴書亭集》中,可以參看。幹隆時正式出版的《明史》,卷四惠帝紀,在寫了建文帝焚死之後,又加上“由地道出亡”一段文章,依然是一團迷霧。因此現在要確切考證建文帝的下落,猶如霧裏探花,那隻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不過,我以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不知讀者諸君以為然否?


    “倭寇王”王直


    談到明代嘉清年間東南沿海的“倭寇”,首當其衝的代表人物就是王直,這個被稱為“倭寇王”的人物,其實是一個從事海上走私貿易的徽州商人。他本姓汪,因為在海上搞走私貿易風險大,為了避免連累家屬,隱去真姓,改名為王直。這是一個值得細細研究的人物,由此可以探索所謂“倭寇”問題的真相。


    日本學者藤田豐八在《葡萄牙占據澳門以前的諸問題》(《東西交涉史研究·南海篇》所收),依據《日本一鑒》及其他相關資料,首次指出徽州商人從事;海上貿易的史實。徽商研究的奠基人——日本學者藤井宏,在他的成名作《新安商人的研究》(刊登於《東洋學報》第36卷第l、2、3、4號【1953~1954年】),在藤田豐八的基礎上,廣泛收集資料,勾畫出更為清晰的線索:嘉靖十九年(1540年),徽商許一(鬆)、許二(楠)、許三(棟)、許四(梓)在浙江沿海進行走私貿易,此時的王直還隻是許氏兄弟的僚屬。《籌海圖編》談到許棟時寫道:“其黨有王直、徐惟學、葉宗滿、謝和、方廷助等,出沒諸番,分跡剽掠,而海上始多事。”《日本一鑒》的“海市條”指出,嘉靖二十二年,許氏兄弟與葡萄牙商人在浙江沿海的雙嶼港貿易,其夥伴王直於嘉靖二十四年前往日本,勸誘博多的日本商人前來雙嶼港貿易。由於這種貿易違反了明朝的朝貢貿易體製,嘉靖二十七年,浙江巡撫朱紈發兵襲擊雙嶼港,搗毀了這個走私貿易基地,生擒了武裝走私集團首領李光頭、許棟,王直收拾殘部,把走私貿易基地移到定海縣以西八十裏的海島金塘山的烈港(瀝港)。此後,東南沿海始終是王直武裝走私集團的獨占舞台。他憑藉閩粵海商的勢力,稱雄浙江沿海。遭到官軍打擊後,他又在日本平戶建立根據地,建都稱王(先稱淨海王,後稱徽王),控製了中日貿易,把徽州海商的海外活動推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鼎盛階段。


    藤並宏這種基於史料的實證研究,為理解王直與“倭寇”提供了很好的借鑑。令人的是,這一研究成果很少被中國學者關注,遲至三十年後才在中國學者中激起反響。徽商研究的後起之秀唐力行在《中國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3期發表《論明代徽州海商與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從徽州海商的角度來考察“倭寇”,反過來考察日後成為“倭寇”首領的徽州海商,指出:“為了對抗明王朝的武力鎮壓和擴大貿易,海商們漸次組合成武裝集團……這些船頭又在競爭兼併中聚合成幾個大的武裝海商集團。其中,較有名的以徽州海商為首領的有許氏海商集團、汪直海商集團和徐海海商集團。”這裏,他把王直寫作汪直,這是他的一大貢獻。他認為,《明史》中把王直改成汪直,很有必要。因為王直本姓汪,從事海上走私,風險大,為家屬安全計,隱瞞真姓(汪)。《明史》有汪直傳,以前多以為有誤,其實王直本來就姓汪,而且汪氏是徽州的大姓,在浙江的杭州、紹興經商的尤為眾多。橫行東南沿海。幾十年的“倭寇”首領許氏兄弟、汪直(王直)、徐海等,莫不是徽州海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樊樹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樊樹誌並收藏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