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解放台灣計劃擱淺的台前幕後 作者:斯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毛澤東得知這一消息後,淡淡一笑:“中央早就估計蘇聯不會直接介入。不要
緊嘛,沒有海軍和空軍,就打不了台灣?國民黨全副美式裝備,我們‘小米加步槍
’,一樣打贏了嘛。長江,那個河麵寬不寬,厲不厲害?解放軍靠步兵和漁船不也
一樣打下了嗎?長江天塹就這麽渡過來的嘛!告訴前線將士,人定勝天,不要怕。”
此時,一方麵毛澤東及中國共產黨能夠理解史達林的這種顧慮;另一方麵,中
國革命從無到有,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靠的是自力更生走過來的。所以,他這時並
不十分介意蘇聯的援助問題。然而,隨著人民解放軍在10月下旬和11月初先後發動
了奪取福建沿海金門島和浙江沿海登步島的戰鬥的進行,使毛澤東的看法很快發生
了改變。因為,兩場仗打下來,部隊損失慘重。很顯然,這兩次作戰失利都是因為
渡海工具過於簡陋。沿海作戰、近島作戰尚且如此,跨海進攻台灣更非充分準備不
可。跨海作戰的難度終於使毛澤東了解到準備技術條件的極端必要性。直到這時,
他才比較深切地感到需要再度向蘇聯求援。
1949年12月,毛澤東第一次訪問蘇聯。在16日見到史達林的當天,他就委婉地
向史達林提出:“國民黨的支持者在台灣建立了一個海空軍基地,海軍和空軍的缺
乏,使人民解放軍占領這個島嶼更加困難。考慮到這種情況,我們的一些將領一直
在提議,請蘇聯援助,比如可以派誌願飛行人員或秘密軍事特遣艦隊協助奪取台灣。
對於中共領導人再度提出的援助請求,史達林含糊其辭地表示:“這樣的援助
不是沒有可能的,本來是應當考慮這樣做的,問題是不能給美國一個幹涉的藉口。
如果是指揮人員或軍事教員,我們隨時都可以派給你們,但其他的形式還需要考慮。”
史達林說:“1945年,我與羅斯福、邱吉爾搞過一個《雅爾達協定》。蘇聯對
於維護遠東政治格局,負有國際義務。”
史達林表示,用蘇聯的飛機和軍艦,難免會被美國人發現。他說:“蘇聯一旦
介入,美國必定介入。由蘇聯破壞蘇、美、英三國對遠東政治格局所作出的共同承
諾,未必是明智的。”為了緩和會談氣氛,他建議毛澤東採取更策略些的方式來解
決台灣,比如,是否可以先向台灣空投傘兵,組織暴動,然後再去進攻。
蘇聯主要擔心美國的可能反應。然而,此時美國已決心拋棄蔣介石了。
第八章 美國公開拋棄蔣介石,為防守台灣蔣介石絞盡腦汁,無所不用其極
1950年1 月5 日和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國務卿艾奇遜分別發表聲明和講話,
聲稱“美國目前無意在台灣獲取特別權力或特權,或建立軍事基地”,並且宣稱美
國的安全線既不包括台灣,也不包括南韓,美國不會為了保護這些地方採取直接
的軍事行動。這就是當時著名的“畫線聲明”。
美國還宣布,從台灣撤去僑民。美國駐台的隻是一位領事級代表,最高武官不
過是位中校。
美國政府公開棄台的政策使史達林的膽子壯了許多,原來不想簽的條約同意簽
了,原來猶豫的軍事援助不猶豫了。既然美國自己放棄了《雅爾達協定》劃分的勢
力範圍,把中國和朝鮮畫在自己的防禦圈之外,這就等於把它們交給了蘇聯。因此,
史達林同意毛澤東就適當時機對解放台灣進行必要的準備,同意將蘇聯給中國的兩
億美元貸款,一半用於購買進攻台灣最需要的海軍裝備。不過,直到最後,史達林
還是小心翼翼地沒有同意利用蘇聯的飛機和軍艦來進攻台灣。
麵對國民黨的巨大軍事優勢,毛澤東最初對進攻台灣的艱巨性缺少足夠的估計。
他雖然知道進攻台灣必須跨海作戰,沒有海軍困難極大,但他相信,既然自己依靠
“小米加步槍”打敗了全副美式武裝的國民黨軍隊,即使沒有海軍和空軍,他靠步
兵和漁船也能占領台灣,長江天塹不就是這麽渡過來的嗎?當然,毛澤東表示,如
果到時候自己的空軍能夠初步形成,有空軍掩護並協助攻擊,則“把握更大”。
中國人民解放軍決心直搗黃龍,渡海作戰。渡海攻台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
上海解放後,第三野戰軍最初擬定以8 個軍參加攻台。
金門島及登步島作戰失利後,粟裕提出對跨海作戰時間推遲至1950年1 月或2
月,以便充分準備。
此時,蔣介石孤注一擲,招募五六千日本空軍。
解放軍不得不及時修正計劃,將計劃投入台灣戰役的兵力由8 個軍增加到12個
軍,加特種兵和後勤共計50餘萬人。
1950年3 月5 日至5 月1 日,第四野戰軍一部發起海南島戰役,殲敵3 萬餘人,
解放了全島。
1950年5 月13日,國民黨軍隊撤出舟山群島。國民黨軍開始收縮兵力,加強台
緊嘛,沒有海軍和空軍,就打不了台灣?國民黨全副美式裝備,我們‘小米加步槍
’,一樣打贏了嘛。長江,那個河麵寬不寬,厲不厲害?解放軍靠步兵和漁船不也
一樣打下了嗎?長江天塹就這麽渡過來的嘛!告訴前線將士,人定勝天,不要怕。”
此時,一方麵毛澤東及中國共產黨能夠理解史達林的這種顧慮;另一方麵,中
國革命從無到有,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靠的是自力更生走過來的。所以,他這時並
不十分介意蘇聯的援助問題。然而,隨著人民解放軍在10月下旬和11月初先後發動
了奪取福建沿海金門島和浙江沿海登步島的戰鬥的進行,使毛澤東的看法很快發生
了改變。因為,兩場仗打下來,部隊損失慘重。很顯然,這兩次作戰失利都是因為
渡海工具過於簡陋。沿海作戰、近島作戰尚且如此,跨海進攻台灣更非充分準備不
可。跨海作戰的難度終於使毛澤東了解到準備技術條件的極端必要性。直到這時,
他才比較深切地感到需要再度向蘇聯求援。
1949年12月,毛澤東第一次訪問蘇聯。在16日見到史達林的當天,他就委婉地
向史達林提出:“國民黨的支持者在台灣建立了一個海空軍基地,海軍和空軍的缺
乏,使人民解放軍占領這個島嶼更加困難。考慮到這種情況,我們的一些將領一直
在提議,請蘇聯援助,比如可以派誌願飛行人員或秘密軍事特遣艦隊協助奪取台灣。
對於中共領導人再度提出的援助請求,史達林含糊其辭地表示:“這樣的援助
不是沒有可能的,本來是應當考慮這樣做的,問題是不能給美國一個幹涉的藉口。
如果是指揮人員或軍事教員,我們隨時都可以派給你們,但其他的形式還需要考慮。”
史達林說:“1945年,我與羅斯福、邱吉爾搞過一個《雅爾達協定》。蘇聯對
於維護遠東政治格局,負有國際義務。”
史達林表示,用蘇聯的飛機和軍艦,難免會被美國人發現。他說:“蘇聯一旦
介入,美國必定介入。由蘇聯破壞蘇、美、英三國對遠東政治格局所作出的共同承
諾,未必是明智的。”為了緩和會談氣氛,他建議毛澤東採取更策略些的方式來解
決台灣,比如,是否可以先向台灣空投傘兵,組織暴動,然後再去進攻。
蘇聯主要擔心美國的可能反應。然而,此時美國已決心拋棄蔣介石了。
第八章 美國公開拋棄蔣介石,為防守台灣蔣介石絞盡腦汁,無所不用其極
1950年1 月5 日和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國務卿艾奇遜分別發表聲明和講話,
聲稱“美國目前無意在台灣獲取特別權力或特權,或建立軍事基地”,並且宣稱美
國的安全線既不包括台灣,也不包括南韓,美國不會為了保護這些地方採取直接
的軍事行動。這就是當時著名的“畫線聲明”。
美國還宣布,從台灣撤去僑民。美國駐台的隻是一位領事級代表,最高武官不
過是位中校。
美國政府公開棄台的政策使史達林的膽子壯了許多,原來不想簽的條約同意簽
了,原來猶豫的軍事援助不猶豫了。既然美國自己放棄了《雅爾達協定》劃分的勢
力範圍,把中國和朝鮮畫在自己的防禦圈之外,這就等於把它們交給了蘇聯。因此,
史達林同意毛澤東就適當時機對解放台灣進行必要的準備,同意將蘇聯給中國的兩
億美元貸款,一半用於購買進攻台灣最需要的海軍裝備。不過,直到最後,史達林
還是小心翼翼地沒有同意利用蘇聯的飛機和軍艦來進攻台灣。
麵對國民黨的巨大軍事優勢,毛澤東最初對進攻台灣的艱巨性缺少足夠的估計。
他雖然知道進攻台灣必須跨海作戰,沒有海軍困難極大,但他相信,既然自己依靠
“小米加步槍”打敗了全副美式武裝的國民黨軍隊,即使沒有海軍和空軍,他靠步
兵和漁船也能占領台灣,長江天塹不就是這麽渡過來的嗎?當然,毛澤東表示,如
果到時候自己的空軍能夠初步形成,有空軍掩護並協助攻擊,則“把握更大”。
中國人民解放軍決心直搗黃龍,渡海作戰。渡海攻台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
上海解放後,第三野戰軍最初擬定以8 個軍參加攻台。
金門島及登步島作戰失利後,粟裕提出對跨海作戰時間推遲至1950年1 月或2
月,以便充分準備。
此時,蔣介石孤注一擲,招募五六千日本空軍。
解放軍不得不及時修正計劃,將計劃投入台灣戰役的兵力由8 個軍增加到12個
軍,加特種兵和後勤共計50餘萬人。
1950年3 月5 日至5 月1 日,第四野戰軍一部發起海南島戰役,殲敵3 萬餘人,
解放了全島。
1950年5 月13日,國民黨軍隊撤出舟山群島。國民黨軍開始收縮兵力,加強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