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啥也別說了,縣委已經批準你和玉仙回國了。你一定要把玉仙照顧好,每年都回來看看我們。姐哪兒也不去,就在這兒等著你們。”李艷雲說著,已經泣不成聲。
“姐,我和小龍一輩子也不會忘記你的。”白玉仙說著撲在李艷雲肩膀上痛哭不已。三個人難分難捨,久久不語,沉寢在離別的痛苦之中。
第二天一早,李艷雲代表縣委向李成明夫婦送行。三人站在月台上,依依惜別,有說不盡的話。
“嗚!”一聲長鳴,火車進站了。
李艷雲擦去眼淚,強裝笑容說道:“玉仙,小龍;該上車了!”
白玉仙重新撲在李艷雲肩頭,痛哭不已:“姐,和我們一起走吧!”
李艷雲哭笑著說道:“傻妹妹,正像小龍說的那樣,這裏是我的祖國呀?上車吧,別忘了回來看看姐姐。”
“嗚!”又一聲長鳴,火車慢慢啟動了。
李成明說道:“玉仙,快上來吧!待久了姐姐會難受的,我們走吧!到時候再來看姐姐,來看九路軍和第三師的戰友!”
白玉仙眼睛哭得像個桃子,隨著火車的啟動兩支手慢慢鬆開;火車在聲聲“保重”聲中,緩緩離開了站台。
李艷雲久久地站在那裏,直到火車完全從視線中消失。
後記
後 記
我出生在長白山腳下的撫鬆縣,我們的祖輩或多或少都與抗聯有著某種聯繫。因此說,我們從小就是聽著抗聯的故事長大的。早在2006年,我就萌生了寫一部抗聯題材小說的想法。那時候,韓國仁川大學歷史係的尹明植先生和瀋陽民族出版社的金英女士,不顧七十高齡;來到龍崗山區收集朝鮮獨立運動的史料;我有幸陪同他們進行了走訪和調查。
我陪著二位教授走訪了通化、柳河、新賓等當年抗日活動活躍的地區;訪問了仍然健在的歷史見證者和他們的子女,有了意外的收穫;那就是聽到了很多當年抗聯的故事。我想,東北抗日聯軍歷經十四年風雨歷程,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雖然已經寫進了歷史,聞名遐邇;但更多的英雄和他們的事跡,至今仍然默默無聞。趁著我們這輩人還在,何不把它們記錄下來,留給後人呢?這樣也就萌生了寫作的想法。
當時我還沒有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通過下鄉走訪和工作間隙我在暗暗收集材料。我想把自己收集到的資料,提供給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作家;可是平時沒有與他們交往,交給誰呢?幹脆自己寫吧!即使發表不了也可以貼在博客上,讓網民們駐足停留一下也是好事;於是就有了前麵的文字。
故事除了眾所周知的抗日英雄,楊靖宇、李紅光、王仁齋、曹國安、周建華、楊俊衡、柳萬熙和包景華等將領外;劉山村、藺秀義、任誌遠、陶鳳玲、李明翰、李益文、李 青、陳興樵、程國鈞、金 山、聶長林、劉子雲、王鬆年、萬鬆坡、儀兆祥、馬智森、崔雲平、金樂鍾、欒占奎、鄧馬倌等等;和於芷山、邵本良、董國華、廖弼臣、田德勝、程 斌等反麵人物都是真名實姓,確有人在。李成明、李艷雲、白明植、鬼子劉、郭大刀、白玉仙等有的隻知其姓,不知其名;有的隻知其事,不知其人;因此,是根據故事需要虛擬的。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的抗日隊伍風起雲湧,除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和後來的抗日聯軍外,還有很多東北軍舊部和“山林隊”。這裏講述的是戰鬥在龍崗山中部的遼寧民眾自衛軍第九路軍和抗聯第一軍第三師的故事;雖然也提到其他地方和其他武裝,但隻是簡單地做了介紹。
在收集素材和寫作過程中,得到了金錫根、金漢德、儀 麟、路德武、張文祥等老人和劉文學、李昕全、儀貴範、李秀傑、李正浩、金明奉、路廣發、田金鐵、玄日南、李昕佳、劉殿金、王 捷、薑正南等同誌的幫助;同時參閱了一些網絡資料和柳河、通化兩縣的史誌資料;在小說截稿之際,真誠地道一聲:“謝謝了!”
特別感謝通化市作協主席付庭順同誌,在百忙之中親自審閱了稿件,並提出了修改意見。市作協其他領導王建遠、郭 輝、石玉明等同誌也給予了很大幫助,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作者第一次寫這樣的“長篇大論”,在寫作技巧和故事敘述等方麵,一定存在著很多缺陷和不足;如果您所掌握的史料與本書有較大差異,敬請您批評指正。
小說,畢竟不同於史書。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情節等方麵可能與歷史有一些差異;但我的初衷就是想把了解到的故事呈現給讀者,使讀者對抗日隊伍中的一些小人物和綠林好漢有一些了解。如果能夠對青少年了解那段歷史有所幫助的話,那真是我莫大的欣慰。
--------------------
“姐,我和小龍一輩子也不會忘記你的。”白玉仙說著撲在李艷雲肩膀上痛哭不已。三個人難分難捨,久久不語,沉寢在離別的痛苦之中。
第二天一早,李艷雲代表縣委向李成明夫婦送行。三人站在月台上,依依惜別,有說不盡的話。
“嗚!”一聲長鳴,火車進站了。
李艷雲擦去眼淚,強裝笑容說道:“玉仙,小龍;該上車了!”
白玉仙重新撲在李艷雲肩頭,痛哭不已:“姐,和我們一起走吧!”
李艷雲哭笑著說道:“傻妹妹,正像小龍說的那樣,這裏是我的祖國呀?上車吧,別忘了回來看看姐姐。”
“嗚!”又一聲長鳴,火車慢慢啟動了。
李成明說道:“玉仙,快上來吧!待久了姐姐會難受的,我們走吧!到時候再來看姐姐,來看九路軍和第三師的戰友!”
白玉仙眼睛哭得像個桃子,隨著火車的啟動兩支手慢慢鬆開;火車在聲聲“保重”聲中,緩緩離開了站台。
李艷雲久久地站在那裏,直到火車完全從視線中消失。
後記
後 記
我出生在長白山腳下的撫鬆縣,我們的祖輩或多或少都與抗聯有著某種聯繫。因此說,我們從小就是聽著抗聯的故事長大的。早在2006年,我就萌生了寫一部抗聯題材小說的想法。那時候,韓國仁川大學歷史係的尹明植先生和瀋陽民族出版社的金英女士,不顧七十高齡;來到龍崗山區收集朝鮮獨立運動的史料;我有幸陪同他們進行了走訪和調查。
我陪著二位教授走訪了通化、柳河、新賓等當年抗日活動活躍的地區;訪問了仍然健在的歷史見證者和他們的子女,有了意外的收穫;那就是聽到了很多當年抗聯的故事。我想,東北抗日聯軍歷經十四年風雨歷程,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雖然已經寫進了歷史,聞名遐邇;但更多的英雄和他們的事跡,至今仍然默默無聞。趁著我們這輩人還在,何不把它們記錄下來,留給後人呢?這樣也就萌生了寫作的想法。
當時我還沒有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通過下鄉走訪和工作間隙我在暗暗收集材料。我想把自己收集到的資料,提供給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作家;可是平時沒有與他們交往,交給誰呢?幹脆自己寫吧!即使發表不了也可以貼在博客上,讓網民們駐足停留一下也是好事;於是就有了前麵的文字。
故事除了眾所周知的抗日英雄,楊靖宇、李紅光、王仁齋、曹國安、周建華、楊俊衡、柳萬熙和包景華等將領外;劉山村、藺秀義、任誌遠、陶鳳玲、李明翰、李益文、李 青、陳興樵、程國鈞、金 山、聶長林、劉子雲、王鬆年、萬鬆坡、儀兆祥、馬智森、崔雲平、金樂鍾、欒占奎、鄧馬倌等等;和於芷山、邵本良、董國華、廖弼臣、田德勝、程 斌等反麵人物都是真名實姓,確有人在。李成明、李艷雲、白明植、鬼子劉、郭大刀、白玉仙等有的隻知其姓,不知其名;有的隻知其事,不知其人;因此,是根據故事需要虛擬的。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的抗日隊伍風起雲湧,除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和後來的抗日聯軍外,還有很多東北軍舊部和“山林隊”。這裏講述的是戰鬥在龍崗山中部的遼寧民眾自衛軍第九路軍和抗聯第一軍第三師的故事;雖然也提到其他地方和其他武裝,但隻是簡單地做了介紹。
在收集素材和寫作過程中,得到了金錫根、金漢德、儀 麟、路德武、張文祥等老人和劉文學、李昕全、儀貴範、李秀傑、李正浩、金明奉、路廣發、田金鐵、玄日南、李昕佳、劉殿金、王 捷、薑正南等同誌的幫助;同時參閱了一些網絡資料和柳河、通化兩縣的史誌資料;在小說截稿之際,真誠地道一聲:“謝謝了!”
特別感謝通化市作協主席付庭順同誌,在百忙之中親自審閱了稿件,並提出了修改意見。市作協其他領導王建遠、郭 輝、石玉明等同誌也給予了很大幫助,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作者第一次寫這樣的“長篇大論”,在寫作技巧和故事敘述等方麵,一定存在著很多缺陷和不足;如果您所掌握的史料與本書有較大差異,敬請您批評指正。
小說,畢竟不同於史書。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情節等方麵可能與歷史有一些差異;但我的初衷就是想把了解到的故事呈現給讀者,使讀者對抗日隊伍中的一些小人物和綠林好漢有一些了解。如果能夠對青少年了解那段歷史有所幫助的話,那真是我莫大的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