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孔祥熙說得滿有道理,孫中山先生當即點頭應允。
於是孔祥熙又束裝上路。他先到上海在中華書局印了3萬本《建國大綱》,然後即帶著《建國大綱》轉赴北京。在北京南苑,孔祥熙與馮玉祥亦即馮煥章將軍進行了會晤。
馮玉祥將軍是當時一位著名的愛國將領,也是當時北方軍界中一位實力派人物。他字煥章,原籍安徽巢縣竹柯村人,1882年11月6日出生於河北省青縣興集鎮。其父名馮有茂,家境清貧,初以泥瓦匠兼為人打工為生,後因平素喜愛習武而徑投淮軍,走了吃糧當兵的道路。直至升為下級軍官始復員回家。馮玉祥父母一共生了7個孩子,但隻有馮玉祥及其哥哥馮其道倖存下來。1892年馮玉祥11歲時,其母遊氏不幸病故。其後馮玉祥即為其長嫂代為撫養,直到4年後他15歲時入伍為止。馮玉祥人伍不久,其父便被裁復員。因當時復員在保定難有川資為生,其父便隻好留玉祥於營中而獨自歸還故裏。當時軍隊中,每哨裏都有一個喊口令的教習,專代替官長喊操。教習的待遇比一般士兵高,其至可以高出一倍。馮玉祥為了當上教習,刻苦自學並練習喊操,每天早晨天未明即到教場學習喊操,一直苦練了4年。
馮玉祥自小失學,僅入過私塾1年零3個月。在軍營中他發奮自學,讀過《論語》、《孟子》、《左傳》、《古文觀止》《曾胡治兵語錄》等,由此文化和歷史知識有了很大長進。
1902年3月,馮玉祥到袁世凱所練的新軍衛隊第三營左隊左哨六棚當了一名士兵。由於他勤學苦練所以升遷很快,秋天升為副目,次年升為正目,同年12月又升為第二營左哨哨長,1905年7月升為第三營後隊排長。這時的標統(團長)王化東對馮甚為賞識,時值陸建章任協統。陸有內侄女劉德貞在家寄養意欲擇配。王化東要介紹與馮玉祥。馮玉祥初以地位低、晌俸薄為辭,但因王力促後乃與劉成婚。因此馮玉祥與陸建章成為姻眷,以後提拔很快。至1910年馮玉祥已是第二十鎮八十標第三營管帶(營長)。
這時的馮玉祥還抱著“忠君即愛國”的思想,讀一些俗文正家書》之類的書,想封侯拜相。後來受工兵營排長孫諫聲的影響,他開始讀《嘉定屠城記》、《揚州十日記》等書籍,知道了清軍入關時虐殺漢人的駭人史實,才把愛國思想與“忠君”分離開來。此後他正以一種為種族雪恨的復仇觀念參加了辛亥革命中的灤州起義。
但當與馮玉祥約定一同起義的同仁王金銘、施從雲倉淬起義於灤州時,馮玉祥尚未獲得已經起義的消息,猶在海陽鎮期待煙臺民軍。後來起義失敗,馮玉祥被拘4天後遞解回籍交地方官看管。對馮這樣的從輕發落,主要因為陸建章已成為袁世凱的親信’,陸對馮玉祥非常器重又有煙親關係,所以馮玉祥得以保全。
1912年陸建章奉命編練左路備補軍五營,委馮玉祥為第二營營長,令其自行招募。次年8月左路備補軍改編為京衛軍,馮玉祥升任左翼第一團團長兼第一營營長。
馮玉祥任團長時,曾由劉芳牧師介紹人基督教。他以為信基督教的人都放足、識字、講衛生、不吸大煙、教人平等博愛,這些總是好事,便把基督教引人軍中作為練兵的輔助方法。直到“五卅”慘案發生以後,馮玉祥才認識到傳教士的真麵目,乃通電同他們決裂。
馮玉祥在南北混戰期間,力主議和。當時他隻簡單地認為和比戰好。至於和是怎麽樣的和,戰是怎麽樣的戰?同誰和又同誰戰,戰與和的幕後又有什麽背景、搞些什麽名堂?對這些問題,他是全然不知。
以後馮玉祥曾駐守信陽,督軍陝西、河南,當過十一師師長和陸軍檢閱使等。尤其是在1917年討伐張勳復辟中,馮玉祥所部立有大功。
早在馮玉祥在駐常德的兩年時間裏,他已和孫中山方麵的人士有所往來,初步讀到了孫中山先生的著作,且對孫中山先生十分佩服。在孫中山的革命影響下,馮玉祥的部隊與廣東方麵的軍隊結為友軍,互不攻擊。
1920年夏天,當馮玉祥的部隊由常德北撤駐於武漢附近的湛家礬時,馮玉樣曾致信孫中山表述了自己對孫中山先生及其革命事業的景仰之情。馮在信中說:“中國已瀕於危亡,真正救國,隻先生一人。”並在信中表示“今欲追隨,乞多指示”。
孫中山接到馮玉祥來信後,當即派徐謙、鈕永建攜帶他的親筆信專赴漢口拜見馮玉祥,希望馮玉祥“能夠一致從事革命工作”,當時令馮玉祥十分的興奮和感激。1923年2月,馬伯援又奉孫中山之命赴北京拜訪馮玉祥,當時馮玉祥亦表示要與孫中山先生及其他革命黨人建立往來。
麵孔祥熙與馮玉祥之間則早有交往。因為兩人同是北方人又都篤信基督教,所以在交往中逐漸默契以至互為密友。所以,後來當孫中山先生分析當時形勢並認為聯絡馮玉祥的工作勢在必行時,自然想到由孔祥熙出頭去辦更為合適一些。
此次赴京孔祥熙在南苑約見馮玉祥將軍時,考慮到馮氏早有傾向廣東革命政府的初步思想基礎,便在馮玉祥為他準備的接風宴上,開門見山地問馮玉祥道:“煥章兄,你在北方怎麽樣?”
馮玉祥苦笑著說:“我不說,你還不明白嗎!”
孔祥熙又問一句:“你有沒有辦法?”
於是孔祥熙又束裝上路。他先到上海在中華書局印了3萬本《建國大綱》,然後即帶著《建國大綱》轉赴北京。在北京南苑,孔祥熙與馮玉祥亦即馮煥章將軍進行了會晤。
馮玉祥將軍是當時一位著名的愛國將領,也是當時北方軍界中一位實力派人物。他字煥章,原籍安徽巢縣竹柯村人,1882年11月6日出生於河北省青縣興集鎮。其父名馮有茂,家境清貧,初以泥瓦匠兼為人打工為生,後因平素喜愛習武而徑投淮軍,走了吃糧當兵的道路。直至升為下級軍官始復員回家。馮玉祥父母一共生了7個孩子,但隻有馮玉祥及其哥哥馮其道倖存下來。1892年馮玉祥11歲時,其母遊氏不幸病故。其後馮玉祥即為其長嫂代為撫養,直到4年後他15歲時入伍為止。馮玉祥人伍不久,其父便被裁復員。因當時復員在保定難有川資為生,其父便隻好留玉祥於營中而獨自歸還故裏。當時軍隊中,每哨裏都有一個喊口令的教習,專代替官長喊操。教習的待遇比一般士兵高,其至可以高出一倍。馮玉祥為了當上教習,刻苦自學並練習喊操,每天早晨天未明即到教場學習喊操,一直苦練了4年。
馮玉祥自小失學,僅入過私塾1年零3個月。在軍營中他發奮自學,讀過《論語》、《孟子》、《左傳》、《古文觀止》《曾胡治兵語錄》等,由此文化和歷史知識有了很大長進。
1902年3月,馮玉祥到袁世凱所練的新軍衛隊第三營左隊左哨六棚當了一名士兵。由於他勤學苦練所以升遷很快,秋天升為副目,次年升為正目,同年12月又升為第二營左哨哨長,1905年7月升為第三營後隊排長。這時的標統(團長)王化東對馮甚為賞識,時值陸建章任協統。陸有內侄女劉德貞在家寄養意欲擇配。王化東要介紹與馮玉祥。馮玉祥初以地位低、晌俸薄為辭,但因王力促後乃與劉成婚。因此馮玉祥與陸建章成為姻眷,以後提拔很快。至1910年馮玉祥已是第二十鎮八十標第三營管帶(營長)。
這時的馮玉祥還抱著“忠君即愛國”的思想,讀一些俗文正家書》之類的書,想封侯拜相。後來受工兵營排長孫諫聲的影響,他開始讀《嘉定屠城記》、《揚州十日記》等書籍,知道了清軍入關時虐殺漢人的駭人史實,才把愛國思想與“忠君”分離開來。此後他正以一種為種族雪恨的復仇觀念參加了辛亥革命中的灤州起義。
但當與馮玉祥約定一同起義的同仁王金銘、施從雲倉淬起義於灤州時,馮玉祥尚未獲得已經起義的消息,猶在海陽鎮期待煙臺民軍。後來起義失敗,馮玉祥被拘4天後遞解回籍交地方官看管。對馮這樣的從輕發落,主要因為陸建章已成為袁世凱的親信’,陸對馮玉祥非常器重又有煙親關係,所以馮玉祥得以保全。
1912年陸建章奉命編練左路備補軍五營,委馮玉祥為第二營營長,令其自行招募。次年8月左路備補軍改編為京衛軍,馮玉祥升任左翼第一團團長兼第一營營長。
馮玉祥任團長時,曾由劉芳牧師介紹人基督教。他以為信基督教的人都放足、識字、講衛生、不吸大煙、教人平等博愛,這些總是好事,便把基督教引人軍中作為練兵的輔助方法。直到“五卅”慘案發生以後,馮玉祥才認識到傳教士的真麵目,乃通電同他們決裂。
馮玉祥在南北混戰期間,力主議和。當時他隻簡單地認為和比戰好。至於和是怎麽樣的和,戰是怎麽樣的戰?同誰和又同誰戰,戰與和的幕後又有什麽背景、搞些什麽名堂?對這些問題,他是全然不知。
以後馮玉祥曾駐守信陽,督軍陝西、河南,當過十一師師長和陸軍檢閱使等。尤其是在1917年討伐張勳復辟中,馮玉祥所部立有大功。
早在馮玉祥在駐常德的兩年時間裏,他已和孫中山方麵的人士有所往來,初步讀到了孫中山先生的著作,且對孫中山先生十分佩服。在孫中山的革命影響下,馮玉祥的部隊與廣東方麵的軍隊結為友軍,互不攻擊。
1920年夏天,當馮玉祥的部隊由常德北撤駐於武漢附近的湛家礬時,馮玉樣曾致信孫中山表述了自己對孫中山先生及其革命事業的景仰之情。馮在信中說:“中國已瀕於危亡,真正救國,隻先生一人。”並在信中表示“今欲追隨,乞多指示”。
孫中山接到馮玉祥來信後,當即派徐謙、鈕永建攜帶他的親筆信專赴漢口拜見馮玉祥,希望馮玉祥“能夠一致從事革命工作”,當時令馮玉祥十分的興奮和感激。1923年2月,馬伯援又奉孫中山之命赴北京拜訪馮玉祥,當時馮玉祥亦表示要與孫中山先生及其他革命黨人建立往來。
麵孔祥熙與馮玉祥之間則早有交往。因為兩人同是北方人又都篤信基督教,所以在交往中逐漸默契以至互為密友。所以,後來當孫中山先生分析當時形勢並認為聯絡馮玉祥的工作勢在必行時,自然想到由孔祥熙出頭去辦更為合適一些。
此次赴京孔祥熙在南苑約見馮玉祥將軍時,考慮到馮氏早有傾向廣東革命政府的初步思想基礎,便在馮玉祥為他準備的接風宴上,開門見山地問馮玉祥道:“煥章兄,你在北方怎麽樣?”
馮玉祥苦笑著說:“我不說,你還不明白嗎!”
孔祥熙又問一句:“你有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