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吳佩孚隱居期間,孔祥熙每逢路過其所居城市,必定抽空拜訪,有時還贈送大捆現鈔和禮品。盡管這些款項都由孔祥熙的親信從南京政府的財政部開支,孔祥熙並不出分文,但吳佩孚對孔祥熙的情義還是感激涕零且每每回贈的。於是,這位大帥窮兵黷武所掠取的大量珍寶古董,有不少又悄悄地轉到了孔祥熙的手裏。
在吳佩罕死後,孔祥熙還撰祭文將其大肆吹捧了一番:
“赫赫吳公,能武能文,噓氣寒天,上薄浮雲,手握韜鈴,取威定霸,虎視中原,暗嗚叱吒,役驅風雨,噓嗡雷霆。玄女之訣,握其之經,孫吳鎮直,以逮壯纓。說禮敦詩,是式是鵲,讀綜諸教,賢聖佛仙……”
通篇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
由此亦可見孔祥熙與吳佩軍當年的交情之深。
從以上孔祥熙與張作霖、吳佩孚交往的過程來看,的確是比較複雜且難以用非此即彼的態度來褒貶的。盡管後來的結果在今人看來,已少有積極意義。但起碼孔祥熙當初與北方軍閥接觸及至交往的初衷還是應該肯定的,即當初他的確是奉孫中山先生的命令,來北中國開展軍界要人的爭取工作,以擴大力量為未來的更大規模的中國革命作準備。這一點在最初,孔祥熙的確是忠實執行了,包括後來他對馮玉祥將軍的爭取工作,也是如此。
3.發跡賴有王正廷
辛亥革命後在山西,孔祥熙追隨當時的山西軍政首腦閻錫山推行“新政”,確實鞍前馬後做了不少事情。為此孔氏撈到了包括提高聲望在內的不少實惠,閻錫山還給了他一個都軍府參議的職務。大約與此同時,孔祥熙遵照孫中山先生的指示,為在北方軍閥中開展革命工作,還相繼結識了張作霖、吳佩孚以及馮玉祥將軍等,並與這幾位北方軍界要人之間建立了相當親密的聯繫。
隻是,孔祥熙畢竟不是那種甘心寂寞的等閑之輩,加之夫人宋藹齡在身後也一直竄攝丈夫躍躍欲試,漸漸地孔氏開始不滿意“參議”、“幫辦”一類閑職,他渴望正式地臍身政界,以便進一步施展自己的宏大抱負。
就當此時,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經王正廷推薦,自天降臨般地擺在了孔祥熙的麵前。當時擔任北京政府魯案善後督辦的王正廷,風風火火地給孔祥熙這位耶魯大學當年的同學拍來一封電報,邀他即赴山東濟南出任督辦公署的實業處長。於是,對孔祥熙來說一個官運亨通乃至飛黃騰達的好運命,自此開始了。
卻說那位王正廷(1882-1961年),字儒堂,浙江奉化人,一代巨梟蔣介石的同鄉。王正廷早年畢業於天津的北洋工學預科;後於1906年留學日本,其間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1908年王正廷又赴美國就讀於耶魯大學並獲文學碩士學位。就此論來,他尚屬晚孔祥熙1年的小師弟呢,因為1907年孔祥熙即已由耶魯大學畢業回國了。當年王正廷自海外學成歸國後,就走了仕途。他先後出任湖北都督府外交副主任;後中華民國成立後,又歷工商部代部長、國會參議院副議長、廣東護法軍政府外交部長和財政部長等要職。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春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召開和會。當時計有27個國家參加。因大戰期間中國亦參加了對德、奧等國的宣戰,故屬戰勝國之一併出席了巴黎和會。此次和會王正廷即隨當時的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陸微樣以及駐美公使顧維鉤等人一起,以中國政府全權代表身份前往出席。會議期間,中國代表根據當時中國政府的指令以及留學歐美中國學生代表的請願主張,向巴黎和會提出如下三項要求:
一、取消列強在華特權(諸如放棄各列強在華劃分的勢力範圍、撤走外國駐華軍警、撤消外國領事在華所謂的裁判權以及歸還租借地、中國關稅自主權等等);
二、取消日本帝國主義與袁世凱賣國政府訂立的所謂“zi條”不平等條約;
三、歸還第一次大戰期間為日本帝國主義奪取的原德國在中國山東膠州灣的領地及其各項權利。
當時問題的焦點,首先集中反映在這第三項要求上。日本政府代表即對中國方麵提出的收回膠州灣的主張提出威脅和反對。在其後的討論過程中,美國提出主張將原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益暫交協約國方麵代為管理。此議亦遭日本方麵反對。日本政府代表以其獲得原德國在中國山東權益時已得到英、法等國承認並且當時中國政府方麵亦有“欣然同意”之換文為藉口,拒絕將其在山東新獲的利益交還中國或委託協約國代管。最後“巴黎和會”的結果,仍是英美等帝國主義列強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向日本方麵作出妥協。如此一來,當時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所作的一係列外交努力便告徹底失敗了。
“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至國內後,即引發了著名的“五四”愛國反帝運動,長期以來鬱積在中國人民心頭的愛國義憤終於像火山一般爆發了。
“五四”運動的結果,不僅迫使當時的北洋政府罷免了曹汝霖、章宗樣和陸宗輿三個賣國賊的職務,並電令當時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同時也給當時氣焰囂張的各帝國主義列強以極大的震攝,使其不得不適當收斂一些對華的侵略企圖,並對中國人民的正義要求作出迫不得已的讓步。
在吳佩罕死後,孔祥熙還撰祭文將其大肆吹捧了一番:
“赫赫吳公,能武能文,噓氣寒天,上薄浮雲,手握韜鈴,取威定霸,虎視中原,暗嗚叱吒,役驅風雨,噓嗡雷霆。玄女之訣,握其之經,孫吳鎮直,以逮壯纓。說禮敦詩,是式是鵲,讀綜諸教,賢聖佛仙……”
通篇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
由此亦可見孔祥熙與吳佩軍當年的交情之深。
從以上孔祥熙與張作霖、吳佩孚交往的過程來看,的確是比較複雜且難以用非此即彼的態度來褒貶的。盡管後來的結果在今人看來,已少有積極意義。但起碼孔祥熙當初與北方軍閥接觸及至交往的初衷還是應該肯定的,即當初他的確是奉孫中山先生的命令,來北中國開展軍界要人的爭取工作,以擴大力量為未來的更大規模的中國革命作準備。這一點在最初,孔祥熙的確是忠實執行了,包括後來他對馮玉祥將軍的爭取工作,也是如此。
3.發跡賴有王正廷
辛亥革命後在山西,孔祥熙追隨當時的山西軍政首腦閻錫山推行“新政”,確實鞍前馬後做了不少事情。為此孔氏撈到了包括提高聲望在內的不少實惠,閻錫山還給了他一個都軍府參議的職務。大約與此同時,孔祥熙遵照孫中山先生的指示,為在北方軍閥中開展革命工作,還相繼結識了張作霖、吳佩孚以及馮玉祥將軍等,並與這幾位北方軍界要人之間建立了相當親密的聯繫。
隻是,孔祥熙畢竟不是那種甘心寂寞的等閑之輩,加之夫人宋藹齡在身後也一直竄攝丈夫躍躍欲試,漸漸地孔氏開始不滿意“參議”、“幫辦”一類閑職,他渴望正式地臍身政界,以便進一步施展自己的宏大抱負。
就當此時,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經王正廷推薦,自天降臨般地擺在了孔祥熙的麵前。當時擔任北京政府魯案善後督辦的王正廷,風風火火地給孔祥熙這位耶魯大學當年的同學拍來一封電報,邀他即赴山東濟南出任督辦公署的實業處長。於是,對孔祥熙來說一個官運亨通乃至飛黃騰達的好運命,自此開始了。
卻說那位王正廷(1882-1961年),字儒堂,浙江奉化人,一代巨梟蔣介石的同鄉。王正廷早年畢業於天津的北洋工學預科;後於1906年留學日本,其間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1908年王正廷又赴美國就讀於耶魯大學並獲文學碩士學位。就此論來,他尚屬晚孔祥熙1年的小師弟呢,因為1907年孔祥熙即已由耶魯大學畢業回國了。當年王正廷自海外學成歸國後,就走了仕途。他先後出任湖北都督府外交副主任;後中華民國成立後,又歷工商部代部長、國會參議院副議長、廣東護法軍政府外交部長和財政部長等要職。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春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召開和會。當時計有27個國家參加。因大戰期間中國亦參加了對德、奧等國的宣戰,故屬戰勝國之一併出席了巴黎和會。此次和會王正廷即隨當時的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陸微樣以及駐美公使顧維鉤等人一起,以中國政府全權代表身份前往出席。會議期間,中國代表根據當時中國政府的指令以及留學歐美中國學生代表的請願主張,向巴黎和會提出如下三項要求:
一、取消列強在華特權(諸如放棄各列強在華劃分的勢力範圍、撤走外國駐華軍警、撤消外國領事在華所謂的裁判權以及歸還租借地、中國關稅自主權等等);
二、取消日本帝國主義與袁世凱賣國政府訂立的所謂“zi條”不平等條約;
三、歸還第一次大戰期間為日本帝國主義奪取的原德國在中國山東膠州灣的領地及其各項權利。
當時問題的焦點,首先集中反映在這第三項要求上。日本政府代表即對中國方麵提出的收回膠州灣的主張提出威脅和反對。在其後的討論過程中,美國提出主張將原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益暫交協約國方麵代為管理。此議亦遭日本方麵反對。日本政府代表以其獲得原德國在中國山東權益時已得到英、法等國承認並且當時中國政府方麵亦有“欣然同意”之換文為藉口,拒絕將其在山東新獲的利益交還中國或委託協約國代管。最後“巴黎和會”的結果,仍是英美等帝國主義列強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向日本方麵作出妥協。如此一來,當時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所作的一係列外交努力便告徹底失敗了。
“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至國內後,即引發了著名的“五四”愛國反帝運動,長期以來鬱積在中國人民心頭的愛國義憤終於像火山一般爆發了。
“五四”運動的結果,不僅迫使當時的北洋政府罷免了曹汝霖、章宗樣和陸宗輿三個賣國賊的職務,並電令當時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同時也給當時氣焰囂張的各帝國主義列強以極大的震攝,使其不得不適當收斂一些對華的侵略企圖,並對中國人民的正義要求作出迫不得已的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