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國的看法可不屬於‘少數’,實際上,國際數學物理界很多人都這麽看。


    理論物理是公認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學科,但同時,單獨的理論物理研究想獲得學術界普遍認可是很困難的。


    最典型的就是弦理論。


    目前國際物理界,弦理論可以說是理論物理的一枝獨秀,吸引了大批最頂尖的天才加入到研究中。


    弦理論的數學論證內容,也為粒子標準模型、暗物質、反物質等理論,提供了一定的數學基礎。


    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學者不認可弦理論。


    其中大部分看法都是認為弦理論脫離實際,即便是超對稱問題也無法進行驗證,更進一步的十一維空間、膜宇宙,就都是純粹的數學問題,和物理根本沒有相關性。


    張碩所做的《基礎力關係框架》,‘荒謬’的地方主要在於,認為四大基礎力之間存在某種共通性,或是存在某種特定關聯。


    這是違背現有物理基礎認知的理論。


    即便是理論為cp組的實驗提供了支持,但新發現不一定是因為理論,其所發現的現象和解析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不過張碩做的理論研究並非都不被認可,《能量力場規範理論》就是物理界普遍認可的研究成果。


    有人甚至把《能量力場規範理論》,和《楊-米爾斯規範場論》放在一起做對比,並認為《能量力場規範理論》會成為人類進一步解析宇宙和粒子的基礎理論。


    所以有很多物理學家都開始以《能量力場規範理論》為基礎進行研究。


    《基礎力關係框架》都不被認可,其基礎上深化的《電磁力、引力理論關聯模型》,自然也隻是被翻閱討論一下。


    僅此而已。


    所以當公眾輿論熱烘烘討論引力製造技術的時候,學術圈普遍的看法存在截然不同,多數人隻認可其精彩的數學內容,至於研究本身來說,因為數學關係太過於複雜,研究是無法用實驗來驗證的,就隻能是一項純理論。


    這也就是張碩碰到的問題。


    當一項理論研究得到普遍認可的時候,那麽申請實驗去證明就沒有太大的問題。


    反之,多數學者並不認可,並對研究本身存在質疑,想申請大型實驗就非常困難。


    張碩也並不著急。


    上一世源點論得到國際普遍認可,而這一世,他的研究更進一步,也肯定會慢慢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他暫時打算先鞏固理論的內容,並利用經費做一些小的實驗來研究電磁力、引力關聯的弱解集。


    等有了基礎以後,再申請實驗、做研究,目標性也會更強一些。


    在研究電磁力、引力關聯的弱解集問題時,他也整理了下前世的理論,尤其是電磁力、強力關聯的理論基礎。


    這就是前世的實驗基礎。


    電磁力、強力的弱化關聯,支持了強電磁幹涉強力實驗,實驗組是希望能夠找出關聯的明確信號,以便證實《源點論》,現在則是要研究電磁力、引力的強關聯解集,研究方向和目標是不一樣的。


    現在的方向更加的明確,理論基礎也更加的完善。


    利用‘引力歸零’做特殊論證,再聯係前世的電磁力、強力弱化關聯,就可以推導出強力的表達內容。


    張碩坐在辦公室裏,擰著眉頭用力盯著稿紙上的數學公式,隨後非常認真的再做了一次計算,還利用計算機推導了一下數值。


    當看到計算機模擬的指數型曲線,他的目光忽然變得非常複雜。


    “原來是這樣。”


    張碩喃喃道,“雖然推導並不完善,隻是代入數值做計算,但是……”


    “可能性很大啊!”


    “強力拆分,必然會釋放大量的能量,而特定環境下,‘強力拆分效應’是以指數型膨脹式增長的。”


    “這就是爆炸發生的原因!”


    這個結論是數學弱化關係、代入特定數值發現的,也就是說證明非常的不完善,但問題在於可能性很高。


    聯係記憶、聯係實驗爆炸,再聯係現有的理論內容……


    一切都支持這個結論!


    他找到了前世實驗發生爆炸的原因,他們的實驗成功了,而正是因為成功了,強力拆分發生連鎖反應導致發生劇烈的爆炸。


    強力拆分,也就是質子、中子拆分成單獨的誇克。


    這個過程中必然會釋放大量的能量,即便因為‘強力相關的理論缺失’,無法進行精準的計算,但單獨拆分釋放的能量強度,一定會是核裂變,甚至核聚變的千倍、萬倍、更多倍……


    哪怕實驗所用的粒子排列稀疏,指數級能量爆發也足以引起一場小爆炸了。


    在完成了計算以後,張碩沉默了許久,最後還是決定做個研究。


    建立任務——


    【任務一】


    【研究項目名稱:高電磁環境下,強力拆分的理論研究(難度評估:b)。】


    (任務可提升至a級。)


    【進度:37.3%。】


    (任務可取消,目前,取消任務需要科研幣數量:0。)


    (剩餘進度需要科研幣數量:252。)


    “任務可提升至a級?”


    “也就是說,研究可以進一步深入到強關聯。”


    “如果研究能完成,是不是能製造出全新的、超強的核/彈?”


    張碩思考著忽然有種罪惡感,但是研究是必須完成的。


    一則是,驗證理論。


    二則,研究關係到前世‘爆炸之謎’,他必須要弄懂為什麽發生爆炸,也就等於找出‘自己’死亡的原因。


    至於威力超大的核彈……


    人類擁有的核彈已經足夠多,足以覆蓋式讓人類自身滅絕,再多一個種類似乎也沒什麽大不了。


    ……


    高能所,計算中心。


    吳建寧、曹孟波、高紅利等人都在,他們是召開大型實驗偏差分析算法的階段性計算成果會議。


    近幾個月以來,他們不斷和核子組織展開合作,拿到了一係列的詳細實驗數據,並對於數據進行分析。


    每一次的分析結果都符合《能量力場規範理論》。


    這個結果已經被所有人接受了。


    《能量力場規範理論》也以此獲得更多的認可,並在物理界擴大了影響力。


    同時,計算結果也發現了張碩所預測的現象——


    “當匯總數據就發現,偏差度,無限接近一個固定數值。”


    這是曹孟波的總結。


    他非常嚴肅認真的繼續道,“這就說明粒子對撞實驗中,未知物理現象是存在的,再進行幾次分析,我們就可以把置信度提升到5個西格瑪。”


    5σ(西格瑪),是確認物理發現的置信度標準,也就代表足夠的證據證明觀測到的現象並不是由隨機波動造成的,置信概率大約在99.999945%。


    如果能夠把置信度提高到5σ,粒子對撞實驗中未知物理現象,就能被確定下來。


    雖然國際上已經普遍相信了粒子對撞實驗未知物理現象的存在,但相信和確認還是不一樣,確認下來以後,就可以對於現象進行定義,也會被整個物理界所接受。


    在未知物理現象上,cp組的強電磁幹涉超子衰變實驗的現象更明確,而兩者所引起的現象是否是同一現象,也是實驗研究的目標。


    這並不是容易確認下來的,主要是因為cp組的現象太明確了。


    粒子對撞實驗的現象則需要數據分析。


    不過從事高能物理實驗研究的學者,絕大部分已經相信兩者是同一現象。


    裏納特-伯爾林,核子組織合作組的領隊,也是國際知名的物理學家,他也參加了計算中心的會議,並開口說道,“我們的cp組也在進行同樣的實驗,希望能夠把兩種未知現象合並在一起。”


    “這個現象暫時可以稱作是‘混亂力場’,也是張碩教授做出的定義。”


    其他人都認可這個名字。


    有些參會的人則聽的心潮澎湃,比如,鮑賀星、崔凱文,未知物理現象是在ichep會議上宣布的。


    當時,他們可都署名了。


    如果未知物理現象被確定下來,他們會不會拿到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


    好多人也想到了這一點,都不由得看向鮑賀星和崔凱文,眼中閃著深深的羨慕嫉妒……


    恨啊!


    曹孟波牙齒都快咬碎了。


    他無比後悔的一件事就是沒有去參加ichep會議,否則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暢想一下諾貝爾獎?


    哪怕最終無法獲獎,隻是能暢想也很了不起啊!


    ……


    斯德哥爾摩。


    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委員會負責人安德斯-奧奎斯也在考慮這個問題。


    十月,臨近了。


    瑞典皇家科學院研究大樓二層辦公室,安德斯-奧奎斯靜靜的坐著,仔細觀看著手裏的論文,正是張碩發表在《高能物理學雜誌》的《電磁力、引力的理論關聯模型》。


    “理論物理啊,塑造兩個基礎力之間的關係,真是了不起的研究。”


    安德斯-奧奎斯感歎著。


    他對麵兒坐著的是托爾比約恩-克維斯特,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同事,也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的委員。


    托爾比約恩-克維斯特搖頭道,“我看過論文了,其中的數學論證非常精彩,塑造的關係似乎是真的一樣。”


    “但是,根本無法驗證,和其他沒什麽區別。”


    他說的停了一下,繼續道,“我們更應該關心《能量力場規範理論》以及粒子對撞實驗中發現的未知物理現象。”


    “聽諾恩說,那邊快要確認了。”


    ‘那邊’,說的就是高能所。


    安德斯-奧奎斯點頭道,“如果現象能確定下來,肯定是一個諾貝爾獎。”


    “不,可能不止一個。”


    托爾比約恩-克維斯特道,“一個全新物理現象的發現以及能量力場規範理論,實驗、理論,隻發一個獎不能服眾。”


    “但那是團隊的發現,我們不可能給一個物理中心發獎。”安德斯-奧奎斯道。


    托爾比約恩-克維斯特想了想,忽然說道,“這個現象最開始公布好像是三個人,兩個計算機工程師,還有張碩。”


    “你覺得計算機工程師應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嗎?”


    “如果評選考慮實驗發現,就可以。”克維斯特說著都歎了口氣,隨後道,“真是讓人頭疼,張碩才隻有26歲。”


    這也是頭疼的一個問題。


    在過去兩年時間裏,張碩成為國際數學以及物理界最炙手可熱的名字。


    今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也為他開了好幾次會,但最後都沒有能在‘評價’、‘確定成果’等方麵達成一致。


    如果是頒發一個數學獎項,諾貝爾委員會會毫不猶豫,因為張碩已經獲得了菲爾茲,但物理學獎就不一樣了。


    毫無疑問,一個全新的物理發現以及對於粒子對撞實驗的總結性研究,也就是能量力場規範理論,足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是,獎項也要考慮‘排隊’問題。


    世界上很多達到獲獎標準的物理研究,排隊幾十年也是有的,好多物理學家都是生命快走到盡頭時,才憑借年輕時的研究成果而獲獎。


    所以,年紀也是問題。


    張碩的年紀太小了,好多人都認為,即便是未知物理現象被確認,他也應該去‘排隊’,而不是插隊獲獎。


    安德斯-奧奎斯也是這麽想的,“一個全新的物理發現以及引起物理界震動的理論研究,確實足夠突出,但研究實在太‘年輕’了。”


    “那項物理發現,也還沒有確認下來,能量力場規範理論也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


    托爾比約恩的意見不同,他反駁道,“還有什麽比一項全新的物理發現更重要?”


    “這個發現可能會讓人類認識全新的物理,開拓一個全新的領域。”


    “你也隻是說‘可能’,對吧?”安德斯-奧奎斯道,“而且他實在太年輕了,20多歲……”


    “年紀應該不是問題吧?”


    “年紀當然不是問題,但除非特別的優秀,但研究成果的影響是無法判斷的,而所謂開創新的領域,最少現在還沒有。”


    “這就是我們無法達成一致的原因。”托爾比約恩-克維斯特無奈的搖頭。


    他已經老了。


    但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比他更老,評獎上都更趨向於‘老人’。


    年齡,竟然也會成為影響評價的因素?


    張碩才隻有26歲,確實有足夠的時間去等待,但評獎上不應該如此頑固不化,委員會裏也有人和他的看法相同。


    “等?”


    托爾比約恩諷刺性的扯了扯嘴角,即便是去等又能拖延多長時間呢?


    新的物理領域吸引力有多大?


    在物理理論長時間沒有發展的21世紀,很多學者都會爭搶著擠進去,也許到了明年的時候,就會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現,實驗上都可能有很多突破。


    到時候,還不是要評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科研從博士生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不吃小南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不吃小南瓜並收藏科研從博士生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