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出安慶市區沒多遠,就有一方路標指向西行的公路:“陳獨秀墓”。路已失修,載重卡車、手扶拖拉機來來往往,捲起滾滾浮塵。路兩邊多是些小型企業,院牆上無一例外地描畫著花花綠綠的標語gg,其中“獨秀武校”和“秀峰房地產公司”的大字格外讓我注目。哦,那座獨秀峰已經近了,聰明的安慶人已經開始知道借用先人的名人效應了。隻是,太囂張的塵土和太無序的廠房遮了我的望眼,我對完整獨秀峰的仰望的想法過於天真,眼前的獨秀峰是一聯支離破碎的市井組畫:落滿浮土的綠樹,裸出褐石的山坡,雜亂無章的民居,濃煙洶湧的企業……原先我以為獨秀峰該如灕江兩岸的那些綠綠的峰一樣雄奇而青翠呢!作者與陳獨秀孫女陳長璞女士在陳獨秀墓前。(攝於2003年6月)


    蒙塵獨秀峰——祭陳獨秀(9)


    路愈發坎坷,載重車捲起的塵也愈發囂張。經過一座風塵滾滾的水泥廠後,眼前才稍晴。山也漸顯其青,田也漸顯其綠。拐過一片水杉林後,見到一座舊院。司機把車停進了院裏。院內是一座二層小樓,樓欄上橫著一條紅色的布幅:陳獨秀生平陳列館我顧不上參觀陳列館,急急地往杉林那邊走去——因為我已經從翠翠的枝葉間看到了一座簇新的墓丘。走過一片水塘,一座兩層墓台上的半圓形大墓出現在眼前。墓前,高高的黑石碑上鐫著一行塗著金粉的大字:陳獨秀先生之墓寬闊整潔的石砌墓道,氣勢不凡的高大墓台,傳統工藝的雕石欄杆,氣度森嚴的鬆杉林帶,使這座新墓確實很莊嚴也很豪華了。然而,我竟感到了隱隱的失望!瞅一眼身邊神色凝重的陳女士,我隻囁嚅了一句:不像啊……哪知,一旁的陳長璞也點起了頭:“是啊,我們不滿意。”一襲黑衣裙的陳長璞離我遠遠的,似不忍走上高大的墓台,“新墓修好後,我反倒不願來了,真的,今天不是為陪你,我是不會來的。”直言不諱,真乃獨秀先生之後也!真的,真是不像我心中的陳墓,倒像民國時代的哪位軍政界顯要的陵寢——像我看過的長沙嶽麓山中的黃興、蔡鍔的墓?抑或,像南京鍾山裏的廖仲愷、譚延他們的墓?唯獨不像一個畢生鼓吹民主與科學的大思想家、一個倡導並領導了新文化運動的大文學家、一個主持過最先進的政黨的大政治家的歸宿。我很快就與陳獨秀的後人有了相同的遺憾:墓應該保持原貌,以昭示陳獨秀先生的平民意識和歷史滄桑感;現在這座高達四米的大塚與闊達九百平方米的兩層墓台,與畢生追求民主的故人的身世不符。而且,集古代書法大家歐陽詢的字鐫刻的碑文也讓人略感硌眼——稱“陳獨秀先生”準確嗎?按現時中國的政治習慣,“先生”隻用於稱中共以外的其他黨派或無黨派的“民主人士”,陳獨秀青年時即投身革命生涯,在同盟會時即被叫成“同誌”,之後,他手創了中國共產黨,且至死也沒放棄追求真理的政治活動,稱“同誌”何嚐不可?麵對一代先哲的亡靈,麵對先哲的襟懷坦蕩的後人,我一時無語。便俯身在腳下的野草地裏覓得幾株無名的黃花,集成束,恭敬趨至墓前,雙手捧至碑座上,然後,為這座新碑輕拭浮塵。正值“七一”期間,沒有官方的大花籃,卻有一簇開敗了的鮮花置於碑座下,一頁白紙粘在黑黝黝的大理石碑座上,上麵並不講究的毛筆字寫得人心發熱: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飲水思源瞻仰我黨創立人陳獨秀先生陵墓“這些年來,總有人自願地來墓上獻花,也寫這類字,我們也不知道都是誰。”陳長璞有些感動地說。這時,一隊小學生熙熙攘攘地列隊而來。當地的老師們無疑把這裏當成了未掛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長璞說,隻在爺爺生日或忌日時,安慶市政協和陳獨秀研究會的會員們在墓地舉行紀念活動。看來,性急的安慶人已在民間為自家產生的世紀偉人平反了。從陳長璞的講述和有關資料中,我知道了這座不尋常的墳塋的變遷。


    陳獨秀墓前,擺放著人們自發敬獻的鮮花……


    此地為安慶北郊十裏鄉葉家沖,現名林業村。我看到的附近的那座二層小樓,原先是林場辦公室,1995年被安慶市政府租下,闢為陳獨秀史料陳列館和陳墓管理辦公室。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陳鬆年將父母合葬後,並未敢在新碑上刻下世人皆知的陳獨秀的大名,而是用了陳獨秀最早的名與字:先考陳公幹生字仲甫之墓子鬆鶴年泣立延年與喬年,早已與父親相逢於九泉之下,所以他倆的名字打上了黑框;鶴年乃陳獨秀與高君曼所生之子,解放前去了香港。守在墓前的,隻有鬆年一家。共和國成立後的頭十幾年裏,鬆年每年尚能前來掃墓,整個60年代和70年代,陳家人幾乎再未至此。令我頗感意外的是,陳鬆年一家在那場全民族的劫難中,並未遭受過分的折磨!比比陳長璞那位姑姑的九死一生,陳鬆年一家像是受了神靈的護佑。陳長璞的那位姑姑叫陳子美,是祖父與姨祖母高君曼同居後第二年所生的女兒,也是鶴年的姐姐。“文革”期間,陳子美因係陳獨秀之小女兒而備受淩辱甚至毒打,1970年前後失蹤。世人鹹謂斯人已自盡矣,有的陳獨秀傳記中還註明“陳子美死於十年動亂中”。然而,誰也想不到,1997年9月14日的《環球時報》上,竟刊發了該報駐聯合國特派記者對陳子美老人的專訪,原來,陳子美尚在人間,且在美國,時正麵臨生存危機!該文披露,當年,陳子美實在無法忍受非人的折磨,竟以五十八歲的老嫗之軀泅海偷渡,而維繫其性命的,隻有綁在身上的五六隻醬油桶!蒼天保佑,她居然成功地抵達香港。怕被港英當局遣送回國,未等見其弟(鶴年),陳子美便又經千辛萬苦亡命美國,直至1989年才成為美國公民。這個苦命的女人,把兩個兒子接到了美國,豈料1991年她因病住院回家後,卻發現全部積蓄與財產被兒子拿走,從此隻好靠政府補助金過活,因積欠房租一萬四千美元而被公寓管理公司起訴至法院,若不在規定的期限內繳足欠款,八十八歲的她就隻能流落街頭!老人隻籌得兩千美元,但杯水車薪,於事無補。當地報紙披露中共創始人陳獨秀之女陷入困境的消息後,紐約市政當局已應其本人要求提請法院延期審理此案,並資助了五千美元,但仍欠七千美元。國內主持陳獨秀研究會的唐寶林聞此訊後,一邊發動會員捐款,一邊上書中共中央辦公廳籲請緊急救助,後得上級通知:“中華海外聯誼會”已將九千美元匯給了陳子美老人。一個月後,在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以中國國家元首身份訪問美國期間,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派出兩位領事攜鮮花前往老人的住處探望,並表示:以後有事可電話求助。老人遂於次日在住處召見記者,發表書麵聲明對中國總領事館致謝。陳獨秀之女的困境遂暫告解除。這段真實的故事,是兩位一直研究陳獨秀的專家唐寶林先生和李銀德先生提供給我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文武北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潔並收藏文武北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