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千萬發炮彈飛向蘇聯境內,2000架轟炸機遮天蔽日,炸彈雨點般落下,成千上萬的蘇聯人民在睡夢中死去……800多架蘇聯飛機還未起飛就被擊毀,一星期內,蘇軍損失兵力100萬人以上,西部工業區淪陷。
希特勒咆哮著:“我們隻要在俄國佬的門上踢一腳,整個破房子就會倒下來。”他夢想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內擊垮蘇聯。納粹北攻列寧格勒;中取莫斯科,南奪“糧倉”烏克蘭。
蘇聯危急!
11月7日是蘇聯十月革命紀念日。1941年的這一天尤其不尋常,德軍已兵臨莫斯科城下,局勢萬分危急。圍困莫斯科的是德軍的75個師,1500架飛機,1700輛坦克。
這天上午,漫天大雪,異常寒冷。莫斯科紅場上人潮湧動,戰鬥歌曲、口號聲、歡呼聲連成一片。
9點,史達林登上列寧墓,發表演說:“全世界都在注視著你們,處在德國侵略者壓迫之下的歐洲各國人民都注視著你們,偉大的解放使命已經落在你們身上。你們不要辜負這一崇高使命!……讓米哈伊爾·庫圖佐夫的英勇形象鼓舞我們!讓偉大的列寧勝利的旗幟引導我們!”他的聲音傳遍了蘇聯廣袤的大地。
這是在紅場上進行的一場最為特殊的閱兵式。十餘萬官兵荷槍實彈踏過紅場,走過列寧墓前,走出史達林的視野,直接開赴前線,投入戰鬥。在他們中間迴蕩著這樣的聲音:“俄羅斯雖大,但已無處可退,因為後麵就是莫斯科。”
這場戰爭不僅對蘇聯很重要,對整個世界也很重要。美國總統羅斯福憂心仲仲地說:“沒有什麽事情比讓俄國人被打垮更糟糕的了……我寧可丟掉紐西蘭、澳大利亞或任何其他東西,也不願讓俄國人失敗。”
此時,德國的偵察兵甚至已經可以看見克林姆林宮的尖頂,但這個距離卻是德國傾盡力量也夠不著的。
得意洋洋的希特勒微笑著聲明要在莫斯科紅場舉行儀式,但很快他就笑不出了,莫斯科在蘇聯人民手中變成了一座攻不破的鋼鐵堡壘。
德軍不僅被全線扼止,而且俄軍開始反攻。
德軍真正進入莫斯科是在1944年7月17日,這一天57600名德國人列隊經過莫斯科市區,這是戰爭期間“進入莫斯科的第一批德國人”。他們是俘虜,在蘇軍十大突擊中被俘。
這樣的堡壘還有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 此前戰無不勝的希特勒在蘇聯屢遭敗績。已經失去西部工業基地的蘇聯,為什麽會越戰越強?
2、毫無疑問,是紅軍和俄羅斯人民迫使希特勒的武裝力量走向徹底失敗的道路,從而贏得美國人民衷心的、永遠的欽佩。
蘇聯獲勝的重要保障就是:集國家之力建立起來的強大的工業基礎。這就是令希特勒感到疑惑的源源不斷的飛機、坦克和火箭炮的來源。
在20世紀30代末,蘇聯建成了完全不依賴於外國的獨立完整的社會主義經濟體係。從基礎能源到汽車飛機,蘇聯已具有大量生產所有工業產品的能力。
遼闊的烏拉爾山脈直至西伯利亞一帶的地域被稱為“a”組工業體係。它的建成意味著蘇聯完成了新的工業布局。
這片遠離莫斯科的地方,成為蘇聯新的工業基地和戰略大後方。
在“一五計劃”期間建立的史達林格勒拖拉機廠裏,在史達林保衛戰期間,有15萬職工在為保衛家園的戰鬥工作著。
當時他們生產的不是拖拉機,而是坦克。僅在1942年8月的20天中,工人們就生產了240輛t一34型新型坦克。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工人們駕駛著剛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廠,迎戰德軍。
在這場保衛戰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還有1531門喀秋莎火箭炮。1941年6月起,這種新型火箭炮開始批量生產並不斷改良,蘇聯人用心愛姑娘的名字來為它命名——卡秋莎,對家園的愛和深情化作戰鬥的決心和武器。
他們唱著深沉的情歌投身戰場,對和平的嚮往化作戰鬥的決心: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漫的輕紗。
駐守邊疆的年輕戰士,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
勇敢戰鬥保衛祖國,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當然,除了發達的工業體係,還有無懼死亡的人民。
像肖洛霍夫、蕭士塔高維奇這樣的世界級文化大師也走向了戰壕。
正如這部作品的描述:決不後退,決不能讓德寇上岸一步……仿佛整個俄羅斯都在他背後,仿佛他……此刻是祖國最後一個兒子和保衛者,整個世界空無一人——隻有他、敵人和俄羅斯。”
許多德國的高級將領開始一遍一遍讀著法國人留下的侵俄回憶錄,不停地問自己:這樣的民族可以擊敗嗎?
即使在最艱苦的1942年,蘇聯飛機產量仍達到2萬架以上,比德軍幾乎超出一倍。
蘇德之戰就像是兩個擊劍手的格鬥。劍術需要技巧和經驗,但如果劍本身已耗盡,劍術再好也沒用。蘇聯巨大的工業能力壓倒了納粹德國,成為製勝的利劍。蘇聯的工業化成果,在二戰中獲得了最好的證明和檢驗。
1943年2月2日,堅持了200天的蘇聯紅軍用鋼鐵和鋼鐵般的意誌,贏得了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這一勝利成為蘇德戰場的重要轉折,也成為二戰的重要轉折。
希特勒咆哮著:“我們隻要在俄國佬的門上踢一腳,整個破房子就會倒下來。”他夢想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內擊垮蘇聯。納粹北攻列寧格勒;中取莫斯科,南奪“糧倉”烏克蘭。
蘇聯危急!
11月7日是蘇聯十月革命紀念日。1941年的這一天尤其不尋常,德軍已兵臨莫斯科城下,局勢萬分危急。圍困莫斯科的是德軍的75個師,1500架飛機,1700輛坦克。
這天上午,漫天大雪,異常寒冷。莫斯科紅場上人潮湧動,戰鬥歌曲、口號聲、歡呼聲連成一片。
9點,史達林登上列寧墓,發表演說:“全世界都在注視著你們,處在德國侵略者壓迫之下的歐洲各國人民都注視著你們,偉大的解放使命已經落在你們身上。你們不要辜負這一崇高使命!……讓米哈伊爾·庫圖佐夫的英勇形象鼓舞我們!讓偉大的列寧勝利的旗幟引導我們!”他的聲音傳遍了蘇聯廣袤的大地。
這是在紅場上進行的一場最為特殊的閱兵式。十餘萬官兵荷槍實彈踏過紅場,走過列寧墓前,走出史達林的視野,直接開赴前線,投入戰鬥。在他們中間迴蕩著這樣的聲音:“俄羅斯雖大,但已無處可退,因為後麵就是莫斯科。”
這場戰爭不僅對蘇聯很重要,對整個世界也很重要。美國總統羅斯福憂心仲仲地說:“沒有什麽事情比讓俄國人被打垮更糟糕的了……我寧可丟掉紐西蘭、澳大利亞或任何其他東西,也不願讓俄國人失敗。”
此時,德國的偵察兵甚至已經可以看見克林姆林宮的尖頂,但這個距離卻是德國傾盡力量也夠不著的。
得意洋洋的希特勒微笑著聲明要在莫斯科紅場舉行儀式,但很快他就笑不出了,莫斯科在蘇聯人民手中變成了一座攻不破的鋼鐵堡壘。
德軍不僅被全線扼止,而且俄軍開始反攻。
德軍真正進入莫斯科是在1944年7月17日,這一天57600名德國人列隊經過莫斯科市區,這是戰爭期間“進入莫斯科的第一批德國人”。他們是俘虜,在蘇軍十大突擊中被俘。
這樣的堡壘還有列寧格勒、史達林格勒…… 此前戰無不勝的希特勒在蘇聯屢遭敗績。已經失去西部工業基地的蘇聯,為什麽會越戰越強?
2、毫無疑問,是紅軍和俄羅斯人民迫使希特勒的武裝力量走向徹底失敗的道路,從而贏得美國人民衷心的、永遠的欽佩。
蘇聯獲勝的重要保障就是:集國家之力建立起來的強大的工業基礎。這就是令希特勒感到疑惑的源源不斷的飛機、坦克和火箭炮的來源。
在20世紀30代末,蘇聯建成了完全不依賴於外國的獨立完整的社會主義經濟體係。從基礎能源到汽車飛機,蘇聯已具有大量生產所有工業產品的能力。
遼闊的烏拉爾山脈直至西伯利亞一帶的地域被稱為“a”組工業體係。它的建成意味著蘇聯完成了新的工業布局。
這片遠離莫斯科的地方,成為蘇聯新的工業基地和戰略大後方。
在“一五計劃”期間建立的史達林格勒拖拉機廠裏,在史達林保衛戰期間,有15萬職工在為保衛家園的戰鬥工作著。
當時他們生產的不是拖拉機,而是坦克。僅在1942年8月的20天中,工人們就生產了240輛t一34型新型坦克。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工人們駕駛著剛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廠,迎戰德軍。
在這場保衛戰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還有1531門喀秋莎火箭炮。1941年6月起,這種新型火箭炮開始批量生產並不斷改良,蘇聯人用心愛姑娘的名字來為它命名——卡秋莎,對家園的愛和深情化作戰鬥的決心和武器。
他們唱著深沉的情歌投身戰場,對和平的嚮往化作戰鬥的決心: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漫的輕紗。
駐守邊疆的年輕戰士,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
勇敢戰鬥保衛祖國,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當然,除了發達的工業體係,還有無懼死亡的人民。
像肖洛霍夫、蕭士塔高維奇這樣的世界級文化大師也走向了戰壕。
正如這部作品的描述:決不後退,決不能讓德寇上岸一步……仿佛整個俄羅斯都在他背後,仿佛他……此刻是祖國最後一個兒子和保衛者,整個世界空無一人——隻有他、敵人和俄羅斯。”
許多德國的高級將領開始一遍一遍讀著法國人留下的侵俄回憶錄,不停地問自己:這樣的民族可以擊敗嗎?
即使在最艱苦的1942年,蘇聯飛機產量仍達到2萬架以上,比德軍幾乎超出一倍。
蘇德之戰就像是兩個擊劍手的格鬥。劍術需要技巧和經驗,但如果劍本身已耗盡,劍術再好也沒用。蘇聯巨大的工業能力壓倒了納粹德國,成為製勝的利劍。蘇聯的工業化成果,在二戰中獲得了最好的證明和檢驗。
1943年2月2日,堅持了200天的蘇聯紅軍用鋼鐵和鋼鐵般的意誌,贏得了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這一勝利成為蘇德戰場的重要轉折,也成為二戰的重要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