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托爾斯泰筆下,這位偉大的將軍應該叫庫圖佐夫。
但在庫圖佐夫眼裏,光榮屬於全體官兵和人民。
“你們每一個人都是祖國的救星,俄羅斯用這個名字來歡迎你們,你們在這次迅速進軍中建立起來的不平凡的功績,使全國人民都感到驚奇,並帶來了我們永遠的光榮。”這是庫圖佐夫的文告。
在莫斯科的大火裏,拿破崙在俄羅斯人民麵前黯然而退。
俄羅斯民族的尊嚴就在冰天雪地中得到捍衛。雖然不停吃敗仗,但俄羅斯苦戰不休,直到耗盡了拿破崙的最後一絲力量。
拿破崙大軍成了逼迫俄羅斯爆發的導火線,就像屢敗屢戰的彼得一樣,俄羅斯民族以自己的頑強和忍耐成就了國家的強盛。
俄國為整個歐洲挽回了敗勢,而歐洲則向俄羅斯敞開了懷抱,亞歷山大一世甚至被推舉為歐洲神聖同盟的盟主。
俄羅斯這個“尋師問道的學生”,不僅完全被歐洲所接納,而且成為歐洲事務的仲裁者。俄國,不僅實現了與歐洲的對等交流,而且以勝利者的姿態對歐洲施加影響。
2、人民不是為給政府謀幸福而生存。
就在沙皇揚眉吐氣進入歐洲時,一股反抗專製統治的暗流已經在俄國萌芽、洶湧。
亞歷山大一世身後的俄羅斯軍人,在法國親眼目睹了法國革命帶來的天翻地覆的變化,與俄國沙皇專製和農奴製度一比,深受啟蒙思想影響的貴族軍人突然發現:真正不可忍受的,並非法蘭西式的戰敗,而是在沙皇獨裁製度下生活,他們認為自己是“1812年的產兒”。
曾親身在巴黎感受了法國大革命氣氛的俄國十二月黨領袖彼斯特爾寫道:
“1812年、1813年、1814年和1815年發生的事件,與這幾年前後所發生的事件一樣,讓人們見識了朝代的不斷更替:多少寶座被推翻,又有多少帝王被扶起來;多少王國被消滅,又有多少新的國家被建立起來;多少沙皇被廢黜,又有多少人復辟稱帝;完成了多少次革命,產生了多少次政變——所有這一切使智者認識了革命,了解了進行革命的條件和時機。並且不同的世紀有其不同的特點。現今世紀的特點就是人心思革命。在歐洲各個角落,從葡萄牙到俄國,無一例外,甚至像英國和土耳其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也到處都是同一的景象。整個美洲亦復如是。改革的精神,可以說,使各國思想家感到激奮。我認為,這就是產生革命思想、革命法規,並使它們牢牢紮根於智者頭腦中的原因。”
對這些親眼看到過法國大革命成果的貴族來說,俄羅斯的一切都顯得難以忍受:
當普通法國人可以公開對復辟的波旁王朝貴族高喊平等自由口號的時候,俄羅斯的農奴卻依然在貴族地主的皮靴下瑟瑟發抖;
當英國工業革命的爐火已經燃燒了30年,而俄羅斯的近代化工廠還寥寥無幾,仍處於工場手工業時期,工業產值遠遠落在英國的後麵。
當歐洲各國普遍認可議會製度,美國已經在大洋彼岸建立了共和國,而俄羅斯依然是君主獨裁。
往昔的開明君主已經完成了歷史的任務,兩位大帝的開放姿態,已經讓開明之風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心靈。此時的俄國需要一條新的現代化之路。
國家是屬於全體人民的,而在俄羅斯一個世紀的改革中,“國家強大了,人民瘦弱了”。這是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大帝始終沒有解決的問題。俄國的強大沒有穩固的基石,國家實際成了一個泥足巨人。
在強大的俄羅斯軍隊背後是瘦弱的人民和獨裁的君主。建立在殘酷壓榨上的輝煌,還能持續多久?
在這樣的對比下,貴族軍人無法保持自己的民族驕傲感。一個軍人這樣記載:“皇帝在衛兵的伴隨下出現了,……我們都高興地看著他。然而,就在此時,一個農民幾乎是在他的馬底下穿過了街。皇帝催馬前進,握著出鞘的劍沖向那個正在奔跑的農民。警察也用棍棒攻擊那個農民。我們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背過臉去,替我們敬愛的沙皇感到羞愧。”
十二月黨人憤怒地質問:“難道我們解放歐洲就是為了把鎖鏈套在我們身上嗎?難道我們給了法國一部憲法,反而自己不敢討論它嗎?難道我們用血汗換來的國際地位是為了在國內讓人們侮辱嗎?”
俄國的崛起,需要新的道路。
彼斯特爾早年主張實行君主立憲製,但俄國的實際和其它國家共和民主製促使他改變了過去的觀點,他說:“我在心裏變成了共和主義者,並且認識到任何統治形式也不會像共和主義統治形式那樣,給俄國帶來更大的幸福及更大的安樂。”
1825年12月,3000名近衛軍開進聖彼得堡的參政院廣場,要求製定憲法、廢除農奴製。這次起義被稱為十二月黨人起義。
這些受到啟蒙運動洗禮的革命者要引領俄羅斯走一條新的現代化之路。在《俄羅斯法典》這一文件中,他們痛斥農奴製:“把他人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把人當作東西一樣轉讓、抵押、贈送和繼承,任憑自己的專橫無道……這是最可恥、違背人性和自然規律,以及違背神聖的基督教義,並且還是違背天神的戒條與意誌的醜惡事情。”
他們描繪了俄國的藍圖:“俄國人民不是屬於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家族的。恰恰相反,政府屬於人民,它為給人民謀幸福而成立,人民不是為給政府謀幸福而生存。”
但在庫圖佐夫眼裏,光榮屬於全體官兵和人民。
“你們每一個人都是祖國的救星,俄羅斯用這個名字來歡迎你們,你們在這次迅速進軍中建立起來的不平凡的功績,使全國人民都感到驚奇,並帶來了我們永遠的光榮。”這是庫圖佐夫的文告。
在莫斯科的大火裏,拿破崙在俄羅斯人民麵前黯然而退。
俄羅斯民族的尊嚴就在冰天雪地中得到捍衛。雖然不停吃敗仗,但俄羅斯苦戰不休,直到耗盡了拿破崙的最後一絲力量。
拿破崙大軍成了逼迫俄羅斯爆發的導火線,就像屢敗屢戰的彼得一樣,俄羅斯民族以自己的頑強和忍耐成就了國家的強盛。
俄國為整個歐洲挽回了敗勢,而歐洲則向俄羅斯敞開了懷抱,亞歷山大一世甚至被推舉為歐洲神聖同盟的盟主。
俄羅斯這個“尋師問道的學生”,不僅完全被歐洲所接納,而且成為歐洲事務的仲裁者。俄國,不僅實現了與歐洲的對等交流,而且以勝利者的姿態對歐洲施加影響。
2、人民不是為給政府謀幸福而生存。
就在沙皇揚眉吐氣進入歐洲時,一股反抗專製統治的暗流已經在俄國萌芽、洶湧。
亞歷山大一世身後的俄羅斯軍人,在法國親眼目睹了法國革命帶來的天翻地覆的變化,與俄國沙皇專製和農奴製度一比,深受啟蒙思想影響的貴族軍人突然發現:真正不可忍受的,並非法蘭西式的戰敗,而是在沙皇獨裁製度下生活,他們認為自己是“1812年的產兒”。
曾親身在巴黎感受了法國大革命氣氛的俄國十二月黨領袖彼斯特爾寫道:
“1812年、1813年、1814年和1815年發生的事件,與這幾年前後所發生的事件一樣,讓人們見識了朝代的不斷更替:多少寶座被推翻,又有多少帝王被扶起來;多少王國被消滅,又有多少新的國家被建立起來;多少沙皇被廢黜,又有多少人復辟稱帝;完成了多少次革命,產生了多少次政變——所有這一切使智者認識了革命,了解了進行革命的條件和時機。並且不同的世紀有其不同的特點。現今世紀的特點就是人心思革命。在歐洲各個角落,從葡萄牙到俄國,無一例外,甚至像英國和土耳其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也到處都是同一的景象。整個美洲亦復如是。改革的精神,可以說,使各國思想家感到激奮。我認為,這就是產生革命思想、革命法規,並使它們牢牢紮根於智者頭腦中的原因。”
對這些親眼看到過法國大革命成果的貴族來說,俄羅斯的一切都顯得難以忍受:
當普通法國人可以公開對復辟的波旁王朝貴族高喊平等自由口號的時候,俄羅斯的農奴卻依然在貴族地主的皮靴下瑟瑟發抖;
當英國工業革命的爐火已經燃燒了30年,而俄羅斯的近代化工廠還寥寥無幾,仍處於工場手工業時期,工業產值遠遠落在英國的後麵。
當歐洲各國普遍認可議會製度,美國已經在大洋彼岸建立了共和國,而俄羅斯依然是君主獨裁。
往昔的開明君主已經完成了歷史的任務,兩位大帝的開放姿態,已經讓開明之風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心靈。此時的俄國需要一條新的現代化之路。
國家是屬於全體人民的,而在俄羅斯一個世紀的改革中,“國家強大了,人民瘦弱了”。這是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大帝始終沒有解決的問題。俄國的強大沒有穩固的基石,國家實際成了一個泥足巨人。
在強大的俄羅斯軍隊背後是瘦弱的人民和獨裁的君主。建立在殘酷壓榨上的輝煌,還能持續多久?
在這樣的對比下,貴族軍人無法保持自己的民族驕傲感。一個軍人這樣記載:“皇帝在衛兵的伴隨下出現了,……我們都高興地看著他。然而,就在此時,一個農民幾乎是在他的馬底下穿過了街。皇帝催馬前進,握著出鞘的劍沖向那個正在奔跑的農民。警察也用棍棒攻擊那個農民。我們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背過臉去,替我們敬愛的沙皇感到羞愧。”
十二月黨人憤怒地質問:“難道我們解放歐洲就是為了把鎖鏈套在我們身上嗎?難道我們給了法國一部憲法,反而自己不敢討論它嗎?難道我們用血汗換來的國際地位是為了在國內讓人們侮辱嗎?”
俄國的崛起,需要新的道路。
彼斯特爾早年主張實行君主立憲製,但俄國的實際和其它國家共和民主製促使他改變了過去的觀點,他說:“我在心裏變成了共和主義者,並且認識到任何統治形式也不會像共和主義統治形式那樣,給俄國帶來更大的幸福及更大的安樂。”
1825年12月,3000名近衛軍開進聖彼得堡的參政院廣場,要求製定憲法、廢除農奴製。這次起義被稱為十二月黨人起義。
這些受到啟蒙運動洗禮的革命者要引領俄羅斯走一條新的現代化之路。在《俄羅斯法典》這一文件中,他們痛斥農奴製:“把他人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把人當作東西一樣轉讓、抵押、贈送和繼承,任憑自己的專橫無道……這是最可恥、違背人性和自然規律,以及違背神聖的基督教義,並且還是違背天神的戒條與意誌的醜惡事情。”
他們描繪了俄國的藍圖:“俄國人民不是屬於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家族的。恰恰相反,政府屬於人民,它為給人民謀幸福而成立,人民不是為給政府謀幸福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