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彼得催問工作,阿列克謝居然藉口健康不佳放棄皇位繼承權,其實是以退為進,試探彼得。彼得回信要他在出家當修士與洗心革麵做一個真正的帝王之間做出選擇。
阿列克謝選擇了前者,因為他的一位謀士告訴他:“僧帽又不是用釘子釘在腦袋上的。”他認為在彼得死後隨時可能用僧帽換皇冠。可是這個紈絝子又不願意忍受修道院的孤寂,於是他叛逃到奧地利。
親生骨肉竟然是個叛徒,這也許是彼得一生中最大的失敗。
這種對立不僅僅是一出家庭悲劇,更重要的是兩種國家發展戰略的對立:
彼得銳意改革,而阿列克謝卻想走回頭路。
父親正在付諸實現的是一種新戰略,而兒子一旦獲得政權以後想要實現的則是截然相反的老觀念,他要恢復舊製,完全放棄文化、生活方式和行政機構方麵的改革。
阿列克謝的計劃如果實現,彼得的種種努力和人民所作出的巨大犧牲將付之東流,也正是這種努力和犧牲,才使俄國被歐洲注目。
俄國到底何去何從:是沿著改革之路一往直前,使俄國有朝一日躋身於歐洲和世界列強之林呢,還是抱殘守缺,順著老路滑向未如的深淵?
經過戰爭威脅和一係列複雜的外交活動,太子被帶回國。彼得不想自己判決,他請宗教人士和政界來判決。沙皇要求組成一個公正的法庭,根據罪行量刑,而不必顧及阿列克謝的地位。
據記載,在法庭上,阿列克謝由四名軍士押進大廳,他對叛逃供認不諱,說自己不僅想煽動暴亂,而且如果彼得把同黨一網打盡的話,他就要血洗俄國。太子聲稱自己是俄國古老習俗以及宗教信仰的維護者,故此民心在自己手中。
宗教界人士沒有明確答覆,隻提供了《聖經》的摘錄,有的段落說忤逆不孝之子,應予處死;有的卻又說,基督本著“寬大為懷的精神”,寬恕已經回頭的浪子。選擇哪種處罰都是合適的,由彼得自己作主。政界則認為應以叛國罪處以死刑。
但尚未執行,太子就死了,有人說是病死,也有人認為是被秘密處決,為皇家和彼得本人留些顏麵。
我們無從知道彼得的感受。他照常出席各類活動,發布各項命令。
一年後,另一個兒子夭折了,彼得無法再保持作為大帝的冷峻和強硬,他鬱結成病,閉門謝客,三天裏粒米滴水不進。
俄羅斯骨子裏的頑強精神拯救了彼得,他很快振奮精神,繼續推進改革,繼續與瑞典作戰,繼續想方設法使俄國強盛。
2、他給了俄羅斯可怕而有益的一擊
揮舞著鞭子的彼得不是一味蠻橫,他自己就是盡職盡責、身先士卒的楷模。他向來一身幾任,除沙皇外,他還以炮手、船長、團長、造船工匠等身份“為國服務”,並對各種身份的直接上級保持尊敬。
彼得甚至親自駕駛小船攻擊敵軍戰艦。晉升將軍後,他要求人們不要拿他當皇帝,要稱他為“海軍少將先生”。
彼得堡早期每年總要著上幾場大火。彼得堡的人們常將此時視為欣賞俄國沙皇英雄氣概的良機。法國駐俄大使儒埃爾寫道:“我多次看見他第一個來到失火地點,雪橇裏帶上他的消防水泵。他參加全部的滅火工作。由於他的思想異常敏捷,他能立即判斷出應採取什麽滅火措施。他爬上房頂,哪裏最危險就到哪裏去。”
在接見海歸人士時,彼得伸出右手說:“你看,老弟,我是沙皇,但我手掌上有老繭,這些都是為了給你們示範,好使我哪怕在垂暮之年,也能看到你們成為我合格的助手和祖國的公僕。”
彼得的一係列改革行動意味著對傳統發起進攻,他剪掉的不僅是鬍子和長袍,還剪掉了上千年的落後和不文明,打破了閉塞守舊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為封閉的俄羅斯注入新鮮養分,使之具有開放進取的精神。
這場以鐵腕推行的改革像一次急行軍,卻卓有成效。
手工工場迅速發展到240多個,官僚機構效能提高。仰賴進口的鐵到1725年已可向國外出口。國庫收入由1680年的150萬盧布,增加到1725年的900多萬盧布,長了6倍。軍隊實力極大增強,彼得末期,陸軍擁有20萬人,海軍擁有了48艘戰艦,軍官團中的大部分人已經不是外國軍人,而是俄國人。
如果說移風易俗更多地是為了改變民族的落後意識,經濟改革是為了增強國家實力,那麽教育領域的改革則是為了提升整個民族的思想水平。
在教育領域,彼得同樣以野蠻的方式倡導文明。
彼得按照西歐的模式興辦學校,開設數學與海洋學校、炮兵學院、工程學院,並要求每個省設立兩所技術學校,西歐的哲學、地理、歷史等規範教材被翻譯過來。
20年後,原先連一所現代學校都沒有的俄國,已經在42個城市開辦了技術學校,有了2000多名學生。
但這些學校的管理模式是俄羅斯式的,或者說是彼得式的,因為這些學校很像兵營,學生們像新兵,管理軍事化,彼得下令由退役的士官手持鞭子守在課堂,鞭打不認真學習的學生。
對彼得時代的俄國貴族們來說,日子越來越難過了。倒不光是為了剪鬍子,還因為彼得給他們規定了兩項義務。
阿列克謝選擇了前者,因為他的一位謀士告訴他:“僧帽又不是用釘子釘在腦袋上的。”他認為在彼得死後隨時可能用僧帽換皇冠。可是這個紈絝子又不願意忍受修道院的孤寂,於是他叛逃到奧地利。
親生骨肉竟然是個叛徒,這也許是彼得一生中最大的失敗。
這種對立不僅僅是一出家庭悲劇,更重要的是兩種國家發展戰略的對立:
彼得銳意改革,而阿列克謝卻想走回頭路。
父親正在付諸實現的是一種新戰略,而兒子一旦獲得政權以後想要實現的則是截然相反的老觀念,他要恢復舊製,完全放棄文化、生活方式和行政機構方麵的改革。
阿列克謝的計劃如果實現,彼得的種種努力和人民所作出的巨大犧牲將付之東流,也正是這種努力和犧牲,才使俄國被歐洲注目。
俄國到底何去何從:是沿著改革之路一往直前,使俄國有朝一日躋身於歐洲和世界列強之林呢,還是抱殘守缺,順著老路滑向未如的深淵?
經過戰爭威脅和一係列複雜的外交活動,太子被帶回國。彼得不想自己判決,他請宗教人士和政界來判決。沙皇要求組成一個公正的法庭,根據罪行量刑,而不必顧及阿列克謝的地位。
據記載,在法庭上,阿列克謝由四名軍士押進大廳,他對叛逃供認不諱,說自己不僅想煽動暴亂,而且如果彼得把同黨一網打盡的話,他就要血洗俄國。太子聲稱自己是俄國古老習俗以及宗教信仰的維護者,故此民心在自己手中。
宗教界人士沒有明確答覆,隻提供了《聖經》的摘錄,有的段落說忤逆不孝之子,應予處死;有的卻又說,基督本著“寬大為懷的精神”,寬恕已經回頭的浪子。選擇哪種處罰都是合適的,由彼得自己作主。政界則認為應以叛國罪處以死刑。
但尚未執行,太子就死了,有人說是病死,也有人認為是被秘密處決,為皇家和彼得本人留些顏麵。
我們無從知道彼得的感受。他照常出席各類活動,發布各項命令。
一年後,另一個兒子夭折了,彼得無法再保持作為大帝的冷峻和強硬,他鬱結成病,閉門謝客,三天裏粒米滴水不進。
俄羅斯骨子裏的頑強精神拯救了彼得,他很快振奮精神,繼續推進改革,繼續與瑞典作戰,繼續想方設法使俄國強盛。
2、他給了俄羅斯可怕而有益的一擊
揮舞著鞭子的彼得不是一味蠻橫,他自己就是盡職盡責、身先士卒的楷模。他向來一身幾任,除沙皇外,他還以炮手、船長、團長、造船工匠等身份“為國服務”,並對各種身份的直接上級保持尊敬。
彼得甚至親自駕駛小船攻擊敵軍戰艦。晉升將軍後,他要求人們不要拿他當皇帝,要稱他為“海軍少將先生”。
彼得堡早期每年總要著上幾場大火。彼得堡的人們常將此時視為欣賞俄國沙皇英雄氣概的良機。法國駐俄大使儒埃爾寫道:“我多次看見他第一個來到失火地點,雪橇裏帶上他的消防水泵。他參加全部的滅火工作。由於他的思想異常敏捷,他能立即判斷出應採取什麽滅火措施。他爬上房頂,哪裏最危險就到哪裏去。”
在接見海歸人士時,彼得伸出右手說:“你看,老弟,我是沙皇,但我手掌上有老繭,這些都是為了給你們示範,好使我哪怕在垂暮之年,也能看到你們成為我合格的助手和祖國的公僕。”
彼得的一係列改革行動意味著對傳統發起進攻,他剪掉的不僅是鬍子和長袍,還剪掉了上千年的落後和不文明,打破了閉塞守舊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為封閉的俄羅斯注入新鮮養分,使之具有開放進取的精神。
這場以鐵腕推行的改革像一次急行軍,卻卓有成效。
手工工場迅速發展到240多個,官僚機構效能提高。仰賴進口的鐵到1725年已可向國外出口。國庫收入由1680年的150萬盧布,增加到1725年的900多萬盧布,長了6倍。軍隊實力極大增強,彼得末期,陸軍擁有20萬人,海軍擁有了48艘戰艦,軍官團中的大部分人已經不是外國軍人,而是俄國人。
如果說移風易俗更多地是為了改變民族的落後意識,經濟改革是為了增強國家實力,那麽教育領域的改革則是為了提升整個民族的思想水平。
在教育領域,彼得同樣以野蠻的方式倡導文明。
彼得按照西歐的模式興辦學校,開設數學與海洋學校、炮兵學院、工程學院,並要求每個省設立兩所技術學校,西歐的哲學、地理、歷史等規範教材被翻譯過來。
20年後,原先連一所現代學校都沒有的俄國,已經在42個城市開辦了技術學校,有了2000多名學生。
但這些學校的管理模式是俄羅斯式的,或者說是彼得式的,因為這些學校很像兵營,學生們像新兵,管理軍事化,彼得下令由退役的士官手持鞭子守在課堂,鞭打不認真學習的學生。
對彼得時代的俄國貴族們來說,日子越來越難過了。倒不光是為了剪鬍子,還因為彼得給他們規定了兩項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