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倆到了晚年卻不同了。
原因是,在他家附近,有人開起了一個大字號的氈鋪,名叫“寶隆盛”。“寶隆盛”,規模大,人員多,設備齊,所生產的氈製品樣式也新,買的人日漸地多起來。這樣一來,一下子將老夫妻倆開的氈鋪給頂黃了。老人看了,隻好暗暗叫苦。
這日,待帥承瀛與李玉山從城東悠雅河邊遊玩歸來,路過這裏,忽見兩個老人在路邊嘆息。
帥承瀛雖然是書香門第出身,但是家境並不富裕,一是小時過著窘困的日子,因此很同情窮苦人。
待他見過兩位老人後,便問道:
“為何如此?”
老頭道:
“別說了,沒有生路了。”
帥承瀛看了,知道他們是擀氈活的,便說道:
“為何不操持舊業?”
“操舊業,談何容易。”
“為啥?”
“為啥?你看看。”
說著,老頭用手指指旁邊的“寶隆盛”氈鋪。
帥承瀛看了,心裏明白了。於是,說道:
“這也不定,你不好也將貨搞得好好的,以優勝他,出產名品。到那時,不會沒有人不買你的東西。即便你二人年邁,幹不了那麽多活計,要是有了收入,也可以僱傭幾個工匠,那樣豈不更好。眼前最要緊的,是將氈活搞出特色來。”
老頭聽了,又是一聲嘆息,說道:
“即便是有特色,恐怕也無人前來買啊。”
帥承瀛一聽,覺得也有些道理。因為那個“寶隆盛”出產的氈帽頭、氈鞋多,早把他們的這個小氈鋪給蓋住了,豈能出了大名。現在,應該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想到這兒,他與李玉山核計一下,便想要為二位老人的氈活揚一揚名。再說,這氈鋪連個名都沒有,那哪行!
於是,帥承瀛要來了紙筆墨硯,為這家氈鋪寫了一副對聯:
鋪廬祖傳,生意興隆如同春日;
手藝高古,財源茂盛猶似長江。
橫批三字:“一間樓”。
老頭也頗識些字。他看了對聯後,很是滿意,可是對於這“一間樓”三字並不十分了解。
帥承瀛看了,知道他的心思,便解釋道:
“你老現在居住和作業的這小屋,僅僅是一間,這不是‘一間樓’嗎!”
老人聽了,道:
“即便是一間,也是房,而不是樓啊。”
帥承瀛笑道:
“你現在是房,將來就是樓,就看你的發展了。”
“能發展起來嗎?”老人有些將信將疑。
帥承瀛道:
“我們這不是在幫你嗎!”
老人聽了,說道:
“可也是幫,隻幫了一副對聯,這??”
帥承瀛知道老人有些不信任,也沒有多說,隻說道:
“好,待我再幫你一副對聯。”
說著,便在這副對聯的旁邊,又各加了一行小字,寫道:
尋陽士農工商,廣用此鞋此帽;
鄂東父老兄弟,請到本店本家。
老人看了,見字寫得周正好看,蒼勁有力,倒也滿心歡喜。但是,臉上卻現出一絲悲涼意味。心裏話,這隻不過是文字遊戲罷了,對於我等開氈鋪的還能有多大藉助!
帥承瀛心裏明白,也沒有多說,隻在那副對聯的底下,落款“帥承瀛”三字。
老人一眼看見這三個字,頓時滿臉生輝,樂得鬍子抖起來。
老人能不高興嗎!他知道帥承瀛是尋陽的才子,又是著名書家,為“尋陽第一書家”,又是新科進士,更是與幹隆同下考場,名曰傳臚,實際是個狀元,那個“老主同場”的故事早已傳開了,他豈能不知!隻是差著沒有見上一麵,沒想今日在這裏相遇了。不用說,就憑帥承瀛這名氣,其生意也會壓倒尋陽州城的。這時,隻把老人高興得不知說啥好了。
等到老人高興之餘,帥承瀛和李玉山二人又從老人手中各買了帽頭、氈鞋,然後在尋陽城街市上走了起來。
人們看了,議論也就傳開了。
有的說:“你看人家帥翰林都戴此氈帽頭。”
有的說:“你看人家李舉人也跟著穿此鞋。”
更有的還說:“人家還為這家氈鋪題寫了對聯,取名為‘一間樓’。”
輿論一傳開,尋陽城的人幾乎都用“一間樓”的氈帽頭和氈鞋。“寶隆盛”掌櫃的一看這種情形,覺得“一間樓”小看不得。於是,他主動地提出讓“寶隆盛”與“一間樓”合併,並且不再使用“寶隆盛”的名字,合併後仍用“一間樓”的字號。同時,還以兩個老人的名義生產。兩個老人被請進氈鋪裏專門作技術指導,邊傳手藝,教授徒弟。於是,“一間樓”便名滿尋陽,譽滿鄂東了。
據說,“一間樓”氈鋪興隆了一百餘年,直到清末,人們還爭相戴這種帽頭,穿這種氈鞋,成為鄂東傳統名品。
“一間樓”氈鋪的對過,那個南藥鋪“廣芝館”的掌櫃的姓王,是個老呔兒,大家都叫他王老呔兒。
這個王老呔兒,平時又吝嗇又扣,瞧不起窮人,人們都說“沒錢休想到得廣芝館”。這樣,就更不要說其濟危救難的事了。
原因是,在他家附近,有人開起了一個大字號的氈鋪,名叫“寶隆盛”。“寶隆盛”,規模大,人員多,設備齊,所生產的氈製品樣式也新,買的人日漸地多起來。這樣一來,一下子將老夫妻倆開的氈鋪給頂黃了。老人看了,隻好暗暗叫苦。
這日,待帥承瀛與李玉山從城東悠雅河邊遊玩歸來,路過這裏,忽見兩個老人在路邊嘆息。
帥承瀛雖然是書香門第出身,但是家境並不富裕,一是小時過著窘困的日子,因此很同情窮苦人。
待他見過兩位老人後,便問道:
“為何如此?”
老頭道:
“別說了,沒有生路了。”
帥承瀛看了,知道他們是擀氈活的,便說道:
“為何不操持舊業?”
“操舊業,談何容易。”
“為啥?”
“為啥?你看看。”
說著,老頭用手指指旁邊的“寶隆盛”氈鋪。
帥承瀛看了,心裏明白了。於是,說道:
“這也不定,你不好也將貨搞得好好的,以優勝他,出產名品。到那時,不會沒有人不買你的東西。即便你二人年邁,幹不了那麽多活計,要是有了收入,也可以僱傭幾個工匠,那樣豈不更好。眼前最要緊的,是將氈活搞出特色來。”
老頭聽了,又是一聲嘆息,說道:
“即便是有特色,恐怕也無人前來買啊。”
帥承瀛一聽,覺得也有些道理。因為那個“寶隆盛”出產的氈帽頭、氈鞋多,早把他們的這個小氈鋪給蓋住了,豈能出了大名。現在,應該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想到這兒,他與李玉山核計一下,便想要為二位老人的氈活揚一揚名。再說,這氈鋪連個名都沒有,那哪行!
於是,帥承瀛要來了紙筆墨硯,為這家氈鋪寫了一副對聯:
鋪廬祖傳,生意興隆如同春日;
手藝高古,財源茂盛猶似長江。
橫批三字:“一間樓”。
老頭也頗識些字。他看了對聯後,很是滿意,可是對於這“一間樓”三字並不十分了解。
帥承瀛看了,知道他的心思,便解釋道:
“你老現在居住和作業的這小屋,僅僅是一間,這不是‘一間樓’嗎!”
老人聽了,道:
“即便是一間,也是房,而不是樓啊。”
帥承瀛笑道:
“你現在是房,將來就是樓,就看你的發展了。”
“能發展起來嗎?”老人有些將信將疑。
帥承瀛道:
“我們這不是在幫你嗎!”
老人聽了,說道:
“可也是幫,隻幫了一副對聯,這??”
帥承瀛知道老人有些不信任,也沒有多說,隻說道:
“好,待我再幫你一副對聯。”
說著,便在這副對聯的旁邊,又各加了一行小字,寫道:
尋陽士農工商,廣用此鞋此帽;
鄂東父老兄弟,請到本店本家。
老人看了,見字寫得周正好看,蒼勁有力,倒也滿心歡喜。但是,臉上卻現出一絲悲涼意味。心裏話,這隻不過是文字遊戲罷了,對於我等開氈鋪的還能有多大藉助!
帥承瀛心裏明白,也沒有多說,隻在那副對聯的底下,落款“帥承瀛”三字。
老人一眼看見這三個字,頓時滿臉生輝,樂得鬍子抖起來。
老人能不高興嗎!他知道帥承瀛是尋陽的才子,又是著名書家,為“尋陽第一書家”,又是新科進士,更是與幹隆同下考場,名曰傳臚,實際是個狀元,那個“老主同場”的故事早已傳開了,他豈能不知!隻是差著沒有見上一麵,沒想今日在這裏相遇了。不用說,就憑帥承瀛這名氣,其生意也會壓倒尋陽州城的。這時,隻把老人高興得不知說啥好了。
等到老人高興之餘,帥承瀛和李玉山二人又從老人手中各買了帽頭、氈鞋,然後在尋陽城街市上走了起來。
人們看了,議論也就傳開了。
有的說:“你看人家帥翰林都戴此氈帽頭。”
有的說:“你看人家李舉人也跟著穿此鞋。”
更有的還說:“人家還為這家氈鋪題寫了對聯,取名為‘一間樓’。”
輿論一傳開,尋陽城的人幾乎都用“一間樓”的氈帽頭和氈鞋。“寶隆盛”掌櫃的一看這種情形,覺得“一間樓”小看不得。於是,他主動地提出讓“寶隆盛”與“一間樓”合併,並且不再使用“寶隆盛”的名字,合併後仍用“一間樓”的字號。同時,還以兩個老人的名義生產。兩個老人被請進氈鋪裏專門作技術指導,邊傳手藝,教授徒弟。於是,“一間樓”便名滿尋陽,譽滿鄂東了。
據說,“一間樓”氈鋪興隆了一百餘年,直到清末,人們還爭相戴這種帽頭,穿這種氈鞋,成為鄂東傳統名品。
“一間樓”氈鋪的對過,那個南藥鋪“廣芝館”的掌櫃的姓王,是個老呔兒,大家都叫他王老呔兒。
這個王老呔兒,平時又吝嗇又扣,瞧不起窮人,人們都說“沒錢休想到得廣芝館”。這樣,就更不要說其濟危救難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