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嶺勢巍巍,蓮峰太華齊。
憑欄紅日早,回首白雲低。
鬆柏月中老,猿猱物外啼。
禪師吟絕後,千古指人迷。
這首詩景象開闊,意味深長,一直為人們所喜愛。
除白蓮池外,這裏還有二十四泉,激流奔湧,穿澗而出。澗上有石亭橫跨峭壁,這便是著名的聽泉亭。
蘇軾漫步溪澗畔,佇立聽泉亭上,遠眺萬裏長江,笑指五祖僧堂,這裏的山容水態,使他心曠神怡,樂而忘返。
在蘇軾來此之前,蘇轍曾到此遊歷過,後還因五祖寺新建僧堂,應長老智清之約寫了《五祖寺新修僧堂記》。這次蘇軾來遊,寺僧更是敬若上賓,長老還請蘇軾為聽泉亭題字,以書刻於石崖,蘇軾欣然允諾,當即書寫,後來由蘇軾書寫的“流響”兩個大字,由長老請石匠書刻於寺院內西北隅的聽泉亭下的崖石之上,為遊人所讚賞。
蘇軾還曾到山腳龍坪溫泉洗過澡,留下一段作詩的趣話。那時,龍坪溫泉來了一個叫可遵的福州和尚,此人附庸風雅,動輒題字作詩,譁眾取寵。當地和尚表麵上對他客客氣氣,內心卻很反感。這一天,可遵寫了一首詩貼在龍坪溫泉的牆壁上,逢人便炫耀一番。詩雲:“禪庭誰立石龍頭,龍口湯泉沸不休。直待眾生塵垢盡,我方清冷混常流。”蘇軾看到這首並不高明的詩,即興賦了一首:
石龍有口口無根,龍口湯泉自吐吞。
若信眾生本無垢,此泉何處覓寒溫?
可遵一見,可真有“望雲慚高鳥”之慨,自嘆不如。眾僧讀後,都紛紛喝彩。因為蘇軾詼諧地教訓了那種妄自尊大的人,對大家來說,自然是件快事。
黃梅縣東山的人和事,就是這樣為蘇軾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這是蘇軾,也是歷代偉大的文學家成功的秘訣之一吧。
尋訪帥承瀛足跡之三 [本章字數:3746 最新更新時間:2008-02-11 21:07:24.0]
----------------------------------------------------
心分國憂 詩壯山色
----李白與黃梅縣蔡山
詹 瑋
(一)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這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李白所寫的著名詩篇《江心寺》。
蔡山江心古寺,聞名天下。古往今來,多少遷客騷人駐足於蔡山江心古寺之前,題寫了難以數計的讚頌詩篇,但是,李白的這首詩卻被人們公推為首屈一指的作品。它以飛動的氣勢、精當的比喻、大膽的誇張、整齊的聲韻深深地打動著人們的心。宋代文豪蘇軾稱讚這首詩說:“古來唯有謫仙句。”這確實不是過譽之辭。
“五嶽為辭鋒,四海作胸臆,”這是人們對李白詩歌的稱道,也是李白很多詩歌的概貌。天際奔流的揚子江,天上飛來的黃河水,白帝的彩雲,峨嵋的明月,一幅幅綺麗的圖畫都活現在李白的筆下。山中產大龜的黃梅縣蔡山,自然也以她獨具一格的風光吸引著李白,據我們所知,李白一生至少五次遊覽過蔡山。
唐朝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25歲時,就抱著“四方之誌”,離蜀遠遊,沿著長江流域,南遊洞庭,北遊襄漢,東上蔡山,這是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第一次跨進蔡山的門檻。天寶四年(公元745年),李白南下漫遊金陵,第二次遊覽蔡山,江心寺前的“二度梅”,使得李白流連往返,久久不願歸去。以後,李白又三次到過蔡山,並隱居江心寺。蔡山秀美的山水激發了李白的詩情,他一生為蔡山為題或以蔡山而作的詩共有十多篇,李白的名篇佳作為蔡山增添了光彩,使得她更加引人矚目。
(二)
詩人的命運必須和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通。李白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和“奮其智能,願為輔弼 ”的政治抱負。他一生保持著功成身退的處世態度和不事權貴的傲岸品格,這樣他必然不為當權者所賞識,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就受到兩次大蹭蹬,他報國立功的誌向終究沒有實現。
前一次李白正值中年,由友人所薦,被唐玄宗召入京師,供奉翰林。李白一貫“戲萬乘如僚友,視儔列如草芥,”他哪裏願做那些權貴大臣和鬥雞蹴趵之徒的禦用文人,他毅然擺脫了豪華的宮廷生活,告別長安,浪跡天下。後一次,李白已到晚年,在安史之亂以後,他無辜遭到囚係潯陽(黃梅縣古縣名)、長流夜郎(今貴州遵義附近)的處分。李白的這一次不幸遭遇就和蔡山密切相關。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春,李白偕同妻子宗氏由北往南,經安徽宣城一帶,最後上了蔡山。他這時已經五十開外了,老人的心境更能領會江心禪寺的含義,他更加喜愛蔡山了,說:“予行天下,所遊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李白就在這樣一個孤峰危樓之地築有“太白讀書室”。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李白真是感謝大自然為他在人生長途跋涉中,安排了這個短暫歇息的住所,詩人以禪寺為鄰,以晉梅作伴,避居下來。
李白棲遁山林,他的愛國熱情卻絲毫沒有冷卻,他一直關注著動盪不安的政局。山村的長風曾給他送來遠方的訊息,耳畔的鬆濤曾激起他心中的波瀾。他一直深切懷念著備受戰爭苦難的北方人民。當他得知安祿山攻陷東京洛陽,在那裏做起大燕皇帝時,極為憤慨,揮筆疾書:“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李白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被賞識,當此國家存亡危急之秋,自己仍然無所用力,悲涼之感油然而生。但他對當時境遇並不甘心,他寫詩策勵自己:“大盜割鴻溝,如風掃落葉。吾非濟代人,且隱屏風疊。”他在積聚心中的力量,等待著報效祖國的時機。
憑欄紅日早,回首白雲低。
鬆柏月中老,猿猱物外啼。
禪師吟絕後,千古指人迷。
這首詩景象開闊,意味深長,一直為人們所喜愛。
除白蓮池外,這裏還有二十四泉,激流奔湧,穿澗而出。澗上有石亭橫跨峭壁,這便是著名的聽泉亭。
蘇軾漫步溪澗畔,佇立聽泉亭上,遠眺萬裏長江,笑指五祖僧堂,這裏的山容水態,使他心曠神怡,樂而忘返。
在蘇軾來此之前,蘇轍曾到此遊歷過,後還因五祖寺新建僧堂,應長老智清之約寫了《五祖寺新修僧堂記》。這次蘇軾來遊,寺僧更是敬若上賓,長老還請蘇軾為聽泉亭題字,以書刻於石崖,蘇軾欣然允諾,當即書寫,後來由蘇軾書寫的“流響”兩個大字,由長老請石匠書刻於寺院內西北隅的聽泉亭下的崖石之上,為遊人所讚賞。
蘇軾還曾到山腳龍坪溫泉洗過澡,留下一段作詩的趣話。那時,龍坪溫泉來了一個叫可遵的福州和尚,此人附庸風雅,動輒題字作詩,譁眾取寵。當地和尚表麵上對他客客氣氣,內心卻很反感。這一天,可遵寫了一首詩貼在龍坪溫泉的牆壁上,逢人便炫耀一番。詩雲:“禪庭誰立石龍頭,龍口湯泉沸不休。直待眾生塵垢盡,我方清冷混常流。”蘇軾看到這首並不高明的詩,即興賦了一首:
石龍有口口無根,龍口湯泉自吐吞。
若信眾生本無垢,此泉何處覓寒溫?
可遵一見,可真有“望雲慚高鳥”之慨,自嘆不如。眾僧讀後,都紛紛喝彩。因為蘇軾詼諧地教訓了那種妄自尊大的人,對大家來說,自然是件快事。
黃梅縣東山的人和事,就是這樣為蘇軾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這是蘇軾,也是歷代偉大的文學家成功的秘訣之一吧。
尋訪帥承瀛足跡之三 [本章字數:3746 最新更新時間:2008-02-11 21:07:24.0]
----------------------------------------------------
心分國憂 詩壯山色
----李白與黃梅縣蔡山
詹 瑋
(一)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這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李白所寫的著名詩篇《江心寺》。
蔡山江心古寺,聞名天下。古往今來,多少遷客騷人駐足於蔡山江心古寺之前,題寫了難以數計的讚頌詩篇,但是,李白的這首詩卻被人們公推為首屈一指的作品。它以飛動的氣勢、精當的比喻、大膽的誇張、整齊的聲韻深深地打動著人們的心。宋代文豪蘇軾稱讚這首詩說:“古來唯有謫仙句。”這確實不是過譽之辭。
“五嶽為辭鋒,四海作胸臆,”這是人們對李白詩歌的稱道,也是李白很多詩歌的概貌。天際奔流的揚子江,天上飛來的黃河水,白帝的彩雲,峨嵋的明月,一幅幅綺麗的圖畫都活現在李白的筆下。山中產大龜的黃梅縣蔡山,自然也以她獨具一格的風光吸引著李白,據我們所知,李白一生至少五次遊覽過蔡山。
唐朝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25歲時,就抱著“四方之誌”,離蜀遠遊,沿著長江流域,南遊洞庭,北遊襄漢,東上蔡山,這是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第一次跨進蔡山的門檻。天寶四年(公元745年),李白南下漫遊金陵,第二次遊覽蔡山,江心寺前的“二度梅”,使得李白流連往返,久久不願歸去。以後,李白又三次到過蔡山,並隱居江心寺。蔡山秀美的山水激發了李白的詩情,他一生為蔡山為題或以蔡山而作的詩共有十多篇,李白的名篇佳作為蔡山增添了光彩,使得她更加引人矚目。
(二)
詩人的命運必須和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通。李白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和“奮其智能,願為輔弼 ”的政治抱負。他一生保持著功成身退的處世態度和不事權貴的傲岸品格,這樣他必然不為當權者所賞識,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就受到兩次大蹭蹬,他報國立功的誌向終究沒有實現。
前一次李白正值中年,由友人所薦,被唐玄宗召入京師,供奉翰林。李白一貫“戲萬乘如僚友,視儔列如草芥,”他哪裏願做那些權貴大臣和鬥雞蹴趵之徒的禦用文人,他毅然擺脫了豪華的宮廷生活,告別長安,浪跡天下。後一次,李白已到晚年,在安史之亂以後,他無辜遭到囚係潯陽(黃梅縣古縣名)、長流夜郎(今貴州遵義附近)的處分。李白的這一次不幸遭遇就和蔡山密切相關。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春,李白偕同妻子宗氏由北往南,經安徽宣城一帶,最後上了蔡山。他這時已經五十開外了,老人的心境更能領會江心禪寺的含義,他更加喜愛蔡山了,說:“予行天下,所遊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李白就在這樣一個孤峰危樓之地築有“太白讀書室”。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李白真是感謝大自然為他在人生長途跋涉中,安排了這個短暫歇息的住所,詩人以禪寺為鄰,以晉梅作伴,避居下來。
李白棲遁山林,他的愛國熱情卻絲毫沒有冷卻,他一直關注著動盪不安的政局。山村的長風曾給他送來遠方的訊息,耳畔的鬆濤曾激起他心中的波瀾。他一直深切懷念著備受戰爭苦難的北方人民。當他得知安祿山攻陷東京洛陽,在那裏做起大燕皇帝時,極為憤慨,揮筆疾書:“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李白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被賞識,當此國家存亡危急之秋,自己仍然無所用力,悲涼之感油然而生。但他對當時境遇並不甘心,他寫詩策勵自己:“大盜割鴻溝,如風掃落葉。吾非濟代人,且隱屏風疊。”他在積聚心中的力量,等待著報效祖國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