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的中國朋友願意主動承擔這樣的任務,我是樂見其成的。”麥克阿瑟將軍說。
他最擔心的是美國軍隊登陸曰本以後麵臨曰本軍隊時可能會麵臨的危險和傷亡,但是,如果率先登陸的不是美國的軍隊,那麽事情就自然另當別論了。
“我們作為同盟國的一個重要成員,願意為此承擔自己的責任。”劉建業說道——
7月24日,杜魯門利用會議間歇的時候輕描淡寫地告訴了史達林關於原子彈的事情。杜魯門走到史達林翻譯身旁,漫不經心地說:“請你告訴最高統帥,我們已經研製出一種毀滅力量極不尋常的武器,我們打算用它來征服曰本人,我想戰爭很快就會結束。”史達林聽後,冷靜地回答說:“我希望美國能好好運用它來對付曰本。”
杜魯門在談話中非常謹慎,他刻意避免用“核”或“原子”這類詞語來描繪這種武器。事後,邱吉爾問杜魯門:“會談如何?”
“他沒有問任何問題。”杜魯門回答。
史達林當然沒理由感到吃驚,因為早在1943年,蘇俄的情報部門就已經獲知美國的“曼哈頓工程”,事實上,當杜魯門還在遮遮掩掩談論原子彈時,蘇俄已經在兩年前就開始研製自己的原子彈了。
7月24日,杜魯門授意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下達作戰命令。命令開頭如下:“第二十航空隊應於1945年8月3日後,在氣候許可目擊轟炸的條件下,立即在下列目標之一投擲特製炸彈:廣島、小倉、新瀉、長崎。”
7月25日,戰略空軍司令卡爾斯帕茨少將在華盛頓接到作戰命令後,他立即飛到關島,下令李梅將軍和第五○九混合大隊隊長保羅w.蒂貝茨上校準備投擲核彈。
作為對曰本的最後警告,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當天晚上9:20,盟軍向全世界廣播了波茨坦“宣言”。“宣言”表明如果曰本不接受無條件投降,那麽“盟軍將全麵攻占曰本本土”。“宣言”既沒有提到特殊武器,也沒有提及保留曰本天皇,“宣言”12章的最後一條表明:“一旦曰本建立起新政府,這個政府不但能夠滿足曰本人民自由表達意願的要求,而且熱愛和平、富有責任感,那麽駐日盟軍會盡快撤離曰本本土。”
7月27日早晨,東京的監聽員收聽了波茨坦“宣言”,隨後,他們趕往帝國圖書館,把匆忙抄錄的副本呈交給正在開會的政府內閣。鈴木首相和其他官員心情沉重地研讀了“宣言”,期間,外交部長東鄉仔細研讀“宣言”後發現,他們仍然有可能進行和平協商。但是,海軍參謀長豐田副武上將要求立即發表宣言:“曰本政府認為‘宣言’極不合理,對此不予考慮。”最後,政府內閣同意讓鈴木首相公開譴責波茨坦宣言,但不能立即拒絕接受宣言,同時準許報刊刊登宣言的刪節本,但不允許發表任何評論。
隨後,鈴木首相在對外發言時,犯了一個語義學上的錯誤,從而造成了日後人類歷史上的巨大災難。當天下午4點,鈴木告訴記者:“在我看來,波茨坦宣言不過是開羅宣言的翻版,所以曰本政府不會認可它的重要性。我們對此不做評論。”曰本當時“不做評論”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指“沉默”,另一層意思是“殺死”,因此,若嚴格地按字麵意思翻譯,意思是“用沉默殺死”——也可以理解為“不做評論”。
鈴木首相希望表達的意思是“不做評論”——這樣曰本政府才有時間繼續研究宣言,然後再做出決定。然而,大多數曰本記者都是按字麵意思解讀首相的講話,即:用沉默殺死或不加理會。他們認為政府已經拒絕了波茨坦宣言。同時,好幾家報紙公然無視政府嚴禁對此做出任何評論的命令,都刊發了自己的意見。《每日新聞》頭條報導“一件可笑的事情”;《朝日新聞》評論道:“美國、英國和重慶的聯合聲明並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宣言僅僅是更加強了這些國家的合作關係,使他們能更快取得戰爭的勝利。
7月30日,《紐約時代》判斷鈴木的評論實際上意味著曰本人拒絕了波茨坦宣言,於是當天的報紙頭條標題為“曰本正式拒絕盟軍促其投降的最後通牒”。美國政府也同樣認為鈴木的講話表明拒絕接受宣言。杜魯門在聽到鈴木的講話後隻說了一句話:“現在沒有選擇餘地了。”
此時此刻,曰本政府仍指望有蘇俄出麵,作出某種有利於曰本的和平創議。東鄉外相電令曰本駐莫斯科的佐藤大使:“請再作努力,務使蘇俄對派特使去一事產生熱情。……關於此事,一日之差可能鑄成千年悔恨。”但是,蘇俄此時已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即將發動對日作戰,因此對曰本的呼籲繼續裝聾作啞。
美國此時則已不耐其煩,急於趕在蘇俄參戰之前結束這場戰爭。
這一天,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在華盛頓致電總統,請求下令投擲原子彈。隨即,杜魯門快速簽署了答覆命令:“批準提議。一切準備就緒,即可投擲。”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在太平洋上高速航行九天後,在船長查爾斯麥克維伊上校的指揮下,於1945年7月26日安全抵達馬裏亞納群島的提尼安島。當時波茨坦會議正達成協議,要堅決打敗法西斯主義國家。船長正在組織大家卸載貨物時,有兩個人引起了他的注意。這兩個人從加利福尼亞的馬雷島上船,他們都穿著美軍製服,自稱是炮兵軍官。但是他們行蹤詭異,實在不符合一個軍人的身份。他們把製服上炮兵專有的十字大炮衣領徽章弄得歪七扭八,而且其中一個總是呆在船艙裏,哪怕用餐,也不出來。他們的貨物也很奇怪,分別放置在一個15英尺長的木箱和一個非常沉重的圓桶裏,這些東西看上去不像是炮兵所有。最後,他們還用鏈條把這些東西焊接在甲板上。
他最擔心的是美國軍隊登陸曰本以後麵臨曰本軍隊時可能會麵臨的危險和傷亡,但是,如果率先登陸的不是美國的軍隊,那麽事情就自然另當別論了。
“我們作為同盟國的一個重要成員,願意為此承擔自己的責任。”劉建業說道——
7月24日,杜魯門利用會議間歇的時候輕描淡寫地告訴了史達林關於原子彈的事情。杜魯門走到史達林翻譯身旁,漫不經心地說:“請你告訴最高統帥,我們已經研製出一種毀滅力量極不尋常的武器,我們打算用它來征服曰本人,我想戰爭很快就會結束。”史達林聽後,冷靜地回答說:“我希望美國能好好運用它來對付曰本。”
杜魯門在談話中非常謹慎,他刻意避免用“核”或“原子”這類詞語來描繪這種武器。事後,邱吉爾問杜魯門:“會談如何?”
“他沒有問任何問題。”杜魯門回答。
史達林當然沒理由感到吃驚,因為早在1943年,蘇俄的情報部門就已經獲知美國的“曼哈頓工程”,事實上,當杜魯門還在遮遮掩掩談論原子彈時,蘇俄已經在兩年前就開始研製自己的原子彈了。
7月24日,杜魯門授意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下達作戰命令。命令開頭如下:“第二十航空隊應於1945年8月3日後,在氣候許可目擊轟炸的條件下,立即在下列目標之一投擲特製炸彈:廣島、小倉、新瀉、長崎。”
7月25日,戰略空軍司令卡爾斯帕茨少將在華盛頓接到作戰命令後,他立即飛到關島,下令李梅將軍和第五○九混合大隊隊長保羅w.蒂貝茨上校準備投擲核彈。
作為對曰本的最後警告,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當天晚上9:20,盟軍向全世界廣播了波茨坦“宣言”。“宣言”表明如果曰本不接受無條件投降,那麽“盟軍將全麵攻占曰本本土”。“宣言”既沒有提到特殊武器,也沒有提及保留曰本天皇,“宣言”12章的最後一條表明:“一旦曰本建立起新政府,這個政府不但能夠滿足曰本人民自由表達意願的要求,而且熱愛和平、富有責任感,那麽駐日盟軍會盡快撤離曰本本土。”
7月27日早晨,東京的監聽員收聽了波茨坦“宣言”,隨後,他們趕往帝國圖書館,把匆忙抄錄的副本呈交給正在開會的政府內閣。鈴木首相和其他官員心情沉重地研讀了“宣言”,期間,外交部長東鄉仔細研讀“宣言”後發現,他們仍然有可能進行和平協商。但是,海軍參謀長豐田副武上將要求立即發表宣言:“曰本政府認為‘宣言’極不合理,對此不予考慮。”最後,政府內閣同意讓鈴木首相公開譴責波茨坦宣言,但不能立即拒絕接受宣言,同時準許報刊刊登宣言的刪節本,但不允許發表任何評論。
隨後,鈴木首相在對外發言時,犯了一個語義學上的錯誤,從而造成了日後人類歷史上的巨大災難。當天下午4點,鈴木告訴記者:“在我看來,波茨坦宣言不過是開羅宣言的翻版,所以曰本政府不會認可它的重要性。我們對此不做評論。”曰本當時“不做評論”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指“沉默”,另一層意思是“殺死”,因此,若嚴格地按字麵意思翻譯,意思是“用沉默殺死”——也可以理解為“不做評論”。
鈴木首相希望表達的意思是“不做評論”——這樣曰本政府才有時間繼續研究宣言,然後再做出決定。然而,大多數曰本記者都是按字麵意思解讀首相的講話,即:用沉默殺死或不加理會。他們認為政府已經拒絕了波茨坦宣言。同時,好幾家報紙公然無視政府嚴禁對此做出任何評論的命令,都刊發了自己的意見。《每日新聞》頭條報導“一件可笑的事情”;《朝日新聞》評論道:“美國、英國和重慶的聯合聲明並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宣言僅僅是更加強了這些國家的合作關係,使他們能更快取得戰爭的勝利。
7月30日,《紐約時代》判斷鈴木的評論實際上意味著曰本人拒絕了波茨坦宣言,於是當天的報紙頭條標題為“曰本正式拒絕盟軍促其投降的最後通牒”。美國政府也同樣認為鈴木的講話表明拒絕接受宣言。杜魯門在聽到鈴木的講話後隻說了一句話:“現在沒有選擇餘地了。”
此時此刻,曰本政府仍指望有蘇俄出麵,作出某種有利於曰本的和平創議。東鄉外相電令曰本駐莫斯科的佐藤大使:“請再作努力,務使蘇俄對派特使去一事產生熱情。……關於此事,一日之差可能鑄成千年悔恨。”但是,蘇俄此時已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即將發動對日作戰,因此對曰本的呼籲繼續裝聾作啞。
美國此時則已不耐其煩,急於趕在蘇俄參戰之前結束這場戰爭。
這一天,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在華盛頓致電總統,請求下令投擲原子彈。隨即,杜魯門快速簽署了答覆命令:“批準提議。一切準備就緒,即可投擲。”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在太平洋上高速航行九天後,在船長查爾斯麥克維伊上校的指揮下,於1945年7月26日安全抵達馬裏亞納群島的提尼安島。當時波茨坦會議正達成協議,要堅決打敗法西斯主義國家。船長正在組織大家卸載貨物時,有兩個人引起了他的注意。這兩個人從加利福尼亞的馬雷島上船,他們都穿著美軍製服,自稱是炮兵軍官。但是他們行蹤詭異,實在不符合一個軍人的身份。他們把製服上炮兵專有的十字大炮衣領徽章弄得歪七扭八,而且其中一個總是呆在船艙裏,哪怕用餐,也不出來。他們的貨物也很奇怪,分別放置在一個15英尺長的木箱和一個非常沉重的圓桶裏,這些東西看上去不像是炮兵所有。最後,他們還用鏈條把這些東西焊接在甲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