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第41團陣地並不是日軍的主攻方向。第40團這時遭到日軍第37師團第225聯隊猛攻,突入多處,張金鹿團長親自率部猛烈逆襲,反覆衝殺。第40團2營長張挺林率部在陣地中奮勇衝擊,負傷達七次之多,壯烈殉國。第3營彭幼威營長見戰局險惡,振臂大呼殺敵,與突入城內的日軍白刃近戰,逐退來敵。
第37師團步兵第226聯隊則猛攻第42團陣地。柴崇文團長奮勇迎戰,奮力將日軍驅退。日軍為求速進,除集中炮火轟擊外,並大量施放催淚瓦斯,而後,第226聯隊整齊列隊衝鋒,柴團長冷靜指揮所部憑險據守,以準確密集火力殺傷日軍,第226聯隊在第42團精準的火網下損失慘重,第226聯隊聯隊長岡村文人大佐在率隊進攻中被流彈擊中當場斃命,第3大隊大隊長馬場少佐也被亂槍打死。該聯隊在衝鋒中損失逾半,連城垣都沒摸到,反而連續損失兩名主要軍官,陣腳大亂,狼狽撤回。
12月13日,日軍繼續向桂林城防陣地發動連續進攻。此時,對守軍來說一件很要命的事情發生了。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補充的守軍炮彈及迫擊炮彈已消耗始盡,除留少數火炮及最後決死之幾發炮彈外,其餘火炮悉數埋入地下。守城各部官兵完全無視戰鬥的殘酷與死亡之恐怖,發揮同仇敵愾與團結精神到最大限度。因無醫藥治療,輕傷官兵均自動重返第一線,甚至傷雖不輕尚能勉強行動者,均自願留在陣地中,反正隻有以激烈戰鬥來麻木自己。真正的重傷者,必缺胳博或斷腿。尚能呻吟,而創口或五官未生疽者,比比皆是。
沒有了火炮的支援,守軍隻能以手中的輕兵器應戰。日軍仍以大隊級步炮混成兵力編成攻城敢死隊,猛烈衝鋒,四麵鑽隙,意圖以絕對優勢兵力突破各師防線。兩側陣地守軍全力抗爭,無奈火力不足,無法對日軍構成有效的火力攔阻。經過激戰,日寇終於突破守軍陣地,侵入市區。守軍與突入城內的日軍與在皇城、東環路展開逐屋爭奪戰,同時,日軍後續部隊亦源源渡江增援;城北日軍亦利用戰車,在炮、空火力支援下,猛攻清潭山、龍山、虞山、呂祖山等據點。
桂林城破之後,各師官兵讓日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每前進一步都非常不易,他們利用各種掩體向敵人進攻。
守軍處境已非常艱難。被日軍包圍了四十多天,彈藥早已靠美軍飛機空投接濟。由於日軍掌握了製空權,空投亦很困難。現在兩軍又攪在一起,空投隻好停止,一些部隊彈藥用盡,隻能與敵拚刺刀。有時候槍枝被打壞了,官兵們就削尖竹竿當武器,有的戰士被敵人圍住後,就拉響了手榴彈。與彈藥一樣,守軍糧食亦靠飛機空運,空投無法進行,糧食亦告斷絕。
在此困境下,城中守軍個團各營各排即使相互之間被沖斷聯繫,仍在街巷中自發組織起來迎戰逆襲,與日軍反覆拉鋸相持,堅守不退,並將侵入北門的步兵第52旅團逐出。
赤鹿理中將見部隊攻勢遲滯,心急如焚,不顧可能造成攻城部隊困難,召集第3航空師團主力空援,在桂林城中四處濫投燃燒彈,桂林城中處處大火,大半房舍均在烈焰之中,慘不忍睹。
在大舉空襲之後,第40師團認為城中守軍即使陣地仍在,也必然被這種規模的濫炸嚇掉守城意誌,於是乘機全力突進,卻再次遭到第198師重創,守城部隊以機槍擊落日機一架,當頭的步兵第236聯隊第1大隊大隊長也被擊斃。一部份日軍並突入城垣,營長甘若丹見防線被突破,立即果敢率部向城垣衝鋒,用剌刀將日軍逐出城垣,恢復陣地。甘營長則在白刃戰中壯烈殉職。
第198師穩住腳步後,繼續拒險痛擊來敵。敵再調步兵第234聯隊進攻第198師,第234聯隊立下貫澈”武士道”的堅決誓言後,全聯隊向第198師瘋狂猛撲,一路怪喊亂叫。守軍前線指揮官不慌不忙,待日軍逼近時突然發揚火力,攻城的日軍立刻在機槍與迫擊炮的打擊中大片倒下,帶頭的第3大隊大隊長葛野立也被打死,敢死隊死傷枕藉,再度倉惶潰退,連對著天照大神立下的武士道的莊嚴誓詞也全然不顧。
桂林城破之後,劉建業一直率領守軍官兵在城內苦苦支撐,目的就是要堅持到援軍的到來。可是,一封封求援的電報發出去,每次收到的電報都是讓他再堅持死守。
因為受到守軍堅決抵抗而遲遲不能攻占桂林的赤鹿理中將惱羞成怒,為了生存而反呈困獸猶鬥之勢。赤鹿理中將展開全部力量近4個師團攻城,連原先一直掌握在手裏的預備隊也全部投入戰場。守軍部隊逐屋逐巷,艱苦抵抗。赤鹿理大怒,下令集結各式輕重火炮逐區分段將桂林城完全轟毀。赤鹿理中將嫌火炮效率太慢,竟然親自至火線觀察,下令炮兵冒險推進至第一線,隱藏於破損的民房中,實行零距離射擊,並召集空中支援大肆狂炸,桂林又一次被日機炸成一片火海。
城西方向上日軍在空襲後集結一個大隊衝鋒,在十餘輛戰車支援下猛攻兩路口陣地。守軍一個排堅持不退半步。於是,日軍又集中炮火先將兩路口所有民房轟為灰燼,又將守軍的後路徹底破壞,但這個排還是巍然不動。
日軍於是又想出另外的“高招”,仿效我國春秋戰國時代齊國大將田單用火牛陣破燕兵的辦法,白天將桂林城附近農民的耕牛搶來,晚上用軍氈將耕牛的眼睛蒙上,幾十頭牛一字排開,點燃牛尾巴上的引火物,耕牛被火燒痛,不顧一切的往前沖,日軍便跟在牛後麵一擁而上。但由於耕牛體積大,很快便被守軍擊斃,日軍的攻擊隻好再次流產。但這個排前後都沒有了隱蔽物和依託點,最後戰死到僅剩8人,排長殷惠仁在日軍迫近時引爆最後一枚手榴彈,與敵寇同歸於盡。
第37師團步兵第226聯隊則猛攻第42團陣地。柴崇文團長奮勇迎戰,奮力將日軍驅退。日軍為求速進,除集中炮火轟擊外,並大量施放催淚瓦斯,而後,第226聯隊整齊列隊衝鋒,柴團長冷靜指揮所部憑險據守,以準確密集火力殺傷日軍,第226聯隊在第42團精準的火網下損失慘重,第226聯隊聯隊長岡村文人大佐在率隊進攻中被流彈擊中當場斃命,第3大隊大隊長馬場少佐也被亂槍打死。該聯隊在衝鋒中損失逾半,連城垣都沒摸到,反而連續損失兩名主要軍官,陣腳大亂,狼狽撤回。
12月13日,日軍繼續向桂林城防陣地發動連續進攻。此時,對守軍來說一件很要命的事情發生了。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補充的守軍炮彈及迫擊炮彈已消耗始盡,除留少數火炮及最後決死之幾發炮彈外,其餘火炮悉數埋入地下。守城各部官兵完全無視戰鬥的殘酷與死亡之恐怖,發揮同仇敵愾與團結精神到最大限度。因無醫藥治療,輕傷官兵均自動重返第一線,甚至傷雖不輕尚能勉強行動者,均自願留在陣地中,反正隻有以激烈戰鬥來麻木自己。真正的重傷者,必缺胳博或斷腿。尚能呻吟,而創口或五官未生疽者,比比皆是。
沒有了火炮的支援,守軍隻能以手中的輕兵器應戰。日軍仍以大隊級步炮混成兵力編成攻城敢死隊,猛烈衝鋒,四麵鑽隙,意圖以絕對優勢兵力突破各師防線。兩側陣地守軍全力抗爭,無奈火力不足,無法對日軍構成有效的火力攔阻。經過激戰,日寇終於突破守軍陣地,侵入市區。守軍與突入城內的日軍與在皇城、東環路展開逐屋爭奪戰,同時,日軍後續部隊亦源源渡江增援;城北日軍亦利用戰車,在炮、空火力支援下,猛攻清潭山、龍山、虞山、呂祖山等據點。
桂林城破之後,各師官兵讓日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每前進一步都非常不易,他們利用各種掩體向敵人進攻。
守軍處境已非常艱難。被日軍包圍了四十多天,彈藥早已靠美軍飛機空投接濟。由於日軍掌握了製空權,空投亦很困難。現在兩軍又攪在一起,空投隻好停止,一些部隊彈藥用盡,隻能與敵拚刺刀。有時候槍枝被打壞了,官兵們就削尖竹竿當武器,有的戰士被敵人圍住後,就拉響了手榴彈。與彈藥一樣,守軍糧食亦靠飛機空運,空投無法進行,糧食亦告斷絕。
在此困境下,城中守軍個團各營各排即使相互之間被沖斷聯繫,仍在街巷中自發組織起來迎戰逆襲,與日軍反覆拉鋸相持,堅守不退,並將侵入北門的步兵第52旅團逐出。
赤鹿理中將見部隊攻勢遲滯,心急如焚,不顧可能造成攻城部隊困難,召集第3航空師團主力空援,在桂林城中四處濫投燃燒彈,桂林城中處處大火,大半房舍均在烈焰之中,慘不忍睹。
在大舉空襲之後,第40師團認為城中守軍即使陣地仍在,也必然被這種規模的濫炸嚇掉守城意誌,於是乘機全力突進,卻再次遭到第198師重創,守城部隊以機槍擊落日機一架,當頭的步兵第236聯隊第1大隊大隊長也被擊斃。一部份日軍並突入城垣,營長甘若丹見防線被突破,立即果敢率部向城垣衝鋒,用剌刀將日軍逐出城垣,恢復陣地。甘營長則在白刃戰中壯烈殉職。
第198師穩住腳步後,繼續拒險痛擊來敵。敵再調步兵第234聯隊進攻第198師,第234聯隊立下貫澈”武士道”的堅決誓言後,全聯隊向第198師瘋狂猛撲,一路怪喊亂叫。守軍前線指揮官不慌不忙,待日軍逼近時突然發揚火力,攻城的日軍立刻在機槍與迫擊炮的打擊中大片倒下,帶頭的第3大隊大隊長葛野立也被打死,敢死隊死傷枕藉,再度倉惶潰退,連對著天照大神立下的武士道的莊嚴誓詞也全然不顧。
桂林城破之後,劉建業一直率領守軍官兵在城內苦苦支撐,目的就是要堅持到援軍的到來。可是,一封封求援的電報發出去,每次收到的電報都是讓他再堅持死守。
因為受到守軍堅決抵抗而遲遲不能攻占桂林的赤鹿理中將惱羞成怒,為了生存而反呈困獸猶鬥之勢。赤鹿理中將展開全部力量近4個師團攻城,連原先一直掌握在手裏的預備隊也全部投入戰場。守軍部隊逐屋逐巷,艱苦抵抗。赤鹿理大怒,下令集結各式輕重火炮逐區分段將桂林城完全轟毀。赤鹿理中將嫌火炮效率太慢,竟然親自至火線觀察,下令炮兵冒險推進至第一線,隱藏於破損的民房中,實行零距離射擊,並召集空中支援大肆狂炸,桂林又一次被日機炸成一片火海。
城西方向上日軍在空襲後集結一個大隊衝鋒,在十餘輛戰車支援下猛攻兩路口陣地。守軍一個排堅持不退半步。於是,日軍又集中炮火先將兩路口所有民房轟為灰燼,又將守軍的後路徹底破壞,但這個排還是巍然不動。
日軍於是又想出另外的“高招”,仿效我國春秋戰國時代齊國大將田單用火牛陣破燕兵的辦法,白天將桂林城附近農民的耕牛搶來,晚上用軍氈將耕牛的眼睛蒙上,幾十頭牛一字排開,點燃牛尾巴上的引火物,耕牛被火燒痛,不顧一切的往前沖,日軍便跟在牛後麵一擁而上。但由於耕牛體積大,很快便被守軍擊斃,日軍的攻擊隻好再次流產。但這個排前後都沒有了隱蔽物和依託點,最後戰死到僅剩8人,排長殷惠仁在日軍迫近時引爆最後一枚手榴彈,與敵寇同歸於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