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是當然的。如果我們能夠集中空中力量轟炸他們的戰略工廠和兵工廠,至少能破壞他們的兵工生產。”史迪威說道。
“而且,大規模的長期轟炸倭國本土,也可以有效的削弱倭國人的戰爭意誌,讓他們明白他們發動侵略戰爭的後果會是什麽。”劉建業說道。
“你說得並沒有錯,但是這和我們反攻緬甸有什麽直接的聯繫嗎?”
“從表麵上來看,似乎是沒有什麽直接的聯繫。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呢?眼前的狀態下,飛機從哪裏起飛才能飛到倭國的本土實行轟炸呢?是從太平洋上的那些島嶼上嗎?據我所知,現在美國海軍還隻是在俾斯麥群島那裏和倭國人逐島爭奪呢。從俾斯麥群島到倭國的本土,估計以現有的飛機即使攜帶副油箱,恐怕也隻能是進行一次單程飛行罷了。”劉建業說道。
“確實如此,從那裏到倭國本土的距離很遠,現有的各種轟炸機的作戰半徑都不夠。不過,似乎你對此有解決的辦法?”史迪威看著帶著神秘微笑的劉建業說道。
“對,我是有解決的辦法。那就是不從太平洋島嶼上起飛,而是從中國本土起飛。據我所知,貴國航空兵現在裝備有一種由波音公司設計生產的四引擎重型螺旋槳轟炸機,b-29超級堡壘轟炸機。這種飛機的如果能夠從中國內地的機場起飛,以它的航程,可以實現對倭國本土的轟炸。”劉建業開始一點點亮出他的底牌。
波音的b-29超級空中堡壘是整個二戰中最傑出的重型轟炸機,創下了多個轟炸機之最:載彈量9噸、航程6,000公裏,能在萬米高空巡航,最大飛行速度600公裏/小時。b-29的研製是對當時航空科技的重大挑戰,它是首架全部依靠遙控自衛武器並應用中央火控係統和全增壓乘員艙的生產型轟炸機。b-29在二戰中是專門用於對付倭國的武器,很好地完成了美國陸軍航空軍“讓戰火在敵國的領土上燃燒”的戰略轟炸意圖,摧毀了倭國的戰爭基礎,加速了太平洋戰爭的結束。也許今天人們提起b-29,就會想起在廣島和長崎上空爆炸的兩枚原子彈。由於b-29的作戰飛行高度通常接近萬米,外界氣溫為零下50度,再加上全增壓乘員艙設計,無法使用人操炮塔,所以採用了遙控炮塔係統。原型機機身上一共安裝了5個炮塔,機身背部前後各一個,腹部前後各一個,最後一個是尾炮塔,每個炮塔裝備12.7毫米機槍兩挺,尾炮塔再增加一門20毫米炮。機組編製一般為12名,包括正副駕駛、領航員、投彈手、機械師、無線電報員、雷達操作員和五個炮手。投彈手與投彈瞄準具和射擊瞄準具一起被安置在機鼻最前方,正副駕駛並排坐投彈手後麵,周圍有防彈鋼板和防彈玻璃的保護;機械師、無線電報員和領航員緊挨著駕駛艙後。後段的增壓艙是四個炮手和雷達操作員的位置,都有裝甲隔板保護;尾炮手坐在尾部單獨的增壓艙中,隻有在非增壓飛行時才能進出尾部小艙。
每個炮手位置上都安裝了反射式瞄準具,其中左右邊炮手的瞄準具就安裝在氣泡觀察窗內側,中炮手的瞄準具通過轉換安裝在頂部觀察窗下方,炮手需要坐上轉椅來操縱。每個瞄準具都與中央火控係統相連,瞄準具的底座可以水平旋轉,目鏡可以作俯仰旋轉,所有的姿態改變都轉換成電信號,控製炮塔指向目標。使用時,炮手握住瞄準具兩邊的棘輪,使目鏡對準目標,這時他會看在目鏡中看到由一圈亮點組成的準星,這個準星是瞄準具內部白熾燈光源通過透鏡反射形成的。通過旋轉右側棘輪,準星可以放大縮小,炮手調好準星大小,正好套住目標後就按下射擊按鈕,炮塔開始射擊。瞄準具上有個設定敵機翼展的裝置,炮手根據手冊或目視估計敵機翼展並設定後,再通過調節準星光圈的大小,中央火控係統可以自動計算距離,並根據目標的速度、距離、夾角和自機的速度進行射擊補償。
機身背部前炮塔通常由投彈手操縱,後炮塔中炮手操縱,腹部前後炮塔由兩側炮手操縱。但這不是一成不變的,除了尾炮手外,所有炮手都可以同時操縱兩個炮塔指向一個目標。由於中炮手的位置較高,通過頂部氣泡觀察窗觀察,對作戰勢態有很好的全局視野,理所當然地成了級別最高的炮手——中央火控炮手。他可以通過主火控麵板來分配炮塔,例如在需要時可以將四個機身炮塔都分配到一側,集中火力打擊敵人。
b-29超級空中堡壘無論是巡航高度,航程還有載彈量,都完全符合對倭國展開戰略轟炸的要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b-29的自衛火力非常強大,比起倭國航空兵的主力戰鬥機零式,一式“隼”等的火力都要強大,如果能夠形成歐洲戰場上對德戰略轟炸那種的大機群編隊轟炸,就完全可以無視那些火力微弱,裝甲孱弱,高空性能尤其糟糕的倭國防空戰鬥機,肆意對倭國本土進行轟炸了。而當時,b-29是直到1942年6月才開始出現在美國航空兵的作戰序列裏的,當時也根本沒有出現在除美國本土以外的地方。
“你的這個想法並不新鮮,而且從實際運作的方麵來看,有許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史迪威顯得有一些失望的說道。
實際上劉建業所提出的這個設想早就已經有人提出了。而且,這個計劃正是史迪威將軍的對頭陳納德提出的,也正是這個計劃一直受到了強力主張反攻緬甸的史迪威的反對。同時這個設想涉及到巨大棘手的補給問題,也因此受到了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的反對。
“而且,大規模的長期轟炸倭國本土,也可以有效的削弱倭國人的戰爭意誌,讓他們明白他們發動侵略戰爭的後果會是什麽。”劉建業說道。
“你說得並沒有錯,但是這和我們反攻緬甸有什麽直接的聯繫嗎?”
“從表麵上來看,似乎是沒有什麽直接的聯繫。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呢?眼前的狀態下,飛機從哪裏起飛才能飛到倭國的本土實行轟炸呢?是從太平洋上的那些島嶼上嗎?據我所知,現在美國海軍還隻是在俾斯麥群島那裏和倭國人逐島爭奪呢。從俾斯麥群島到倭國的本土,估計以現有的飛機即使攜帶副油箱,恐怕也隻能是進行一次單程飛行罷了。”劉建業說道。
“確實如此,從那裏到倭國本土的距離很遠,現有的各種轟炸機的作戰半徑都不夠。不過,似乎你對此有解決的辦法?”史迪威看著帶著神秘微笑的劉建業說道。
“對,我是有解決的辦法。那就是不從太平洋島嶼上起飛,而是從中國本土起飛。據我所知,貴國航空兵現在裝備有一種由波音公司設計生產的四引擎重型螺旋槳轟炸機,b-29超級堡壘轟炸機。這種飛機的如果能夠從中國內地的機場起飛,以它的航程,可以實現對倭國本土的轟炸。”劉建業開始一點點亮出他的底牌。
波音的b-29超級空中堡壘是整個二戰中最傑出的重型轟炸機,創下了多個轟炸機之最:載彈量9噸、航程6,000公裏,能在萬米高空巡航,最大飛行速度600公裏/小時。b-29的研製是對當時航空科技的重大挑戰,它是首架全部依靠遙控自衛武器並應用中央火控係統和全增壓乘員艙的生產型轟炸機。b-29在二戰中是專門用於對付倭國的武器,很好地完成了美國陸軍航空軍“讓戰火在敵國的領土上燃燒”的戰略轟炸意圖,摧毀了倭國的戰爭基礎,加速了太平洋戰爭的結束。也許今天人們提起b-29,就會想起在廣島和長崎上空爆炸的兩枚原子彈。由於b-29的作戰飛行高度通常接近萬米,外界氣溫為零下50度,再加上全增壓乘員艙設計,無法使用人操炮塔,所以採用了遙控炮塔係統。原型機機身上一共安裝了5個炮塔,機身背部前後各一個,腹部前後各一個,最後一個是尾炮塔,每個炮塔裝備12.7毫米機槍兩挺,尾炮塔再增加一門20毫米炮。機組編製一般為12名,包括正副駕駛、領航員、投彈手、機械師、無線電報員、雷達操作員和五個炮手。投彈手與投彈瞄準具和射擊瞄準具一起被安置在機鼻最前方,正副駕駛並排坐投彈手後麵,周圍有防彈鋼板和防彈玻璃的保護;機械師、無線電報員和領航員緊挨著駕駛艙後。後段的增壓艙是四個炮手和雷達操作員的位置,都有裝甲隔板保護;尾炮手坐在尾部單獨的增壓艙中,隻有在非增壓飛行時才能進出尾部小艙。
每個炮手位置上都安裝了反射式瞄準具,其中左右邊炮手的瞄準具就安裝在氣泡觀察窗內側,中炮手的瞄準具通過轉換安裝在頂部觀察窗下方,炮手需要坐上轉椅來操縱。每個瞄準具都與中央火控係統相連,瞄準具的底座可以水平旋轉,目鏡可以作俯仰旋轉,所有的姿態改變都轉換成電信號,控製炮塔指向目標。使用時,炮手握住瞄準具兩邊的棘輪,使目鏡對準目標,這時他會看在目鏡中看到由一圈亮點組成的準星,這個準星是瞄準具內部白熾燈光源通過透鏡反射形成的。通過旋轉右側棘輪,準星可以放大縮小,炮手調好準星大小,正好套住目標後就按下射擊按鈕,炮塔開始射擊。瞄準具上有個設定敵機翼展的裝置,炮手根據手冊或目視估計敵機翼展並設定後,再通過調節準星光圈的大小,中央火控係統可以自動計算距離,並根據目標的速度、距離、夾角和自機的速度進行射擊補償。
機身背部前炮塔通常由投彈手操縱,後炮塔中炮手操縱,腹部前後炮塔由兩側炮手操縱。但這不是一成不變的,除了尾炮手外,所有炮手都可以同時操縱兩個炮塔指向一個目標。由於中炮手的位置較高,通過頂部氣泡觀察窗觀察,對作戰勢態有很好的全局視野,理所當然地成了級別最高的炮手——中央火控炮手。他可以通過主火控麵板來分配炮塔,例如在需要時可以將四個機身炮塔都分配到一側,集中火力打擊敵人。
b-29超級空中堡壘無論是巡航高度,航程還有載彈量,都完全符合對倭國展開戰略轟炸的要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b-29的自衛火力非常強大,比起倭國航空兵的主力戰鬥機零式,一式“隼”等的火力都要強大,如果能夠形成歐洲戰場上對德戰略轟炸那種的大機群編隊轟炸,就完全可以無視那些火力微弱,裝甲孱弱,高空性能尤其糟糕的倭國防空戰鬥機,肆意對倭國本土進行轟炸了。而當時,b-29是直到1942年6月才開始出現在美國航空兵的作戰序列裏的,當時也根本沒有出現在除美國本土以外的地方。
“你的這個想法並不新鮮,而且從實際運作的方麵來看,有許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史迪威顯得有一些失望的說道。
實際上劉建業所提出的這個設想早就已經有人提出了。而且,這個計劃正是史迪威將軍的對頭陳納德提出的,也正是這個計劃一直受到了強力主張反攻緬甸的史迪威的反對。同時這個設想涉及到巨大棘手的補給問題,也因此受到了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