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我能幫什麽忙嗎?”四目相對,這回亞歷山大沒有擺架子,誠心誠意地問史迪威。
史迪威朝他探探身子,嘟噥了一句《聖經》上的話:“洪水到來的時候,先知說:”有罪的人們,從頭開始吧‘“
“不錯,讓我們從頭開始吧。”亞歷山大擠擠眼說。
他們笑起來,碰了碰咖啡杯,彼此感到接近了許多。後來亞歷山大沒有食言,他果然在印度給史迪威提供了許多方便。
意外的情況突然發生了:一顆炸彈落在了會議室門外的花台上,猛烈的氣浪掀掉了門窗和半個屋頂,掀翻了會議室裏所有的桌椅和陳設,濃烈的硝煙和灰塵弄得屋子裏什麽也看不見。當人們衝進屋子裏搶救兩位總司令時,才發現兩位紳士都被壓在桌子下麵,弄得一頭一臉都是灰土。幸好日本炸彈威力尚不算強大,否則盟國政府當天就向全世界發布一則令人悲痛的訃告。
當天,在向後方撤退途中的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部隊遭到日軍追擊部隊的和空中飛機的襲擊,部隊陷入混亂狀態。第六軍甘軍長和第六十六軍張軍長慌亂之中,放棄了已經一片混亂的部隊,乘坐同一輛裝甲車,一口氣跑回了中國國境之內的保山縣城。
二十九日,羅斯福總統從大洋彼岸打電報給最高統帥,保證美國一定要“打破日本的封鎖,重新找到一條把飛機和軍火送到中國的有效途徑。”
三十日,鑑於日軍兩翼繼續推進,盟軍加快撤退步伐。史迪威兩次電告杜光亭向印度境內轉移,均被置之不理。
三十日下午,遠征軍總司令羅上將悄悄離開指揮部不辭而別。他帶了一排衛兵強行徵用一列火車,押著司機開往密支那,準備從那裏登機飛回重慶。不料這列不按計劃運行的火車隻開出二十五英裏就與另外一列貨車迎麵相撞,致使本來就極度擁擠的鐵路因此中斷兩天。羅長官的逃跑行為無疑給中國軍隊的失敗雪上加霜,再塗上了一層怯懦和可恥的色彩。
“我的天!這頭髒豬怎麽沒有撞死?!”史迪威在當天的日記中憤怒地寫道:“難道最高統帥竟相信這樣的人能夠打勝仗?!”
同樣這個時候,史迪威以遠征軍最高指揮部名義向還在臘戌方向艱苦死守的守軍部隊下達了撤退命令,命令放棄已經變得沒有意義的臘戌,向遠征軍指揮部方向靠攏,然後隨同指揮部一起向印度方向撤退。
第二天,亞歷山大也把他的司令部撤過瓦城大鐵橋,開始向印度轉移。橋對岸,史迪威和他的助手還在試圖說服那些後到的中國軍隊撤到印度去。他告訴中國人,他一定要從印度發動反攻,重新奪回緬甸。他需要中國軍隊保存實力。
但是他的努力收效甚微。
在這場災難性的國際大撤退中,每個中國將軍都對前途喪失信心。失敗已使他們人心惶惶,反攻緬甸更不是他們的責任,因此他們隻想快快回國,逃出這場可怕的災難。
在去向問題上,曼德勒方向的絕大多數中國軍官都自覺站在杜光亭一邊,齊心協力帶領隊伍往北趕。
隻有一名中國師長例外。新編三十八師少將師長孫立人接受了史迪威的忠告,他在經過再三觀望權衡和猶豫之後,終於放棄了拚死回國的念頭,在最後時刻採取了把隊伍拉往印度以保存實力的明智之舉。
五月一日,史迪威隨同最後一批後衛部隊撤過瓦城大橋,橋上已空無一人。一隊英國工兵正在執行亞歷山大地炸橋命令。美國將軍神情黯然地佇立在西岸的山坡上,久久不動,一任江風拂亂他花白的短髮。
第二天淩晨,一聲巨大的轟響伴隨耀眼的火光沖天而起,瓦城大鐵橋被攔腰炸成數段,跌入滾滾江水中。鐵橋的命運象徵著大英帝國在緬甸的徹夜失敗,同時也標誌著中國遠征軍踏上了退出緬甸的苦難歷程。
四月三十日晚上,守軍部隊並沒有因為街道撤退命令而立即放棄抵抗,依然在和日軍進攻部隊苦戰。臘戌城外的守軍指揮部裏也正在召開一個氣氛沉悶的會議。
“指揮部發來了總撤退的命令,我們到底是應該選擇跟隨指揮部撤往印度,還是選擇像杜光亭一樣,撤退回國。我想大家應該發表一下意見了。”作為臘戌方向的最高指揮官,黃軍長語聲低啞地說道。
“英國人實在是欺人太甚,我們是他們的盟軍,是為了幫助他們保衛緬甸,盡到我們的盟友義務才出國作戰的。可是現在倒好,他們到打算把我們當作難民收容起來。這簡直就是豈有此理。”第五十四軍第三十六師李師長憤憤不平的說道。
“其實,從指揮部的角度考慮,撤往印度相對容易一些,還可以便於得到外援,進行整補,保存實力。”有“侄帥”之稱的第一零三師何師長說道。
“我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軍人,寧死也不繳槍,絕對不能當什麽難民。我寧可戰死也絕對不會吃英國人的嗟來之食。”第十四師闕師長大聲地喊道。
“就是這樣,我寧可死在回國的路上,也決不能在他們英國人麵前繳槍。那怕死了,也要有一個軍人的樣子。”第一九七師鄭師長也站起來表示堅決回國的態度。
在會場裏,堅決要回國的和願意服從命令跟隨遠征軍指揮部撤往印度的意見都相繼提了出來。以何師長為首的主張要撤往印度,他得到了第八十二師吳師長的支持;以闕師長為首的主張要回國,他得到了鄭師長的支持;而另外的兩個師長則是沉默不語,不置可否。誰也無法說服誰,兩種意見相持不下。
史迪威朝他探探身子,嘟噥了一句《聖經》上的話:“洪水到來的時候,先知說:”有罪的人們,從頭開始吧‘“
“不錯,讓我們從頭開始吧。”亞歷山大擠擠眼說。
他們笑起來,碰了碰咖啡杯,彼此感到接近了許多。後來亞歷山大沒有食言,他果然在印度給史迪威提供了許多方便。
意外的情況突然發生了:一顆炸彈落在了會議室門外的花台上,猛烈的氣浪掀掉了門窗和半個屋頂,掀翻了會議室裏所有的桌椅和陳設,濃烈的硝煙和灰塵弄得屋子裏什麽也看不見。當人們衝進屋子裏搶救兩位總司令時,才發現兩位紳士都被壓在桌子下麵,弄得一頭一臉都是灰土。幸好日本炸彈威力尚不算強大,否則盟國政府當天就向全世界發布一則令人悲痛的訃告。
當天,在向後方撤退途中的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部隊遭到日軍追擊部隊的和空中飛機的襲擊,部隊陷入混亂狀態。第六軍甘軍長和第六十六軍張軍長慌亂之中,放棄了已經一片混亂的部隊,乘坐同一輛裝甲車,一口氣跑回了中國國境之內的保山縣城。
二十九日,羅斯福總統從大洋彼岸打電報給最高統帥,保證美國一定要“打破日本的封鎖,重新找到一條把飛機和軍火送到中國的有效途徑。”
三十日,鑑於日軍兩翼繼續推進,盟軍加快撤退步伐。史迪威兩次電告杜光亭向印度境內轉移,均被置之不理。
三十日下午,遠征軍總司令羅上將悄悄離開指揮部不辭而別。他帶了一排衛兵強行徵用一列火車,押著司機開往密支那,準備從那裏登機飛回重慶。不料這列不按計劃運行的火車隻開出二十五英裏就與另外一列貨車迎麵相撞,致使本來就極度擁擠的鐵路因此中斷兩天。羅長官的逃跑行為無疑給中國軍隊的失敗雪上加霜,再塗上了一層怯懦和可恥的色彩。
“我的天!這頭髒豬怎麽沒有撞死?!”史迪威在當天的日記中憤怒地寫道:“難道最高統帥竟相信這樣的人能夠打勝仗?!”
同樣這個時候,史迪威以遠征軍最高指揮部名義向還在臘戌方向艱苦死守的守軍部隊下達了撤退命令,命令放棄已經變得沒有意義的臘戌,向遠征軍指揮部方向靠攏,然後隨同指揮部一起向印度方向撤退。
第二天,亞歷山大也把他的司令部撤過瓦城大鐵橋,開始向印度轉移。橋對岸,史迪威和他的助手還在試圖說服那些後到的中國軍隊撤到印度去。他告訴中國人,他一定要從印度發動反攻,重新奪回緬甸。他需要中國軍隊保存實力。
但是他的努力收效甚微。
在這場災難性的國際大撤退中,每個中國將軍都對前途喪失信心。失敗已使他們人心惶惶,反攻緬甸更不是他們的責任,因此他們隻想快快回國,逃出這場可怕的災難。
在去向問題上,曼德勒方向的絕大多數中國軍官都自覺站在杜光亭一邊,齊心協力帶領隊伍往北趕。
隻有一名中國師長例外。新編三十八師少將師長孫立人接受了史迪威的忠告,他在經過再三觀望權衡和猶豫之後,終於放棄了拚死回國的念頭,在最後時刻採取了把隊伍拉往印度以保存實力的明智之舉。
五月一日,史迪威隨同最後一批後衛部隊撤過瓦城大橋,橋上已空無一人。一隊英國工兵正在執行亞歷山大地炸橋命令。美國將軍神情黯然地佇立在西岸的山坡上,久久不動,一任江風拂亂他花白的短髮。
第二天淩晨,一聲巨大的轟響伴隨耀眼的火光沖天而起,瓦城大鐵橋被攔腰炸成數段,跌入滾滾江水中。鐵橋的命運象徵著大英帝國在緬甸的徹夜失敗,同時也標誌著中國遠征軍踏上了退出緬甸的苦難歷程。
四月三十日晚上,守軍部隊並沒有因為街道撤退命令而立即放棄抵抗,依然在和日軍進攻部隊苦戰。臘戌城外的守軍指揮部裏也正在召開一個氣氛沉悶的會議。
“指揮部發來了總撤退的命令,我們到底是應該選擇跟隨指揮部撤往印度,還是選擇像杜光亭一樣,撤退回國。我想大家應該發表一下意見了。”作為臘戌方向的最高指揮官,黃軍長語聲低啞地說道。
“英國人實在是欺人太甚,我們是他們的盟軍,是為了幫助他們保衛緬甸,盡到我們的盟友義務才出國作戰的。可是現在倒好,他們到打算把我們當作難民收容起來。這簡直就是豈有此理。”第五十四軍第三十六師李師長憤憤不平的說道。
“其實,從指揮部的角度考慮,撤往印度相對容易一些,還可以便於得到外援,進行整補,保存實力。”有“侄帥”之稱的第一零三師何師長說道。
“我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軍人,寧死也不繳槍,絕對不能當什麽難民。我寧可戰死也絕對不會吃英國人的嗟來之食。”第十四師闕師長大聲地喊道。
“就是這樣,我寧可死在回國的路上,也決不能在他們英國人麵前繳槍。那怕死了,也要有一個軍人的樣子。”第一九七師鄭師長也站起來表示堅決回國的態度。
在會場裏,堅決要回國的和願意服從命令跟隨遠征軍指揮部撤往印度的意見都相繼提了出來。以何師長為首的主張要撤往印度,他得到了第八十二師吳師長的支持;以闕師長為首的主張要回國,他得到了鄭師長的支持;而另外的兩個師長則是沉默不語,不置可否。誰也無法說服誰,兩種意見相持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