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緬甸的依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曼德勒在文化和地理上將緬甸分成兩部分:曼德勒以北為上緬甸、以南為下緬甸。但緬甸族(緬人)是不是緬甸的土著居民。緬甸最初的土著是印度尼西亞的尼格黎多人(矮黑人)。公元前4世紀,楚國人莊蹻入滇,擴地數千裏,溝通了中緬之間的交往,舉世聞名的“南方絲綢之路”開通。緬甸這時有了部落國家,即占族建立的大公國。占族是涵化矮黑人之後的南島人的後裔。
公元前後,中國哀牢(濮、閩濮)人[南亞語係(澳斯特羅-亞細亞語係)孟-高棉語族]分兩支沿湄公河南下,一支占據了今柬埔寨和寮國,即今天的高棉人,另一支進入泰國和緬甸,在緬甸的即今天的孟人(themons)。進入緬甸的孟族居住在錫當河(sittangriver)流域。
此後,青藏高原的藏緬人的一部分順山勢南遷緬甸。公元3世紀,緬甸族(burmese)的一支驃族(thepyus)南下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驃國,以卑謬為都城。802年,驃王派使臣來到唐朝京城長安,表演緬甸古樂和精彩的舞踏。832年,驃國被同為藏緬係的南詔國滅亡,驃人四處逃散,逐漸與叫棲一帶的同族人緬族融合。
與驃國並立,孟族人(mon)在毛淡棉西北60公裏建立直通國(thaton杜溫那崩米國)。573年,直通國的兩個王子tham、wim興建庇固(勃固)城,之後發展成為孟族王朝的最重要的城市。驃國滅亡後,孟族王朝統治了整個下緬甸,直到十一世紀。
11世紀初,定居叫棲一帶的緬族,吸收了驃國、孟人、南詔、撣人的先進文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建立了蒲甘王國,定都蒲甘(pagan)。1044年,蒲甘王朝國王阿奴律陀(anurudha)統一緬甸全境,成為緬甸族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政權,1058年始創緬文字母。1287年,蒙古在西雙版納設立了宣慰司,忽必烈的兩個大臣由此南攻緬甸,滅了浦甘王朝。
於是,孟族在南部建立起勃固王朝,定都仰光東北80公裏的勃固(bago);撣族在北部建立了阿瓦王朝,定都曼德勒附近的阿瓦(ava),形成南北對峙狀態。1386年,兩個王朝間爆發戰爭,史稱四十年戰爭,國力因此消耗殆盡。1539年勃固王朝為東籲(東塢、東固、toungoo)王朝所滅。1555年阿瓦王朝也為東籲王朝所滅。
東籲王朝因多次與實力強大的暹羅(泰族)的ayutthaya(大城王朝)交戰而耗盡了資源。16世紀末,暹羅聯合反叛的孟人包圍了勃固,東籲王朝聯合阿拉幹國(今緬甸若開地區和孟加拉國南部),才得以解圍。
1599年勃固城於被阿卡族(又名哈尼族、高族)占領,東籲王朝被迫遷都阿瓦(ava)。1752年阿瓦被孟族人攻占,東籲王朝滅亡。
1753年,瑞波平原(伊洛瓦底江和欽敦江之間)的緬族首領壅籍牙派兵多次南下討伐孟族人,終於再次實現了全緬甸的統一,建立了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
1782-1819年雍笈牙國王波道帕耶(bodawpaya)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占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1824年,英國發動了第一次侵緬戰爭。英軍從印度由陸路向緬甸西北部進攻,被緬軍統帥班都拉重創於吉大港附近的班瓦河地區,迫使英軍全線潰退。1826年,英軍走海路從仰光登陸,一路攻城奪池,最後攻占緬京阿瓦附近的楊達波村。緬王被迫議和,放棄對阿薩姆、克車和曼尼坡的宗主權,將若開(阿拉幹)及附近島嶼劃歸英國管轄。
1852年,英軍第二次侵緬,占領緬甸南部沿海,將勃生、勃固、若開、德林達依合併為緬甸省,歸屬印度聯合省管轄。
1885年英軍第三次侵緬戰爭,輕取京都曼德勒,生俘錫袍王。英軍繼續北進,隨即占領了整個上緬甸。
緬甸是中國的南鄰,在公元前二世紀,就與中國通商。據顧亭林的記載:“緬人,古朱波也。漢通西南夷後,謂之撣。唐謂之驃,宋,元謂之緬。自永昌西南,山川延邈,道路修阻,因名之曰緬也。”甸,是郊外的意思。所以“緬甸”是遙遠的邊陲,可見古人譯名,音義兼顧,而且用字文雅,實在難得。以後,緬甸對中國雖有叛有附,但大致維持良好關係;隻在改朝換代的時候,原來的效忠情勢,隨之改換,但久後即能順應。
在明朝的時候,緬甸為中國明朝的藩屬國。公元1659年,清兵的鐵蹄如疾風一般叩響了明王朝的殘山剩水,南明的末代皇帝永曆帝在死忠的孤臣黔國公沐天波(開國元勛沐英的後代)及其部下的簇擁下,逃進了滇緬邊境的野人山。“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緬王,忽聞中華上國的天子駕臨,受寵若驚,即派儀仗隊來接,旋踵便覺不妥,就“慰留”貴客於緬北山區。落草的鳳凰不如雞,這群中原皇孫與卿相不得不一夕數驚地潛伏於斯,幸有來自緬京的米糧接濟,不至於采野薇而食。次年緬京老王駕崩,新王繼位。他沒那麽胡塗,深知國邦裏養著一群禍胎,早晚會殃及池魚,便派精兵夜襲,一舉將幾十名臣亂刀砍死,永曆帝被囚禁。果然,同年底平西王吳三桂的大軍已飲馬怒江。緬王即獻出永曆帝,後那位亡國之君在昆明五華山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於緬桂樹下,中國的又一輪朝代更迭就此正式打上了句號。
然而,在緬甸境內,事情並沒有了結。當時,前後腳追隨永曆帝逃入緬甸的南明軍民有萬餘之多。明滅後他們繼續逃亡,藏匿於緬北的熱帶叢林之中,其中有一楊姓武術高手,其曾祖先是沐英將軍長驅入滇時的帳前驍將,此後多少代鎮守滇邊,對西南的民情地理瞭若指掌。在緬北竣酷的環境中,楊氏終能統領起各部南明遺民,逃避清兵的追殺,與當地土著紅刀子進白刀子出地“打冤家”,憨厚而失之蒙昧的土著人鬥不過這群“客籍”,漸漸退入野人山深處,一個華人的社團從此崛起於緬北高原,住民繁衍至數十萬之多。其後,緬甸王正式承認了楊家的實際地位,封為果敢(地名)土司王。
公元前後,中國哀牢(濮、閩濮)人[南亞語係(澳斯特羅-亞細亞語係)孟-高棉語族]分兩支沿湄公河南下,一支占據了今柬埔寨和寮國,即今天的高棉人,另一支進入泰國和緬甸,在緬甸的即今天的孟人(themons)。進入緬甸的孟族居住在錫當河(sittangriver)流域。
此後,青藏高原的藏緬人的一部分順山勢南遷緬甸。公元3世紀,緬甸族(burmese)的一支驃族(thepyus)南下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驃國,以卑謬為都城。802年,驃王派使臣來到唐朝京城長安,表演緬甸古樂和精彩的舞踏。832年,驃國被同為藏緬係的南詔國滅亡,驃人四處逃散,逐漸與叫棲一帶的同族人緬族融合。
與驃國並立,孟族人(mon)在毛淡棉西北60公裏建立直通國(thaton杜溫那崩米國)。573年,直通國的兩個王子tham、wim興建庇固(勃固)城,之後發展成為孟族王朝的最重要的城市。驃國滅亡後,孟族王朝統治了整個下緬甸,直到十一世紀。
11世紀初,定居叫棲一帶的緬族,吸收了驃國、孟人、南詔、撣人的先進文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建立了蒲甘王國,定都蒲甘(pagan)。1044年,蒲甘王朝國王阿奴律陀(anurudha)統一緬甸全境,成為緬甸族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政權,1058年始創緬文字母。1287年,蒙古在西雙版納設立了宣慰司,忽必烈的兩個大臣由此南攻緬甸,滅了浦甘王朝。
於是,孟族在南部建立起勃固王朝,定都仰光東北80公裏的勃固(bago);撣族在北部建立了阿瓦王朝,定都曼德勒附近的阿瓦(ava),形成南北對峙狀態。1386年,兩個王朝間爆發戰爭,史稱四十年戰爭,國力因此消耗殆盡。1539年勃固王朝為東籲(東塢、東固、toungoo)王朝所滅。1555年阿瓦王朝也為東籲王朝所滅。
東籲王朝因多次與實力強大的暹羅(泰族)的ayutthaya(大城王朝)交戰而耗盡了資源。16世紀末,暹羅聯合反叛的孟人包圍了勃固,東籲王朝聯合阿拉幹國(今緬甸若開地區和孟加拉國南部),才得以解圍。
1599年勃固城於被阿卡族(又名哈尼族、高族)占領,東籲王朝被迫遷都阿瓦(ava)。1752年阿瓦被孟族人攻占,東籲王朝滅亡。
1753年,瑞波平原(伊洛瓦底江和欽敦江之間)的緬族首領壅籍牙派兵多次南下討伐孟族人,終於再次實現了全緬甸的統一,建立了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
1782-1819年雍笈牙國王波道帕耶(bodawpaya)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占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1824年,英國發動了第一次侵緬戰爭。英軍從印度由陸路向緬甸西北部進攻,被緬軍統帥班都拉重創於吉大港附近的班瓦河地區,迫使英軍全線潰退。1826年,英軍走海路從仰光登陸,一路攻城奪池,最後攻占緬京阿瓦附近的楊達波村。緬王被迫議和,放棄對阿薩姆、克車和曼尼坡的宗主權,將若開(阿拉幹)及附近島嶼劃歸英國管轄。
1852年,英軍第二次侵緬,占領緬甸南部沿海,將勃生、勃固、若開、德林達依合併為緬甸省,歸屬印度聯合省管轄。
1885年英軍第三次侵緬戰爭,輕取京都曼德勒,生俘錫袍王。英軍繼續北進,隨即占領了整個上緬甸。
緬甸是中國的南鄰,在公元前二世紀,就與中國通商。據顧亭林的記載:“緬人,古朱波也。漢通西南夷後,謂之撣。唐謂之驃,宋,元謂之緬。自永昌西南,山川延邈,道路修阻,因名之曰緬也。”甸,是郊外的意思。所以“緬甸”是遙遠的邊陲,可見古人譯名,音義兼顧,而且用字文雅,實在難得。以後,緬甸對中國雖有叛有附,但大致維持良好關係;隻在改朝換代的時候,原來的效忠情勢,隨之改換,但久後即能順應。
在明朝的時候,緬甸為中國明朝的藩屬國。公元1659年,清兵的鐵蹄如疾風一般叩響了明王朝的殘山剩水,南明的末代皇帝永曆帝在死忠的孤臣黔國公沐天波(開國元勛沐英的後代)及其部下的簇擁下,逃進了滇緬邊境的野人山。“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緬王,忽聞中華上國的天子駕臨,受寵若驚,即派儀仗隊來接,旋踵便覺不妥,就“慰留”貴客於緬北山區。落草的鳳凰不如雞,這群中原皇孫與卿相不得不一夕數驚地潛伏於斯,幸有來自緬京的米糧接濟,不至於采野薇而食。次年緬京老王駕崩,新王繼位。他沒那麽胡塗,深知國邦裏養著一群禍胎,早晚會殃及池魚,便派精兵夜襲,一舉將幾十名臣亂刀砍死,永曆帝被囚禁。果然,同年底平西王吳三桂的大軍已飲馬怒江。緬王即獻出永曆帝,後那位亡國之君在昆明五華山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於緬桂樹下,中國的又一輪朝代更迭就此正式打上了句號。
然而,在緬甸境內,事情並沒有了結。當時,前後腳追隨永曆帝逃入緬甸的南明軍民有萬餘之多。明滅後他們繼續逃亡,藏匿於緬北的熱帶叢林之中,其中有一楊姓武術高手,其曾祖先是沐英將軍長驅入滇時的帳前驍將,此後多少代鎮守滇邊,對西南的民情地理瞭若指掌。在緬北竣酷的環境中,楊氏終能統領起各部南明遺民,逃避清兵的追殺,與當地土著紅刀子進白刀子出地“打冤家”,憨厚而失之蒙昧的土著人鬥不過這群“客籍”,漸漸退入野人山深處,一個華人的社團從此崛起於緬北高原,住民繁衍至數十萬之多。其後,緬甸王正式承認了楊家的實際地位,封為果敢(地名)土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