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會戰之後,中日兩國的作戰,陷進了戰略僵持的局勢,雙方既然無法在戰場上分出輸贏,那麽兩國最後決定性勝負的關鍵,就轉移到戰略資源運輸通路的爭奪上了。誰要是能先截斷對方供應戰略資源的通路,誰就是戰爭最後的贏家。因此日本決定要盡一切的力量,來切斷中國的對外通路,隻有如此,中國才有可能失去繼續作戰的能力。因此日本的戰略目標,一是深入中南半島與印度洋,切斷中國西南方的對外通路;二是與蘇俄(日本原來的世仇)完成了一個利益交換的協定,讓史達林(所謂反法西斯同盟國中的一員)自動配合日本切斷中國經新疆通中亞的西北通路。


    在抗日戰爭的時期,中國仍是一個全方位落後的弱國,特別是在中國西南的抗戰後方基地,根本沒有作戰所必需的完整的工業結構與能源供應。因此,中國需要從外國輸入維持作戰的必要資源,最主要的是石油、軍火原料與各種零件的進口,這是支撐中國繼續武力抗日的基本條件。若這個供應線一旦被完全的切斷,中國就無法繼續抵抗日本了。


    同樣的,日本本國的戰爭資源也非常有限,其作戰成敗關鍵,亦在於維持物資供應路線的通暢,以輸送石油、鋼鐵、橡膠,與各種金屬等戰略物資回到本土。根據史料的分析,當西方國家終於在一九四一年,決定停止對日出售這些原料之後,日本除了冒險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外,已別無選擇。後來以中國為基地的美國第十四航空隊,開始有效的威脅到日本從南洋到本土間戰略資源的海上通路之後,日本隻有再孤注一擲地發動“一號作戰計劃”,企圖消滅中國華南的空軍基地,以確保日本通往南洋航道的安全。


    其實,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豈隻中、日如此,德國、英國、蘇俄,也全都一樣:作戰國若無法維持戰爭資源進口路線的暢通,戰爭就不可能持續下去了,當德國被迫放棄所占領的東歐油田之後,納粹武力的失敗,就是必然之結果。英國與蘇俄全是靠美國提供的作戰資源才能打下去,因此盟國維護大西洋與北冰洋航運暢通的防潛作戰,實際上是同盟國在歐洲作戰勝負的關鍵所在。


    日軍陷廣州之後,就等於切斷了中國最後一條主要對外的交通聯絡動脈,因此造成了國際社會相當的震驚。各國普遍的認為,廣東一失守,中國已經失去進口的直接通路,因此未來很難得到其所需的作戰資源了,又因為中國大後方西南地區的工業非常落後,雖然國民政府在戰前開始了在西南的工業建設,但是由於西南地區的複雜政治情況以及時間過於短暫,根本無法生產足夠的作戰資源來支持對日作戰,因此中國將會很快的對日屈服。


    廣東的失陷,對於中國抗日的社會人心,以及國際社會的觀點影響也很大,甚至影響到美國考慮暫停協商對華的桐油貸款。這時候,德國與義大利因為與日本結盟反共的關係,已經先後停止出售軍事裝備給中國,並且承認了滿洲國、撤回軍事顧問與終止外交關係。因此中國隻能從國際軍火市場中,設法弄到一些武器與作戰、民生必須的醫藥產品,從越南的河內或是緬甸的仰光,經雲南進口到大西南。日本眼見攻占廣東之後,中國還能從海南島、越南等地,以分散作業方式,進口支持其作戰的必要物資,因此日決心攻占海南島,甚至威脅越南。於是日軍頻繁出現在南中國海,而開始直接威脅到美國在菲律賓、法國在中南半島及英國在馬來西亞的利益了。此時這些國家才開始認真考慮,日本侵華戰爭的擴散已經嚴重破壞了亞洲的戰略結構,以及影響各國在亞洲之利益,所以這些國家開始考慮是否要停止出售戰略物資給日本。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日軍完成武漢攻略與廣東攻略之後,中日的全麵戰爭的態勢,就從中國採取戰略防禦的初期,演變成為中、日戰略僵持的局麵。大體上雙方的戰線在這五年多的時間裏,沒有重大的變動,這種對峙的僵局,直到一九四四年日軍發動一號作戰計劃時才被打破。


    一九三八年年底,日本全國共有三十四個師團,其中隻有近衛師團留守日本本土,一個師團駐守朝鮮半島,其餘的部隊,全都在中國戰場,其中有(3一九四〇年,日軍利用法國在歐戰的慘敗,乘機進軍越南,切斷了中國經越南北部的對外通路,這就成為後來美、日兩國交涉的重點所在。)八個師團屬於關東軍,戰略任務是防蘇,其餘的二十四個師團,則在中國的關內進行作戰任務,這種兵力極端不平衡的配置,嚴重消耗了日本的國力與戰力。日本將自己陷在泥沼之中,遲遲無法結束中國事變,但又要麵對美、蘇的壓力,這自然迫使日本遲早會設法作出更大的軍事冒險。


    日本動員了所有可用的兵力,深入中國進行武漢作戰,僅勉強地達到了下列的結果:日本封鎖了中國的海岸線,同時也控製了中國主要的大都會與工業地帶,但是日軍在廣大的中國領土之中,隻能控製點與線,以及少數的帶狀地區,日軍在補給路沿線必須配置之部隊(以維持運輸線之安全)的總數,甚至接近日軍在前線作戰兵力的數目。華軍最為特別的戰略,是在中、日的戰線之後,仍然留置了大量的兵力,對日軍的補給線以及漢奸政府,都造成重大的威脅。在日軍戰線後方的遊擊戰,中國gcd部隊的發展,比國民政府更為靈活且有彈性,日軍為了清剿這些中國遊擊隊的活動,經常是勞師動眾、頗有傷亡,但是收效卻非常的有限。由於中國的海岸線此時已被日本完全封鎖,於是打開後方國際通路的努力,就成為中國抗日戰爭後期的成敗關鍵所在。日本固然是要設法全力切斷中國的對外通路,以逼迫中國屈服,但是令人感到寒心的是,英、蘇兩個盟國一刻也沒有放過中國,在打通中國對外通路的計劃上,大玩其政略陰謀,使得援助中國的通路,遲遲不通,中國根本無法獲得足夠的作戰資源,最後甚至連保護自己國家利益的實力都不存在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軍旅之隨波逐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國產坦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國產坦克並收藏民國軍旅之隨波逐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