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接受任命是有條件的。”劉建業抬起頭堅定地說。


    u滺書萌 uutxt 詮汶字版粵鍍


    正文 第二百三十三章 美國來的老頭(三) 字數:7301


    “先講講你的條件吧。”雖然最高統帥平時最討厭別人敢和自己講條件,但是這個時候,他無論如何也要賣一個麵子給初來乍到的史迪威將軍,畢竟,這個時候,國民政府必須依靠美國的援助來維持抗戰全局。


    “首先,我們派到緬甸作戰的部隊數量,必須從目前的三個軍數量,至少增加一倍,也就是不少於六個滿編軍。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有力量應對最困難的局麵,也就是日本人從其他地方抽調部隊加入緬甸戰局和英國人不顧盟友單獨撤退。我想這兩個局麵不但是有可能發生,而且幾乎可以說是必然發生。”劉建業說道。


    “這個,可以考慮。可以讓軍令部和軍政部商議一下。如果能夠得到美國朋友的幫助,應該問題不會大的。”最高統帥說著,眼睛轉向史迪威將軍。


    “如果中國方麵可以投入更多的部隊,我想我國政府會樂意全數提供這些部隊的裝備。”史迪威將軍點頭說到。如果中國政府能夠提供更多的部隊加入東南亞的戰局,那正是美國方麵所希望出現的,美國政府自然會樂觀其成。


    “我希望這些部隊最好是同時進入緬甸的,分成兩批也可以接受,但是絕對不能逐次增加兵力,那樣隻能被日軍各個擊破,使全局陷入被動。”劉建業特別多說了一句。


    “這個的確是要注意的,這個意見很好。”最高統帥點頭表示同意。


    “第二,我們這一次的作戰計劃必須做大幅度的更改。依照目前的情況,我想想要依照原先的計劃,守衛整個緬甸已經不現實了。至少在日本海軍的優勢兵力麵前,仰光港已經是基本上無法奪回了。我們想要保衛整條滇緬公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我建議把作戰的目的縮小為保衛緬北地區。”劉建業繼續陳述著。


    “這是為什麽?”史迪威將軍不解的問道。


    “以目前日軍表現出來的強勁勢頭,再加上他們的全麵海空優勢,不知道將軍還是否認為盟軍能夠在沒有空中力量保護的情況下,能夠擊退已經侵入下緬甸的日軍嗎?”劉建業反問道。


    “應該很難做到。”史迪威將軍不情願的承認道。


    “那就對了,我們既然無法擊退已經侵入下緬甸的日軍,那麽我們最好的情況也就是守住上緬甸,把緬甸的北部山區尤其是從中國到緬甸再到印度的路上通路保護住。這樣我們至少還可以從緬北山區穿過叢林再修築起一道新的公路,用這條公路代替已經被日軍切斷的滇緬公路。雖然這一帶地區的地形非常複雜,修築公路的條件非常惡劣,但是隻要美國朋友提供足夠的工程部隊和機械,相信修築這一條公路並不是做不到的。”劉建業說道。


    劉建業這樣說的依據就是在原先的時空裏,在中國駐印軍前麵不斷向日軍緬北地區部隊發動進攻,不斷推進的時候,美國的工程部隊依靠大量的工程機械,緊跟著中國軍隊的腳步,在緬北的山區和叢林裏修築了一條從印度的利多通往中國的公路,這條公路被最高統帥親自命名為“史迪威公路”。既然以前的時候能夠做到,那麽現在肯定還是能夠做得到。


    “這個建議看起來比較符合現實。”陳長官點著頭說道。


    “說得不錯,情況變了,計劃自然也要跟著變。”最高統帥也微微的點頭。對於最高統帥來說,能夠維持一條供給運輸線,就是他發動這次作戰的最低目的了。隻要保證這一點,那麽其他的東西能爭取多少就爭取多少,爭取不到也沒有什麽可以遺憾的。


    “我不這樣認為,隻有不斷的向日軍進攻,才是最好的戰術。我們必須向日軍進攻。我軍立即反攻,或可得大規模勝利之戰果。反之,如再拖延十日,敵在此期間,必盡速增援,加強仰光之防禦,恐擊退之非易事矣。”史迪威將軍對劉建業的想法表示了強烈的反對。


    根據劉建業在後世對史迪威將軍的了解,史迪威對中國之行雄心勃勃,3月6日,當史迪威得知最高統帥將把緬甸戰役指揮權交給他時,如釋重負,寫道:“現在我不必每天早上在惶恐不安中醒來,搞不清楚我究竟能做些什麽來證明我的存在價值了。那種日子實在難以忍受。”可見,史迪威一開始就沒有把其在中國的位置限於最高統帥的參謀長地位上,指揮軍隊建功立業,是史迪威衷心追求的目標。而他當時對中日兩軍的素質、特點、戰鬥力均未有全麵了解,在缺乏背景知識的情況下,按照他“具有以最快的速度輕率地作出最生硬的結論的才能”的個性,進攻戰顯然更符合他的選擇。


    當然,史迪威之所以主張在緬甸進行積極的進攻作戰,更主要的還是源自於美、英的全球戰略。美、英以歐洲戰場為主要戰場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對保持英國作戰能力的重視也當然要遠遠超過中國。緬甸作為印度屏障,保住緬甸,對防止日本攻印,減輕英國在印度的壓力,使其在歐洲戰場充分發揮作用有重要意義。早在3月份,“英國和印度政府開始擔心印度的安全。韋維爾懷疑以他所能使用的軍隊能否保護印度。因此曾經指定調往緬甸的地麵和空中分遣隊被轉派到錫蘭,在印度境內的部隊繼續留在原地。”而史迪威積極主張在緬展開進攻作戰的原因之一是:“日本已被迫在緬甸動用了(本來)可能派往印度、澳大利亞或其他地方的兵力。這是中國此時能夠把它所擁有的東西-兵員-貢獻給盟國事業的最好辦法。”所以雖然史迪威對英國在緬甸的避戰退卻極感不耐,但他仍然接受這這一現實,並在戰爭指導中多次以中國軍隊作為英軍退卻的掩護。戰役結束後,史迪威告訴最高統帥:“英方在緬甸戰役之終,參與軍隊約一萬六千名,唯撤退至印度者,則為三萬六千名。”對英方在緬力量有清楚了解。但在戰爭進行過程中,他卻多次以英軍力量薄弱、如不增援將被擊垮為由,調派中國軍隊增援英軍。了解了史迪威的這一戰略背景,對其後來在戰役指揮中出現的一些違背軍事常識的決策,就能夠有更準確的把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軍旅之隨波逐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國產坦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國產坦克並收藏民國軍旅之隨波逐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