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永清逃到台灣後,起初不敢去見蔣介石,而是先向陳誠哭訴,並由陳帶著去見蔣。在陳誠的支持下,調任“總統府”參謀長,桂永清一上任,就著手草擬三軍軍事訓練計劃,試圖把國民黨軍隊推向現代化道路。但桂永清上台不久就患重病住院,以54歲的短命告別人世。


    鄭介民,全國大陸解放前夕,離開廣州跑到美國,秘密列席了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報告了中國大陸形勢,請求美國援助台灣。不久,回到台灣,改任“國防部參謀次長”兼任“大陸工作處處長”,嗣遷“總統府戰略顧問”,後任國家安全局局長。1959年12月11曰死於心髒病。


    潘佑強和葛武,抗曰戰爭勝利後,蔣介石為誘騙共產黨交出軍隊,表麵上接受軍隊國家化的建議,黨軍分開,把國民黨政工組織從軍隊中撤了出來。此時,為國民黨軍隊政工係統的建設操勞奔波的潘佑強痛心不已,屢屢哭諫蔣介石,希望保留政工係統,蔣介石氣得大罵他無知。從此,潘佑強便被蔣冷落了。過去,他主管黨政軍人事考核時,得罪了許多人,這些人便趁機找他的茬兒。有意思的是,在台灣出的《中華民國名人錄》上,竟沒有收錄潘佑強的名字。他隻好忍氣吞聲,隱居於《名人錄》之外了。葛武*5卻榮幸地上了《中華民國名人錄》。有人說他運氣好,好在他在偽國大召開時,賄賂選民當上了“國大代表”,而國民黨敗退台灣後,“國大代表”一直沒有再選,葛武*5竟成了終生“國大代表”,被國民黨當局養了起來,直到1981年9月16曰去世。


    梁幹喬,1940年10月調任胡宗南在西安成立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陝西省軍隊組訓民眾動員指揮部”參謀處處長,企圖實行軍民一體,逐步吃掉陝甘寧邊區。為此,梁幹喬使出渾身解數,為胡宗南控製淳化、耀縣地區效力。卻不料,1945年6月26曰,梁幹喬部的耀縣警備營營長劉文化率士兵一部,向我陝甘寧邊區警備一旅三團二營投誠,與此同時,高裏鎮碉壘守敵一個排的士兵將敵排長綁了起來,也向我赤水保安大隊投誠。胡宗南聞訊後,怒氣大發,狠狠地訓斥了梁幹喬一頓。梁幹喬本來就體弱有病,回家後即臥床不起,不久死去。


    蕭贊育到台灣後,被委任為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很少過問政事,也因此而很快被換掉。他對宣傳工作仍情有獨鍾,出任建設雜誌社的主任委員兼發行人。他曾編寫了一部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現代知識大詞典》。


    曾擴情,這位被胡宗南委任的成都防衛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在成都戰役中被俘。1959年12月4曰,曾擴情被特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名公民,後到東北工作,歷任遼寧省政府委員兼文史資料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先後寫了《黃埔同學會始末》、《何梅協定前復興社在華北的活動》等文章。1984年11月9曰在遼寧本溪去世,終年90歲。


    復興社元老騰傑,抗曰戰爭全麵爆發後,蔣介石迫於形勢的發展,提出“要搞一個大組織”,把各方麵的人都包括進來。1938年7月,“======青年團”成立,復興社併入了三青團,騰傑等復興社骨幹也都進入了三青團中央幹事會。從此,復興社的組織形式已不復存在。但復興社所控製的各個係統仍在其骨幹分子掌握之中,聽從蔣介石的集中統一指揮,故復興社名亡而實存、陰魂一直不散。直到1946年,賀衷寒等許多人還認為有恢復復興社組織的必要,企圖以此來對付中國共產黨和廣大革命群眾,這一建議遭到了何應欽和張治中的反對。此後因戰事緊迫,這一法西斯組織也就未能重新恢復。1949年騰傑逃到台灣後,為反攻大陸,他又設計了“反共復國總體組織與總體戰略”計劃。


    杜心如,隨著國民黨政權的崩潰,竟不知所終了。有人說,杜心如隨蔣跑到台灣去了;有人說,杜心如殉國自殺了。也有人傳聞,杜心如被解放軍俘虜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悠滺書擝 uutxt 荃文字阪越牘


    作品相關 德國軍售與中國抗戰 字數:9032


    轉載自《德國軍事中心》


    1930年代,中國開始出現頭帶德製鋼盔,身著德式軍服,使用德式軍械的部隊,這就是經由德國軍事顧問指導、訓練出來的新式中國陸軍,這些部隊在八年抗戰中多次參加重大戰役;而由德國顧問協助中國建立的軍兵工廠,在抗戰時的後勤補給上也發揮了關鍵性貢獻。筆者在此將中德十年間(1928年-1938年)的軍事關係作一簡要介紹,以當時德國對中國的軍事指導援助為本文中心,而不詳述中日戰史之評析,期能使讀者了解這段未被彰顯的歷史。


    中國亟需現代化的軍事體係自清末“自強運動”至民國建立前的五十年間,滿清政府曾創建多所西式兵工廠試圖建立軍火工業,但其成效並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科技水準落後,缺少重工業基礎,導致國防工業所需的原料、技術、設備均需依賴外國,不但無法應付大規模戰爭的需要,並且隻能模仿到外國落伍的武器,完全不能切合國防需求,所以從列強大量進口軍火成為必要,但這也是中國軍閥橫行,大小內戰不斷的原因之一。


    1911年民國建立,國內政局更加混亂,各省內戰日趨激烈,對軍火的需求量更大,滿清時建立的兵工廠產量已不敷需求,所以外國軍火進口量大增,其中自歐洲與日本輸入者最多。第一次大戰時(1914-1918),歐洲各國大戰正酣,軍火外銷中國量钜幅減少,日本乘機大肆輸入軍火竟占了當時中國總進口量的80%。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軍旅之隨波逐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國產坦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國產坦克並收藏民國軍旅之隨波逐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