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東施效顰
重生大明之六世榮耀,老娘不要 作者:滾動的苦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認不認的沒什麽關係,我們覺得是就行。而且,實際上就是。他老老實實把人交出來就罷了,否認我們剛好直接過去搜捕。”
朱高熾興致勃勃的單獨拿了一張紙,是時候給朝鮮國發個威脅信了。
他每天需要處理的朝廷大事裏麵。
就這種事,他最樂意幹。
“也行吧,從青州到義州,也不遠。”
張欣不反對,樂見其成。
她覺得有一句老話說得很好。
倉稟足而知禮儀。
朝鮮這個地方,太小,本土也沒有多少耕地,民生疾苦。
為了生存,就是周邊的國家誰大腿粗就抱誰,誰家能欺負就撲上去咬幾口。
最主要就是抱這中原之主。
頻頻朝貢,換回去糧食錢銀,也帶回去中原的文化。
但是在本國的教化方麵,頗有一些東施效顰。
以前學唐朝,學宋朝,現在學明朝。
外麵看起來像模像樣的,但隻要一接觸這人,就是撲麵而來的小家子氣。
這些朝鮮貢女在宮裏什麽都爭,無論是妃嬪,還是普通宮女。
妃嬪最主要就是爭寵,她們互相傾軋,做了很有些荒唐事,但問起來,就是打死不認。
宮女們巴結女官,巴結大太監。
那會後宮亂糟糟的。
當時公爹最喜歡張貴妃,也就是張輔的妹妹,張玉的女兒。
其次就是朝鮮來的權妃,還讓張欣分了一部分的宮裏的不重要的事讓她管。
於是就更亂了,拉幫結派,勾心鬥角,為了晚膳裏誰多一盤肉菜都能在私下打起來。
她天天被煩得不行,處理這些妃嬪更是輕不得重不得。
這輩子,一家幾口人都忙,婆婆還在,公爹沒讓朝鮮貢女人過來,也沒有怎麽關注朝鮮,他們來朝貢的時候,公爹手裏沒多少東西,也不像當初皇祖父那麽大方。
估摸著小心思又出來了。
那就收拾一頓,直接幹掉更好。
“派誰呢,中軍都督劉江,就他吧。走陸路還是走海路呢?”
朱高熾寫了一半警告信,又把輿圖翻了出來。
現在遼東已經在朝廷的掌控中了,從遼東再往東,就是朝鮮。
屁大點的地方還沒有山東大,但也正好跟最突出的山東威海衛一起包住了渤海海域跟一部分東海外海。
隻要在豁口處駐紮海軍,渤海灣就是一個天然的造船基地,沿海的漁民可以在這片海域捕魚,長長的海岸線更是能夠開出大量的曬鹽場。
外麵的東海也會是操練海軍的好地方。
就這麽細細的琢磨起來,朱高熾更覺得應該拿下朝鮮了。
而且,朱高熾一直覺得朝鮮這幫小人,麵上對明朝畢恭畢敬的,實際上卻跟日本人勾搭成奸。
洪武年間,海寇時不時的就偷摸的殺進遼東,江浙,在沿海地區燒殺擄掠,搶奪到物資和財物甚至明人後就遠遁大海。
皇祖父那會拿他們沒辦法,才實施了海禁。
當時江浙那邊的海寇大多是明人假扮,徐輝祖率海軍駐紮的時候就發現了。
但遼東的這邊上岸的,絕對是貨真價實的日本人跟朝鮮人。
他懷疑朝鮮國給人家提供了借道的便利。
日本人乘船抵達朝鮮東海海岸線以後,就直接從朝鮮國內走陸路到達渤海。
不然不能解釋,一批一批的倭寇是怎麽完全不驚動山東的海軍進入渤海的?
“陸路海路都行,大軍直接從遼東派過去,海軍也別閑著,咱也裝一裝倭寇?”
張欣覺得可以更損一點。
她不怕朝鮮國硬,就怕人家軟,到時候隨便抓幾個老百姓當海寇,交差了事。
最好是遼東軍大軍壓境,東海這邊則是裝成倭寇侵擾。
宗主國幫藩屬國打打海寇怎麽了?
老仗義了!
“嘖嘖嘖,損還是大花損啊!深得我娘真傳。”
朱高熾豎起大拇指狂讚。
“以後大表哥運銀子回來也方便不是?”
張欣主要還是為了銀子。
日本那位足利義滿在永樂六年死了,突發疾病,是李景隆暗中聯合了諸多不滿足利義滿統治的人一起幹的。
足利義滿死掉之前想扶持的是小兒子,所以這家傳銀礦一事,壓根沒跟繼任的那位足利義持說。
整個島根縣穩穩的且不為人知的落入了李景隆手裏。
於是李景隆在日本的偷礦事業進行得如火如荼。
為了不走漏風聲,運銀船是從琉球那邊走繞一大圈回國的。
海上的風險大,這麽些年,打劫的沒有,海難倒是遇上了兩次。
拿下朝鮮的話,運銀船就可以從日本直奔朝鮮。
時間跟距離能縮短好幾倍。
“夏元吉說,東海跟南海很多藩屬國都在用大明寶鈔,國內的寶鈔已經不夠用。國庫裏有這些年海貿拿回來的白銀,跟李景隆這個空手套白狼的白銀,大明寶鈔可以再繼續印,不需要擔心貶值。”
朱高熾順便告訴張欣一個好消息。
這麽些年,戶部總算是把發行寶鈔的儲備銀這筆賬給平了。
“怪不得上次瞻基說看到夏大人在酒樓獨斟自飲,一臉高興的樣子。國庫有錢,所以敢整便錢務借錢出去了?”
說到這個,張欣想起夏元吉的奏疏。
夏元吉申請在舉國州府縣鄉設置便錢務,用於各地舊鈔更換以及小麵額借貸。
“那倒不單單為了這個。我稍微一說你就明白了。”
夏元吉的這份申舉,在朱高熾看來,簡直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這些年,雖然大致算得上是國泰民安,但天災還是頻發。
永樂八年八月,黃河發水,開封受災。
毀壞了城牆將近二百餘丈,淹沒農田七千五百餘頃,百姓受災者達一萬四千餘戶。
朝廷派了工部侍郎張信過去巡視,在十二月,先興工修開封城。
【小科普:永樂十年置建州左衛,治所設於會寧(今朝鮮境)。命斡朵部酋長猛哥帖木兒為指揮使。瓜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當時朱棣手上將領不那麽缺,或者說多活幾年,再有錢一點,朝鮮絕對是明朝想要收入囊中的目標。】
朱高熾興致勃勃的單獨拿了一張紙,是時候給朝鮮國發個威脅信了。
他每天需要處理的朝廷大事裏麵。
就這種事,他最樂意幹。
“也行吧,從青州到義州,也不遠。”
張欣不反對,樂見其成。
她覺得有一句老話說得很好。
倉稟足而知禮儀。
朝鮮這個地方,太小,本土也沒有多少耕地,民生疾苦。
為了生存,就是周邊的國家誰大腿粗就抱誰,誰家能欺負就撲上去咬幾口。
最主要就是抱這中原之主。
頻頻朝貢,換回去糧食錢銀,也帶回去中原的文化。
但是在本國的教化方麵,頗有一些東施效顰。
以前學唐朝,學宋朝,現在學明朝。
外麵看起來像模像樣的,但隻要一接觸這人,就是撲麵而來的小家子氣。
這些朝鮮貢女在宮裏什麽都爭,無論是妃嬪,還是普通宮女。
妃嬪最主要就是爭寵,她們互相傾軋,做了很有些荒唐事,但問起來,就是打死不認。
宮女們巴結女官,巴結大太監。
那會後宮亂糟糟的。
當時公爹最喜歡張貴妃,也就是張輔的妹妹,張玉的女兒。
其次就是朝鮮來的權妃,還讓張欣分了一部分的宮裏的不重要的事讓她管。
於是就更亂了,拉幫結派,勾心鬥角,為了晚膳裏誰多一盤肉菜都能在私下打起來。
她天天被煩得不行,處理這些妃嬪更是輕不得重不得。
這輩子,一家幾口人都忙,婆婆還在,公爹沒讓朝鮮貢女人過來,也沒有怎麽關注朝鮮,他們來朝貢的時候,公爹手裏沒多少東西,也不像當初皇祖父那麽大方。
估摸著小心思又出來了。
那就收拾一頓,直接幹掉更好。
“派誰呢,中軍都督劉江,就他吧。走陸路還是走海路呢?”
朱高熾寫了一半警告信,又把輿圖翻了出來。
現在遼東已經在朝廷的掌控中了,從遼東再往東,就是朝鮮。
屁大點的地方還沒有山東大,但也正好跟最突出的山東威海衛一起包住了渤海海域跟一部分東海外海。
隻要在豁口處駐紮海軍,渤海灣就是一個天然的造船基地,沿海的漁民可以在這片海域捕魚,長長的海岸線更是能夠開出大量的曬鹽場。
外麵的東海也會是操練海軍的好地方。
就這麽細細的琢磨起來,朱高熾更覺得應該拿下朝鮮了。
而且,朱高熾一直覺得朝鮮這幫小人,麵上對明朝畢恭畢敬的,實際上卻跟日本人勾搭成奸。
洪武年間,海寇時不時的就偷摸的殺進遼東,江浙,在沿海地區燒殺擄掠,搶奪到物資和財物甚至明人後就遠遁大海。
皇祖父那會拿他們沒辦法,才實施了海禁。
當時江浙那邊的海寇大多是明人假扮,徐輝祖率海軍駐紮的時候就發現了。
但遼東的這邊上岸的,絕對是貨真價實的日本人跟朝鮮人。
他懷疑朝鮮國給人家提供了借道的便利。
日本人乘船抵達朝鮮東海海岸線以後,就直接從朝鮮國內走陸路到達渤海。
不然不能解釋,一批一批的倭寇是怎麽完全不驚動山東的海軍進入渤海的?
“陸路海路都行,大軍直接從遼東派過去,海軍也別閑著,咱也裝一裝倭寇?”
張欣覺得可以更損一點。
她不怕朝鮮國硬,就怕人家軟,到時候隨便抓幾個老百姓當海寇,交差了事。
最好是遼東軍大軍壓境,東海這邊則是裝成倭寇侵擾。
宗主國幫藩屬國打打海寇怎麽了?
老仗義了!
“嘖嘖嘖,損還是大花損啊!深得我娘真傳。”
朱高熾豎起大拇指狂讚。
“以後大表哥運銀子回來也方便不是?”
張欣主要還是為了銀子。
日本那位足利義滿在永樂六年死了,突發疾病,是李景隆暗中聯合了諸多不滿足利義滿統治的人一起幹的。
足利義滿死掉之前想扶持的是小兒子,所以這家傳銀礦一事,壓根沒跟繼任的那位足利義持說。
整個島根縣穩穩的且不為人知的落入了李景隆手裏。
於是李景隆在日本的偷礦事業進行得如火如荼。
為了不走漏風聲,運銀船是從琉球那邊走繞一大圈回國的。
海上的風險大,這麽些年,打劫的沒有,海難倒是遇上了兩次。
拿下朝鮮的話,運銀船就可以從日本直奔朝鮮。
時間跟距離能縮短好幾倍。
“夏元吉說,東海跟南海很多藩屬國都在用大明寶鈔,國內的寶鈔已經不夠用。國庫裏有這些年海貿拿回來的白銀,跟李景隆這個空手套白狼的白銀,大明寶鈔可以再繼續印,不需要擔心貶值。”
朱高熾順便告訴張欣一個好消息。
這麽些年,戶部總算是把發行寶鈔的儲備銀這筆賬給平了。
“怪不得上次瞻基說看到夏大人在酒樓獨斟自飲,一臉高興的樣子。國庫有錢,所以敢整便錢務借錢出去了?”
說到這個,張欣想起夏元吉的奏疏。
夏元吉申請在舉國州府縣鄉設置便錢務,用於各地舊鈔更換以及小麵額借貸。
“那倒不單單為了這個。我稍微一說你就明白了。”
夏元吉的這份申舉,在朱高熾看來,簡直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這些年,雖然大致算得上是國泰民安,但天災還是頻發。
永樂八年八月,黃河發水,開封受災。
毀壞了城牆將近二百餘丈,淹沒農田七千五百餘頃,百姓受災者達一萬四千餘戶。
朝廷派了工部侍郎張信過去巡視,在十二月,先興工修開封城。
【小科普:永樂十年置建州左衛,治所設於會寧(今朝鮮境)。命斡朵部酋長猛哥帖木兒為指揮使。瓜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當時朱棣手上將領不那麽缺,或者說多活幾年,再有錢一點,朝鮮絕對是明朝想要收入囊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