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一項跟寶糖坊那邊,這內庫就足夠豐盈。番薯今年豐收,老百姓能吃飽,餘下來的糧食怎麽著也能過個好年了。”


    徐氏在心裏盤算了一下感慨。


    “就是特別順。”


    張欣猛點頭。


    這一年,確實是好事連連。


    正如她之前想的,五叔周王搞糧食,十七叔寧王搞錢。


    完全實現了。


    特別是五叔的糧食這邊,可預期的,大明朝老百姓不再可能吃不飽了。


    事情要從去年十月份說起。


    周王派人千裏迢迢的送了幾車地裏長出來的東西給朱棣,問要不要推廣種植。


    按周王的詳細說明,這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根莖,葉子,都能吃。


    植物園的先生們根據性狀跟來源,給這根莖起名叫番薯。


    畝產方麵番薯的地下根莖最少可以達一千斤到兩千斤,都是實打實的重量,整塊根莖連皮帶肉都能吃,充饑效果比大米麵條絲毫不差,可能還更抗餓一些。


    地上的葉子要掐來煮了吃的話,幾天就長一茬,算起來也有上百斤的樣子。


    當然,周王也說了缺點,番薯吃多了會脹氣,愛放屁。


    這預計一千斤到兩千斤的畝產著實嚇到了朱棣。


    這會無論南邊北邊,大米,麥子種下去,上等肥田也不過是五百來斤,下等田連三百斤都算是多的。


    如果在國內推廣開去,老百姓全部種上番薯,就一畝地也完全夠養活一家五口人一年。


    五叔信裏寫的這種缺點,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番薯,就是姚廣孝種在花盆裏的那棵南洋友人送的,根莖粗大的不知名植物培育出來。


    之前在姚廣孝手裏的時候,花盆不適合,種完也沒有施肥,這個根係就往細長了長,看起來就是平平無奇的一棵植物。


    當時植物園的先生拿到了以後,看性狀,就把這番薯歸到薯類植物裏去了。


    種植本就是他們的強項,周王張羅的這群人,在植物園裏研究了十幾年了。


    於是搭了暖棚,插千,組培,開始繁育。


    有了專業人士接手以後,這番薯的長勢喜人。


    那一陣張欣還提供了大量的糞肥。


    就姚廣孝那一花盆番薯根,番薯苗,多管齊下,在五個月後,陸陸續續收獲了差不多五十斤番薯。


    周王找了死囚試吃,生著吃,煮熟了吃都可以,味道居然還是甜的。


    這年頭,糖就不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隻有特殊情況才能有口甜的入嘴。


    周王當機立斷,把這五十斤番薯全做了母本育苗。


    一開始母本出苗僅僅夠種一畝地,割完以後,不用過久又能再長出來。


    最後五十斤番薯,種了差不多四畝多的地。


    收成的時候收了差不多八千斤番薯。


    周王立刻把番薯送了過來,連帶著培育番薯的先生一起。


    先生的建議是,番薯之前是在京城那種邊疆之地種的。


    通常無論什麽糧食,在北方的畝產量都趕不上南方,人家想去大南方試種,還要實驗具體哪種地更適合番薯生長。


    於是朱棣就從大南邊的皇莊裏劃拉了一座山頭跟附近的田地,走水路以最快的速度把人送過去種番薯。


    到了今年這會,番薯已經收獲了兩次,實驗的結論也出來了。


    性喜高溫、光照,較耐旱,但不耐寒和不耐陰。


    沙地、灘塗、鹽堿地這種種糧食不行的邊際土地也照樣能種。


    薯葉因為是匍匐生長的,即便在海邊種植也不受台風影響。


    畝產目前最高的去到了三千五百斤,最低的也有一千二百斤。而一畝地大概隻需要三十斤番薯育苗。


    這幾項疊加在一起,其實就意味著大明朝有了一個特別高產還不擇地的糧食。


    喜得朱棣在上個月,大手筆的賞了周王五萬兩白銀。


    指明是給植物園這些周王稱為先生的專業人員。


    隨著周王謝恩的奏折回來的,還有一包晶瑩剔透的白砂糖。


    植物園裏的一位甘先生原本是專門研究甘蔗的種植。


    這兩年在京城這地界,其實不是很適合種甘蔗,所以甘蔗的種植方麵沒有獲得什麽突破性進展。


    張欣當時讓她二哥去接這些人來京城定居以後,因著這些人都是農業方麵的好手,就把燕王府的藏書裏,隻要跟農業有關的,抄錄了一份送給他們。


    老先生閑來無事,看書,折騰煉糖。


    還真就讓他把白糖給折騰出來的了。


    提取白砂糖的黃泥淋水法。


    法子不費錢,不也費力,就是比現在的煉糖多一個步驟。


    把甘蔗榨出來還煮到粘稠狀的糖液,全部倒進瓦溜裏麵,也就是一個特別定製的大漏鬥。


    將大漏鬥底下的小孔先用稻草塞上,再把甘蔗糖液倒進漏鬥裏,等糖液全部凝結成黑色沙糖以後,抽出用於阻塞的稻草,用特別調製的黃泥水衝進漏鬥,黑色砂糖裏的黑色雜質就會順著水流,從底部小孔排出,剩下的就是白色砂糖了。


    於是,皇家寶糖坊正式開張,這會日進鬥金。


    “也不知道鹽能不能也這麽幹?”


    張欣突發奇想。


    糖這個,總歸不是老百姓經常買的東西。


    鹽可不是。


    前一陣胡尚宮讓采買的人帶了各種鹽過來給她看。


    海鹽,湖鹽,井鹽算是比較好的鹽。


    除此之外,還有土鹽,硝鹽,岩鹽。


    後麵這三種,顏色都是亂七八糟的。據說因為雜質太多,味道泛苦。


    “鹽你就先別想了,先帝忌諱這個,等這幾年老百姓都能吃飽飯了,咱再議。”


    徐氏搖頭提醒。


    “哦,好的。娘。”


    張欣也就是想想,說完也覺得不妥。


    兩個人正說話間,外麵小宦官的聲音傳了進來。


    “見過三皇子妃,娘娘,三皇子妃來了。”


    “哦,讓她進來吧。”


    徐氏略一皺眉,還是叫進了。


    【小科普:


    朱元璋老爺子的打仗經費幾乎都是私鹽販子提供的,所以上位以後,鹽政管控相當的嚴。


    洪武朝初期,食鹽是配給製,成年人一年一個人配三斤,但不是白給,要交鹽糧——歲給鹽三斤,征米八鬥。也就是一斤鹽折合三十多斤糧食。


    官方鹽價是一斤鹽寶鈔一百蚊,但因為寶鈔泛濫,實際上無法使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錢銀子一斤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大明之六世榮耀,老娘不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滾動的苦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滾動的苦瓜並收藏重生大明之六世榮耀,老娘不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