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那你要是張三呢
重生大明之六世榮耀,老娘不要 作者:滾動的苦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為這大行商要的香蕈量大。
這大單的買賣,官衙兩邊都可以收稅,汝城官衙的人也很重視。
當初大行商要采購香蕈的消息也是衙門的人去通知山裏的農戶。
山裏出來一趟不容易,遠一些的農戶把香蕈送過來的時候,大行商已經走了。
農戶們怨聲載道,聚集在衙門門口鬧事。
老百姓鬧事,這對於當地官衙的人來說,影響政績,還容易導致更大的衝突。
於是衙門的人,就派人去追大行商,還聯係了別的小行商看看有沒有人來采買。
商人之間,自有消息來源。
汝城這樣的情況,一點誠信不講,還貪得無厭的農戶,小行商沒人願意來。
大行商則表示香蕈他確實還要,但品質不保證,低價賣給他他都不要。
而且他不想再跟那些坑人的農戶打交道了。
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人給出了一個主意。
讓另外一個當地人張三來收香蕈,收好了,再直接按大行商的買價把香蕈賣給大行商。
這位張三,是當地的地頭蛇,黑白兩道都赫赫有名。
衙門一找上張三,張三就接了這活。
最後,張三以原來香蕈賣價的一半,買斷了香蕈農戶所有的香蕈,並且還是不帶把兒的。
轉頭由衙門的人牽線,按著大行商的采買香蕈的價把所有的香蕈給了大行商,並約定以後每年都按這個價格交易。
大行商最後拿到了他要的香蕈。
衙門平息了一場鬧事,促成了一單生意,收了該收的稅。
張三,一進一出,淨賺八成。
香蕈農戶,竹籃打水一場空,不但當年賤賣了香蕈,還讓張三盯上了,從此香蕈隻能低價賣給張三。
“老師讓我們想一想,這個故事裏,我們都看到了什麽?要是我們,會怎麽做?”
朱瞻基很習慣老師們這種講課的方式。
“你們答了什麽?”
徐氏一邊聽故事一邊皺眉頭。
幾個小孩很雀躍,連說帶比劃的,有說張三李四是壞蛋的,也有說農戶是壞蛋的。
帶著朱安樂跟朱智明還有韋氏跟朱高煦都加了進去,紛紛開始發表意見:
“大行商有點傻,這鄉下人工不貴,剪掉香蕈把兒不難。”
“對啊,他要那麽多,加三成的價不劃算,還養大了農戶的胃口。”
“我倒覺得行商沒錯,本來東西就是優質優價,隻是窮山惡水出刁民,把送上門的好事給折騰沒了!”
“那不是,從第一次收到那帶把兒的香蕈,就拒絕,後麵的事不會發生。底線一打破,就沒有底線了。”
“姑姑說得真對,我也是這麽想的。”
“大行商沒有堅持底線,導致了後麵的不順。衙門也不行,既張羅了,怎麽就沒有張羅到底。任農戶糟蹋汝城誠信。這汝城,在行商處,經此一事,口碑必然極差。”
“要是我去,幹他!”
“大行商就幾個人,農戶很多,打不過。”
“也是,我上次出海就遇到過,強買強賣,也就是跑得快,不然——”
“對,我覺得他濫好人。他看起來好欺負,人家就欺負他。像南康公主。”
“好人當不了商人,掙不了大錢。”
“以後,會不會都沒人種香蕈了?”
“要是我,我就不種!辛辛苦苦的,白便宜了那張三。”
“農戶很壞,帶頭鬧事!”
“這故事不好,好人都沒有好報,老實人隻能被欺負,壞人掙得盆滿缽滿。”
“一個好的地方衙門管理很重要,但凡他們先伸手管一管,就什麽事都沒了。”
“張三是不是欺負那些農戶了?不然農戶怎麽會同意半價出售呢?貪小便宜,必然吃大虧。”
“張三應該老幹這種事。”
“這事在鄉下很多的。每個地方都有張三李四。”
“按律法,張三欺行霸市,要蹲牢子的。”
“那得先把衙門裏的人抓了。”
“當小老百姓真難。那些老老實實剪了香蕈把兒,老老實實賣香蕈的農戶,被這麽一折騰,壓半價收,怎麽養家糊口?”
“東西這麽好,為什麽衙門不好好張羅一下自己賣給酒樓大戶呢?就讓張三一直壓榨農戶?”
“所以,不能當老實人!”
“做人做事要有誠信,否則會有反噬。眼光要放長遠,隻圖眼前利益,沒有長期回報。我覺得,那個地頭蛇張三認識那個送了幾百斤帶把兒香蕈的李四,他們串通的。還有衙門。”
“。。。。”
幾個人一人一句這麽一說,朱高熾在邊上聽的一抽一抽的。
感覺上,小家夥們這課上得比他小時候有意思多了。
這事,說是一個香蕈把兒的故事,但套在任何東西上都可以講成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茶葉梗兒,竹筍根兒。。。。
以及人心不足蛇吞象兒。
本來大家好好兒的做生意,總有一些大聰明,搞出一些小動作,最後自己翻船帶起的浪還把別人的船都給打翻了。
除惡揚善,真是任重而道遠啊。
“小胖怎麽想的。你要是遇到這樣的事,會怎麽做?”
朱棣看大家嘰嘰喳喳的時候朱瞻基沒說話,問道。
“我要是那個大行商,我不會加價,我會說我要不帶把兒的香蕈,隻要不帶把兒的。我再給半成的價買那些剪下來的香蕈把兒。娘用那個把兒做過香蕈醬,很好吃,比香蕈有嚼勁。”
朱瞻基回答得很鄭重其事。
“那你要是衙門呢?”
朱棣追問。
“找一個人張羅賣香蕈的事,衙門發月俸。”
“那你要是張三呢?”
朱高熾也插了一句。
這大單的買賣,官衙兩邊都可以收稅,汝城官衙的人也很重視。
當初大行商要采購香蕈的消息也是衙門的人去通知山裏的農戶。
山裏出來一趟不容易,遠一些的農戶把香蕈送過來的時候,大行商已經走了。
農戶們怨聲載道,聚集在衙門門口鬧事。
老百姓鬧事,這對於當地官衙的人來說,影響政績,還容易導致更大的衝突。
於是衙門的人,就派人去追大行商,還聯係了別的小行商看看有沒有人來采買。
商人之間,自有消息來源。
汝城這樣的情況,一點誠信不講,還貪得無厭的農戶,小行商沒人願意來。
大行商則表示香蕈他確實還要,但品質不保證,低價賣給他他都不要。
而且他不想再跟那些坑人的農戶打交道了。
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人給出了一個主意。
讓另外一個當地人張三來收香蕈,收好了,再直接按大行商的買價把香蕈賣給大行商。
這位張三,是當地的地頭蛇,黑白兩道都赫赫有名。
衙門一找上張三,張三就接了這活。
最後,張三以原來香蕈賣價的一半,買斷了香蕈農戶所有的香蕈,並且還是不帶把兒的。
轉頭由衙門的人牽線,按著大行商的采買香蕈的價把所有的香蕈給了大行商,並約定以後每年都按這個價格交易。
大行商最後拿到了他要的香蕈。
衙門平息了一場鬧事,促成了一單生意,收了該收的稅。
張三,一進一出,淨賺八成。
香蕈農戶,竹籃打水一場空,不但當年賤賣了香蕈,還讓張三盯上了,從此香蕈隻能低價賣給張三。
“老師讓我們想一想,這個故事裏,我們都看到了什麽?要是我們,會怎麽做?”
朱瞻基很習慣老師們這種講課的方式。
“你們答了什麽?”
徐氏一邊聽故事一邊皺眉頭。
幾個小孩很雀躍,連說帶比劃的,有說張三李四是壞蛋的,也有說農戶是壞蛋的。
帶著朱安樂跟朱智明還有韋氏跟朱高煦都加了進去,紛紛開始發表意見:
“大行商有點傻,這鄉下人工不貴,剪掉香蕈把兒不難。”
“對啊,他要那麽多,加三成的價不劃算,還養大了農戶的胃口。”
“我倒覺得行商沒錯,本來東西就是優質優價,隻是窮山惡水出刁民,把送上門的好事給折騰沒了!”
“那不是,從第一次收到那帶把兒的香蕈,就拒絕,後麵的事不會發生。底線一打破,就沒有底線了。”
“姑姑說得真對,我也是這麽想的。”
“大行商沒有堅持底線,導致了後麵的不順。衙門也不行,既張羅了,怎麽就沒有張羅到底。任農戶糟蹋汝城誠信。這汝城,在行商處,經此一事,口碑必然極差。”
“要是我去,幹他!”
“大行商就幾個人,農戶很多,打不過。”
“也是,我上次出海就遇到過,強買強賣,也就是跑得快,不然——”
“對,我覺得他濫好人。他看起來好欺負,人家就欺負他。像南康公主。”
“好人當不了商人,掙不了大錢。”
“以後,會不會都沒人種香蕈了?”
“要是我,我就不種!辛辛苦苦的,白便宜了那張三。”
“農戶很壞,帶頭鬧事!”
“這故事不好,好人都沒有好報,老實人隻能被欺負,壞人掙得盆滿缽滿。”
“一個好的地方衙門管理很重要,但凡他們先伸手管一管,就什麽事都沒了。”
“張三是不是欺負那些農戶了?不然農戶怎麽會同意半價出售呢?貪小便宜,必然吃大虧。”
“張三應該老幹這種事。”
“這事在鄉下很多的。每個地方都有張三李四。”
“按律法,張三欺行霸市,要蹲牢子的。”
“那得先把衙門裏的人抓了。”
“當小老百姓真難。那些老老實實剪了香蕈把兒,老老實實賣香蕈的農戶,被這麽一折騰,壓半價收,怎麽養家糊口?”
“東西這麽好,為什麽衙門不好好張羅一下自己賣給酒樓大戶呢?就讓張三一直壓榨農戶?”
“所以,不能當老實人!”
“做人做事要有誠信,否則會有反噬。眼光要放長遠,隻圖眼前利益,沒有長期回報。我覺得,那個地頭蛇張三認識那個送了幾百斤帶把兒香蕈的李四,他們串通的。還有衙門。”
“。。。。”
幾個人一人一句這麽一說,朱高熾在邊上聽的一抽一抽的。
感覺上,小家夥們這課上得比他小時候有意思多了。
這事,說是一個香蕈把兒的故事,但套在任何東西上都可以講成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茶葉梗兒,竹筍根兒。。。。
以及人心不足蛇吞象兒。
本來大家好好兒的做生意,總有一些大聰明,搞出一些小動作,最後自己翻船帶起的浪還把別人的船都給打翻了。
除惡揚善,真是任重而道遠啊。
“小胖怎麽想的。你要是遇到這樣的事,會怎麽做?”
朱棣看大家嘰嘰喳喳的時候朱瞻基沒說話,問道。
“我要是那個大行商,我不會加價,我會說我要不帶把兒的香蕈,隻要不帶把兒的。我再給半成的價買那些剪下來的香蕈把兒。娘用那個把兒做過香蕈醬,很好吃,比香蕈有嚼勁。”
朱瞻基回答得很鄭重其事。
“那你要是衙門呢?”
朱棣追問。
“找一個人張羅賣香蕈的事,衙門發月俸。”
“那你要是張三呢?”
朱高熾也插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