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普——古代攻城仗怎麽攻
重生大明之六世榮耀,老娘不要 作者:滾動的苦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旅遊中,還在每天碼字更新的瓜,是一顆多麽勤奮的瓜啊。
但素,意外發生了。手機丟了,為了要更新,人家開價五百大洋。在十點多瓜才把一台連三百塊大洋都不值的手機拿回來了。越想越生氣。寫出來的亂七八糟。先來一章有點亂的科普文補上更新。 不用看。我半夜重新發正文。】
古代戰爭中,主要分為野戰、城戰、水戰、海戰等。
今天瓜講的是城戰。
城戰的分類就兩種,攻城戰,守城戰。
通常攻城的難度遠遠高於守城的難度。
所以這裏特意講一講攻城戰跟守城戰。
攻城戰,以攻城的方式的來分,有偷襲,有突襲,有正麵硬攻等等。
瓜今兒個隻講攻城戰中最正規的那一款硬攻。
也可以說是堂堂正正的正麵的進攻。
第一,攻城先圍城。
圍城,顧名思義,指切斷被攻擊的城市與外界的聯係。也就是斷糧斷兵斷聯係的意思。
古代的城池,通常都有又高又厚的城牆,比較重要的城市,城牆的厚度甚至比高度還大。
比如西安的明代城牆,洪武二年開始修建,是國內唯一保存完整、規模最大的城牆。最大特征就是厚度大於高度。
高12米,底座厚度達15~18米。
周長近13千米,東西長3.4千米,南北寬2.6千米,分東、西、南、北四方,有4座角台,78座敵台,以及5000多個垛口。
這一圈又高又厚的城牆把城池保護了起來。沒有輕功或者遁地術,所有人都得老老實實的走城門進城,軍隊更是如此。
所以攻城主要也就發生在各個城門口。
圍城也同樣是主要圍城門口。
圍城的方式除了用人,還有用器械,跟大型基建。
攻方的隊伍還會用主攻、佯攻、掩護、側翼、蹬城、外圍、後勤等部隊左右縱深排列。
然後是叫陣、勸降等一係列政治攻勢。
比如在城牆外圍挖出一圈大大的壕溝,把整個城市都圍起來,然後再在壕溝兩側放上拒馬、勾刺等物,防止城內的人翻越。
有條件的土豪幹脆就在圍城的壕溝之外再修一堵牆,直接把整個城市再圍上一圈。
通常情況都是“圍三闕一”,給守方留有一條說不上是退路的退路。
城外守方布置的蒺藜、鹿角、陷馬坑攻方也要進行清理,為了順利跨過壕溝或護城河,也可能用到壕橋。
圍城後的第二步,是在城外現場構築起了望的高台。
(這也是為什麽攻城需要征召大量民夫跟攜帶大量輜重的原因。沒有材料,沒有人,就沒有製高點。)
在某些特殊地形下,也可以登上附近相對比較高的地勢。
利用製高點,對城池內的人員調動,兵力多寡,守城器械的安排進行全方位二十四小時的觀察。
總之就是所有情況都要全麵搜集,再匯總到大營裏由專業的人員進行分析解讀。
通過分析,攻城方會將城池之外的隱藏的防禦據點逐一拔掉,進一步壓縮守城方的空間。
再接著是填平護城河。
這個需要安排大量的民夫躲在盾牌後麵,或者是在各種填壕車的掩護之下逼近護城河,用在邊上現挖回來的沙土將護城河填平至普通不會水的士兵都可以過河的狀態。
除此之外,攻城方還會在外城牆向城池挖地道。
一般地道並不能挖進城池內部,而是挖到城牆的基座底部,這可以造成薄弱位置城牆的塌陷。
前麵的這些準備工作全部做完,
才是試探性的推進攻城。
試探性的攻城不是大軍一擁而上,也不是幾個城門同時進攻。
通常每一個城門口能麵對麵打鬥的地方很小。
守城的人也不可能貿貿然出來單挑。
所以攻城的隊伍有主有次,隊伍的大小也是有多有寡。
攻方的士兵民夫在向城牆發起衝鋒的時候,會持相應的盾牌掩護自身,降低對方遠程打擊造成的傷亡;
攻方如擁有投石車、井闌等超遠距離打擊武器,還要配合對城牆上的守軍進行火力壓製。
最終的目的都是確保向城牆衝鋒的士兵遭到盡可能小的折損。
城牆之下後,兩種進攻方式。一種是對城門進行攻擊,另一種是用雲梯攀登城牆。
這才進入攻城戰最為殘酷的階段。
攻方雖然采取了前麵這一係列的措施,但是由於古代技術的局限性,高大的城牆仍然是攻城士卒們難以逾越的天塹。
主攻、佯攻、機動、騷擾等多個層麵的戰術,調動城內的守軍跟著你的節奏走而疲於奔命。
讓守方摸不清楚攻方真正的進攻方向。
這些隊伍在後麵大營將領的指揮下,不斷的尋找守城方的弱點,這個弱點可能是城門將領的,也可能是守城將士的,也可能是器械之類的不足。
攻城方在頻繁的試探中找出守方的弱點,在守方被攻方調動起來疲於奔命之後,攻城方會選定最終的突破方向,暗中蓄力準備雷霆一擊。
集中所有的投石車全部對準一個城門城牆火力全開。全方位的雲梯登城也同步開始,一旦突破一點,立刻投入後續兵力進一步撕開對方防線上的缺口,同時也吸引更多的敵人來增援,間接削弱其他防線上的力量。而其他部隊則趁機從防禦薄弱的地方實現多點突破,然後再將敵人分割瓦解,使防守方徹底崩潰!
基本上隻要有一個城門破了。
這座城池就極少有反敗為勝的可能了。
從守城一方來說。
在攻城方做第一第二第三以上這些事情的時候,守城方也並不閑著。
城牆上的弓弩手、床子弩、火炮等遠程武器會攻擊攻城方的一切操作。
還會派人出去騷擾攻城方一切構築攻城堡壘的行為。
守城方也會沿著城牆挖壕溝,用以切斷攻城方的地道,也可能沿著城牆設置水缸,用來隨時探查地下是否存在挖土的聲音。
高明的守城方並不是固守城池,而是依托城池地形在城中製高點上設置營寨堡壘,在護城河周邊設置箭塔炮台等等。
攻城的士卒一旦過了護城河,到了城牆下,守方的雲石、橫木、滾油等等傾瀉而下,對於攻城一方而言損兵折將是常事。
守城方的兵力分配也是非常靈活的。
因為一般守城的人數往往比攻城人數少很多。
更需要守城方將領有比較高的軍事理論知識修養。
他們也不會在城門上平均分配兵力。
而是根據攻城方的兵力,實時調配。
雙方實際上都在進行著一種選擇和拉鋸。
守城方的城牆上除了有一部分固定的防禦等城部隊之外,還會留下人馬作為機動部隊。
哪裏缺就補哪裏。
攻方不停尋找突破的弱點,守方在不停的調整彌補弱點。
古代的人口基數大家都知道。
哪怕到了現在,人口仍然是一個國家賴以發展的紅利。
這種正麵對決的攻守,很大一部分決定勝負的關鍵在人數上。
攻城器械篇
壓製和打擊守方的力量,最有效的工具就是石炮也就是拋石機。
靖康元年金軍圍攻汴梁時,攻守雙方都布置了拋石機。
炮石淩空飛射,場麵甚是壯觀。拋石機就是一個大杠杆,一端裝炮石,一端係有拽索或配重。
攻擊時士兵向下猛拉炮索或放開長臂,炮石飛出。
一根炮杆的稱作單梢炮;兩根的便是雙梢炮。
拋石機
《武經總要》記載的威力最大的拋石機是七梢炮,炮石重近百,需要250名拽手,最遠射程根據《襄陽守城錄》記載可達250步(391米),“震天動地,所到之處,皆為齏粉”威力驚人。注意,宋代的“火炮”是指拋擲燃燒物的拋石機或燃燒物。跟真正的火炮不是一個概念。
二、清理路障、兵臨城下
與此同時,攻方派後勤部隊迅速清障開道,讓主攻佯攻等各路攻城部隊和器械迅速接近城牆和城門。宋代壕橋裝有輪子,不僅方便移動,而且架設簡單,壕溝過寬時可架設折疊橋。
鋪設壕橋運送攻城器械和攻城人員
三、強攻手段
兵臨城下的攻方會采取多種攻城方式一起展開:強行蹬城、破門而入、穿牆而入、挖穴而入等等,每種方式會采用不同的攻城設備。
強行蹬城:最簡單直接的方式是架設雲梯,兵士手持盾牌和腰刀,頭頂流矢、滾木擂石、攀援而上。古時的雲梯並不簡單,配備有輪子、防盾、絞車,梯子分主梯和上城梯,上城梯子可折疊展開,前附抓鉤可固定於城樓上,士兵便從雲梯登城而上。為了減輕守方對雲梯的攻擊強度,配合雲梯蹬城的還有常見的輕梯。為了保護這些攀梯而上的士兵免受箭雨的威脅,攻方還會架起木幔,升起擋板,掩護士兵登上城樓。
攻城雲梯和布幔
最費時費力的方式是築堙,在城外堆山成山,順著坡道直接登城;最笨重緩慢的方式是使用井闌(臨衝、呂公車)這樣可移動的高大木製箭樓,壓製城牆上的守軍,保護己方士兵蹬城。它的特點是打擊範圍廣,弱點是移動慢,容易被攻擊,如果井闌成功接近城牆,可以搭上跳板直接蹬城。
攻城井闌
破門而入:攻擊城門多用衝車,車形尖頂,上覆皮革泥草防範炮石、火攻。車內懸掛一根粗大的圓木,前後包鐵,稱為攻城槌。使用時抓住攻城槌向後運動後猛烈向前撞向城門,依靠慣性和動能來破壞城門。
衝車
土攻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挖地道穿過城牆直通城內,士兵由地道衝入城中;第二種是攻方以戰車掩護推進至城門之下,然後於城腳下開挖地道,先用支柱支撐,隨即放火焚燒,城門隨之坍塌。
挖地道用的轒輼車
土攻用的戰車稱為轒輼車,可以有效掩護士兵挖城牆或地道,免受城樓之上襲來的箭雨與落石的攻擊。轒輼車下麵沒有底,便於作業。最為複雜,功能最為完備的戰車叫做頭車,由三部分組成,即屏風牌、頭車及緒棚。屏風牌在車列的最前端,車前及兩側設有防護,是整組頭車的出口。中段的頭車,主要作用是掩護挖地道。車頂設有一二尺寬的出入口,除了供出入外,也可以作為還擊的射口。為了防範敵軍的炮石或燃燒性武器攻擊,頭車車頂防禦特別堅固,覆蓋多層皮笆保護。還可利用車頂的出入口,運用預先準備的泥漿桶、麻搭(拖把)和水袋迅速地滅火。緒棚連接頭車,隨著開挖的進行,頭車不斷前行,緒棚也會隨之加長,輸送挖出來的泥土移作填壕之用。
宋代的頭車
強攻在電影中精彩但是費力艱難、損耗傷亡極大。因而聰明的攻方會因地製宜,采用諸如水攻、火攻和土攻等方式攻城。在三國演義裏,像水淹七軍、火燒赤壁、火燒連營這樣的戰例就有很多。
水淹七軍
曆史上開封城多次被黃河淹沒都是水攻的結果。火攻中會施放火箭,借助於飛禽走獸攜火進攻以及火炮的使用,都讓防守方防不勝防。而土攻在明清兩朝城池攻堅中配合火藥大量使用,近代湘軍攻破太平軍把守的南京城就使用了這個招數。
衛所機構則是——衛指揮使司,比如寧夏衛、威海衛等;
長官軍職稱作——衛指揮使,相當於師長(或是合成旅旅長)。
千戶則等同於後世團長(或是合成營營長),
百戶相當於連長,
百戶下邊的總旗為排長,
小旗則類似於班長。
邊鎮的戌邊衛所,除了以上這些軍職,還有參將、守備、遊擊等職銜。
這些職銜主要體現在作戰功能上,有正規軍的味道,與京營的營兵職銜雷同。
各個衛所軍隊有集中駐防一地的,也有單獨的千戶所或百戶所外派駐守。
地方衛的“千戶”這個軍職,在另外的京衛、京營中均存在,這方麵三大係統是基本一致的,隻是其它機構存在一定差別。
這個地方衛相對單純,但別急,亂的在後麵。
但素,意外發生了。手機丟了,為了要更新,人家開價五百大洋。在十點多瓜才把一台連三百塊大洋都不值的手機拿回來了。越想越生氣。寫出來的亂七八糟。先來一章有點亂的科普文補上更新。 不用看。我半夜重新發正文。】
古代戰爭中,主要分為野戰、城戰、水戰、海戰等。
今天瓜講的是城戰。
城戰的分類就兩種,攻城戰,守城戰。
通常攻城的難度遠遠高於守城的難度。
所以這裏特意講一講攻城戰跟守城戰。
攻城戰,以攻城的方式的來分,有偷襲,有突襲,有正麵硬攻等等。
瓜今兒個隻講攻城戰中最正規的那一款硬攻。
也可以說是堂堂正正的正麵的進攻。
第一,攻城先圍城。
圍城,顧名思義,指切斷被攻擊的城市與外界的聯係。也就是斷糧斷兵斷聯係的意思。
古代的城池,通常都有又高又厚的城牆,比較重要的城市,城牆的厚度甚至比高度還大。
比如西安的明代城牆,洪武二年開始修建,是國內唯一保存完整、規模最大的城牆。最大特征就是厚度大於高度。
高12米,底座厚度達15~18米。
周長近13千米,東西長3.4千米,南北寬2.6千米,分東、西、南、北四方,有4座角台,78座敵台,以及5000多個垛口。
這一圈又高又厚的城牆把城池保護了起來。沒有輕功或者遁地術,所有人都得老老實實的走城門進城,軍隊更是如此。
所以攻城主要也就發生在各個城門口。
圍城也同樣是主要圍城門口。
圍城的方式除了用人,還有用器械,跟大型基建。
攻方的隊伍還會用主攻、佯攻、掩護、側翼、蹬城、外圍、後勤等部隊左右縱深排列。
然後是叫陣、勸降等一係列政治攻勢。
比如在城牆外圍挖出一圈大大的壕溝,把整個城市都圍起來,然後再在壕溝兩側放上拒馬、勾刺等物,防止城內的人翻越。
有條件的土豪幹脆就在圍城的壕溝之外再修一堵牆,直接把整個城市再圍上一圈。
通常情況都是“圍三闕一”,給守方留有一條說不上是退路的退路。
城外守方布置的蒺藜、鹿角、陷馬坑攻方也要進行清理,為了順利跨過壕溝或護城河,也可能用到壕橋。
圍城後的第二步,是在城外現場構築起了望的高台。
(這也是為什麽攻城需要征召大量民夫跟攜帶大量輜重的原因。沒有材料,沒有人,就沒有製高點。)
在某些特殊地形下,也可以登上附近相對比較高的地勢。
利用製高點,對城池內的人員調動,兵力多寡,守城器械的安排進行全方位二十四小時的觀察。
總之就是所有情況都要全麵搜集,再匯總到大營裏由專業的人員進行分析解讀。
通過分析,攻城方會將城池之外的隱藏的防禦據點逐一拔掉,進一步壓縮守城方的空間。
再接著是填平護城河。
這個需要安排大量的民夫躲在盾牌後麵,或者是在各種填壕車的掩護之下逼近護城河,用在邊上現挖回來的沙土將護城河填平至普通不會水的士兵都可以過河的狀態。
除此之外,攻城方還會在外城牆向城池挖地道。
一般地道並不能挖進城池內部,而是挖到城牆的基座底部,這可以造成薄弱位置城牆的塌陷。
前麵的這些準備工作全部做完,
才是試探性的推進攻城。
試探性的攻城不是大軍一擁而上,也不是幾個城門同時進攻。
通常每一個城門口能麵對麵打鬥的地方很小。
守城的人也不可能貿貿然出來單挑。
所以攻城的隊伍有主有次,隊伍的大小也是有多有寡。
攻方的士兵民夫在向城牆發起衝鋒的時候,會持相應的盾牌掩護自身,降低對方遠程打擊造成的傷亡;
攻方如擁有投石車、井闌等超遠距離打擊武器,還要配合對城牆上的守軍進行火力壓製。
最終的目的都是確保向城牆衝鋒的士兵遭到盡可能小的折損。
城牆之下後,兩種進攻方式。一種是對城門進行攻擊,另一種是用雲梯攀登城牆。
這才進入攻城戰最為殘酷的階段。
攻方雖然采取了前麵這一係列的措施,但是由於古代技術的局限性,高大的城牆仍然是攻城士卒們難以逾越的天塹。
主攻、佯攻、機動、騷擾等多個層麵的戰術,調動城內的守軍跟著你的節奏走而疲於奔命。
讓守方摸不清楚攻方真正的進攻方向。
這些隊伍在後麵大營將領的指揮下,不斷的尋找守城方的弱點,這個弱點可能是城門將領的,也可能是守城將士的,也可能是器械之類的不足。
攻城方在頻繁的試探中找出守方的弱點,在守方被攻方調動起來疲於奔命之後,攻城方會選定最終的突破方向,暗中蓄力準備雷霆一擊。
集中所有的投石車全部對準一個城門城牆火力全開。全方位的雲梯登城也同步開始,一旦突破一點,立刻投入後續兵力進一步撕開對方防線上的缺口,同時也吸引更多的敵人來增援,間接削弱其他防線上的力量。而其他部隊則趁機從防禦薄弱的地方實現多點突破,然後再將敵人分割瓦解,使防守方徹底崩潰!
基本上隻要有一個城門破了。
這座城池就極少有反敗為勝的可能了。
從守城一方來說。
在攻城方做第一第二第三以上這些事情的時候,守城方也並不閑著。
城牆上的弓弩手、床子弩、火炮等遠程武器會攻擊攻城方的一切操作。
還會派人出去騷擾攻城方一切構築攻城堡壘的行為。
守城方也會沿著城牆挖壕溝,用以切斷攻城方的地道,也可能沿著城牆設置水缸,用來隨時探查地下是否存在挖土的聲音。
高明的守城方並不是固守城池,而是依托城池地形在城中製高點上設置營寨堡壘,在護城河周邊設置箭塔炮台等等。
攻城的士卒一旦過了護城河,到了城牆下,守方的雲石、橫木、滾油等等傾瀉而下,對於攻城一方而言損兵折將是常事。
守城方的兵力分配也是非常靈活的。
因為一般守城的人數往往比攻城人數少很多。
更需要守城方將領有比較高的軍事理論知識修養。
他們也不會在城門上平均分配兵力。
而是根據攻城方的兵力,實時調配。
雙方實際上都在進行著一種選擇和拉鋸。
守城方的城牆上除了有一部分固定的防禦等城部隊之外,還會留下人馬作為機動部隊。
哪裏缺就補哪裏。
攻方不停尋找突破的弱點,守方在不停的調整彌補弱點。
古代的人口基數大家都知道。
哪怕到了現在,人口仍然是一個國家賴以發展的紅利。
這種正麵對決的攻守,很大一部分決定勝負的關鍵在人數上。
攻城器械篇
壓製和打擊守方的力量,最有效的工具就是石炮也就是拋石機。
靖康元年金軍圍攻汴梁時,攻守雙方都布置了拋石機。
炮石淩空飛射,場麵甚是壯觀。拋石機就是一個大杠杆,一端裝炮石,一端係有拽索或配重。
攻擊時士兵向下猛拉炮索或放開長臂,炮石飛出。
一根炮杆的稱作單梢炮;兩根的便是雙梢炮。
拋石機
《武經總要》記載的威力最大的拋石機是七梢炮,炮石重近百,需要250名拽手,最遠射程根據《襄陽守城錄》記載可達250步(391米),“震天動地,所到之處,皆為齏粉”威力驚人。注意,宋代的“火炮”是指拋擲燃燒物的拋石機或燃燒物。跟真正的火炮不是一個概念。
二、清理路障、兵臨城下
與此同時,攻方派後勤部隊迅速清障開道,讓主攻佯攻等各路攻城部隊和器械迅速接近城牆和城門。宋代壕橋裝有輪子,不僅方便移動,而且架設簡單,壕溝過寬時可架設折疊橋。
鋪設壕橋運送攻城器械和攻城人員
三、強攻手段
兵臨城下的攻方會采取多種攻城方式一起展開:強行蹬城、破門而入、穿牆而入、挖穴而入等等,每種方式會采用不同的攻城設備。
強行蹬城:最簡單直接的方式是架設雲梯,兵士手持盾牌和腰刀,頭頂流矢、滾木擂石、攀援而上。古時的雲梯並不簡單,配備有輪子、防盾、絞車,梯子分主梯和上城梯,上城梯子可折疊展開,前附抓鉤可固定於城樓上,士兵便從雲梯登城而上。為了減輕守方對雲梯的攻擊強度,配合雲梯蹬城的還有常見的輕梯。為了保護這些攀梯而上的士兵免受箭雨的威脅,攻方還會架起木幔,升起擋板,掩護士兵登上城樓。
攻城雲梯和布幔
最費時費力的方式是築堙,在城外堆山成山,順著坡道直接登城;最笨重緩慢的方式是使用井闌(臨衝、呂公車)這樣可移動的高大木製箭樓,壓製城牆上的守軍,保護己方士兵蹬城。它的特點是打擊範圍廣,弱點是移動慢,容易被攻擊,如果井闌成功接近城牆,可以搭上跳板直接蹬城。
攻城井闌
破門而入:攻擊城門多用衝車,車形尖頂,上覆皮革泥草防範炮石、火攻。車內懸掛一根粗大的圓木,前後包鐵,稱為攻城槌。使用時抓住攻城槌向後運動後猛烈向前撞向城門,依靠慣性和動能來破壞城門。
衝車
土攻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挖地道穿過城牆直通城內,士兵由地道衝入城中;第二種是攻方以戰車掩護推進至城門之下,然後於城腳下開挖地道,先用支柱支撐,隨即放火焚燒,城門隨之坍塌。
挖地道用的轒輼車
土攻用的戰車稱為轒輼車,可以有效掩護士兵挖城牆或地道,免受城樓之上襲來的箭雨與落石的攻擊。轒輼車下麵沒有底,便於作業。最為複雜,功能最為完備的戰車叫做頭車,由三部分組成,即屏風牌、頭車及緒棚。屏風牌在車列的最前端,車前及兩側設有防護,是整組頭車的出口。中段的頭車,主要作用是掩護挖地道。車頂設有一二尺寬的出入口,除了供出入外,也可以作為還擊的射口。為了防範敵軍的炮石或燃燒性武器攻擊,頭車車頂防禦特別堅固,覆蓋多層皮笆保護。還可利用車頂的出入口,運用預先準備的泥漿桶、麻搭(拖把)和水袋迅速地滅火。緒棚連接頭車,隨著開挖的進行,頭車不斷前行,緒棚也會隨之加長,輸送挖出來的泥土移作填壕之用。
宋代的頭車
強攻在電影中精彩但是費力艱難、損耗傷亡極大。因而聰明的攻方會因地製宜,采用諸如水攻、火攻和土攻等方式攻城。在三國演義裏,像水淹七軍、火燒赤壁、火燒連營這樣的戰例就有很多。
水淹七軍
曆史上開封城多次被黃河淹沒都是水攻的結果。火攻中會施放火箭,借助於飛禽走獸攜火進攻以及火炮的使用,都讓防守方防不勝防。而土攻在明清兩朝城池攻堅中配合火藥大量使用,近代湘軍攻破太平軍把守的南京城就使用了這個招數。
衛所機構則是——衛指揮使司,比如寧夏衛、威海衛等;
長官軍職稱作——衛指揮使,相當於師長(或是合成旅旅長)。
千戶則等同於後世團長(或是合成營營長),
百戶相當於連長,
百戶下邊的總旗為排長,
小旗則類似於班長。
邊鎮的戌邊衛所,除了以上這些軍職,還有參將、守備、遊擊等職銜。
這些職銜主要體現在作戰功能上,有正規軍的味道,與京營的營兵職銜雷同。
各個衛所軍隊有集中駐防一地的,也有單獨的千戶所或百戶所外派駐守。
地方衛的“千戶”這個軍職,在另外的京衛、京營中均存在,這方麵三大係統是基本一致的,隻是其它機構存在一定差別。
這個地方衛相對單純,但別急,亂的在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