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提前做持筆人
重生大明之六世榮耀,老娘不要 作者:滾動的苦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晚上也要做我布置的功課的那種認真。”
徐氏答。
張欣默了。
她還真有點心疼。
公爹原來習慣卯時起床,婆婆也差不多。
朱小胖跟著他們倆,能晚起半個時辰的樣子。
也就是卯正起來,吃完早飯,夫子就給上早課,要差不多倆時辰。
這都是需要朱小胖一直能坐住的,學識字,學讀書,寫筆順。
午正用了午飯,睡個午覺。然後就要坐車去道衍和尚那邊了。
這個一呆就是一下午,什麽都學。
文的武的都來,甚至琴棋書畫,觀天象,測風雨,算吉凶等等,就看道衍和尚當天玩什麽來定。
回到王府的時候,吃點點心,跟來請安的自己膩歪一會,跟朱高熾打打嘴仗,就要睡覺了。
一天到晚也沒啥玩的時候,也很少聽朱瞻基說玩了什麽。
按朱瞻基的說法,他覺得跟他師父一下午都在玩。
這可能就是神童跟張欣這種學渣的區別了。
隻是張欣對比自己的小時候,覺得兒子也太可憐了一些。
沒有玩過泥巴的人生,真的不太完美。
而且,張欣懷疑,就是因為小時候一直在學習,長大了,朱瞻基才有那麽多很投入的愛好。
思緒一晃而過,張欣最終提出了反對的意見:
“娘,那不是一天都滿滿登登的?太滿了。。。”
“沒辦法。今時不同往日。
娘不喜歡亡羊補牢。就得把事情做在前麵。
小孩子,都是一張白紙,教的人填上去什麽,以後出來就是什麽。
不能放手全讓道衍和尚。
更不能讓京師裏那些人帶歪了。
昨天道衍和尚就試探了一下我們府內人的深淺。”
徐氏把昨天朱瞻基回來跟她探討的問題跟張欣整個兒複述了一遍。
才接著往下說明她的想法。
道衍和尚已經算是比較中允的那種了,什麽都教,像《資治通鑒》這種講帝王心術的也教。
但道衍和尚始終也隻是個臣子,他教導朱瞻基是從臣子的立場去教。
一切偏向於教出來一個能聽臣子言的皇帝。
道衍和尚這次教一半留一半,讓朱瞻基去想,其實就是在試探燕王府裏麵有沒有人能給朱瞻基解惑,看不看得懂《資治通鑒》,懂又懂到了什麽程度。
隻能朱瞻基一去道衍和尚那邊上課,小孩子沒心眼,是很自然的就會說起這些的。
道衍和尚就這麽一篇文章,就能探出燕王府的一部分底蘊。
多說幾篇,整個王府裏大家都在什麽層次他一目了然。
是個人,就會有私心,誰也不知道這個私心會導向哪裏。
有些人的試探是為了明哲保身,有些人則是為了找到一擊即中的死穴。
很多時候,在事發之前,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死穴已經暴露出來了。
而且徐氏突然想到,回了京師,朱瞻基必然要去大本堂上課。
到時候同樣的情況還是會發生。
孫子的記性實在太好,那麽些繁雜的人名地名,隻要講過,基本就不會忘。
這樣的學生教起來是很讓人癡迷的。
不知不覺就會越教越多,夾雜的私貨也會越來越多。
這個對朱瞻基非常不好。
一張白紙,前麵的人畫好了底子,後麵的人就很難下筆。
徐氏要在朱瞻基進學堂前,提前做持筆人。
之前她顧慮著朱瞻基太小,不能理解這其中的差別。
但昨晚朱瞻基的那疑問,跟最後的總結,就說明朱瞻基完全能夠融會貫通。
她必須從帝王的角度,把《資治通鑒》這本帝王之書裏的條條道道,早早的講給朱瞻基聽。
讓朱瞻基在進學以前就能獨立思考。不受他人觀點的影響有自己的見解。
將來才不至於讓學堂裏那些大儒左右了去。
朱允炆就是個典型的被左右了的且失敗了的例子。
一個當君王的人,無法完全掌控軍權的情況下,談什麽文治!!!
這狗屎一樣的認知,居然也是大本堂教出來的。
說到最後,徐氏都有點激動了。
反正孫子不能讓別人謔謔了。那麽聰明的一個大孫子!
“這樣,也太辛苦娘了,”
張欣摟住徐氏,有點想哭。
婆婆真的是,什麽都想在了最前麵。
“也就是到小胖這裏了,以後你的孫子,你教。再往後,也就當個傻瓜皇帝罷了,那會我們都埋土裏了,管不了!”
徐氏想說朱瞻基運氣好。
這真就是趕趟,要不是身體大好,她真沒這精力。
朱高煦跟朱高燧她就因為精力不足,沒教好,各有各的大毛病。
“這又不是斷了,還有我的兒媳婦呢?”
張欣嘴裏安慰徐氏,自己心裏卻是萬箭穿心。
她的兒媳婦。。。。真斷了。。。
說到底還是自己當年的錯,心裏沒成算。
她的親娘包氏礙於麵子把小姑娘帶過來,她以沒有前例推了就是了。
她都是太子妃了,無論她怎麽做,誰都不能有什麽怨言,更何況那隻是永城的一個小主簿。
接了這位不省心的孫氏在宮裏以後,在瞻基這裏,先入為主,防不勝防,一下就把後來的胡皇後給坑了。
“除非像你這般,主意正,能教敢學,也能管著自己男人,不然跟斷了也差不多。
從寧王妃到你們這一屆,再到後麵,這宮裏選出來的,越發的往溫柔賢德十三不靠走。
簡直就像選隻鵪鶉!生了蛋就交給外麵的文官孵。
能孵出個什麽好來?”
徐氏十分不屑。
曾經是一隻鵪鶉,這會也覺得自己隻是勉強不算鵪鶉的張欣,心情沉重,無言以對。
“這話說到這,欣兒到時候提著我點跟你公爹說,這選妃的規矩還是改一改的好。咱把門檻升一升。”
徐氏想了想,又追加了一句。
要是能活到給大孫子娶媳婦的年紀,她必然自己盯緊了選。
可萬一沒活到,她還是要提前做準備。
這選妃一事,始終是兩難全。
選有根底的這些,怕後宮幹政,亂政。
可皇子們有個有底蘊的娘親,真的大不同。
遠的不說,就現在天天在北平晃悠的寧王。
他的生母楊氏,徐氏多多少少接觸過。
雖然在宮裏挺默默無聞的。
可實際上楊妃寫得一手好字,接人待物也頗有章法。
寧王那麽早封王就藩,獨掌十萬大軍,都是因為楊妃在先皇那邊的經營跟寧王自己的上進。
人家一點都不顯山不露水的,就把兒子的前程安排好了。
早早遠離了朝廷的喧囂,駐守一方。
將來不管這皇位怎麽傳承,藩王實在當不了了,往外麵發展發展,也是一條活路。
徐氏答。
張欣默了。
她還真有點心疼。
公爹原來習慣卯時起床,婆婆也差不多。
朱小胖跟著他們倆,能晚起半個時辰的樣子。
也就是卯正起來,吃完早飯,夫子就給上早課,要差不多倆時辰。
這都是需要朱小胖一直能坐住的,學識字,學讀書,寫筆順。
午正用了午飯,睡個午覺。然後就要坐車去道衍和尚那邊了。
這個一呆就是一下午,什麽都學。
文的武的都來,甚至琴棋書畫,觀天象,測風雨,算吉凶等等,就看道衍和尚當天玩什麽來定。
回到王府的時候,吃點點心,跟來請安的自己膩歪一會,跟朱高熾打打嘴仗,就要睡覺了。
一天到晚也沒啥玩的時候,也很少聽朱瞻基說玩了什麽。
按朱瞻基的說法,他覺得跟他師父一下午都在玩。
這可能就是神童跟張欣這種學渣的區別了。
隻是張欣對比自己的小時候,覺得兒子也太可憐了一些。
沒有玩過泥巴的人生,真的不太完美。
而且,張欣懷疑,就是因為小時候一直在學習,長大了,朱瞻基才有那麽多很投入的愛好。
思緒一晃而過,張欣最終提出了反對的意見:
“娘,那不是一天都滿滿登登的?太滿了。。。”
“沒辦法。今時不同往日。
娘不喜歡亡羊補牢。就得把事情做在前麵。
小孩子,都是一張白紙,教的人填上去什麽,以後出來就是什麽。
不能放手全讓道衍和尚。
更不能讓京師裏那些人帶歪了。
昨天道衍和尚就試探了一下我們府內人的深淺。”
徐氏把昨天朱瞻基回來跟她探討的問題跟張欣整個兒複述了一遍。
才接著往下說明她的想法。
道衍和尚已經算是比較中允的那種了,什麽都教,像《資治通鑒》這種講帝王心術的也教。
但道衍和尚始終也隻是個臣子,他教導朱瞻基是從臣子的立場去教。
一切偏向於教出來一個能聽臣子言的皇帝。
道衍和尚這次教一半留一半,讓朱瞻基去想,其實就是在試探燕王府裏麵有沒有人能給朱瞻基解惑,看不看得懂《資治通鑒》,懂又懂到了什麽程度。
隻能朱瞻基一去道衍和尚那邊上課,小孩子沒心眼,是很自然的就會說起這些的。
道衍和尚就這麽一篇文章,就能探出燕王府的一部分底蘊。
多說幾篇,整個王府裏大家都在什麽層次他一目了然。
是個人,就會有私心,誰也不知道這個私心會導向哪裏。
有些人的試探是為了明哲保身,有些人則是為了找到一擊即中的死穴。
很多時候,在事發之前,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死穴已經暴露出來了。
而且徐氏突然想到,回了京師,朱瞻基必然要去大本堂上課。
到時候同樣的情況還是會發生。
孫子的記性實在太好,那麽些繁雜的人名地名,隻要講過,基本就不會忘。
這樣的學生教起來是很讓人癡迷的。
不知不覺就會越教越多,夾雜的私貨也會越來越多。
這個對朱瞻基非常不好。
一張白紙,前麵的人畫好了底子,後麵的人就很難下筆。
徐氏要在朱瞻基進學堂前,提前做持筆人。
之前她顧慮著朱瞻基太小,不能理解這其中的差別。
但昨晚朱瞻基的那疑問,跟最後的總結,就說明朱瞻基完全能夠融會貫通。
她必須從帝王的角度,把《資治通鑒》這本帝王之書裏的條條道道,早早的講給朱瞻基聽。
讓朱瞻基在進學以前就能獨立思考。不受他人觀點的影響有自己的見解。
將來才不至於讓學堂裏那些大儒左右了去。
朱允炆就是個典型的被左右了的且失敗了的例子。
一個當君王的人,無法完全掌控軍權的情況下,談什麽文治!!!
這狗屎一樣的認知,居然也是大本堂教出來的。
說到最後,徐氏都有點激動了。
反正孫子不能讓別人謔謔了。那麽聰明的一個大孫子!
“這樣,也太辛苦娘了,”
張欣摟住徐氏,有點想哭。
婆婆真的是,什麽都想在了最前麵。
“也就是到小胖這裏了,以後你的孫子,你教。再往後,也就當個傻瓜皇帝罷了,那會我們都埋土裏了,管不了!”
徐氏想說朱瞻基運氣好。
這真就是趕趟,要不是身體大好,她真沒這精力。
朱高煦跟朱高燧她就因為精力不足,沒教好,各有各的大毛病。
“這又不是斷了,還有我的兒媳婦呢?”
張欣嘴裏安慰徐氏,自己心裏卻是萬箭穿心。
她的兒媳婦。。。。真斷了。。。
說到底還是自己當年的錯,心裏沒成算。
她的親娘包氏礙於麵子把小姑娘帶過來,她以沒有前例推了就是了。
她都是太子妃了,無論她怎麽做,誰都不能有什麽怨言,更何況那隻是永城的一個小主簿。
接了這位不省心的孫氏在宮裏以後,在瞻基這裏,先入為主,防不勝防,一下就把後來的胡皇後給坑了。
“除非像你這般,主意正,能教敢學,也能管著自己男人,不然跟斷了也差不多。
從寧王妃到你們這一屆,再到後麵,這宮裏選出來的,越發的往溫柔賢德十三不靠走。
簡直就像選隻鵪鶉!生了蛋就交給外麵的文官孵。
能孵出個什麽好來?”
徐氏十分不屑。
曾經是一隻鵪鶉,這會也覺得自己隻是勉強不算鵪鶉的張欣,心情沉重,無言以對。
“這話說到這,欣兒到時候提著我點跟你公爹說,這選妃的規矩還是改一改的好。咱把門檻升一升。”
徐氏想了想,又追加了一句。
要是能活到給大孫子娶媳婦的年紀,她必然自己盯緊了選。
可萬一沒活到,她還是要提前做準備。
這選妃一事,始終是兩難全。
選有根底的這些,怕後宮幹政,亂政。
可皇子們有個有底蘊的娘親,真的大不同。
遠的不說,就現在天天在北平晃悠的寧王。
他的生母楊氏,徐氏多多少少接觸過。
雖然在宮裏挺默默無聞的。
可實際上楊妃寫得一手好字,接人待物也頗有章法。
寧王那麽早封王就藩,獨掌十萬大軍,都是因為楊妃在先皇那邊的經營跟寧王自己的上進。
人家一點都不顯山不露水的,就把兒子的前程安排好了。
早早遠離了朝廷的喧囂,駐守一方。
將來不管這皇位怎麽傳承,藩王實在當不了了,往外麵發展發展,也是一條活路。